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存在比拥有更幸福:与老子谈情说爱
6200400000021

第21章 跟着老子做女人——做“海量内存”女人(2)

我深有同感。自从“无事此静坐”以来,感觉身体越来越好,精力越来越充沛。最重要的是,喜悦无处不在。

的确,平静总是与喜悦“勾肩搭背”而来,洋溢着安详、自在,还充满创造力!

见素抱朴:让美好占领

要体验高贵的事物,需有一颗纯朴之心!

2010年的秋天,我被天上的云彩迷住。

每天傍晚欣然出门,赶赴一场与云彩的约会,而每每都令我惊叹不已。于是在博客中连篇累牍发了“云之彩”的博文和照片,为此陶醉不已。

记得那天下午5点多的时候,我从超市回来又看到壮美的一幕。这次看到的云团,在晚霞的照耀下犹如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先是威严伫立,然后眼见着它慢慢变形为怒发冲冠的“金刚”,就是美国大片《金刚》里“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金刚。

而就在我拿出手机激动地狂拍照片的时候,女友S发来短信,说她从埃及旅行归来,让我去看她的博客。

当时我兴奋地告诉她:“我正陶醉夕阳里呢!”她问:“在哪里陶醉呢?”我说:“家门口!”

呵呵,当时我就想:在埃及与在家门口又有什么不同呢?即便是在家门口,那落日辉煌亦是世上最美的风景。

巧的是,在韩金英老师同样“观云”的博文里,我捕捉到这样一句话:要体验高贵的事物,需有一颗纯朴之心!

由此想起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道德经·第19章》)。意思是说,要有一颗恬淡、纯朴之心,尽量排除非分的杂念和欲望,杜绝学术知识,就没有忧虑。

换句话说,当你放下所有的概念、想法和评判,去观察、体验事物,你就可以看到、感受到万物之美。

正如印度思想家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只有当心智没有任何欲望而感官又能充分运作时,你才能拥有那种秩序。”这句话中有三个要点:一是“心智没有任何欲望”,说明你的心是平静而不是躁动的;二是感官充分运作,就是指你专注于你所观察的事物;三是那种秩序,其实就是万物所呈现出的自然之美。

比如观云的时候,我真的是一点儿私心杂念都没有,脑子里一片空空如也,而身体的每个细胞好像都张开了,如此这般就完全被云“统战”了。那一刻你就是云,云就是你,有一种“合一”之感。

的确,“当澎湃的欲念止歇,连最单调的经验也变得兴味盎然”(《当下的幸福》)。

记得有个同事非常喜欢我写的游记,她说:“为什么那些不起眼的地方被你写得我都有想去玩的冲动了呢?”我告诉她,那是因为如今我到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忘我”,即完全投入所到之处的景色中。

为什么很多人感叹“看景不如听景”?因为很多人的旅游是“身在游”而“心未动”。就是说他们的人在“外景地”,心却始终纠缠在自己的老旧故事中以及思维模式里。你想啊,带着那些老旧的毫无新意的“私心杂念”,你眼里看到的景色自然大打折扣,当然是死气沉沉、毫无生趣。于是乎旅游只能成为走马观花、到此一游的失望之旅。

其实,“去什么地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带着一颗什么样的心去”。

正如我在柬埔寨游记里写的:心里装着天堂,到哪里都不会是地狱!

的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内心有太多的噪音和杂念,把我们拉到这里又拉到那里。如果我们的内心是混乱的、无序的,也就表现出无所适从、焦虑不安。而只有我们的内心安定下来,才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看到真实的世界,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

所以,如果你长时间看不到或感觉不到生活中的点滴美,比如一枝花、一棵树、一片云之美,那么说明你的心太满了、太乱了,你需要清理整顿,凝神静气,以便让美好占领你!

幸福:内在的生态平衡

只有学会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具备这种能力,也就相当于接近幸福的境界了。

秋天到了,玉米熟了。那些日子我每天都能吃到先生买回来、煮好的老玉米。

有天他不在家,我拿起一根煮好的老玉米,它金黄灿灿,个个颗粒饱满,亮晶晶又晶晶亮。一口咬下去,甜香四溢。

就在那一刻,不知怎么冒出一句:就凭每天能吃到这老玉米,嫁给他也不亏!这句话我感觉是从我的胸腔里发出来的。

这个“心声”冒出之后,我自己都笑了。胡杨啊,你要求还真不高!

如果有人问“幸福在哪里”,我会说:在你心里,在身边不起眼儿的细节里。

动画片《飞屋环游记》里也有这样一句台词:“幸福是每一个微小的生活愿望的达成。当你想吃的时候有的吃,想被爱的时候有人来爱你。”

在我这个“幸福发烧友”的心里,就连“走路”都是一种幸福,那是用双脚触摸大地的幸福!

每次上班(每周一次),从德胜门绕后海走到单位需要大约半个小时的时间,那是充满快乐幸福的时光。就像那天,看到后海边上停放着一辆用三轮车改造的豪华“奔驰”,旁边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一个坐着、一个站着,神态安详自在。我立刻想起了歌手赵咏华的那首《最浪漫的事》。

仅仅是观察他人的生活,你就可以拥有幸福的感觉。由此可见,幸福不在外面,而在内里。或者说,幸福是一种内在景观,即内在的生态平衡。

“美丽女人”金韵蓉一语中的:之所以很多女人感觉不幸福,那通常是因为,她们给幸福的定义“太大”了。

的确如此。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第46章》)意思是说:最大祸害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罪咎莫过于贪欲掠夺;由此看来,能回归内心,体会心灵的富足,那才是真正的富足!

的确,内心才是无尽的风景。一个人越是内心富足,越是对外在所得要求甚少。而一个内心匮乏的人,才对外在所求多多,而炫富更是心灵匮乏的表现。

写到这里,我想起哲学家苏格拉底逛集市的故事。

有一次,弟子们怂恿苏格拉底去热闹的集市逛一逛,他们说:“那儿的东西非常多,保证会让你满载而归!”

第二天,苏格拉底一进教室,学生们就围着要他谈谈逛集市的收获。“我有一个很大的收获,”苏格拉底停顿了一会儿说道,“就是发现——原来我并不需要这么多东西。”

的确,如果一朵玫瑰花就能够让你幸福,你为什么还要去追求整座玫瑰花园呢?

记得苏格拉底还说过一句话:我们的需要越少,就越接近神。

在商品极度丰富的今天,作为消费者,你走入商厦是否有“上帝之感”?流连在琳琅满目的商品面前,是气定神闲、镇定自若还是捉襟见肘、惶恐不安?恐怕大多数人不那么气定神闲、镇定自若,更遑论“上帝之感”了。

我们大多数人坚信:幸福要靠“荷包”来决定、保障。可是有研究显示:财富决定30%的幸福。而如何开发那剩余70%的幸福动力,是现代人最重要的人生课题。

的确,现代人被欲望驱使,而欲望的驱动力就是追求快乐,所以我们常常为了追求快乐,而失去了安宁。

“知足者乐(富)”的道理大家都懂,可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很多人说自己“知足”,那只是口头上的自我劝说罢了,因为从言谈举止中你很难在他们身上看到“知足”所带来的优雅、自在。

真正的“知足”,意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已经足够、恰到好处,我们不需要达成什么目标,只需要充分活在当下。

所以有人说:致富的最佳途径是减少欲望;《百家讲坛》的姚淦铭教授就坦言:幸福指数就是知足者富。而老子反复告诫我们要“少私寡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当然,要达成“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还要从质疑那些根深蒂固的念头开始。比如“荷包”决定“幸福”。

果真如此吗?

当你确信如此的时候,势必会拿自己的荷包与他人的荷包相比较,而且大多和找那些比自己殷实的比较,结果是无奈、失落、沮丧……反之,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定论,就可以心平气和地享受你所拥有的。

说到底,幸福与“荷包”不是正比的关系,倒是与你的“心灵环保”休戚相关。

《当下的幸福》一书中有这样一断话语,值得我们参考:

“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归根结底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和阐释日常体验。准许哪些资讯进入人的意识,显得格外重要。实际上,这就决定了生活的内涵和品质。

“只有学会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具备这种能力,也就相当于接近幸福的境界了。”

归根结底一句话:所谓的生活品质,不取决于你住什么样的房子、开什么样的车,穿什么吃什么,而取决于你对意识的掌控能力!

请在“钱”上悟道

以“缺失”的心态面对金钱,得到的是“不够”;以“知足”的心态对待金钱,得到的是“丰裕”。

女友J曾对我说:“你天生是作家的料,而我只是一个写手。如果不是想到会挣多少稿费、版税,我不会写东西。而你却能充分享受写作的过程……”

的确,就写作而言,我基本可以算是“无目的”漫游,我只写我想要写的,稿费和版税只不过是快乐写作的副产品而已。

所以当出版公司的朋友说“我真想一直把你做成畅销书作家”的时候,我笑嘻嘻地回应道:其实,我真的一点也不急着成为畅销书作家。

我很享受自己目前的状况,可以按自己的节奏走,既没有人在你背后快马扬鞭催你快写快写,也没有人告诉你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一切都在自然而然、有条不紊地行进着。有时我也会想:这本写完了再写什么?那一刻我马上告诉自己:船到桥头自然直!

所以在《创造金钱:通往丰裕之路》一书中,看到“金钱是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得到的副产品,它会毫不费力地流入你的生活,你甚至无需多想”的时候,真的是心有戚戚焉。因此,当同样写作的女友在博客上诉苦道“出版社付给作家一本书的报酬可以低到你不可想象的程度”的时候,我给她的留言是:“心平气和对待出版,我们会走得更远!”

的确,对于现实存在,最佳选择就是接受,而且要心平气和。因为任何不平、愤怒的情绪不会改变现实存在,只能消耗我们的能量。

回想自己与金钱的关系,总体感觉是“够花”,有时甚至感觉自己很富足。但这份富足绝不是金钱数目上的,更多则来自于——自我价值以及生活自由度的充分实现。

回首过去,总觉得钱不够花甚至危机四伏的时候,大约是在刚有孩子的那段时间。那几年我兼职连带着写稿,挣钱可谓多多,但是总显得“不够”。

后来通过学习才明白,所有的匮乏与不足,与金钱没有绝对的关系,而与我们内在的生存焦虑有关。

“如果人们把自己拥有的金钱数目当成一个问题,那么金钱就会是他们头脑中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对金钱的困惑与担忧与你有多少钱无关,你花多少时间担忧钱也与你能创造多少钱无关。”

的确如此。

对于我,从“不够花”到“够花”,2006年是转折点。2008年出版的《成品女人DNA》一书副标题被我定为“全世界都是你的陪嫁”。有朋友看到这个题目玩笑说:“你口气也太大了吧!”但是那真的是我当时的感受,也是意识提升后的自然展现。

的确,“当你认识到不存在缺失,整个世界都属于你”!

因为大多数时候,“缺失”都是一种幻象,是我们内心的“心理焦虑”编写的故事。可以说任何一种“缺失”都跟我们内在的焦虑以及由此产生的“攀比”相关。

只要你内心充满生存焦虑,手里的钱就总是不够“多”。因为它被用来填补生存焦虑这个欲望的无底洞了;而当你内心不再焦虑,整个人处于平静安详自在之中,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饱足感。这就是老子说的“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所以说,以“缺失”的心态面对金钱,得到的永远是“不够”;以“知足”的心态对待金钱,得到的就是“丰裕”。

当然,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活在丰裕之中,但是大多数人不能过上如愿以偿的生活,因为他们只看到了金钱和物质的表象,却不了解其背后更深的运作法则。

在《创造金钱》一书中,作者列举了以下的“钱”规则:

最了解金钱的人,通常不是钱非常多或者身无分文的人,而是正好够用的人;

金钱也是一种能量。它意味着你和外在世界之间的能量交换,它代表着从你身上流出去的能量和返回到你身上的能量;

你所要面对的挑战就是,你的情感不要随着金钱的自然的潮涨潮落而过于起伏波动,要学会以一种更加增进繁荣的方式来对待这些自然循环;

不要因为担忧金钱而责怪自己,一定要改变担忧的习惯,否则你会继续担忧金钱,无论你有多少钱;

如果你选择在你感到自信、平安的时候考虑金钱的事,那么你就能增强你对自己想要事物的吸引力……

在博友一念行者的博文中,我看到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文字:

金钱是助长人生喜乐的要素,但不要因为它而痛苦。倘若因钱而痛苦,那钱就是“道”在以痛苦的声音唤你觉醒呢。来倾听金钱与你的心碰撞所发出的念头的声音——从你所认为的贫乏和你所需要的那一笔钱中觉悟,实现超越金钱之上的自由。那个“缺钱”的钱,将发挥比钱本身还大的价值,请在“钱”上悟道!

的确,任何事物都是我们认识自己以及世界的工具,金钱尤其如此。而人人都可以很富足,因为你就是自己丰裕的源头。

活在世间,但不属于它

当头脑像平静的湖面,就能倒影出岸上斑斓的风光。

“活在世间,但不属于它。”这句话出自胡因梦翻译的21世纪最重要的心灵导师之一、“钻石途径”创始人阿玛斯的《内在的探索》。在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人间是剧场》这本书中,我看到类似的一句话:“在生命的大电影里,很少人拥有出离的勇气!”在读《道德经》的时候,我发现老子的“致虚守静”恰恰为我们描述了——“活在世间,但不属于它”以及“出离”的美好景致。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道德经·第16章》)

这段话可以理解为:只有超越现实世界的纷杂,停留在那个静止的绝对空间,你才可以观察到万物蓬勃发展的本来面目。尽管万物数量、种类繁多,但它们都统一于“道”这个本体。因为返回到事物的根本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一旦认识到这些,也就能够做到明达。

如果你无法理解这段话的意思,那么可以用一个更形象的比喻来补充说明。

你观察过漩涡或者旋风吗?漩涡的周围是湍急的水流,但是中心是一个定静点;旋风在天空中急速盘旋,中间也一定有一个静止的风暴眼。

其实,在学习老子“致虚守静”这一章的时候,我就是联想到的漩涡以及旋风。

就人生而言,我个人的感觉是:40岁之前,自己始终处于高速旋转的漩涡之中,此时追求外在的获得与成功,追求时尚与流行。即使疲惫不堪,想撤离退出,但是谈何容易。因为你上了高速运转的运输带,就难以抽身,这也是很多人感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原因。

但是40岁以后,随着自我了解的深入,我开始慢慢懂得从漩涡周围移动到漩涡的中心地带,那是相对的定静点。

可以说,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我们内在的欲望就像内外两个大漩涡,里外夹击让我们无所适从、无以自拔。而很多人就是这样随着岁月的流逝,被时代潮流、物质欲望裹挟着浑浑噩噩地度过了自己宝贵的一生,到死也没能明白活着的意义。所以佛称众生为“迷人”,即迷失自己的人。

当然还有一些人,可能是少数人,他们勇于探索发现,走出了“迷人”之境,最终成为把握自己命运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