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正确请示高效执行
6145100000005

第5章 正确做事,要审时更需度势(2)

诸葛亮可谓是一代英杰,赤壁之战等广为世人传诵之作,莫不显示其超人聪明和勇气。然而他却日理万机,事事躬亲,乃至“自校簿书”,终因操劳过度而英年早逝,留给后人诸多感慨。

晋朝人陈寿写的《三国志》讲,诸葛亮六出祁山,把司马懿逼得两次自杀未遂(被他的儿子劝阻了)。司马懿派“克格勃”探听诸葛亮的虚实,带回来的情报就两句话八个字:“食少事多”(日进一餐),“事必躬亲”(两个兵打架也要他出面解决)。司马懿一听大喜,开战略会议,大家意见非常一致:我们的战略就是一个字:“等”。“食少事多,其寿不长”,我们等得起;“事必躬亲,必无后人”(没有接班人),因为下边的人有依靠,肩膀上没有担子,没分量,就没有处理疑难问题的本领。几个月后诸葛亮死了,司马懿最后还是把西蜀给灭了。

从诸葛亮自身问题来说,有他不懂得授权的因素,可是从西蜀其他文臣武将来说,也不能说就没有一丁点儿责任。如果其他人真的很主动很能干,诸葛亮也不至于这么辛苦。

管理学家史蒂芬·布朗说过:“领导并不是问题的解决者,而是问题的给予者。”事实上,你和老板的关系就是:你去工作,而不是由你去安排老板的工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你应该随时提醒自己:解决工作上的问题是我分内的职责!

不仅如此,躲避问题的做法,势必会影响你的领导。因此,你要做的就是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等老板来督促了才做。这个过程,能帮你提升自己思维技巧,了解工作细节,吸收行业日新月异的知识,锻炼自己做决策的勇气,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信心。渐渐地,你会发现,工作上的问题很容易在你自己这里被解决掉。

有一次,一位培训界的同行向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他因为需要经常出差,有时候一忙、一着急,就容易忘记带一些东西,如名片、资料和相机等。

为此,他也跟秘书说过记得提醒他一下,免得耽误事情。

秘书老是不记得提醒,后来终于能学会提醒了,但是执行起来又往往很不到位。

有一天,他在北大高级总裁班讲课,下午讲完课后就直接去机场,到外地出差。

中午的时候,他接到秘书发来的短信,上面写着:

“您下午要出差,别忘了带名片、资料和相机。”

一经提醒,这位老师一想:糟了,相机在家中,又忘带相机了。可等讲完课再回去拿相机已经没有时间了,就只好不带了。

这尽管是一件小事情,但也能反映一个员工的执行能力。这位老师感慨地说:“如果是一个合格的执行者,她完全应该熟悉我的日程安排,提前一天提醒我:‘您明天就要出差了,如果现在方便的话,请把需要带的资料、名片和相机放到包里,以免忘记。’如果有了这样的提醒,我还会忘记带相机吗?”

很多下属都有一个错觉:领导哪会有什么想不到的事情?可别忘了,领导不是神,他也有考虑不周全的时候,也有需要你提醒的地方。

因此,一个优秀的员工,不管在什么岗位、任什么职务,都要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自律意识,要让领导省心、放心,少操劳、少操心。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员工应该做到“肯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做到了这五点,相信你的领导的精力就能分配得更加合理,并夸你“会办事”。

当然,我们协助领导把精力放在抓大事上,绝不是否定领导精心细致的工作作风。首先,我们不是要领导都去做原则领导、甩手掌柜。其次,大事和小事的界限也是相对的。在此时此地是小事,在彼时彼地就可能成了大事。有些事情该请领导定夺的还是得请他定夺。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到不出纰漏。

4.告示:一纸不能当空文,令行就要禁止

制度是落实工作的重要保障,规范操作则是提高员工落实力及企业运行效率最根本的手段。员工如何规范操作,提高自己的落实力,这需要有合理的规章制度。只有适合企业文化的规章制度,才能有效保证员工对各项工作的落实。

有一种说法在西方很流行:“总统是靠不住的,唯一可靠的是制度。”

管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设想:假如一架飞机不幸失事,甲、乙两家公司的老板都在飞机上,并且不幸两位老板都遇难。事后,甲公司呈群龙无首状态,很多工作都无法得到落实,公司内部一片混乱;而乙公司却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公司秩序井然。

造成两家公司差异如此之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乙公司具备一套完备而系统的管理制度,从而使各项工作都得到落实,公司自然不会出现太大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完善的制度,就往往容易陷入“人走政息”的怪圈。

落实要靠制度做保障,没有制度,工作很难得到落实。因此,作为员工,一定要养成制度意识,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使工作很好地得到落实。虽然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理”要比“管”重要,但不等于不需要“管”,“管”有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处罚。

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首要条件就是制度,在制度建设中必须坚持这样的原则:有制度,就要坚决落实制度;制度不合理要先落实再完善;没有制度就要建立制度再落实。

一家国有企业,员工经常出现迟到和早退的现象,问题总得不到解决,成了企业的一个顽症。虽然企业对迟到和早退也有相关的处罚规定,但法不责众,太多人违规。面对这一问题,企业只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久,这家国有企业新上任一位管理者,他对迟到和早退现象非常不满意,决定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经过一番研究后,他向所有员工宣布:在众多迟到和早退的人当中,我只惩罚最后迟到和最早离岗的那个人。迟到和早退一旦被记录3次,就取消全年奖金。

接下来几天,他就站在工厂大门口进行检查,结果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再也没有迟到和早退的现象了。

制度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制度融入员工的思维里,才能落实到员工的日常行动上。

一家公司一定要使员工养成制度意识,严格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使公司的规章制度落实到位,这样才能实现发展的目标。

张瑞敏在1984年12月26日来到海尔,那时候厂里的员工素质很低,甚至在车间里随意大小便。就这个问题,张瑞敏提出“从严治厂”。整顿消息一传出,厂里的老员工立马搬出过去的旧规章制度。而张瑞敏认为:“没有最基本的,其他便是空的。”张瑞敏根据当时厂里的实际情况,从当时存在的问题出发,废掉原来的制度,制定了对海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三条”,为海尔腾飞奠定了基础。

其中,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是这“十三条”中最主要的一条,还有“不准迟到早退”、“不准在工作时间喝酒”、“车间内不准吸烟,违者一个烟头罚500元”等规定。另外,还有一条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就是“不准哄抢工厂物资”。这“十三条”颁布后确实产生一些效果,可并不太大:车间里大便没有了,小便依旧随地解决,还普遍存在随意拿公物的现象。于是张瑞敏就问厂里的干部如何防止类似事件,回答是锁起来,可是门能锁,窗户却不能锁。

张瑞敏就让干部将这十三条制度贴在车间大门上,并公布违规后的处理办法,同时把门窗全都大开着,在周围布置人监视,看有没有人敢再去拿东西。没料到第二天上午10时,就有一人大摇大摆走进车间扛走一箱东西。两小时后,张瑞敏让干部贴出布告开除了这个人,给所有人一个警告:这个新领导是绝对严格的。

从海尔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制度必须来自问题,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制度。执行制度、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必须“动真格”。制度如果不能落实,将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果员工认为制度没用,会进而藐视制度,视制度为一张废纸,那时企业将无法可依。一个公司一定要使员工养成制度意识,严格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使公司的规章制度落实到位,这样才能实现发展的目标。

因为只有制度得到了执行,工作的落实才能得到保障。

了解了制度不能得到落实的原因,就要对症下药,保证制度的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更好地发展,员工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说明制度的重要性。建立合理的制度是得到落实的重要保障,可以让制度转化为行动力。

当然,制度再好,如果没有人去落实,永远毫无成效。“1%的不执行就会导致100%的失败”,因此,企业落实文化就是无条件落实,一声喊到底,差一点都不行。“知易行难”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要想使企业获得良好发展,员工必须克服“行难”的缺点,脚踏实地地去干,认认真真地去落实,别让制度永远成为一纸空文。

5.提示:不经意间的点拨,让你少走弯路

相信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在工作遇到困惑之时,需要一种点醒,需要一种支持来引领我们走出精神的泥沼,驱散蒙蔽心灵的云雾,而这种点醒与支持有时正是从你的职场前辈那里得来。有时候,某人的一句话令你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有时候,某人的举手之劳帮你卸掉重负、让你轻装上阵。就是这种不经意的点拨,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不少新入职场的年轻人,由于对于环境的陌生,特别喜欢找那些一起进入公司的“难兄难弟”,寻求一种相依为命的感觉,什么时候、什么事情都喜欢抱在一起,觉得这样有安全感。其实,这样是错的。真正要成长,要迅速地成长,职场新人还是要寻找一个在职场上和你投缘的前辈。只有向那些适合你的、和你志趣相投的前辈请教,你才能迅速转变好角色,并茁壮成长起来。

向前辈请教,向某一方面比你优秀的人请教,可以帮助你顺利成长。初进公司的新员工,最好自己在公司里找一个和你投缘的前辈。一个适合你的前辈不仅会在工作上帮助你,而且在生活上也会给你指导。

前一段时间,公司刚刚招聘了一个大学毕业生,看着这位职场新人那双充满希望的眼睛和那种充满朝气的状态,我不禁想起了当年刚刚工作的自己,颇有感慨。

那个时候,我也是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带着伟大的理想和抱负,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但是,我上班一周后,发现自己全然没以前那份对工作的憧憬和热情,取而代之的反而是忐忑不安和丝丝自卑。这是一家从事文化创意的公司,虽然我大学里学的是文科专业,但是毕业后真正一接触,还是无法快速进入状态。我那时特别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别人教。而我又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总不好意思多问其他同事,那种尴尬到现在仍是难以言表。

幸好,我有一个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同事,她名字叫水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