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兼综百家”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一辑·第九卷)
6137900000020

第20章 议论(5)

13亡于:不在于。

[原文凡人莫不从其所可而去其所不可。知道之莫之若也,而不从道者,无之有也。假之有人而欲南,无多;而恶北,无寡。岂为夫南者之不可尽也,离南行而北走也哉?今人所欲,无多;所恶,无寡。岂为夫所欲之不可尽也,离得欲之道而取所恶也哉?故可道而从之,奚以益之而乱?不可道而离之,奚以损之而治?故知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

(同上[注释若:义同“然”,肯定词,与上句“所可”相呼应。知道之莫之若也:懂得没有比道更正确的。

“假之”四句:假如有人愿去南方,路途再远也不嫌远;不愿去北方,路途再近也不觉得近。多、寡:指路途远近。

不可尽:不能完全满足。

可道:符合道的事情。

益:增加。今本作“损”。下句“损”今本作“益”。据文意互乙。

小家:指上述持异说者。这些人把自己的主张当作珍宝,故荀子刺之为“小家珍说”。衰:消亡。

[原文子宋子曰:“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为欲多,是过也。”故率其群徒,辨其谈说,明其譬称,将使人知情之欲寡也。应之曰:然则亦以人之情为目不欲綦色,耳不欲綦声,口不欲綦味,鼻不欲綦臭,形不欲綦佚。此五綦者,亦以人之情为不欲乎?曰:“人之情欲是已。”曰:若是则说必不行矣。以人之情为欲此五綦者而不欲多,譬之是犹以人之情为欲富贵而不欲货也,好美而恶西施也。古之人为之不然。以人之情为欲多而不欲寡,故赏以富厚,而罚以杀损也,是百王之所同也。故上贤禄天下,次贤禄一国,下贤禄田邑,愿悫之民完衣食。今子宋子以是之情为欲寡而不欲多也。然则先王以人之所不欲者赏,而以人之所欲者罚邪?乱莫大焉。今子宋子严然而好说,聚人徒,立师学,成文典,然而说不免于以至治为至乱也,岂不过甚矣哉(《荀子·正论篇》

[注释譬称:比喻、引证。

情之欲寡:今本作“情欲之寡”,据王念孙校改。

綦(qí):极,甚。目不欲綦色:眼睛不想看最美的颜色。以下各句仿此。今本“为”下衍“欲”字,据《集解》引卢文弓召校删。

杀(shài):减少。罚以杀损:以减少俸禄为惩罚。

禄天下:享有天下的俸禄。

愿悫(què):忠厚老实。完衣食: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严然:同“俨然”,庄重的样子。好(hào)说:夸耀自己的学说。

文典:文章。今本作“文曲”,据《集解》引王念孙校改。

[原文子宋子曰:“明见侮之不辱,使人不斗。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知见侮之为不辱,则不斗矣。”应之曰:“然则亦以人之情为不恶侮乎?”曰:“恶而不辱也。”曰:“若是则必不得所求焉。凡人之斗也,必以其恶之为说,非以其辱之为故也。今俳优、侏儒、狎徒詈侮而不斗者,是岂钜知见侮之为不辱哉?然而不斗者,不恶故也。今人或入其央渎,窃其猪彘,则援剑戟而逐之,不避死伤,是岂以丧猪为辱也哉?然而不惮斗者,恶之故也。虽以见侮为辱也,不恶则不斗;虽知见侮为不辱,恶之则必斗。然则斗与不斗邪,亡于辱之与不辱也,乃在于恶之与不恶也。夫今子宋子不能解人之恶侮,而务说人以勿辱也,岂不过甚矣哉!金舌弊口,犹将无益也。不知其无益,则不知;知其无益也,直以欺人,则不仁。不仁不知,辱莫大焉。将以为有益于人,则与无益于人也,则得大辱而退耳,说莫病是矣。

(同上[注释所求:指宋子希望达到“使人不斗”的目的。

俳(pái)优:古代歌舞艺人。侏儒:矮人。狎徒:趣味低级的滑稽人。詈侮:指上述三种人之间相互戏骂。

钜(jì):同“岂”。岂钜知:岂知。

央:大。渎(dòu):通“窦”。洞。

知:同“智”。

与:通“举”。完全。

[原文子宋子曰:“见侮不辱。”应之曰:凡议,必将立隆正然后可也,无隆正则是非不分而辨讼不决。故所闻曰:“天下之大隆,是非之封界,分职名象之所起,王制是也。”故凡言议期命、是非,以圣王为师;而圣王之分,荣辱是也。是有两端矣:有义荣者,有势荣者,有义辱者,有势辱者。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是荣之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谓义荣。

爵列尊,贡禄厚,形势胜,上为天子诸侯,下为卿相士大夫,是荣之从外至者也,夫是之谓势荣。流淫污,犯分乱理,骄暴贪利,是辱之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谓义辱。詈侮捽搏,捶笞膑脚1,斩断枯磔12,籍靡舌纟举13,是辱之由外至者也,夫是之谓势辱。是荣辱之两端也。故君子可以有势辱而不可以有义辱,小人可以有势荣而不可以有义荣。有势辱无害为尧,有势荣无害为桀。义荣势荣,唯君子然后兼有之;义辱势辱,唯小人然后兼有之。是荣辱之分也。圣王以为法,士大夫以为道,官人以为守,百姓以为俗14,万世不能易也。今子宋子案不然15,独诎容为己16,虑一朝而改之,说必不行矣。譬之,是犹以塼涂塞江海也17,以焦侥而戴太山也18,蹎跌碎折不待顷矣19。二三子之善于子宋子者,殆不若止之,将恐得伤其体也。

(同上[注释隆正:最高准则。

分职名象之所起:官职等级和名物制度的依据。

王制:荀子理想的治理大政方针。

期命:给事物约定名称。

圣王之分,荣辱是也:圣王以荣辱作为确定人们行为准则的分界。

是:此。指荣辱问题。两端:两个方面。

中:指人之自身。

形势:权势。

外至:来自客观外界。

:通“漫”,放荡。流淫污:下流淫邪,行为丑恶放荡。

1膑(bìn)脚:挖掉膝盖骨。

12斩断:砍头断尸。枯:暴尸。磔(zhé):车裂。

13籍靡:捆绑。舌纟举:义不明,或以为当作“后缚”,反绑的意思。

14以为俗:今本作“以为成俗”。据上句文例,当衍“成”字,故删。

15案:则。

16诎容:委屈忍受。

17塼:同“砖”。

18焦侥:传说中的矮人国。此指那里的矮人。

19蹎:同“颠”,倒。

[原文斗者,忘其身者也,忘其亲者也,忘其君者也。行其少顷之怒,而丧终身之躯,然且为之,是忘其身也;室家立残,亲戚不免乎刑戮,然且为之,是忘其亲也;君上之所恶也,刑法之所大禁也,然且为之,是忘其君也。下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是刑法之所不舍也,圣王之所不畜也。乳彘不触虎,乳狗不远游,不忘其亲也。人也,下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死伤,不畏众强,恈恈然唯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很,猛贪而戾,恈恈然唯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

(《荀子·荣辱篇》

[注释斗者:指私斗者,即为一己私利而与人格斗的人。

下忘:今本作“犹忘”,据《集解》引“或曰”校改。下句“下忘”

同此。

曾:乃。

辟:同“避”。

恈(móu)恈然:贪欲的样子。唯饮食之见:只顾吃吃喝喝。今本“唯”字下衍“利”字,据王引之校删。

很:同“狠”。凶狠。今本作“振”,据王引之校改。

不倾于权:不屈服于强权。

与:对付。举国而与之:全国人都反对他。

桡:同“挠”。折服。

附《管子》语[原文明乃哲,哲乃明,奋乃苓,明哲乃大行。毒而无怨,怨而无言,欲而无谋。

“明而哲,哲乃明,奋乃苓,明哲乃大行。”此言擅美、主盛、自奋也,以琅汤凌轹人,人之败也常自此。是故圣人着之简策,传以告后进,曰:奋,盛;苓,落也。盛而不落者,未之有也。

故有道者,不平其称,不满其量,不依其乐,不致其度。爵尊则肃士,禄丰则务施,功大而不伐,业明而不矜。

“毒而无怨”,此言止忿速济也。“怨而无言”,言不可不慎也。言不周密,反伤其身。故曰“欲而无谋”,言谋不可以泄,谋泄灾极。

(《宙合篇》

[注释奋:据下解有兴盛的意思。苓:通“零”。衰落。

擅美:专美。主盛与自奋同义,自满的意思。琅汤:同“浪荡”。放纵。

凌轹:欺凌。

称:秤。秤平则满,满则损,故曰“不平其称”。

依:读为“殷”。殷:盛。乐(yuè):音乐。郭沫若谓:“古人言乐,与律相关,律则数之应用也。故此以乐表数”。郭说可从。乐与句中称、量、度相对。

致:尽。

止忿速济:克制忿懑之情以速成其事。今本“速济”下衍“设法”二字,据章炳麟《管子余义》校删。

极:至。

[原文釜鼓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故先王不满也。

(《枢言篇》

[注释釜、鼓:古量器。釜容六斗四升,鼓容一斛(十斗)。

概:古代刮平釜鼓斗斛的工具。此作动词刮平解。

[原文人之自失也,以其所长者也。故善游者死于梁池,善射者死于中野。

(同上[注释梁:养鱼的堰塘。梁池不险而死其中,盖因自满疏忽所致。

[原文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

(《立政·九败》

[注释全生:保全生命。

[原文人君唯无好全生,则群臣皆全其生而又养生。养生何也?曰:滋味也,声色也,然后为养生。然则从欲妄行,男女无别,反于禽兽;然则礼义廉耻不立,人君无以自守也。

故曰:“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

(《立政·九败解》

[注释“无”字疑衍。

养生何也:今本作“而生又养生养何也”,据姚永概《慎宜轩笔记》校改。

[原文舍大道而任小物,故上劳烦,百姓迷惑,而国家不治。

圣君则不然:守道要,处佚乐,驰骋弋猎,钟鼓等瑟,宫中之乐,无禁圉也。不思不虑,不忧不图,利身体,便形躯,养寿命,垂拱而天下治。

(《任法篇》

[注释大道:指治国之根本法则。小物:指繁琐的日常事务。

圉(yǔ):禁止。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清闲自在。

(七)论分工与分货

稷下学者论“分”,主要就分工与分货即人类社会分工与财产占有关系立论。这个问题之所以成为谈议的对象,直接同当时的社会生产、商品交换和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有关。在这个问题上,稷下学者之间没有原则分歧。诸如孟子、慎到、荀子,都肯定社会分工的必要性以及社会财富的私人占有,同以农家学者许行为代表的平均主义思想相对立。孟子批评许行、彭更的平均主义时,强调农业与手工业、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的重要作用,反对“并耕而食,饔飧而治”;认为通功易事要遵守等价原则,反对等量交换。这些意见无疑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他关于“恒产”问题的论述,也具有维护自耕农私有土地的积极意义。慎到在分工问题上,也强调“工不兼事,士不兼宫”,并主张用立法手段肯定对财富的私人占有权。稷下的先驱学者彭蒙也谈到“定分”问题。他所说的“定分”,就是要规定私人的财产所有权。荀子除强调社会分工的必要性以外,还明确反对均贫富的主张,认为“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一,众齐则不使”,只有存在贫富贵贱之分,才能建立他所理想的统治秩序。稷下学者的上述主张,都适应了当时政治经济形势蓬勃发展的总趋势。但是,他们还不能从理论上正确区别社会分工与阶级分化的界限。比如,孟子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分工同国家统治关系混为一谈,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荀子也说:“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力者,德之役也。”这些都反映了他们认识上的局限。

在《管子》书中,论分工与分货问题的有《宙合》、《小问》、《君臣下》、《幼官》、《乘马》诸篇。《乘马》强调“均地分力”,即确立小块土地私有权对发展生产的促进作用,其它各篇则大体一致地肯定社会分工之必要,并同样把分工问题和统治与被统治关系问题纠缠在一起。

彭蒙[原文彭蒙曰:“雉兔在野,众皆逐之,分未定也;鸡豕满市,莫有志者,分定故也。”

(《意林》卷孟轲[原文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

曰:“冠。”

曰:“奚冠?”

曰:“冠素。”

曰:“自织之欤?”

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曰:“然。”

“自为之欤?”

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欤?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1。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二12,国中无伪13;虽使五尺之童适市14,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15,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16,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履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17,物之情也18;或相倍蓰19,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20,是乱天下也。巨履小履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孟子·滕文公上》

[注释陈相:陈良弟子。陈良或属儒家。陈相见许行之学而悦之,乃弃其所学而学于许行。

许行:楚人,与孟子同时,战国农家学派的着名学者,主张人人非耕、产品等量交换,其说有反对剥削与市场欺诈的意义。但这种主张所持的平均主义,则是同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相违背的,因而受到孟子批评。这场对许行学说的评议发生在滕国,不在稷下。由于孟子为稷下学者,故仍作为稷下学者的思想资料摘录于此。

滕君:膝文公。

饔飧(yōngsūn):早晚餐。此有自炊的意思。

厉:祸患。此有损害的意思。恶(wū):怎么。

褐(hè):兽毛或粗麻做的短衣。

素:白绢。

械器:指上述炊具、农具。

陶冶:指从事陶制炊具和铁制农具生产的工匠。

舍:止,不肯。宫中:家中。

1路:通“露”。败露,败坏。此有精力疲困的意思。

12贾:同“价”。市贾不二:市场价格一样。

13国中无伪:都市里没有欺诈。

14五尺之童:古尺较短,一九三一年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的战国韩尺长二三点一厘米。按韩尺计算,五尺等于一一五点五厘米。五尺之童约七、八岁。适市:上市场,赶集。

15布:麻布。帛:丝绸。

16麻缕:麻线。丝絮:丝棉。

17物之不齐:指各种物体在结构、性能和作用等方面的差异。

18情:本性。

19蓰(xǐ):五倍。或相倍蓰:指不同产品之间的价格可能相差一至五倍。

20比:并列。

[原文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彭更:孟子弟子。

传食:辗转各地,受人供养。

泰:过分。

通功易事:指生产者之间交换产品。

羡:多余。

梓:指生产乐器、饮器的工人。匠:指营造宫室、城廓、棺枢的工人。轮:指生产车轮的工人。舆:指生产车辆的工人。

以待后之学者:是指用先王之道(礼义)教育、培养后辈人。

[原文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恒产:固定的产业,即对下文所说的“百亩之田”、“五亩之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