书城社会科学[东欧]三大教学方法原理原则与教学论著选读
6136700000009

第9章 纲要信号(3)

拉尔加河,卡古尔河,雷姆尼克河;雅西城,楚库克-凯那尔吉桥,切斯缅斯基湾,依兹马依尔城,赫尔松城,诺沃罗西斯克城,奥德萨,塞瓦斯托波尔;德涅斯特河,南布格河;放火船;鲁缅采夫,斯维里多夫,乌沙可夫,库图佐夫,苏沃洛夫;70,30,80000,40000,150000,38000,7000,18000,100000,1778,1774,1883,1887,1889,1890,1891年。

总共37个词(日期、名字、数字和地名),其中26个是新词。

请再回忆一下另一个新词--天体小圈的名称。并且想一想,就在这一天,除了历史课以外,至少还有四节课要讲解新材料。想到这些,大家就会理解,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现代学生学习中再造的和创造的成分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对比之中,就会对学生深表同情了。传统教学法(当然这也是难免的)保留了旧教学体系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形式的要求,却没有为学生创造出一套新的掌握教材的方法。结果是,过去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掌握的内容,现在却半公开地要求所有学生都掌握,因此当然会出现分化。此后对学生要求的水平实际上丝毫没有变化:今天也好,50年前也好,历史教师是不会给一个不能清晰地说出那个绕口的词组“КIочукКайнарджийскиймир”的学生评“5”分的,至于根本就忘了这个词组的学生就更不用说了。问题在于仅仅记住一个名称还远远不行哩!对于这些每天必须记住100-150个新词和名称的七年级的孩子们难道不应该给予同情吗?俄罗斯早就有一句老话叫做“不求发福、只图活命”。我想没有必要再重提为什么学生爱用赘词的问题。他们在黑板前回答问题时用这些词完全是为了对付教师的粗暴。

9.天才来自何方简练的、不寻常的纲要信号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地学习和探索,使他们对处于自己积极领受范围之内的问题格外注意。久而久之,这种特点自然会逐渐变成一种十分重要的特长,即在各种平平常常司空见惯的现象和事物中发现不寻常的东西,而这正是天才的特征之一。所谓天才,也就是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顽强的探索精神,以及善于把各种分散的事实,观察所得的结果,各种思想概括起来的本领等等集合起来而成的。天才是由于对事业的热爱而发展起来的。天才就其实质而言,甚至于可能正像高尔基所认为的那样,就仅仅是对事业,对工作过程的热爱。难道不正是教师应该在孩子身上灌注这种对事业的爱,这种坚定的探索精神,这种去发现一切美好的东西--不论这美好的东西是在数学公式里,还是在文学的结构里,或是在哲学中的矛盾里的内在要求呢?

十年级物理课有一篇里的纲要信号是:“顿巴斯”旅馆。这个大旅馆和“聚音”这一概念有联系,所有教科书都指出,在工会大厦的圆柱大厅里--世界上聚音性最好的大厅之一,声音消失到听不见为止的时间是四秒钟。就这一特点言,这座大厅仅亚于着名的法国“歌剧院”和意大利的“斯卡拉”剧院。然而顿涅茨克市的“顿巴斯”

旅馆前厅里的交混回响--音消失的学名--高达七秒多钟!诚然这不是大厅,建筑师事先没有给自己定出创造音响奇迹的目标。然而这一材料在课堂上能够引起学生多大的兴趣啊!这类纲要信号如同书里一些能引起人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句子一样,是鼓励人们行动起来的召唤,对于学生可以起到引起强烈反响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除其它特点之外,还有一点要指出的是具有游戏的特征。对聚音性进行观测这项活动并不是必须完成的,而只是教师向学生提出的建议。

我们把某些书里一些能引起人好奇心的句子引入纲要信号图表之中,是因为考虑到儿童心理的一些特点。例如我们利用了苏联天才教育家M·И·布卢多夫《关于物理的谈话》一书中有关发现光波的干涉和衍涉的一段故事,并用纲要信号菲涅耳--普哇松--阿拉哥表示了出来,结果引起学生对这本书极大的兴趣,好像这是一本什么有趣的惊险小说一般。

学校不能、也不应该不注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每一个尊重自己的教育者,形象一点说,都应该随时处于战备状态。我们大家都非常清楚,只要有一个学生把一份关于一个新发现,一个不寻常的机械,或者已公开发表的假说的材料带到学校来,在短短的几天之内,这些新的思想就会占据绝大多数孩子的头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可避免的要直接就这个题目和学生进行交谈。如果每次新材料的来源都是学生,而教师只是尾随在后面踽踽而行,那么,他的威信不管是作为一个教师也好,或者是作为一个教育者也好,都会很快丧失殆尽。因此,教师对科学、科学设想方面的最新成就必须有所了解。

中学物理课程规定要学习两种电子管--二极电子管和三极电子管,然而从现代无线电技术的观点看,这种电子管就好像机械传送系统中的小齿轮一样是很原始的。现代无线电测位,无线电导航和其它各种无线电装置中有大量的四极管、五极管、调速管、磁控管、甚至于还有行波管(БЛБ)成千上万的学生都是无线电爱好者,他们当然十分熟悉这些新装置,而教师呢?

下页上的纲要信号图表是从1967年开始在实验班里使用的。

也就是说,实际上是从E·A·谢多夫的书《电子学趣谈》(莫斯科1966年)一问世就开始使用了。在这张图表里,一眼便可看出,三极管的工作原理是用符号来表示的,因为统编教材书中有说明,而四极管,五极管不得不用较长的文字加以说明,因为谢多夫的书未能做到人手一册。这本极好的教学参考书甚至连物理研究室也没有能购置上几册。

七年级至十年级物理课成套的纲要信号图表中,这种例子还很多。这就是说,在使用纲要信号节约出来的时间内还有潜力可挖。

但这一定要在物理研究室和数学研究室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大纲以外的科学和科普书籍时才有可能。这项工作可以通过图书配发处和直观教具商店集中解决。

10.再谈时间的潜力1979年基辅《苏联学校》出版社几乎同时出版了两本小册子《六年级物理纲要信号图表》和《七年级物理纲要信号图表》。我们认为,这两本册子最可贵之处,是在学习大纲规定的六年级的内容时,渐渐把九年级的内容包括进去。所谓包括,不仅是在个别的地方引用一些材料,而是学习整篇整篇的内容,学习到九年级时无需再学的程度。

至于复习,则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一直不断地进行。这样一来,九年级的物理课程中有18节的内容自然“消失”了。18节在教科书中有页,占九年级全部课程的1/7!因此,结果共节约出18堂课。这就是为什么实验教学法可以增加速调管、磁控管、行波管等内容的原因。

11.终身难忘从第一批学生参加纲要实验到现在,已经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了。一次,在人行道旁,一辆天蓝色的“伏尔加”轻轻地嘎吱一声刹住车停了下来,从开着的小窗口里露出一张微笑着的面庞。

“莱温茨基!”

“您是回家吗?”

“是的,回家。”

“咱们同路,请坐上车吧!”

我们彼此寒暄了几句之后,他突然出我意料之外地问道:

“我把正方形所有的特点都给您说一遍好不好?”

“真的能把所有的特点都谈出来吗?”

“那么就试试看吧,看能记得多少”

十大特点他竟准确无误地说出了九个,要知道已经过了年了啊!

“您怎么有这么大的本事呢?”

“这要什么本事呢?图表上用斗大的字母写着:“ТУНЕЯДЕЧ(寄生虫)”。这就是说,正方形本身没有自己的特点。十个特点中五个是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是直角四边形的,三个是棱形的,那一张张的图直到现在还好像就在眼前一样”

这种现象乍看起来似乎有些奇怪,但就其实质来说是十分自然的。凡是曾经使你感到惊讶、赞叹和愤怒的事情,都会终身保留在你的记忆中,如果在一本天文学的小册子里突然出现“100瓶葡萄酒”

这样的信号,难道不会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吗?天文学里突然来了葡萄酒?葡萄酒和天文学有什么关系?“开普勒的母亲”,这就更奇怪了,续开家谱了!再如物理课里的纲要信号“海鸥”、“海蜇”、“赫兹--死亡”、“跨步电压”、“罗蒙诺索夫的脊椎”等等。

请问,谁不想立刻弄清楚这些神秘的词包含着什么意思?

法国一个富翁、实业家在一次公开的晚会上宣称,谁要是让他看到月亮的背面,他就从他家地窖里存放的上等葡萄酒里拿出1000瓶来送给他。这位实业家不算很有远见,几星期以后,苏联自动站拍摄的月亮背面的照片就传遍了全世界。一次,一个不寻常的集装箱运到莫斯科。

这位实业家是一位颇讲信用的人,葡萄酒交给了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处理,他把酒分给了所有为发射火箭和为宇宙航行作准备的人。他的帮手之一,记下这件事的人,得了两瓶,时间是在新年前夕总之,纲要信号里既有游戏的成分,又节省时间、篇幅,还包括了对儿童心理的了解--即对不寻常的东西的兴趣。当然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认识到新授教材的逻辑联系的基础上更好地接受教材,理解教材,把教材内容牢牢地记在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