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兼综百家”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一辑·第九卷)
6137900000015

第15章 学宫

[原文昔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

(《中论·亡国篇》

[注释齐桓公:即田午,田氏齐国的第二代国君。田齐世系:太公——桓公——威王——宣王——湣王——襄王——王建。稷(jì下:地名,指齐都临淄稷门附近的地方。宫:今本作“官”,当为“宫”

字之误。

大夫:古官名,分上、中、下三级。设大夫之号:是说给来游稷下的着名人士以大夫的头衔。

孟轲:其人简介见第二编。游:游学。此指从事政治学术活动。孟子游齐在齐威、宣二世。

[原文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土复盛,且数百千人。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注释宣王:齐宣王。文学:文献,此指熟悉文献和从事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游说:始于春秋后期而盛行于战国的一种社会活动。当时,许多士人周游各国,向当权者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干预时政,谋求官禄。

驺衍、淳于髡(kūn)、田骈(piǎn)、接予、慎到、环渊等人的简介,见本书第二编。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列:大。第:房屋。

不治而议论:不负责具体政务,但从事国事讨论。

[原文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予、田骈、驺奭之徒,各着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于是齐王嘉之,自如淳干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览天下诸侯宾客,言齐能致天下贤士也。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注释驺奭(shì):简介见第二编。

干:求,此有求官、游说的意思。世主:国君。

列大夫:即《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所说的“上大夫”。或以齐国另有列大夫之称,恐非。

为开第康庄之衢:《史记集解》引《尔雅·释宫》:“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按:康、庄、衢三字义复,句有未安。

《尔雅》释康庄之义应为其借代义。康、庄原为地名。《孟子·滕文公下》:“引而置之庄岳之间。”赵岐注:“庄岳,齐街里名也。”顾炎武谓:“庄是街名,岳是里名。”(《日知录》卷七)又,《尹文子·大道下》

有“庄里丈人”、“康衢长者”,则庄应为里名,康为衢名(街道名)。

今本《尹文子》虽后世依托,但其中故事多采自旧籍,所称必有所本。

康、庄同在齐都,街里相连,故合称康庄。《晏子春秋·内篇问》记齐桓公小白“过于康庄”,即此地也。“为开第康庄之衢”,即为开第于康庄之衢的意思。古语中“于”作为介词有时可省略。如《荀子·议兵》“权出一者强,权出二者弱”,“出”后即省去“于”字。修建于康庄之衢附近的宽大房屋(开第),或为稷下先生住宅,同作为稷下士期会、议论之所的稷门外学宫有别。《孟子·公孙丑下》记齐宣王语云:“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中国,即国中(齐都城内)。可见提供给稷下学者的住宅有些就在城内。由于康庄为齐都交通方便的着名大街,故后来用以借称四通八达的道路。

览:看。此有展示、夸耀的意思。

[原文齐有稷下先生,喜议政事。

(《新序·杂事篇》

方齐宣王、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若邹衍、田骈、淳于髡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皆世所称,咸作书刺世。

(刘向《荀子叙》,又见《风俗通·穷通篇》

齐宣王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

(《盐铁论·论儒篇》

齐威、宣之时,显贤进士,国家富强,威行敌国。及湣王,奋二世之余烈,南举楚、淮,北并巨宋,苞十二国,西摧三晋,却强秦,五国宾从,邹鲁之君、泗上诸侯皆入臣,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诸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接予亡去,田骈如薛1,而孙卿适楚12。内无良臣,故诸侯合谋而伐之13。

(同上[注释威、宣:齐威王、齐宣王。

显贤进士:重用贤士。

余烈:遗留下来的业绩。

南举楚、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谓湣王时“齐南割楚之淮北”,与此合,其事不得其详。

北并巨宋:齐灭宋在湣王十五年(公元前286年)。

苞:同“包”,此有统辖的意思。十二国:指当时淮、泗流域的小国。

三晋:指赵、魏、韩三国。战国初,赵、魏、韩三家分晋,晋分裂为三国。所谓“西摧三晋”,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称齐湣王时“西侵三晋”的说法相合,其事亦不详。

却强秦:齐湣王三年至五年(前298-前296年),齐、韩、魏共攻秦,迫使秦求和;十四年(前287年),齐与楚、赵、魏、韩合纵攻秦,秦请和。所谓“却强秦”,指此。

五国:楚、燕、赵、魏、韩。宾从:服从。齐与五国合称关东六国。六国以齐最强。湣王一度称帝,合纵摈秦。所谓“五国宾从”即指此而言。

邹、鲁:诸侯国名。泗上:泗水流域。

1薛:古国名,在今山东滕县东南,战国初期为齐所灭,以后成为齐贵族田婴父子的封邑。

12孙卿:即荀卿。其人简介见本书第二编。

13诸侯合谋而伐之:此事在齐湣王十七年(前284年)。

[原文张逸问:“《赞》云‘我先师棘下生’何人?”答曰:“齐田氏时善学者所会处也,齐人号之棘下生,无常人也。”

(《郑志》卷上[注释张逸:郑玄弟子。郑玄字康成,东汉经学家。

《赞》:即郑玄之《书赞》,已佚,清王仁俊有辑本。何人:《水经·淄水注》引作“何时人”。据下文所答,当以无“时”字为长。

答曰:郑玄答。

无常人:不是固定指某人。

[原文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外有学堂,即齐宣王立学所也,故称为稷下之学。

(《太平寰宇记》卷18引刘向《别录》

[注释稷门,临淄城西门,刘向主此说;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则以稷门为城南门,《文物》1972年第五期所载《临淄齐故城勘探纪要》

一文,也认为稷门为城南门。当从刘向说,见《叙录》。

[原文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集解引刘向《别录》

齐有稷城门也。齐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者甚众。

(《文选·曹子建与杨德祖书》注引刘歆《七略》

临淄城西门外有古讲堂,基柱犹存,齐宣王修文学处也。

(《艺文类聚》卷63引《齐地记》

齐城西门侧,系水左右有讲堂,趾往往存焉。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索隐引《齐地记》

临淄县北雉堞,高四文,十三门。其雍门,又有稷门,下立学宫,所谓稷下学。

(《齐乘》卷四齐桓公宫城西门外有讲堂,齐宣王立此学也,故称为“稷下学”。

(董说《七国考》引《郡国志》

刘向《别录》曰:“齐有稷门,齐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其下。”《齐地记》曰:“齐城西门侧,系水左右有讲堂,趾往往存焉。”盖因侧系水出,故曰稷门,古侧、稷音相近耳。又,虞喜曰:“齐有稷山.立馆其下,以待游士。”亦异说也。《春秋传》曰:“莒子如齐,盟于稷门。”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索隐[注释刘向:西汉学者,汉成帝时任光禄大夫,官至中垒校尉,对整理古籍做过重要贡献。《别录》是他整理古籍时对各书所作的提要,《隋书·经籍志》记二十卷,已佚。清人洪颐煊、马国翰均有辑本。

侧、稷:古音同属职部,可通假。

虞喜:东晋天文学家。

引文见《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二年。

稷下,齐之城门也。或云:稷下,山名。谓齐之学士集于稷门之下。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索隐(一)苏秦言临淄

[原文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者;临淄之途,车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战国策·齐策一》。又见《史记·苏秦列传》

[注释下户三男子:《史记·苏秦列传》作“不下户三男子”,意为每户不少于三名成年男人。

竽:一种管乐器。瑟:一种弹奏乐器。筑:乐器,《史记正义》:

“筑似琴而大,头圆,五弦,击之不鼓。”走犬:赛狗。六博:古代一种局戏,共十二棋,六黑六白,两人对博时双方各持六棋,故称“六博”。

蹹(tájū):即蹴(cù)鞠,一种类似足球赛的习武游戏。

(gǔ):车轮中心的圆木,中有圆孔,用以插轴。车击:指车辆拥挤,相互碰撞。

衽:衣襟。帷:围幕。在旁边的叫帷,在上面的叫幕。

袂:衣袖。

(二)郦道元考淄水、临淄、稷下

[原文淄水自山东北流,迳牛山西,又东迳临淄县故城南,东得天齐水口。水出南郊山下,谓之天齐渊,五泉并出,南北三百步,广十步。山即牛山也。左思《齐都赋》曰:牛岭镇,其南者也。水在齐八祠中。齐之为名,起于此矣。《地理风俗记》曰:齐所以为齐者,即天齐渊名也。其水北流,注于淄水。淄水又东迳四豪冢北。水南山下有四冢,方基圆坟,咸高七尺,东西直列,是田氏四王冢也。淄水又东北迳荡阴里西。水东有冢,一基三坟,东西八十步,是列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之坟也。晏子恶其勇而无礼,投桃以毙之,死葬阳里,即此也。淄水又北迳其城东。城临淄水,故曰临淄,王莽之齐陵县也。

时水出齐城西北二十五里,京水、系水注之。水出齐城西南,世谓之寒泉也。东北流,直申门西。京相璠、杜预并言申门,即齐城南西第一门矣。为申池。昔齐懿公游申池,邴蜀欠、阎职二人害公于竹中。今池无复仿佛,然水侧尚有小小竹木,以时遗生也。系水傍城北流,迳阳门西。水次有故封处,所谓齐之稷下也。当战国之时,以齐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论议,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十人。刘向《别录》以稷为齐城名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门下,故曰稷下也。《郑志》张逸问:“《书赞》

云我先师‘棘下生’,何时人?”郑玄答云:“齐田氏时善学者所会处也,齐人号之‘棘下生’,无常人也。”余按《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莒子如齐,盟于稷门之外。”汉以叔孙通为博士,号稷嗣君1,《史记音义》曰:“欲以继踪齐稷下之风矣。”

然棘下又是鲁城内地名,《左传》定公八年“阳虎劫公,伐孟氏,入自东门,战于南门之内,又战于棘下”者也,盖亦儒者之所萃焉。故张逸疑而发问,郑玄释而辩之。虽异名互见,大归一也12。

(《水经·淄水注》

[注释山:指泰山。

迳:即“径”字,经过。以下各“迳”字同。

左思:字太冲,西晋临淄人,着名辞赋家、诗人,代表作有《三都赋》、《咏史诗》等。

四王冢:即上文“四豪冢”。四王,指齐威王、齐宣王、齐湣王、齐襄王。

晏子:即晏婴,齐大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齐景公三力士,恃勇无礼。为了除此三人,晏子请景公赐以二桃,三人因争桃而自杀。事见《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王莽:字巨君,汉元帝皇后侄,西汉末新朝建立者。临淄在王莽时改称齐临县。

京相璠:晋人,着《春秋土地名》一书,今佚。杜预:晋人,着《春秋左氏传集解》。

此事见《左传》文公十八年。

以:义同“乃”。遗生:遗存。

水次:水边。故封处:以前划定的地界。

1秦、汉时期的博士制度源于齐国稷下,故汉人称稷下士为博士,称秦汉博士为稷下生。汉初叔孙通任博士而号稷嗣君,即继承稷下学风之意。

12大归一也:大体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