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苏]教学论理论发展与斯卡特金《中学教学论》选读
6137500000024

第24章 教学原则(6)

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对于培养他们积极热情的学习态度具有很大影响作用。不应该进行喋喋不休的说教,而应该利用适当的时机向学生讲清楚,社会为什么要使所有儿童、少年、青年男女都受中等教育,而且要让他们好好地勤奋学习。同时也应该说明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对获得人类文明的财富和个人幸福的意义。①只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对学生的未来生活来说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为学生创设各种生活和学习的情境,从而使他们感到必须掌握技能和技巧才能解决目前的重要任务。

例如,在一个学校中,有很多五年级学生对植物学漠不关心,感到它枯燥无味,对它没有兴趣。他们有时也学习这门功课,那是因为他们事先断定,教师要叫他们回答问题,要检查他们的家庭作业。可是分数一到手,他们就再也不准备功课了。

当地有一个苗圃,需要为防护林带培植很多枫树、橡树和其它树苗,于是邀请学校少先队帮忙。五年级少先队热情地答应了这个请求,承担了义务:每个少先队员培植一百棵树苗。

工作的第一阶段是搜集树种。孩子们感到兴趣盎然。种籽准备好了,可是什么时候栽种,怎样栽种,应该种在什么样的土壤上?这些问题到那儿去找答案?于是他们开始在植物课本中寻找资料,请教教师,找参考书,翻图书馆的小册子。一时间大批读者到图书馆来找有关森林和植物生长的小册子。而这些书,五年级学生从前从未有人借过。到了栽种和照管树苗时,问题就更多了。可见,对社会有益的劳动是求知的源泉。这些知识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变了,因此,学生对植物课的态度也变了。内在动机和外部刺激(分数)同时活跃起来了。他们对获得知识并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变得有兴趣了。

这当然不是说大纲规定的每个课题都要从组织某种有趣的、对社会有益的劳动开始。但是,学生的活动越富有内容,就越能激起他们对各门学科知识的需要。把教学同生活、同共产主义建设实践、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是培养责任感和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对社会有益的劳动可以作为一种手段,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要求,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强调这种手段的作用时应该指出,远非一切劳动都可用于这个目的。简单的机械劳动,例如在胡萝卜、甜菜、玉米地里除草啦,给西红柿准备支架啦,没有知识也可以完成。

只有当劳动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富有创造性的时候,当没有现成的样子可以机械模仿的时候,当劳动手册中没有详细指出完成作业的方法的时候,当需要自己考虑、发明、设计、寻找达到目的的途径的时候,对知识才能产生需要,对知识的获得和运用才能产生兴趣。积极的情感是由于积极的探索活动而产生的。

列宁在一个书评中写道:“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①对学生进行多次观察和试验已经证实了这样一个普遍规律:在找解寻决难度适当的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才会保持高涨的情绪。因此,必须这样安排教学,就是有时要把学生吸引到积极的探索活动中来(问题教学),并使他们能更多地体会到独立发现的快乐,哪怕是小小的快乐。

在情感上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的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是造型、音乐、戏剧等艺术作品。有时有人担心,这可能使学生不干正经事,似乎艺术是同科学矛盾的。其实并非如此。现代哲学家和科学家指出,科学和艺术都反映同一个现实世界,只是方法不同。科学通过概念、规律、理论反映现实,艺术则通过形象反映现实。这两种反映方法能互相补充,互相充实,在它们之间没有对立的矛盾。马克思所进行的科学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年轻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分析资产阶级的财产和货币的实质时,依靠的不是经济学家,而是莎士比亚和歌德,透过他们的眼睛概括了问题的实质和货币在社会机体中的普遍作用。正因如此,他当时才能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全神贯注于细枝末节,只看到树木的地方,成功地看出了森林。马克思在其后来的作品中保持并发展了这种宝贵的美学思维才能。

世界上任何一本书,就其科学内容和基础而论,没有一本能比马克思的《资本论》更深刻、更雄厚。但是,马克思在阐述科学原理时,为了使科学论据给读者造成深刻印象,使他们容易理解,不止一次地引用不同作家的艺术作品。诗人的形象思维是科学上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课堂上,借助直观教具和各种技术手段,因时因地适量地采用优秀艺术作品,可以调动学生感知教材的积极性,不仅能更好地呈现出所学现象、事实的景象,更好地理解各种事件,而且能使学生和作品的作者一起来体验它们。

教学的情感如何,取决于学生参加学习活动时的环境气氛。学生的集体活动越富有内容,精神方面越充实,就越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生产劳动、社会公益活动、游戏、运动、旅行、从事艺术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情感,也会给学习增添情感色彩。

教学游戏是提高学习热情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低年级和中年级教学阶段。教学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应当比现在广泛得多,其中有些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在长日制班和学校的课外教育工作中(其中包括落后的、成绩不佳的学生的工作),利用教学游戏则特别有益。

在通过教学从情感上给学生以影响的方法中,起巨大作用的当然是教师的个性。教师在叙述事实、现象、思想时所持的态度若能用富有情感的语言表达出来,那就不仅可以给学生以知识,而且也能激起他们相应的感情。

教学的集体性和照顾学生个人特点的原则这个原则表明,必须把班级作为一个学习集体来培养,为全体学生积极而有组织的活动创造条件,同时要区别对待每个学生,以便成功地进行教学和促进良好素质的发展。这项原则依据的是我国当前对青年的教学是在班集体中进行的这一事实。在未来的生活中,青年需要在某个集体中工作,这个集体同全国人民统一的大集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要学生学会在集体中协调一致地工作。这就必须明确集体的任务和目的,珍惜集体的荣誉,并为之奋斗。培养在集体中工作的习惯,使自己的意图和行动服从集体的利益,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课上集体学习活动进行研究,可以更深刻地揭示其实质和组织形式。集体活动可能有不同的合作程度与合作形式。H·K·克鲁普斯卡雅写道:“集体工作不是说大家在一起,在一个地方,简单地从事一样的工作。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合作形式。”①大家知道,在一起工作通常是任何劳动合作的最简单的形式。

在教学上,每个学生的学习任务都是单独完成的,并不依赖于他人的劳动。这种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对促进集体主义发展起的作用不大。因为,这时每个学生只关心自己。

当班集体面临一项共同的认识性任务,而这项任务又要在教师领导下通过全班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时候,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工作,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有所不同了。学生不是一般地在一起工作,每个学生都在寻找完成任务的方法,不仅是为自己去寻找,而且是为集体去寻找。班里的气氛就会促使全班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情绪高涨。

小组工作同样也可以组织学生的共同劳动。每个小组(队)都有自己的任务,他们的任务是全班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班集体的工作能否完成。要看每个小组是否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在小组内部各成员之间也可以进行劳动分工。在学生之间这样组织集体工作时,班级和小组里就会出现互相负责、互相监督、同志式的互相帮助的关系。

在进行小组工作时,不应该重复二十年代的错误。那时这种组织形式无所不包,并和班级授课制相对立,在各小组内部经常出现无人负责的现象,这也造成了个别成员的不负责任。

学生结对子,对培养集体主义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很有好处。

在这里,一个学生掌握一部分教材之后,就要把它所掌握的内容讲给同学听,帮助他掌握知识和技能,检查他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在下一回,他就做学生,听取同学讲解另一部分新教材。这样组织集体活动,在外语教学中特别有效,它可以大大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这种办法,其它各科教学也可以使用。

H·K·克鲁普斯卡雅热情宣传的一种思想,就是要使一些学生对其他学生能起教育作用。她说:“每个学生应该同时既是学生,又是教师。对儿童进行过观察的人都知道,他们是那样强烈地渴望把自己的知识告诉别人。学会念字的小孩子立刻设法把这个技能教给自己的弟弟、妹妹不管在哪里,小孩子很乐意承担教师的角色。”①B·A·苏霍姆林斯基很了解这种活动的意义。他广泛建立了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之间的智力上的相互联系。八、九年级(有时甚至是六、七年级)的学生指导二--五年级学生的学科小组。由于这种智力上的相互联系,“丰富了集体的精神生活,把智力的兴趣同友谊和同志情谊的兴趣交织到了一起。我们认为,教育工作最困难的一个部分,就是如何把学习、科学变成集体的相互关系、兴趣和联系的对象。”

M·Д·维诺格拉多娃和И·Б·佩尔温在莫斯科克拉斯诺普烈斯宁区各个学校进行了多年考察,研究了集体主义在学习和认识活动中的发展。组织集体性认识活动,首先需要建设一支能够发挥不同作用的、热爱自己工作的积极分子队伍:教师课堂教学的助手和实验课的实验员、专用教室的装饰人员和辅助人员、班里的报导员和图书管理员。

各科科代表已经成了教学积极分子中的主要人员。科代表就是这门学科学得好的、对该学科感兴趣的、愿意帮助并且确实能够帮助自己的同学学习的学生,所以,班集体和教师才委托他担任这项工作。

科代表可能不是辅导一个学生,而是同时辅导几个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成了小组工作的领导者。科代表可以讲解同学不太理解和没有掌握的教材,对家庭作业、解题过程、作文的内容和体裁等进行讲评,检查课内外各种作业做得是否正确。科代表经常能得到教师的教学法指导,这样他给同学辅导时才能讲得正确,易懂。让学生当科代表,这种做法在学校采用得十分普遍。

经验表明,集体认识活动同学生面上的和点上的工作协调起来,不仅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与人为善、同志式的团结互助气氛的形成,有助于集体主义的可贵品质的形成。

有组织的集体的重要特征是:这种集体能够为其每个成员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因此,教师的主要注意力自然应当集中在班集体工作的组织上。在这种条件下,对个别学生的关心才会收到良好效果。A·C·马卡连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证明了这一论点。

上述教学原则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实现:

教师向学生展示他们学习的前景,并把全体学生团结起来一起实现这一前景教师向学生介绍成年人组成的各种集体的活动情况,逐步把集体活动的准则纳入学生生活上课是集体学习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教师在上课时要使每个学生在其领导下完成一定的工作,达到总的效果。同时教师还要组织学生个人和小组的活动教师要教育学生在集体活动时守规矩。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个别对待某些学生同指导集体活动密切结合起来,要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人特点,以便吸引他们参加班集体的活动。同时,教师还要力求防止消极的个人特点的影响(让视力或听力不好的学生坐到第一排,让过分好动的学生单坐,给解题时理解慢的学生附上卡片写明习题的条件,对好分心的学生多提问题,等等)。

B·A·苏霍姆林斯基坚决主张研究在学校生活的主要领域--脑力劳动领域里如何区别对待学生的问题。他经过研究,对教师提出一些建议,让我们把其中需要记住的几项引述如下:

--儿童的智力和才能是有差别的。

--重要的是,必须明确每个学生在学习的某一阶段能干些什么。

--明确今后如何发展其智力也很重要。

--应该准确无误地判明每个学生如何才能达到大纲规定的程度,会遇到什么阻力和困难。

--要展示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才智,使他们能为自己智力劳动的成果感到高兴。

--要把调皮好闹的孩子“套”在适度的智力劳动的“车”上。

--要弄清每个学生在学习和智力劳动上取得成效的个人途径。要珍惜这条途径及希望上进的苗头。

在总结上述各点时,应强调主要之点。教学中的区别对待的办法,在各年级都必须采用,但学生年龄越小,采用区别对待的教学方法收效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