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最能赚钱的九个人:享誉全球的九大富豪经商谋略
6202400000012

第12章 第二位华尔街股神——沃伦·巴菲特(6)

“股神”就是“股神”,一出手就能激起千层浪,许多竞争对手不无居心地宣称:巴菲特的投机回合回来了。表面上看,巴菲特在国际油价一路飙升、中东局势混乱、世界能源危机一触即发、供给冲击卷土重来、滞胀魅影若隐若现的微妙时刻染指敏感的能源业,的确有点“跟风炒作”的嫌疑,并且最新经济数据显示,能源市场回暖让这种嫌疑似乎得到了更多时效性的支持。在美国劳工部2006年5月公布的报告中,美国4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升了0.5%,升幅高于经济学家预期的0.4%,原因是4月份美国能源价格上涨了4.5%,为2003年3月以来的最大月增幅。

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巴菲特进军能源业并不能算是追涨杀跌的投机行为,从本质上分析,这不过是巴菲特美妙投资的最新案例。投资和投机这两个不易分辨但又迥然不同的经济概念,在巴菲特的哲学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和区分。

首先,投资注重的是长期的稳定回报,而投机仅仅是短期内对风险因素的技术性套利。如果巴菲特在原油期货市场上一掷千金、几进几出获取巨额利润的话,那么这种榨油机式的行为绝对可以说是对能源市场的投机。但事实却是,巴菲特并没有试图利用能源衍生金融产品的价格波动而牟取暴利,而是通过投资、经营基础产业的形式增加能源市场的供给,以促进能源市场价格稳定的手段谋求长期的、整体行业的成长性获利。这种目光长远的投资战略绝非鼠目寸光的投机把戏。

其次,巴菲特认为,投资追求的是“双赢”发展路径,而投机在利用风险的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经济不确定性。能源市场近一年来的价格连续突破最高点,用市场眼光来看就是“供不应求”的直观体现。巴菲特进军能源行业无异于给“看不见的手”提供了助力,供求在趋于平衡的过程中不仅减轻了能源风险的负面影响,也给巴菲特旗下公司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投机势力擅长的不过是损人利己的方式,在推波助澜、兴风作浪获得暴利之后便立刻抽身而出,只留下身后满目狼藉的一池碎萍。至少巴菲特从来没有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市场的崩溃和大多数人的痛苦之上,这一次也不例外。

其实,进军能源业不过是巴菲特经典投资哲学的一个最新范本罢了,有“股神”称号的巴菲特曾将其在股票市场的“生财之道”总结为:“当我投资购买股票的时候,我把自己当作企业分析家,而不是市场分析家、证券分析家或者宏观经济学家。”巴菲特从不名一文到富可敌国,自始至终总是在资本市场上寻找着价值被低估的股票,而对利用技术分析、内幕消息进行投机总是不屑一顾,这种“过于自我的投资理念却让他长期获利。”

巴菲特在股市的成功,凭借的是他对市场的透彻分析,而非对“消息市场”的巧妙利用。正是因为有巴菲特这样“老实本分”的投资者,正是因为市场对巴菲特理性投资行为的高额回报,使得美国的资本市场成为世界上最稳定、最成熟、最有活力的金融市场。作为经济“晴雨表”的美国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反过来又对经济产生了良好的反馈作用,成为美国经济长期保持强势的根本保障。

因此,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资本市场,稳定的资本市场认可的是理性的投资行为。世界上各个角落里发生的金融危机,都从反面证明了一个以投机为主流的资本市场只会是短暂的“虚伪繁荣”,长期的金融动荡将会让整个国家经济遭受致命伤害。

巴菲特说过:“只有在潮水退去的时候,你才知道谁一直在游泳。”大浪淘沙之后,市场认定的王者是巴菲特,《财富》杂志就曾将其评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人。而巴菲特的简单哲学告诉我们:投资不是投机,这才是成熟市场的成功之道。

12.处理巨额善款有绝招,让慈善效应最大化

2006年,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当巴菲特宣布将捐赠价值370亿美元的善款时,他的另一面也慢慢生动起来——其散财的技巧足以和投资相媲美。巴菲特不仅考虑了善款如何用、谁来用,竟然还充分照顾到了他所持有的伯克夏·哈撒韦公司的其他股东,和公司未来的股价走向。

2006年6月,世界第二大富豪、美国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在纽约公共图书馆签署了捐款意向书,正式决定向5个慈善基金会捐出其财富的85%,价值约合320亿美元。这是美国和世界历史上最大一笔慈善捐款。

“我不是对王朝财富的热衷者,特别是当世界上60亿人还比我们穷得多的时候。”巴菲特这样评价自己的慷慨。

当大家还在纷纷赞叹巴菲特的慷慨善举之时,我们从金融层面看出了巴菲特的资本运作智慧。

就在巴菲特宣布将捐出将近400亿美元的善款之后,《商业周刊》上登载了一篇AllanSloan的专栏文章,称巴菲特的捐款技巧,就和他的慷慨一样,令人称奇。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巴菲特在投资舞台上的卓越能力,不过在这一次捐款义举之后,人们又发现了他的另一大才能——散财的能力,完全可以和他的投资技巧媲美。

我们知道巴菲特承诺的捐款并非现金,而是他所持有的伯克夏·哈撒韦公司的股份。巴菲特说,他将捐赠大约价值300亿美元的股份,给比尔·盖茨夫妇运营的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而另外价值60亿美元的股份,则将捐献给4个由巴菲特子女和亲属管理的慈善基金会。总共这些股份,占到他所持有的伯克夏·哈撒韦公司的85%的股份,目前的市值大约在370亿美元左右。

巴菲特在捐赠的会议上说,他先前的计划是在自己去世后才把财产捐赠给社会,但现在改变了计划,对此他感觉“非常好”,他说:“捐出财产的计划已经存在了50年,但确切的捐赠办法是去年才成形的。”

这连比尔·盖茨夫人梅琳达都忍不住问巴菲特,比尔·盖茨是不是曾暗示巴菲特向盖茨基金会进行捐赠?对此,巴菲特笑着表示,他与比尔·盖茨早在10年前就商量一起进行慈善活动,而做出这一决定,是因为比尔·盖茨夫妇比他年轻,对慈善工作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而且显然也比他更擅长做这项工作。并且比尔·盖茨与巴菲特是好友,比尔·盖茨有管理地球上为数不多的比伯克夏·哈撒韦更庞大的企业帝国的经验,更让人兴奋的是比尔·盖茨决定退出微软的管理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巴菲特对比尔·盖茨是如此信任,以至于他将捐赠的条件之一拟定为“盖茨夫妇中必须至少有一个人活着,并且对基金会有决策能力。”

这笔捐款,无疑是目前为止最大宗的个人捐赠。巴菲特送出的“礼物”——除了其强大的社会意义以外,其捐赠技巧同样令人称道。巴菲特将捐赠的大部分划拨给了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比尔·盖茨夫妇的慈善热情和专业精神。巴菲特高调宣布如此巨额的一次性捐款计划,令“慈善世界”剧烈震动,富人慈善的社会效应因此被最大化。更重要的是,巴菲特在捐款上所表现的高明和智慧,在金融层面几乎无可挑剔。巴菲特捐款的技术性,基本可以将伯克夏·哈撒韦公司股价下跌的压力减到最小,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公司原股东的利益,同时还能保障他的捐赠“不掉价”,甚至“涨价”。

作为伯克夏·哈撒韦公司的掌门人和大股东,巴菲特的名字一直以来是公司股价的精神支柱,只要巴菲特在世一天,人们就不会失去对伯克夏·哈撒韦公司的信心。巴菲特显然深深明白这一点,所以在安排捐赠85%的股份时,他并非直接捐赠自己持有的A股,而是将这部分A股转变为1205万股B股后,再进行捐赠。而且巴菲特并非一次性将这些股份捐出,而是承诺每年捐赠“礼物”的5%。换句话说,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每年可以获得伯克夏·哈撒韦公司50万股的B股,第二年可以获得47.5万股的B股,也就是剩余的950万股的5%,以此类推。显然,如果未来伯克夏·哈撒韦公司的股价还能不断上涨,那么巴菲特的“礼物”就能更值钱。

其实,巴菲特上世纪末就提出将捐赠其绝大多数个人资产,但此后一直没有进一步的举措,为此甚至受到了社会、媒体各方面的持续压力。

也难怪公众不理解。在一般情况下,巴菲特决心下定后总是行为果敢。想想他投资内布拉斯加家具商城的案例——他走进以B夫人著称的罗丝·布拉姆金的商店并直接表达了收购意愿,得到报价后不久,便捏着一张6000万美元的支票回来了。

回首这一时间段里的思维过程,巴菲特说:“慈善是我确信无疑的意愿,但和投资活动一样,光有良好的意愿是远远不够的,我一直担心的是如何才能让捐款发挥最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