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存在比拥有更幸福:与老子谈情说爱
6200400000020

第20章 跟着老子做女人——做“海量内存”女人(1)

叔本华嘲笑女人是“长不大的孩子”;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老子则推崇女性,认为女性充满大道之美。

的确,《道德经》是优雅存在的艺术,而存在比拥有更幸福。

女人,你的名字叫“静定慧”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道德经·第16章》

今天你“忐忑”了吗

初听《忐忑》,你的情绪会“小幅震荡”;听多了,你的心理就到了“崩盘”的地步。

那天在单位,同事学唱《忐忑》,感觉自己的心跟随着她的声音忽高忽低、忽左忽右。那时《忐忑》正流行,于是在网上找到视频观赏,真的是感觉那颗心“七上八下”的。

一首连歌词都没有的歌曲,不仅被广为传唱而且还被大家誉为“神曲”,这不能不让人感慨网络的神奇。而这神奇的制造者就是歌手龚琳娜。

用股市行话形容,初听《忐忑》,你的情绪会“小幅震荡”;听多了,你的心理就到了“崩盘”的地步。就有新闻报道说:自从《忐忑》走红网络以后,越来越多的球队在赛场内播放它,其目的是干扰对手投篮。于是中国篮协定义《忐忑》为刺耳音乐,严令禁止在赛场上播放。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元素得以流行,必然暗合着当下的社会大众文化心理,即有它的“群众基础”。那么《忐忑》的“群众基础”是什么呢?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忐忑”一词的来历吧。

“忐忑”一词在字典里形容心神不定,如“忐忑不安”。心上心下,它的造字意图非常精妙,很能使人望文知义。但它的读音何来?字源何处?似乎很少有人论及。

其实,“忐忑”一词源于3000年前的古希腊神话:

腓尼基国王Tantalus是宙斯神的儿子,因为泄露天机且又得罪奥林匹亚山上的众神,被其父罚站于齐下巴深的水中,头顶悬有结满果实的树。当他口渴想喝水时,一低头,水便“哗”地退去;当他饥饿想吃果子时,一抬头,树枝“嗖”地上升。就这样Tantalus承受着充满诱惑却又遥不可及的心理煎熬。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心理称为Tantalus。

公元前1世纪,这个词连同它的故事一起进入古拉丁语,写作tantalus,其词根tanta先后进入意大利语、法语、德语、英语……加上各种词尾,构成及物或不及物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等,表示“逗(耍)弄”“引诱(诱惑)”“(使)难受(苦恼、痛苦)”“(使)心神不定(不安、干着急)”等意思。大约公元5世纪初,这个词通过东罗马帝国、古印度辗转进入古汉语。我们聪明的祖先,根据tanta的意思,结合汉语的特点,创造了“忐忑”这一书写形式,并赋予它近似西文tanta的读音,读作tǎntè。

从“忐忑”一词的来历,或许可以窥探它蹿红的原因。

试问:面对日益繁荣丰富的物质世界,现代人哪一个不是“承受着充满诱惑却又遥不可及的心理煎熬”?

如今有个新名词叫“微博控”,特指那些写微博上瘾的人。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控”那“控”,在这里我要讲讲“忐忑控”。

那天上班,阴沉了好几天的北京晴空万里。第二天看到博友拍的片子才知道,那一天北京的天空如此蓝、如此美。可是我完全没有注意到,因为我被“忐忑控”了。

说实在的,好久没有那样凌乱、失重的感觉了,一颗心无缘由地悬浮在半空中,左右不是、无所适从。当时的情境用“忐忑”二字来形容是再合适不过了。

老子说:“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第26章》)即轻率就会失去了根本,躁动则会失去主宰。而“失根”“失君”正是我们现代人的心理写照。

很多时候,我们的那颗心始终处于“小幅震荡”中,情绪会随着股票、物价、房价等“大盘”的波动而起伏不定,心理会随着竞争、攀比的白热化而危机四伏……

可以说,外在环境有多喧嚣、混乱,我们的内在就有多躁动不安,少有人能遗世而独立。而《忐忑》无论是歌名还是旋律都恰恰折射出当下大众的心理和社会情绪。

当然它之所以蹿红,还有搞怪的成分存在。但是它的旋律的确暗合了某些人的情绪振动频率。心理学家说,那是一些工作压力大,心态处于不安全和不稳定状态的人。他们听完“神曲”觉得很给力,其效果类似于蹦迪带来的宣泄。

我个人通过这几年情绪的了解和自我觉察的实践,越来越少被“忐忑控”了。当我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平静、安详的时候,才知道以往的自己是多么的躁动不安,而这是一件极其消耗能量的事情。

所以,“今天你‘忐忑’了吗”应该成为我们每天的试问,它会提醒我们回到当下,关注心灵的修炼。

现代人面临的巨大挑战就是:如何找到自己内在的平安,既不被外在环境的“大盘”操控、裹挟,又不被自己的情绪左右甚至是忽悠,从而让平静、淡定成为我们的人生常态,而不是让忐忑、恐惧、焦虑等成为每天的写真。

“在一起”的品质

动则乱,静则美。动乱与静美这两个词很好地概述了两种生存、心理状态。

胡杨姐,很早以前就看了你的博客和书,从“卷心菜的自白”(《姿态穿在身》自序)开始,觉得自己在你这里就像一块海绵吸收了很多营养。

我也有很多梦想,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活色生香的生活,但是工作的牵绊让我没有时间去尝试更多的,感觉很困惑。我已接近30岁了,工作稳定,又刚刚生了个大胖儿子,这让我不敢再迈出探索的脚步。可是我总想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又觉得寸步难行,那些想法都快撑爆我的心了。

姐姐,给我出出主意吧,我应该怎样缓解内心的躁动,我该努力达成什么样的人生才能让自己彻底的宁静?

这是一个读者在我博客上的留言,她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如何告别内心的躁动,拥有宁静的人生?

在这里我说一段题外话。有段时间我经常去女友S家,那时她的孩子丁丁大约1岁多。女友总说:“我和我老公都觉得你是朋友里最喜欢丁丁的。”的确,丁丁很喜欢我,每次跟他玩他都特别开心。从这件小事上,我发现的是自己的变化——如今,无论是跟家人、朋友还是孩子相处,“在一起”的品质都发生了改变。

比如,以往回老家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候,我会想着北京的事情;在北京的时候,又想着什么时候可以“逃”回老家;在单位的时候想着家里的事情,回到家里又想着单位里的事情;跟朋友在一起也会身在曹营心在汉……

很多时候,我们跟家人、朋友“在一起”,心却在别处。这种心不在焉、身心分离让那些“在一起的时光”,大打折扣。

对于很多人来说,一辈子虽然在一起,但是却从来没有真正的在一起过。为什么呢?在一起的意义是心的共振与交融,如果只具备表相,而无实质,那就是虚假的。

我们常说“生活在别处”。其实生活一直都在此地,只有心,会在别处。当“身在此地,心在别处”的时候,也就是所谓的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是不能活在当下的表现。我们之所以躁动不安、烦恼不断,都是因为我们身心的分离,不能“守一”。

当身心不是“一”,而是二、三甚至更多的时候,你就生活在“动乱”之中,此时身边的关系也呈现出“剪不断,理还乱”的迹象;而当身心“得一”,你就生活在“静美”之下,此时身边的关系就呈现出一派和谐美满的景致。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观察自己跟孩子、父母、朋友“在一起”时的感觉、状态,来判断自己是否安住于当下,检验你是处于“动乱”之中还是活在“静美”之下。

动则乱,静则美。动乱与静美这两个词很好地概述了两种生存、心理状态。前者是不能活在当下,而后者是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就是身心“合一”,就是只有现在,没有过去和未来。正如老子说的,得一则清,得一则宁,得一则灵,得一则生。

的确,“一”是一种能量的聚合、汇总,会形成心想事成的氛围、环境。

可以说,很多问题的产生是因为我们本末倒置了。

比如上面那位朋友问:“我该努力达成什么样的人生,才能让自己彻底的宁静?”这句话的逻辑是,“只有达成什么,才能得到彻底的宁静”。

这是真的吗?

首先,“彻底的宁静”存在吗?显然不存在。我们的头脑和情绪都是风吹草动现牛羊的。所有的修持不是为了让头脑和情绪“止息”,而是无论它们如何“翻江倒海”,我们可以风雨不动安如山。我们是观察者,而非随从。

另外,如果坚信“只有达成什么才能得到彻底的宁静”,就是在祈求外在环境的改变,忽视内在的改变才是最重要的,其实主动权始终都在我们这里。

“在外在的改变发生之前,需要你内在的改变。你或许该改变你的观念,重新评估自己的生活,以新的角度观察事物,从而聚集改变所需要的能量。你想要的外在改变越大,先要作的内在改变也就越大。”

的确,内乱则外乱,内静则外静。真正的宁静只能来自内心。所以要达成宁静的人生,还需要我们从质疑自己的念头开始。

我们要接纳自己的躁动,而不是敌视它。这是一个自己与自己“和解”的过程。敌视、抗拒只会增加躁动的能量,而接纳能让躁动自行消散。

因为“你无法摆脱一样事物,直到你学会爱它为止”。

平静:心灵成长的目标

看似简单的“平静”,揭示的是我们内在的恐惧议题。

2011年大年三十,我发给朋友们的祝福短信是:过不过年,淡定都在那里;喜不喜欢,祝福就在这里。兔年到,淡定、欢喜。让祝福飞一会儿!

师兄孙虹钢即刻回复一对联:前后皆有路淡定为门,里外都是福清净得之。

在这个物质追求一马当先的时代,有多少人关注心灵的成长,把平静、淡定这样虚头八脑的感觉当作成长的目标?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当下的时代,平静的心灵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的确,只有心灵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换句话说,如果物质利益的获得,不是为了增长我们内心的平安、喜悦,那么它就失去了根本的要义。

在《活在喜悦中》书里,心灵导师欧林一语中的:

“成长的一部分,就是学着去创造平静的感觉,无需依赖任何事情改变成某种特定的样子,或人们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对你反应。你要创造内心的平静,让它成为你的本来面目,并有能力将这份感觉给予人及与人分享。”

“让平静成为你的本来面目”,这就是心灵成长的目标。

可以说,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何为平静,因为我们一直处于“喧嚣与躁动”之中,而且“大多数人更难适应一个平静的环境,而非一个动乱的环境”。我个人也是这几年才开始触摸平静,认识到什么才是平静的生活。

回忆往昔岁月,感觉自己始终像“心里长草”一般,很多时候内心如波涛汹涌般难以平静,而自己早已习以为常。

后来通过学习了解到: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患有情绪上瘾症,总是在感觉平静、没什么情绪的时候,认定自己是悲伤或沮丧的,以至于渴望激情澎湃的生活。焉知生活就像一潭浑水,非得静下来,慢慢地让杂质落底,才能见到“水本清澈”的本质。

另外,我们总是以为:平静是外在环境带给我们的安心、踏实的感觉,总之是“由外而内”的,是一种“果”。其实,平静是“由内而外”的,是一种“因”。当我们通过修炼,让平静成为“因”,即让平静成为我们的本来面目,那么我们就与喜悦牵手了。

“心的平静是与你更深的自己的连接,它会帮助你释放恐惧。拥有内在平静的目的之一就是治愈你的恐惧,有可能是怕人会伤害、排斥、舍弃或离开你的恐惧,也可能是你不能在世上立足的恐惧,害怕自己在社会上挫败的恐惧。”

“为什么我们难以平静?”因为我们内心充满了恐惧!也就是说,并非环境让我们无法平静,而是内在的恐惧搅得我们无法平静。所以,看似简单的“平静”话题,揭示的是我们内在的恐惧议题。“任何你执着的事,任何你必须保持某种方式的事,任何没有弹性的信仰和观念都是能影响你内心平静的地带。”

比如你坚定地认为:非要环境得以改变,或有更多的钱,或那个人不再惹我生气,我才能感到内心的平静。其实,我们并不能经由外在的消停,来得到内在的平静,而只能反其道而行之。这就是俗话说的“攘外必先安内”。

“你所体验为真的事,只不过是你的信念系统和你头脑的一个反映。如果你选择体验内心的平静,不管怎么样,你都能改变你现在体验为真的每一件事——带进新概念和信念,那可能以更高、更好的方式发生效用。”

“垂帘听政”:无事此静坐

“垂帘”是指闭上我们的眼睛;“听政”则是让我们体察自己身体的“内政”。

某天傍晚散步的时候,“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温柔”之际,脑海里突然冒出一句:你是锦,其他都是锦上添花!

这句话的诞生被我看作自己平静心湖长出的喜悦之莲。

英国女作家莎拉·梅特兰在《我自静默向芬华》一书里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觉得平静这个词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体现了内心世界的淡定,而这个世界并非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而是一处富饶之地。”

平静心湖,乃富饶之地!对此我越来越深有体会。

说实在的,不惑之年我才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平静,并感叹它的难能可贵。

“从更高的层面创造内心的平静是学习打开你的心扉,它是指你并未在情绪层面上聚焦或执着于那些发生在你周遭的事。你知道你是谁,你让事情在你的四周流动,而不会触及或影响你的平安之感。你可以学习从你自己的能量中心,触及并影响外在世界的能量,那才是平静。

“当你既宁静又安详,当你放慢下来而感觉放松,你就能够在你的更高层面创造和思考。你由这个空间创造和带到世界上的,即是你的更高善。”

读汪曾祺的《无事此静坐》,对这句“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过目不忘。他写道:“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而静是要经过训练的,古人叫做‘习静’。”

随着学习的深入,又道听途说“运动是壮阳,静坐是滋阴”,静坐便成了我现实生活中的功课。

现在每天早上醒来、晚上睡前“腿一盘”就能进入自己的小宇宙。“探索发现”的结果是:原来人体是一座发电站,或者说是一座“通电”的金字塔!

2011年2月23日早上我的记录是:乱云飞渡,云蒸霞蔚。刚开始的时候,身体静下来了,但是脑子里翻江倒海、热闹非凡。慢慢地呼吸变短,变得似有似无,大约30分钟的时候,神志一下由混沌变得清明起来,感觉能量呼呼上涌……

而可喜的是,在《活在喜悦中》一书中,我找到了类似的说法:“平静不只是身体上的放松的感觉,它是个非常特殊的无线电波,是一种你发出的震动,会影响你外在世界里的每样事物。”

说来好笑,关于静坐时气脉的变化,总是让我想起毛主席的《长征》里的那两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对了,就是“腾细浪”与“走泥丸”的感觉。

而想到静坐,我想到的成语是“垂帘听政”。“垂帘”是指闭上我们的眼睛,此谓垂帘;“听政”则是让我们体察自己身体的“内政”。

我们一直都在外面的世界追逐、奋斗,很少关注、了解自己身体小世界是如何运作的。这就像如果不是呼吸道出问题,我们不会注意呼吸一样。如果不让身体静下来,我们就很难了解原来身体里有那么多未知的“秘密动态”。

博友李明月在一篇博文中说:“平静本身就是最好的保健品,‘心平气和’,内心平静之人,元气是和合的,元气和合就是在颐养生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