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存在比拥有更幸福:与老子谈情说爱
6200400000013

第13章 跟着老子做父母——道法自然育人(1)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有自己开花结果的程序。每一个孩子的到来都是上帝对人类的再次信任。

教育不是朝向对方的努力,而是把自己点亮,让对方自我点亮。

面对社会教育的“大跃进”,家庭教育需要“声声慢”。

孩子是种子还是海绵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25章》

儿行千里母“放心”

对自己放心,才能对孩子放手。

2010年1月25日,星期一,儿子和他的3个小朋友第一次单独出行。活动是儿子发起的,他要带3个小朋友一起去中国科技馆。

我们问:没大人带可以吗?儿子很有信心地说:我们可以!

虽然他就要过12岁生日了,但是还没有单独出过远门。一起去的小朋友中有两个是同一小区的,还有一个叫乐乐的,奶奶家在我们小区。自从认识以后他们两个人就好得可以,每个周五放学回家,儿子第一句话就是:乐乐打电话了没有?因为乐乐住在海淀区,只有周末才能来奶奶家。

话说出发前,其中一个孩子的母亲上网查询,发现周一科技馆闭馆,于是他们决定去军事博物馆。

那天快中午的时候,儿子打电话给正在单位上班的我,说他们到了军事博物馆,可惜也闭馆。当时几个家伙正在军博附近的肯德基饕餮呢。我说那你们就在周边玩玩吧。

结果是他们先逛了世纪坛,登了电视塔,然后沿着昆运河走到玉渊潭公园附近。那里的冰很厚,很多人在滑冰,他们就在那里滑冰了……

然后还去了在海淀区的乐乐家,从乐乐家出来又去了附近的世纪金源商场,儿子买了一个拼装的仓鼠房。

那天天黑了,他们还没回家。我打电话过去,儿子说正在地铁站呢。

记得儿子在肯德基给我打电话的时候,身边的同事就问:你让孩子单独出去就不担心吗?我说:担心是有一点点,但是现在更多的是放心!

的确,随着孩子的长大,尤其是自己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发现做父母的很多担心都是多余的,而且很多的不放心,是因为我们对自己“不够信任”。当我们对自己更加信任的时候,就会对孩子以及他人投射出信任之光。

虽然这次出行被儿子视作“倒霉”,但是晚上回来的时候,分明看他很兴奋,说玩得太爽啦。我想这次出行至少让他知道,出发前应该做必要的准备。另外就是,有些“倒霉”会带来意外的惊喜!

我们都知道那句话:儿行千里母担忧。这道出了所有父母的心情。其实,作为现代父母,也许该改写这句话为“儿行千里母放心”。

因为只有我们放心,才能对孩子放手。

他们远比我们想象的能干

唯有孩子意识到父母是多余的,是锦上添花的时候,我们对他们的爱便是真的。

大约在儿子八九岁的时候,我带他与女友一家三口去爬香山。

刚入香山,两个年龄相仿的男孩子就不屑于跟在大人后边慢吞吞地走路了。他们选择从另一条路上山。本来我是不同意的,但是女友说没事,让他们去吧。转眼间两个孩子就一溜烟地跑了,隐约能听到他们在高处的说笑声。

心怀忐忑地到达说定的地点,却没有看到孩子们的身影。那一刻我开始着急了,后悔不迭地说:不该放他们自己走的!

女友表现得相当大气,她说不会出问题的,你要相信他们。她反而对我的过度紧张有些不耐烦了。

我一向是比较大胆的家长,自从孩子3岁搬到新家以后,他在小区里玩耍我从来不跟着。孩子的独立性一直比较强。

那天最后的结果是,女友的老公找到了香山广播站,播报了“寻人启事”。两个孩子听到广播的时候已经下山了,然后又紧急返回找到了我们……

做父母的恐怕都尝到过“丢孩子”的滋味,那感觉犹如“丢心”。

还有一次暑假回老家,那时儿子11岁,妹妹的女儿雯雯9岁。

那天中午吃完饭,我们几个大人只顾着搓麻,他们兄妹俩说出去的时候我们谁也没在乎。结果下午4点左右突然下起了雨,我们这才回过神儿来,两个孩子骑车去哪里了?

那一刻,我们坐不住了,于是分头去找。我和老妈沿着澧河一边走一边喊。那一刻我想过孩子是否出了意外,但是又很快嘲笑自己的多虑。因为我知道,我们担心的事情99%从来不曾发生过!

最后我们只能坐在家里等了。5点多的时候,两个孩子推着自行车兴高采烈地回来了。原来他们两个骑自行车去城里的淘气猫儿童乐园了,儿子还套圈赢得一只可爱的荷兰猪。

我问儿子:你们自行车怎么处理的?走的时候没带链子锁?他说:那还不简单,在公园门口8块钱买了一把链子锁,把两辆自行车锁到一起。

大人们瞠目结舌之余,除了惊喜还能有什么呢?

你的孩子,远比你想象的能干!这是我多次“有惊无险”后的切身体会。如果孩子不是如此,那很可能是做父母的不放手的结果。

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未见得知道,我们对孩子的真爱其实在于:是否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放手让他们走自己的路。其实,做父母的职责是:让孩子尽早地学会独立,尽可能地教会他们如何在没有我们的情况下生活。

有人说:“唯有孩子意识到父母是多余的,是锦上添花的时候,我们对他们的爱便是真的。”

孩子是种子还是海绵

一块海绵里存储的只能是水,而一粒种子里藏着阳光雨露滋润下的生命力。

在太平洋深处的比基尼海滩上,住着一只黄色的方形海绵,他的名字叫海绵宝宝。海绵宝宝和他的小宠物一只叫小蜗的蜗牛住在一个菠萝里,而派大星(海星)、章鱼哥、蟹老板等都是他们的朋友。

《海绵宝宝》是一部美国动画片,其中的海绵宝宝有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憨厚老实的性格,对工作一丝不苟的品质,以及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我尤其喜欢派大星的那句口头禅:“海绵宝宝,打起精神来!”

看着动画片中的海绵宝宝,我联想到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海绵宝宝”们。

请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的“海绵宝宝”:他们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被灌输以各种各样的胎教;三四岁就开始上各种各样的特长班;上小学就背上了奥数、英语等考级的沉重包袱……他们像一块吸水的海绵,被大人们不断地填充填充再填充。

现如今,无忧无虑的童年,对我们的孩子来说犹如天方夜谭。做父母的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早教越来越早、家教越来越流行、考级越来越火热……

想想看,我们的孩子哪个不是沉甸甸的“海绵宝宝”?

孩子是会发芽的种子,不是能吸水的海绵。种子是一个生命,有成长、开花、结果的冲动,这就是一粒种子存在的意义:一个等待绽放的生命故事。

海绵里除了空洞还是空洞,虽然颜色和形状各异,它实质就是一个能够最大量吸附水分的容器。

一棵桃树的种子里,有自己长成桃树的程序。园丁只是挖坑培土,浇水施肥,在桃树弱小时栽上支架扶一把,让它自己长成。聪明的园丁不会要求桃树在冬天开花,也不命令它结出鸭梨。听到邻居对树苗的评价褒贬,他只能微笑,他知道自己不是这棵树,只是陪伴这树长大的人。

成人对着孩子说“生存压力,生存压力”,无异于园丁对着树苗说“快长快长,你快吸水”。

老说80后、90后的一代人喜欢“啃老”,没有责任心。多问一句:成长中从没机会为自己的大事小事作决定的人,哪里有机会去学习为自己的决定负起责任?

以上是博友豆豆的博文摘录。

的确,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有着自己成长、开花、结果的程序。作为园丁,我们顶多是为他们浇水施肥,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扶一把。园丁不会对种子指手画脚,更不会揠苗助长。

但是我们呢?做父母的屡屡越俎代庖、揠苗助长。我们对“种子”是那么的不放心,以至于难以收手、放手。

一块海绵里存储的只能是水分(知识),而一粒种子里藏着阳光雨露滋润下的生命力(智慧)。做父母的应该了解:知识不过是死东西,而智慧才是活能量。

的确,孩子是种子,不是海绵!

泰戈尔说:每个孩子的到来都是上帝对人类的再次信任。那么我们做父母的是否辜负了上帝对我们的信任?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信任?

早教、早熟以及早衰

如果能源屋的建筑有毛病,或得不到充分发展,所需的能源供应就会短缺或枯竭。

朋友的女儿5岁了,有天她告诉我,女儿让她很失望。我问为什么,她说带女儿去参加了一个考评,本希望她能通过美国小学入学英语考试的,结果是没通过。

从2岁开始,她就陪女儿上英语外教班了,孩子英语学得不错,没想到竟然没通过。负责考评的老师也跟她谈了,说孩子已经很好了,不要揠苗助长。

因为是好朋友,我口无遮拦地说:“你好不人道啊!”

她说:“没有啊,平时孩子在外教班很快乐,而且专家说,语言学习越早越好。”

在早教越来越白热化的今天,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提前智力开发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

英国教育家、华德福教育理念的推行者马丁·洛森在他的《解放孩子的潜能》一书中这样写道:

“许多儿童看上去早点进行智力开发没有问题,但可能在他们今后的成长中留下缺憾。比如他们可能缺乏情绪调节能力,某一方面发展得太过分,也许会导致生命活力过早的丧失。孩子在六七岁之前建立起的内在涵养,包括体质、性格、态度等方面,还包括以转化的方式保留的幼年最好的品质的能力。在孩子最初的几年中,如果能量的源泉,或生命力健康地奠定起来,那么他会从这个源泉中不断地获得能量,持续70年或更长久。如果能源屋的建筑有毛病,或得不到充分发展,所需的能源供应就会短缺或枯竭。”

的确,我们都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孩子“能源屋”的建设。

我们总是在比较谁的孩子上的课外班多、拿的证书多、考试成绩好,而忘记了基本的能量守恒定律——过早地开发,“成绩为王”很可能导致“生命活力的过早丧失”。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看到身边或者电视中出现的孩子,他们的一招一式都失去了孩子的童真、稚趣,无论是说话还是动作表情都很“小大人”。那么让小孩迅速变成“小大人”是好事吗?我看未必。

老子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道德经·第55章》)

我们可以延伸理解为:过早地给孩子们灌输知识就是在催熟,而早熟意味着早衰,是“不道”,而这“不道”由来已久。“不道”就是不合乎自然规律。

博友一念行者在博文中一针见血道:

“社会的功利化、父母的生存焦虑助长着激进的教育模式,致使我们这个社会盛产早熟的小孩。这种早熟现象不仅表现在,孩子们从饮食中摄取了过多的激素,而使他们月经或遗精现象提前发生;它还表现在,像给孩子增加身体的营养一样,家长们疯狂地往孩子们的头脑中装载他们认为的知识和概念,这使现代的孩子不仅身体早熟了,心理更早地早熟了。那么早熟是一件好事吗?你熟得早你衰老得也早。

“而心智的早熟事实上是一种心灵老化现象。当柔软洁净的心被过早地装入更多的概念时,它已经提前开始变得僵化和失去其本性了。”

会玩的孩子“有未来”

每次看到儿子与小朋友尽情玩耍、其乐融融的样子,我都在想:他们是天堂之子!

记得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他们班上看上去很有经验的岳老师,曾经望着在操场上奔跑玩耍的孩子们,郑重其事地对我说:“三岁看老,这个班上的孩子,有3个孩子以后肯定有出息。”

我儿子是她所说的“三分之一”。至今我依然记得岳老师的话,并深信之。

可惜孩子上小学后,我完全看不到岳老师所说的美好前景。

记得第一次参加一年级的家长会,老师把班上的孩子分为四等,而儿子的名字“荣幸”地被排在最后一等“调皮捣蛋型”里。说实在的,我对老师的排列法很是反感。

当时老师说:我们班上有个孩子,问他为什么没完成家庭作业,他说“我跟我妈赏月去了”。一听这话我就怀疑是我儿子说的,回来一问,果然是他。不知为何,我突然有点佩服他说实话的勇气了。当然表面上还是严厉地批评了他。

《婚姻与家庭》杂志做过一期话题:会玩的孩子有未来。标题很打眼,而且于我心有戚戚焉。

的确,玩耍是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儿童的学问大部分是从玩耍中学会的,那些在家长眼里傻玩儿疯玩儿的行为,不但让他们懂得尊重自己和别人,更让他们在玩乐中产生了无穷的创造力。

与我们小时候相比,我们的孩子在外边玩耍的时间大大减少了!我们的童年时光虽然物质上是匮乏的,但是丢沙包、滚铁环、跳皮筋、藏猫猫,“玩法”花样繁多,出去疯玩的机会也多。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可是现在的孩子大多喜欢宅在家里,玩电脑游戏,独来独往。孩子们之间除了电脑和游戏仿佛没有什么可以交流的了。真的很担心孩子们将来都成为宅男宅女。

所以,我对孩子从小就实行“放养”,能赶出去的时候就赶出去,不让他在家里逗留。也所以他从来都不缺少小朋友,也能团结不同性格的小朋友。

每次看到儿子与小朋友尽情玩耍、其乐融融的样子,我都在想:他们是天堂之子!我无比羡慕他们,因为在他们这么大的时候,“早熟”的我已经背负上了沉重的学业以及前途包袱。

我有一个心理痼疾,一旦在玩和学习之间发生矛盾而我选择了让孩子学习的时候,都会产生一丝负罪感。儿子似乎也了解我的软肋,当我怪他贪玩的时候,他会反唇相讥道:童年就是让人玩的!而自从与他分享了《会玩的孩子有未来》这篇文章后,他更是理直气壮了:妈妈,是你说的,会玩的孩子有未来!

呵呵,我无言以对。

谁败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美国中小学教育是非常“好玩”的游戏,但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却是另一番景象。

某天早晨上学前,儿子坐在饭桌前愣愣地说:“以后还是要去美国。”

我诧异地问:“为什么?”

他说:“我要让我的孩子有个童年。”

呵呵,可能他道听途说,美国是孩子的天堂,没有那么大的学习压力,所以心向往之。

一个生活在美国的博友在《上学就是fun》一文中写道:

送他(儿子)上学的第一天,和别的家长及孩子等在学校门口,8∶53打铃上课,孩子们纷纷向大楼门口跑去,我听到家长们的告别语多半是:Havefun,Sweetie!(玩开心点,小甜心!)下午3∶23放学,家长们一接到欢天喜地从里面跑出来的孩子,第一句见面语多半是:Doyouhavefunatschooltoday,Honey?(今天在学校过得开心吗,宝贝儿?)看来对上学定下“HaveFun”(开心)的基调是第一步,让小孩子觉得上学是fun的,争取fun的,他们根本就没有要争取“分”的压力,所以每天都迫不及待地去上学。我也学会了这一招,高兴地看见儿子尽管语言上还不能流利地和同学们交流,但一点也不妨碍他从第一天起就很喜欢上学,喜欢他的老师和同学。

看到这一段时,我想到孩子上小学时,每次孩子出门前,我也会说:祝你今天愉快!但是我还是发现,孩子不爱上学,不爱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