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秀人很好,为人很热心,待人很亲切,因此,每当我遇到问题总喜欢去问她。水秀也挺喜欢我,我们俩很投缘。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我要帮一个国外的客户打字,他的英文写得龙飞凤舞,因为每个人的英文连笔都是不一样的,好多我都看不懂,可是我又不好意思老问别人,问多了,别人难免会说:你怎么这么笨啊,是不是英语不行啊!这个时候,水秀作为一个老员工,帮了我很大的忙。在工作中,特别是我刚进入公司的前几个月,我一有不懂的就多请教水秀,而水秀也总是能多说几句,有问必答。
可以说,我是非常幸运的,我遇到水秀,她对我初入职场的成长起到了“贵人指路”的作用。作为一个职场前辈,她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让我克服了作为一个职场新人的不良心理。我想,这些不良的心理现在在很多年轻人身上仍然是有的。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当然不只是水秀带着我成长,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给了我莫大的帮助。我深刻地体会到:在职场中,眼界的打开一方面要靠自己观察和领悟,另一方面也要靠贵人指点。这个贵人可能不是某方面的专家,但是在某一特定时刻特定主题下,不经意的一点拨,一定能对我们有所帮助,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比如,同样是在我当年工作的那家公司,除了像水秀这样的老员工帮我,我的上司也在工作中给我一些颇有禅语味道的“提示”,让我成长得更快、更好。
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因为当时所在的公司很规范,很多工作其实是分工比较明确的,因此工作起来比较顺手。而我,觉得自己专业出身,于是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非常的“专业”,也认为自己在这个部门里的地位“不可替代”。于是,渐渐地,我那颗年少轻狂而且热烈地追求成功的心就开始浮躁起来,做工作就没有像以前那样关注细节和追求完美了。
当然,这一切都被我的上司看在眼里。
有一天,他把我叫进他的办公室。等我坐定后,他拿起桌上的一份资料让我看。我接过来一瞧,哦,是一份关于部门的经销商销售能力等级的量化分析,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表格与数据,看得眼花缭乱。我一头雾水,摇着头说看不懂。这时候,上司开口了,他讲述了这个分析的意义在哪、怎么看、怎么得出数据、怎么采取行动……我听得越来越惊讶:原来,我还有这么多东西不懂呢!
最后,上司对我说了这样一段话:“在每个行业里,都会拥有着很多出色的人才,他们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比别人更努力、更有智慧、更成熟。但是,最重要的是,他们比一般人更加职业化!
这就是为什么我现在能当你老板的原因。一个人仅仅专业化是不够的,只有职业化的人才能飞在别人的头顶,让人难以超越!”
“一个人仅仅专业化是不够的!”
“职业化了才能让人难以超越!”
就是这一记当头棒喝,让我对于工作的重新认识与职业再次规划得到了彻底的开窍。
不管是同事还是上司,都是我们的职场前辈,要留意他们给我们的“提示”与“提醒”,因为这些“提示”与“提醒”有可能成为“提携”与“提拔”。
可以说,找个投缘的前辈,能使你完成角色的转变,让你的技术进一步提高,从而为你日后在职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具体而言,找个投缘的前辈对你有以下帮助:
首先,他能加速你角色的转变。在前辈的指导下,你能快速地了解到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相关人际技能和管理技能,从而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快速融入企业中。
其次,促进了你与公司企业文化的融合。通过指导的带教,你能更好地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并从前辈的实际工作过程中感受公司的企业文化,从而促进你对公司企业文化的认同,同时也缩短了你融入公司企业文化的时间。
再次,使你的技术纯熟期缩短。大部分的新员工都是刚从校园中走出来的,理论掌握得不错,技术上除了实习和兼职等环节上有接触过,基本都是空白。而那些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尽管以前对技术不陌生,但毕竟到新的环境,也需要有个衔接的过程。有了前辈的指导,你便能迅速提高自己的胜任能力,更快地达到职位的要求。不仅如此,你个人能力的提升还能提高公司的整体绩效及员工的人均绩效。
最后,能增强你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你可以通过前辈对公司的企业文化有个更透彻的理解,能把自己培养成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使你对自己的发展前途和空间充满信心。
生命中的贵人与职场上的前辈的最高境界是所谓人品、处世、专业能力样样都超强的人,遇到这样的人,又与你有缘,是一种荣幸,相信每个人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一定可以遇到。如果遇上了,请你一定不要忘记寻求他们的帮助。
6.启示:有触类更有旁通,万变不离其宗
在工作中,专业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是你要想在工作中成为一位高效率的员工,就不仅要会运用知识去做事,还要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多角度探究问题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与现实问题灵巧结合,找到获得答案的最短直线距离。
在人们的观念中,“一心多用”往往是“不务正业”的同义词,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告诫我们要“一心一意”地做事。然而,在高度重视办事效率的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的是“一心多用”。
“一心一意,专心致志”是工作的态度,“一心多用,触类旁通”则是做事的方法。
现代企业需要的是真正用心做事的员工,这类员工不是只知道苦干蛮干,而是还要懂得运用技巧提高办事效率。掌握有效的工作方式和做事技巧,不仅能有助于我们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还能提高工作的效率。而这也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通过触类旁通有效地改进自己的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误解,他们认为,在工作量与成功之间存在着一种直接的联系,其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越多,获得的成就也就越大。
拙干费力无结果,巧为轻松出真知。在工作中,埋头苦干也是一种工作方法,但是决定工作成败的并不是你干得够不够卖力,而是你出的招儿够不够有力,如果毫无目的、毫无方法地蛮干,结果常常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让行动的过程变得灵巧起来,你才有可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在一个大学的研究室里,研究人员正在研究一台机器的内部结构。因为这台机器内部结构复杂,其中有一个由100根弯曲管组成的密封结构,弄清每一根弯曲管的出口和入口,成为破解这台机器内部结构的关键,但是由于没有与机器相关的图纸和资料可以参阅,几名研究人员想尽各种办法,但是都收效甚微。研究进展得十分缓慢。很多研究人员认为,要搞清楚这台机器的内部结构,实在是太难了。
然而,就是这个在专业人员看起来难于上青天的问题,却被在学校工作的老花工轻松解决了。这位老花工找来几支粉笔和香烟,让一些人站到机器的另一边,他点燃香烟,重重地吸上一口,然后对着一根管子吐烟,并在管子的这头标上数字“1”,等另外一头的人看到哪根管子有烟冒出,也迅速在上面标上数字“1”,接下来的管子依此类推。
按照老花工的这种方法,100根管子的出口和入口很快就弄清楚了。
通常我们在处理某个文件时,往往是一码归一码,各不相干,完成一件之后再去做另一件。其实,很多情况下我们所接触的任务,彼此之间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关联,而多数情况下往往被我们所忽略。只是在完成一项又一项的任务时,重复某些不必要的环节,给我们添加了无谓的工作量。
其实,我们只需要一些工作的小技巧,比如可以将几个相关联的任务同时进行,做好记录,这不仅可以为工作的进行做资料储备,而且可以刺激自己的灵感,使我们的工作完成得更加出色。
所谓“触类旁通”,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学会把各项看似毫无关系的工作联系起来,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在工作进行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工作效率。
“触类旁通”是经验嫁接与提升的过程,是精通某些问题或一方面的知识,在遇到相类似的问题时,能够很轻易地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且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教我们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和陌生的问题做对照,寻找相似点,从而解决问题。
人的经验终归有限,“触类旁通”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吸收别人的经验化为己用,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灵活运用,从成功的经验中不断总结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和个人能力,就像某位学者所说的:
“要具备经验迁移的能力,首先必须懂得触类旁通。”
在古希腊,医生一直把耳朵贴在病人的胸口来倾听病人的心脏,直到1816年才有了听诊器。它的发明者雷耐克是一个非常内向腼腆的小伙子。一次,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来到他的诊所,说是心脏不舒服,但雷耐克太害羞了,他不敢把耳朵贴到女病人丰满的胸部。
这时,他突然想起一个场景:两个小孩玩游戏,一个小孩轻轻地敲木头的一端,而另一个小孩把耳朵贴到木头的另一端就能听到。雷耐克突然灵机一动,他拿起一张纸,把纸卷成管状,然后把纸的一头放在女病人的胸部,他则在另一端倾听。让他兴奋的是,他听到了以前从未听到过的心脏清晰的搏动声。
长久困扰着他的诊断问题迎刃而解了!
于是,听诊器诞生了!显然,就在一瞬间,一个卷起的纸筒使临床医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后来,他又用木料代替了硬纸做成单耳式的木制听诊器,后人又在此基础上研制了现代广泛应用的双耳听诊器。
“触类旁通”需要的不仅仅是经验的积累,同时还是个人能力的体现,需要你自己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总结和提炼。我们通常所说的工作经验可能只是局限于某一范围或领域,而真正的成功者所依赖的不再是已有的经验。一个人的经验十分有限,但遇到的难题或者需要完成的任务又各不相同,懂得“触类旁通”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如果我们把这种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当中,会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
在俄罗斯盛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这句话道出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真理,即:巧干远胜于蛮干,工作要讲究方法。
《射雕英雄传》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女主角黄蓉被一个巨大的海蚌夹住了脚,费了很大的劲也掰不开,结果抓了一把细沙放到蚌壳里面,蚌就自己打开了,因为蚌最怕的就是细沙。这就是所谓的“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由此可见,巧干就是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解决问题时,正确的方法对你来说就像是一张地图,使你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工作中学会巧妙做事,你就能快速获得你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