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自然之旅
6202200000004

第4章 江湖神韵(1)

长江:中国的大动脉

长江——中国第一大河,从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出发,一路向东,劈高山、贯峡谷,几经折荡,奔腾几千公里,到达大陆东部,汇入浩瀚的太平洋。

长江全长6300多公里,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是世界第三大河。它的干流经过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可称中国的大动脉。

在漫长的旅途中,长江汇集了数百条支流。整个长江水系,犹如一张大网,覆盖了中国中部广大地区,延伸到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八个省、自治区,整个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

众多支流给长江提供了丰富的水源。长江水资源总量达到9600多亿立方米,占中国全国河流总水量的三分之一强,仅次于亚马孙河和非洲的刚果河,排名世界第三。

长江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脉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冰川是它的起点。那里地势高亢,有终年积雪的山峰,几条大冰川点滴融化的雪水汇集成河,开始了长江的伟大旅程。

长江的上游河段主要在山地地区,这里峡谷多,水流奔腾咆哮。它先在宽广的青藏高原上几经迂回,穿越广袤荒凉的土地,然后沿着横断山脉折头南下,进入高山深谷腹地。在云南丽江的石鼓,长江河道突然急转流向东北,形成“长江第一弯”。之后曲折向东,穿越风景优美的“长江三峡”,到达湖北省宜昌。由于水流湍急,上游河段积蓄了巨大能量,修建了众多水利发电设施。

过了宜昌,长江进入中下游平原地区,是长江航运条件最优越的河段。这里支流众多,并与无数大小湖泊相互通连,是中国淡水湖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从江西省湖口到长江入海口是长江的下游河段,这里江面逐渐宽阔,水势变缓,河道中时常有或大或小的沙洲。到了终点站——上海市崇明岛,长江的宽度已由原来的1000多米扩展到90多公里!这时的长江已经宽阔得看不到对岸。

从苦寒的青藏高原到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都市,长江经历了太多太多。它变得无比广博与宏大,汇入东海。江与海,渐渐融为一体。

黄河:中华文明的摇篮

黄河,这条黄色的巨龙,在中国北方国土上写下一个大大的“几”字,奔腾流入渤海湾。它沿途哺育了中国最初的先民,创造出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黄河文明。

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其长度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的北麓。巴颜喀拉山脉雪山连绵,在融化雪水的滋养下,山间盆地里清泉众多,湖泊密布。其中两条清澈的水流——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被认定为黄河正源。从这两条河开始,再加上数条溪流的会聚,黄河曲折流到旅途中第一个大“加油站”——星宿海,涓涓细流在这里补充了水量,规模壮大了许多。再经过扎陵湖和鄂陵湖两大湖以后,黄河逐渐显示出大河的气度。

黄河上游河段的河水是清澈的,其所以称为“黄河”,是因为在中游河段经过中国最奇特的地貌之一——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由厚达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黄土堆积而成,黄河在巨厚的土层中切开了深深的峡谷,同时也让自己披上了一层金装。黄河每年在这一河段携走的泥沙多达16亿吨,有人计算过,如果把这些泥土做成1米见方的土墩,然后把土墩沿赤道码放,能绕地球20多圈。

黄河携带的泥沙在后来的河段中下沉堆积,令它的河道越来越高。为防止黄河决口,中国历朝历代都在沿岸建筑堤防,河床越高堤越高,最后形成河道高于地面10多米的“悬河”景观。除了堆积在河道上,更多的泥沙随河水到达黄河的终点——山东省东营市,这里被形象地称为“巨龙喷洒的土地”。迟早有一天,中国的渤海湾会被黄河填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摇篮。从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4千年前)起,黄河流域就成了中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这些中华民族的先祖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而3000多年前的商(前1600—前1046)、周(前1046—前256)则开启中国的信史时代。此后的岁月里,秦(前221—前206)、西汉(前206—25)、东汉(25—220)、曹魏(220—265)、西晋(265—316)、隋(581—618)、唐、北宋(960—1127)等王朝的都城均建立于黄河流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黄河流域都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黄河给中国大地增添了众多或秀丽或壮观的风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游晋陕峡谷河段中的大瀑布——壶口瀑布。壶口瀑布位于山西省吉县,黄河河床在这里急速收拢,黄色的河水咆哮着陡然跌落30米,犹如从一巨型壶口倾倒而出,形成壮观的大瀑布。

长江三峡:穿越时空的大峡谷

长江三峡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上最壮观雄奇的一段峡谷,数千年来,无数诗歌传诵它的风貌。作为中国自然风光的代表,它几次入选中国钱币的图案。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巴山脚下的古城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2公里,其中大部分河道为峡谷地段,主要分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

瞿塘峡雄踞长江三峡之首,亦称“夔峡”。它西起白帝城,东至巫山县的大溪镇,全长8公里,在三峡中虽然最短,却最为雄伟。在瞿塘峡两端入口处,两岸的山峰巍峨陡峭,高达1000—1500米。两山壁立,形如门户,其江面最窄处不足百米,山高水急,极为壮观。这里的名胜古迹多而集中。比如峡口上游的奉节古城、八阵图、云阳张飞庙,峡内的白帝城、古栈道、渔王洞,峡口南岸的古代大溪文化遗址,等等,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

过瞿塘峡,下一段是以秀美著称的巫峡。巫峡西起巫山县城东的大宁河口,东到湖北省巴东县的官渡口,全长46公里。这里谷深峡长,迂回曲折,两岸峰峦叠嶂,奇峰连绵。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各有特色,风景充满诗情画意。因为峡谷深长,湿气蒸郁不散,凝成云雾,缭绕山间。云雾涌动翻腾,千姿百态,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绝唱。巫峡亦有很多名胜古迹,那悬崖绝壁上的古栈道、江岸岩石上的累累纤痕,都记载着巫峡的辉煌。

西陵峡西起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的香溪口,东到宜昌城头的南津关,全长70公里左右,是长江三峡的最后一段,以滩险水急著称。这里地势复杂,大峡谷套小峡谷,大险滩含小险滩,江水咆哮嘶吼,浪花飞溅。过去,这里是长江航线中极为危险的一段,后来历朝历代不断疏浚河道,清理暗礁,才保证了行船的安全。

正在修建的西陵峡中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大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高185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它将成为三峡中新的宏伟景观。

三峡风光旖旎,历史源远流长,千万年来,它在中国文化中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如今,它仍是中国经济文化的重要区域,向世人展示着不朽的风姿。

三江并流:山河起舞

“三江并流”地区是一处独特的世界奇观。从卫星照片上看,在狭窄的几十公里范围内,四座雄伟的山岭,隔开三条壮观的大河,它们完全平行,步调整齐,相依相偎。

三江并流不是一个景点,而是云南省西北部的一片广阔区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三条大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公里,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这三条大江名声显赫——金沙江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的上游河段,为中国重要的大江之一;澜沧江南下流出中国国境后是东南亚最主要的大河湄公河;怒江出境后称为萨尔温江,是缅甸、泰国的重要河流。

三江并流地区位于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4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发生大碰撞,引发了横断山脉的急剧挤压、隆升、切割,形成了这种高山与大江交替分布的格局。

三江并流地区山高谷深,垂直高差巨大。这里有高大的雪峰,其中包括藏族人民心中的神山——梅里雪山,其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气势非凡。在海拔700多米的怒江河谷,有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见到天上有云彩在下雨,却没有雨滴落到地上,原来雨水在半空中就已蒸发掉。从卡瓦格博到怒江河谷,巨大的高差让三江并流地区的自然景观精彩纷呈,雪峰、冰川、草甸、湖泊、高原湿地、针叶森林、阔叶森林、干热河谷……应有尽有。

正因为特殊的地质构造,三江并流地区成为世界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它占中国国土面积不到0.4%,却拥有中国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25%以上的动物种数。由于这一地区未受第四纪冰期大陆冰川的覆盖,加之区域内山脉为南北走向,从而成为欧亚大陆生物物种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避难所。许多物种在其他地方成为气候变化的牺牲者,但是在这里却得以存活至今。滇金丝猴、羚羊、雪豹、孟加拉虎、黑颈鹤等70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和秃杉、桫椤、红豆杉等30多种国家级保护植物都保留了下来。

喀纳斯:河湖绝色

喀纳斯湖深藏在新疆阿尔泰山友谊峰下,从中国地图上寻找,则位于中国“雄鸡”的尾巴尖儿上。第一次见到它的倩影,就会被它的美艳征服。

喀纳斯湖原是喀纳斯河的一段河道,后来由于冰川运动,河道阻塞,积水成湖。湖四周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峰顶银装素裹,山坡却是森林密布、野花成片。

喀纳斯的湖水最擅变幻色彩,随着季候和天气的变化,湖面或湛蓝、或碧绿、或深青、或灰白……有时又会同时出现诸多色彩,浓淡相间——喀纳斯是有名的“变色湖”。

清晨和傍晚时分,湖面的景色更加神秘。

日出之前,淡淡的薄云轻轻压着水面,四周的山笼罩在雾中,全然看不到,只能从云底窥到平静得没有一丝涟漪的银白色湖面。此时的喀纳斯湖还没有醒来,一切静谧无声;突然两只机警的水鸟飞近水面,湖水清晰地倒映出鸟儿的影子,如同四鸟齐飞一般。

到了傍晚,又是另一番情景。即使在6月的盛夏,这里夜晚的温度也会降到10℃以下。此时缠绕在半山腰的云开始洒下细密的雪花。雪并不落到湖面,仍停留在山腰,人们可以清晰地观赏到一小片雪云染白一片森林的过程。湖面在渐暗的暮色中变成青蓝色,整个湖面悠然荡起青烟般的水雾。青烟只在水面之上,不飘散也不动摇,只是慢慢地从湖面腾起,逐渐湮没在夜色中。

除了绝美的景色,“湖怪”是喀纳斯另一大吸引人的地方。喀纳斯的“湖怪”在很早之前就有传闻:有人在黄昏或黎明的时候,无意间看到有一种动物从湖水中探出头来。根据激起的浪花,人们判断,这种动物体型巨大,估计长达10米左右。当地牧民更是证实了水怪的存在:他们说曾有牛、马来到湖边喝水时神秘失踪,岸边只留下牛、马杂乱的脚印,而湖边的地面很坚实,牛马没有失足落水的可能。

多年来数次有人组织考察队伍,试图揭开神秘湖怪的真面目,但是几次入湖、设网、下饵,最终还是无功而返。不过,人们在湖中发现了一种体型巨大的食肉鱼类——大红鱼,怀疑它就是传说中的水怪。大红鱼学名“哲罗鲑”,在繁殖季节身体呈红褐色,生性凶猛。人们猜测,也许湖中有巨型哲罗鲑,能长到10米以上,那么大的鱼足以把饮水的牛马拖走吞噬,成为神秘的“水怪”。

纳木错:高原上的天湖

在藏语中,“纳木”意为天,“错”意为湖,纳木错即为“天湖”。这个名字非常贴切:它离天极近——湖面海拔4718米,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咸水湖;它广阔似天,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30公里,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它湛蓝似天,开阔的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它神圣如天,是藏传佛教的圣地,是藏区三大神湖之一。

纳木错位于辽阔的藏北草原上,雪峰连绵的念青唐古拉山脉横亘在湖边,像一道巨大无比的堤防,守护着神湖。当地人传说,念青唐古拉山和纳木错是一对情深意笃的夫妻,它们相依相靠生活在苦寒的高原上。

念青唐古拉山确实是纳木错的依靠——山上融化的雪水是纳木错生命的源泉。也正是因为水源至清至纯,纳木错的湖水格外明净清澈。当大风在藏北草原呼啸时,纳木错波滔冲天,蓝绿色的水浪像不断变形的翡翠涌动澎湃。

纳木错有一座天然的大门,那是岸边突立起的两块巨岩。巨岩颜色凝黄,是两根完全独立的石柱。两柱相距8米,每根高达30多米;进湖的路从这两块巨岩间通过,它们成为纳木错的门卫。人们把这里叫做“神门”。

进入神门后可以看到,沿湖散布着许多藏传佛教信徒拜祭神湖的痕迹。公元12世纪末,藏传佛教的高僧曾到纳木错修行,他们确立了纳木错在宗教中的神圣地位,此后信徒对纳木错的顶礼膜拜一直没有停过。高高的经幡帐阵占地数百平方米,一串串五彩的风马旗随风猎猎作响。每面旗上都印有藏文的佛经,据说旗子每舞动一下,就等于念了一遍上面的经文。

水边还有大小不等的玛尼堆。玛尼堆是用石头堆砌、码放起来的石堆,有些是天然的石头,有些石头上刻有精美的佛像和经文。藏传佛教徒相信玛尼堆是有灵性的。每逢吉日良辰,他们一边咏诵佛经,一边往玛尼堆上添加石块,举行敬佛仪式,天长日久,就积累成高大的石堆。玛尼堆上的每块石头都凝结着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而玛尼石上的篆刻,不乏造诣极高的艺术精品。

纳木错最盛大的祭奠在藏历的羊年。传说纳木错属羊,每到羊年,如果绕纳木错转上一圈就能获得莫大的安慰和幸福。12年一次的藏历羊年,成千上万的信徒会涌向这里,徒步转湖。沿湖岸走一圈大约需要四五天时间,他们用脚步和身体丈量着湖边的每一寸土地,以分享佛祖带来的吉祥如意。

青海湖:陆心之海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它浩瀚淼茫,波澜壮阔,为辽阔的青藏高原献上一抹海的风景。

青海湖是粗犷高原上的温情之海。在它的周围,有四座海拔都在三四千米的高山,它们犹如巨大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拥抱其中。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袤平坦的千里草原。山的雄伟、湖的沉静、草原的优美组成一幅迷人的风景画。

走近青海湖,你会惊喜地发现,湖水并不是单色的——水波随风泛起串串银光,水面因为阴晴变化而呈现出碧蓝、凝绿、青紫、银灰等种种色彩,浩淼的烟波给人一种深沉而温暖的抚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