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文学致我们的后青春
6199400000025

第25章 青春终成一纸泛黄(2)

刘小乐说他来之前一直以为这里算是南方,谁知道来了以后,别人告诉他这里其实根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南方,于是郁闷不已。从地理上来讲,这里确实属于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意思就是说热的时候很热,冷的时候也很冷,还会经常刮风,成天湿漉漉的很不好受。张小扬看着他,想起在进文学社的时候他跟刘小乐说过,只有艰苦的生活才能锤炼出高尚的艺术,你要化悲痛为力量,把这种艰苦用文字的形式倾诉出来,到毕业时一定可以写出一本长篇小说,然后畅销全国。听了张小扬的话,刘小乐被激励得心潮澎湃,露出一脸惊讶的表情说:“噢,这真的是一个好办法,说不定一炮走红而彻底改变命运也有可能。”于是他买来草稿纸和一大堆的圆珠笔芯说是为写书做储备。后来竟然真的笔耕不辍开始起草故事大纲,可一年过去了,就连书名也只是想了一半,大二时已经把目标从一个长篇改为若干中篇,大三时再改为若干小小说,到大四改为若干散文,到毕业时终于一篇也没有写出来,而刘小乐显然早已忘了自己曾经的豪言壮语。

大一那年新生军训结束时,刘小乐曾满脸悲壮地说过:“大家都听好了,明天开始我就不和你们一起虚度光阴了,我要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积攒起来好好学习,利用这四年时间打好基础,以便将来好找工作。”他的这一番豪言壮语让张小扬敬佩不已。可事实上后来的实际行动一再证明刘小乐并不像他说的刻苦和用功。可能是后来意识到了这点,觉得有悖自己当初的誓言,于是刘小乐也努力地坚持上了几次自习,可最终还是以实际行动打破了自己的诺言。

其实事出意外,刘小乐一次下课后去图书馆看书,发现对面坐着一个很清秀的女生。后来刘小乐描述,那是一种被电到的感觉,尽管对方丝毫没有要用电击他的意思。就在刘小乐研究怎么搭讪时,那人背起包走了,刘小乐略一迟疑,随即追了出去。眼看着女生进了1号教学楼,刘小乐锲而不舍,然而找遍了整栋教学楼都再没见到人影。回去以后很郁闷,刘小乐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张小扬。张小扬说你肯定忘了让人帮你在女厕所里找,才会失之交臂的。这种情况下,即使你在厕所门口遇见了,显然也不够浪漫,这充分说明你们的缘分还没有到,这种情况你只能选择去揍月老那老家伙或者丘比特那小子或者二者兼揍都成。他这一语惊醒刘小乐,于是后来的一个礼拜,刘小乐在图书馆和各大教学楼内转悠,还多次以等女朋友为借口让不同的女生帮她在厕所里找过,但一直都没有再遇见过那女生。直到有一次在操场上打球时发现那个女生,不过旁边还有一个高大的男生,显然是其男朋友。而且问题在于刘小乐认为那男的打篮球比他自己好,自己失去了唯一挖墙脚的资本,直叹就差一步,就差一步啊。这就是所谓的相遇恨晚,略有区别的是显然只是刘小乐一个人在恨。

一般而言,失恋的人总是要喝酒,不然显示不出用情之深。尽管这件事情从本质上讲对刘小乐来说还谈不上失恋,只是恋爱未遂而已,但大家仍然同意他请大家喝酒。

通常意义上,小饭馆饭菜的实惠程度和饭馆老板的肚子大小程度是截然呈反比例关系的。而他们常去喝酒的这家北方人开的饭馆却是个例外。各地的大学周围都有来自各地的饭馆,北方人开的饭馆肯定有,原因很简单,菜的量比较大深受学生的爱戴。一个大盘鸡,可以四个人一起吃。记得有一次张小扬问老板,你们怎么会做大盘鸡的。这家店的老板人也实在,拍着啤酒肚毫不掩饰地说,俺们做的其实就是个小鸡炖土豆,只是换了个大家都熟悉的名字而已,不过你放心,我们的菜量足。

喝酒在很多时候只是因为大家都是在喝酒的年纪有着喝酒的心情而已。那天其他几个人都喝得大醉,只有刘小乐出乎意外的小醉,回宿舍后居然背起书包说要去图书馆,弄得大家都很震惊。张小扬以为刘小乐在路上被风吹醉了,刚准备上前拦他的,结果刘小乐赶紧解释自己根本没醉,说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大家这才明白他是要去“守株待兔”。刘小乐说完后匆匆地走了,张小扬才想起来应该提醒他:跌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同一个地方又一次跌倒。

刘小乐后来争辩说:“‘守株待兔’虽然形象,但只是个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果拿这种措辞来形容自己追逐爱情的行为显然不够浪漫而且没有想象空间。比较抒情和正确的说法是:坚持不懈地在图书馆上自习,总有一天,会遇见爱的那个人,她一袭长发,白衣飘飘走来,然后,撞在自己身上……”他想了想不知道后面该说什么,于是又说,要不还是就叫守株待兔吧,这样让人容易接受些。

然而图书馆虽大,却似乎并无可坐之处。图书馆满座率一般不满百分之四十,而座位空有率却几乎为百分之零,因为大多座位都不见其人,只见其书,还有的可以看到暖水瓶、水杯、坐垫、枕头、外套等等。可想而知,在此等环境下,刘小乐多年养成的8点起床的习惯决定了他难以占据有利地形,所以没有好的位置守株,自然也待不到那只兔。这个女孩,就是张小扬后来看见抱着别的男孩子取暖的那个。

还好刘小乐后来改变了战略,及时避免了在同一个地方再次跌倒。他说,经过认真研究发现,图书馆显然不是一个美女聚集的地方,再说了他要“待”的那只也不一定就会经常来,因此按照概率论,在这里遭遇爱情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所以在结合具体形势之下,他觉得实施战略的转移是很有必要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战略转移是一个从内到外整体转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然而刘小乐却利用当时有利的校内外形势,因地制宜,很快实现了转移的目的,目标直指选修课。

自高校教学改革以后,选修课成了一部分人获得学分的最佳捷径,很受人们的欢迎。因为相比较而言,这种课大多是考察课,就是基本上不用考试写个论文或者作文就可以及格的那种。特别对工科专业学生来说,少量的选修课可以用来调节因专业课导致的精神压力。同样,对工科学校来说,和文科学校合并的意义在于,缓解大家对大学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担忧。用刘小乐的话说就是不能把目光局限于自己周围,一定要有战略眼光,立足本班,面向全院,放眼全校,于是选课时选了尽可能多的人文类和艺术类的选修课。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虽然范僮曾经也选了人文类的课,但显然因为具体科目的失误和个人性格原因导致了整个计划功亏一篑。

范僮选的是文学概论。第一次去上课坐在他旁边的或者说他选择的座位旁边坐的是文学院的一个女生。老师讲到了张爱玲的小说,旁边的女生问他看过张爱玲的小说没有。范僮说看过一点,并告诉她要看张爱玲的小说其实只需要看一篇题目叫作《爱》的散文,因为范僮认为那是她所有小说的提纲。那女生惊讶范僮真的看过。范僮知道原因,作为男的看过张爱玲的小说显然是不应该的,因为好像她的小说是大多女生所读书籍中唯一可称为文学作品的。学工科的男的就更不应该,因为会让文科学生失去小部分优越感。于是就这样聊了一节课,回宿舍之后范僮才发现他的失败,因为选修课都结业了他并不知道这位女孩子的名字,也没有留下电话之类的联系方式。一般而言,对于女生来说,关注她本人就是关注她眼里的整个世界,而关注她眼里的世界而不关心她本身的人肯定要在她的世界里OUT。可悲的是,一直到后来,范僮都没能改掉这个关注世界却不关注女生本人的坏毛病,其结果当然可想而知。

刘小乐选的课里有一门叫做公共关系学,是在大三的上半学期时候选的。他就是在那门课上认识了一个喜欢自己的名字叫逯静的女孩。上完第一节课他就跑回宿舍高兴地说,他今天上课时遇到他未来的女朋友了,唯一不满意的一点就是女孩子是一头齐耳短发,不是他喜欢的长发,不过这个可以以后慢慢做思想工作改过来,毕竟是可以长长的,然后就开始抱着座机打电话。

后来的事情发展就很程序化了,尽管当事人的感觉或许是很有激情和浪漫的。大三下学期,当刘小乐收集的电话卡摞起来接近0.1米的时候,逯静成为刘小乐即将完成时态的女友,头发也真的变成了长发。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不太常见,但女为悦己者容的情况却经常可以看到。

再后来宿舍的聚餐逯静也会参加,当然第一次肯定是刘小乐请客,作为他半夜打电话导致大家睡不好觉的补偿。那次聚餐逯静头回和宿舍全体成员正式见面居然就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以及外号,于是都惊为天人。后来时间长了才知道,逯静最大的优点就是记忆力好,并没有别的特长。按照一般程序,那天大家自然而然应该把刘小乐灌得大醉,然而大醉的刘小乐居然还能找到路把逯静送回去,这表明他们喝酒时的工作没有做到位。

刘小乐喝醉后曾大言不惭地说,他是耻于和没有女朋友的人为伍的,这显然是与人民大众为敌的反动言论。为了表示对这一言论的愤慨,以至于后来有段时间刘小乐以泡面度日的时候范僮见死不救。

有了女朋友的刘小乐俨然成为宿舍里的恋爱专家。他经常会发表一些在书上或者网上看来的恋爱理论,在约会之后的空闲时间在宿舍发表出来。比如他说,找女朋友一定要考虑其专业背景,学工科的女生一般比较不太好相处,学经济的女生对金钱比较敏感,学管理的女生会把管理学理论应用到管理男友的实践工作方面,学外语的女生一般对和自己同一国籍的男生不感冒,而学中文的女生则一定要找文采没有她自己好的非学中文的男生,还举例说比如他和逯静。面对刘小乐的言论,范僮只说了四个字:胡说八道。而刘小乐则恶毒地回了16个字:你不听前辈的教训,肯定找不到女朋友。

其实张小扬偶尔也是认为刘小乐说的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过他不会当场表示同意而已。然而事情的变化出现在大四的时候,用刘小乐的话表述,不知道是哪根筋抽错了加入了文学社。其实也是事出意外,不知什么原因,也许是他为了证明自己那个文学社的副社长不是空有其名,就在校报上发表了一篇小文章,尽管他此前信誓旦旦的长篇畅销小说一直没有面世,也一直觉得除了寻人启事以外在校报上发表东西是降低自己的水平。此外,他甚至还组织了一次有深远意义的活动。

那次活动可以这样描述:他的构思是,在学校人流量大的地方,在路边找一棵大小适合的树,旁边摆好桌子,打起标语,然后准备好一些书签和签字笔,让过往的同学在书签上写下自己想说的祝福语,然后挂在树上。这样参与面广,视觉效果也没得说,投入方面基本上也略同于守株待兔,事情就这么简单。

当张小扬以社长名义把这个想法告诉主管老师团支部书记的时候,老师拍案叫好,因为这个活动显然不用花很多钱,而且很引人注目,既可以打出自己学院的名气,又可以形成大的活动效应。于是慷慨地拿出200元活动经费说你们立即就着手去组织吧。然而张小扬显然一兴奋忘了基本的组织程序,这个方案应该先告诉团支部副书记,然后由他们去书记那里汇报才对,这番“先斩后奏”让副书记知道后的结果就是:方案还不成熟,团支部领导要再考虑考虑。

但张小扬对活动最终的顺利举办依然是信心十足,以至于不知道这个事情还应该先向校容管理委员会申请,导致他们正在挂标语的时候被校管会以影响校容校貌和摧残校园植物的名义叫停。他只好采取补救方案,一边邀请副书记参加活动,建议校报在采访的时候去采访副书记,一边向校管会补交申请书并且说尽好话道歉。至此以后,张小扬当学生会主席时再也没有忘记过组织程序,当然这是后话。

那次活动总体看来还是比较成功的,因为整体200元经费的投入能让校报和广播台不请自来显然是空前绝后之举。大约是大家看多了文艺晚会之类的活动觉得神经麻木,对这样的活动方式感觉比较新鲜。一个女生一边写卡片一边和同伴说,咱们学院居然有人能想出这样浪漫的活动,不容易啊。其实张小扬一点也没觉得这有什么浪漫,但心里还是很高兴,忍不住搭话说谢谢啊。那女生一笑说,不用谢,接着说,那你准备怎么谢啊?很像张小扬一贯的语言风格。张小扬只好回答,那我请你吃饭吧。那女的说,好啊。话说出去后张小扬就后悔不已,其实按常理这种状况下他一般的回答是,那我以身相许吧。当然如果他当时真这么说了,可能就更惨了,因为那个女的长得太委婉。最后的结果可以预见,他损失了三天的伙食费。

后来张小扬得出结论,在大学里遭遇爱情的几率和你请一个陌生人吃饭的几率大约是相等的,前提是如果降低爱情的标准的话。而后来他又得出结论,失恋的几率也大致类似。

就在张小扬和林苒苒越来越熟悉的时候,刘小乐那边却出了问题。具体原因不详,但传递的信息却是明确的,那就是逯静要分手。对刚进入而且很在恋爱状态的刘小乐来说,分手当然不像分苹果吃那么简单,他需要分手的理由,而且要有足够的说服力。谁都知道,一件事情只要你想要理由的时候总有很多理由。当时张小扬正处于智力低下的阶段,于是只告诉刘小乐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要担心,过两天就好了。刘小乐一向比较信任张小扬,所以就答应了。

哪知过了两天俩人依然没有和好,具体原因张小扬同样不知道。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开始和结束都是那么让外人感觉莫名其妙,看起来或许根本不需要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