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你想成为的人
6264000000032

第32章 世上没有人帮助你挑战自我(2)

在我们的生活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保持对生活的激情,远离盲无目的的生活,坚定明确的奋斗目标,永远让炽热的火焰燃烧,并且保持这种高昂的境界。有许多人往往以这种想法从心理上欺骗自己、麻醉自己。只要自己有乐观向上、期盼着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想法,他们实际上就已经是达到了目标。但是,这种光说不做,或者做起事来拖泥带水的人,实际上只是在内心里担心成功的幻想被拿到现实中去检验。他们的等待一方面是打算多享受一会儿“可能成功”的幻想,另一方面是想有可能天降大运,自然功成。然而,天上只下过风雪雨雹,从来没掉过馅饼和大运。

理想和抱负是需要由众多的不同种类的养料来进行滋养的,这样才能使之蓬勃常新。空虚的、不切实际的抱负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在坚强的意志力、坚韧不拔的决心、充沛的体力,以及顽强的忍耐力的支撑下,我们的理想和抱负才会变得切实有效。

用成功的希望来激励自己激发你自己和他人是利用积极心态成功的主旨。

激发是发动一种行为以求产生特定成效的希望或力量。激发起动机(动机是存于人内心的内在冲动),它能鼓动人产生行动。

希望具有激发人产生动机并付诸行动的魔力。希望是预期获得所想要的事物的欲望加上可以得到它的信心,一个人只要具有某种希望和欲望,而且确实相信它,就能激发起行动把它变成现实。一个充满希望、有强烈欲望并有坚定信心的人,他肯定就是一个极端热忱的人。让我们来看一个美国人的“败迹”:21岁——生意失败;22岁——角逐议员落选;23岁——再度生意失败;26岁——爱侣去世;27岁——精神崩溃;34岁——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36岁——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49岁——角逐联邦众议员三度落选。

这个大失败者,就是亚帕拉罕·林肯。无数次的失败,没有让他泄气的原因,就是他心存恢宏的希望,激发了强大的信心与敬业热忱,终使得他在52岁时登上了总统宝座。敢于冒险的人才是自由的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创造机会的最佳写照。想创造机会,却不想冒风险,那是不可能的。创业者清楚地知道风险在所难免,但他们充满自信,在风险中争取事业的成功。什么是风险?风险是由于形势不明朗,造成失败的机会。冒风险是知道有失败的可能,但仍坚持掌握一切有利因素,去赢取成功。

风险有程度大小的区别。风险越小,利益越大,那是人人渴望的处境。创业者会时刻留意这种有利的机会,但他们宁愿相信,风险越大,机会越大。创业者不会贸然去冒风险,他会衡量风险与利益的关系,确信利益大于风险,成功机会大于失败机会时,才进行投资。创业者甘愿冒险,但从不鲁莽行事。

风险的成因,是由于形势不明朗。成功与失败清楚摆在面前,你只需选择其一,那不算风险。但当前面的路途一片黑暗,你跨过去时,可能会掉进陷阱、深谷里,但也可能踏上一条康庄大道,很快把你带领到目标中去。于是风险出现了。前进或停步,你要作出抉择。前进吗?可能跌到粉身碎骨,也可能攀上高峰。停步吗?也许可保安全,但也许错过大好良机,令你懊悔不已。

你要敢于尝试,敢爱,敢为理想卖命,敢于冒险。你不敢冒险,就绝不可能向前迈进,也绝无办法解决你的问题。

惮于冒险的人,什么也不做,什么也没有,什么都不是!

也许,他们没有悲伤烦恼,但他们也无法学习,无所感受,无法成长,无法去爱,无法过有意义的生活。惮于冒险的态度是一把枷锁,使他们失去自由,沦为奴隶。因此,敢于冒险的人,才是自由的人。

如果你不愿意冒险,只会失去更多,严重的话甚至全盘皆输。就算你不肯冒风险,风险终究会找上门来,这是你无法避免,终将碰上的事。

就算逃得了一时,总有一天,你会被迫面临一个你不愿去面对的局面,要么就勉强接受,要么就匆匆行险,结果可能更坏。因为冒险与成长是一为二、二为一的事。如果一直逃避冒险,那么你一辈子都长不大,永远畏首畏尾,瞻前顾后,不敢信任任何事。只要人活着,就随时有机会成长,然而如果你避开一切压力,你将受限于越来越少的经验,你的世界会过于萎缩,生活也终将僵化。使你碰到任何可能的威胁时,动辄便觉沮丧。你的生活没有目标,只是等着对外界的动态反应而已。糟糕的是,所有外界的动态在你眼里都是一种威胁,于是你总是本能地想要回避,想要退缩。

如果你不能为自己冒险,你就无法成为你自己。你是你自己最大的问题。

如果你不冒险,你就无法成长;如果你无法成长,你就不能进步;如果你不能进步,你就不会快乐;如果你不快乐,活着何益呢?

所谓“冒险”,必须有险可冒,如果心中无牵无挂,那样的险也就不值得去冒了。如果你把自己的生活弄得永远舒适,风平浪静,那说不定你只是建立了一个愚人的天堂而已,掩饰所有恐惧的人终究只能沉滞萧条。很多人为了表示他们是强壮的,便否认自己所有的弱点和恐惧。那样的人之所以行险,无非是要证明他们的力量,表现他们的男子气概,殊不知如此正显露出他们的恐惧了。

果真要行险,最上策是坦然面对你的恐惧。一个人在面对未知的时候,本来就有权害怕的。你害怕涉险是因为你必须放弃一些东西,而又无法确定能得到什么新的东西作为补偿。由此看来,至少有两种受伤的来由,其一是必有的损失,其二是可能的失败。

很重要的一点是,你千万别指望冒一次险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于事无补,而且太容易遭遇挫折。那时你若想收手,退回自怜自哀的牢笼中,结果是更大的悲剧。

总而言之,其实放手一搏的那一刻才是最麻烦的时候。眼前看似无路,身后已经撒手,无依无靠,进退失措的那一刹那是最恐惧的。也就是那时最容易心慌意乱,一不小心什么都砸了。然而也就是那个你面临最大的考验,必须用最大的努力创造最好的成绩,成与不成,亦皆在于你自己。

冒险的影响之大,是你决定做这件事的时候,你已经有所损失了。比如说,离开旧爱,迎向新欢的人不见得就真能发现新的爱情,比较肯定的倒是他再也回不到故人身边了。同样的道理,商场投资不仅可能赚不到预计的利润,甚且会血本无归,信用破产,所谓的“赔了夫人又折兵”。

没有失败就没有胜利

当自己是属于失败者的那一方时,该怎么办?

必先从失败的经验中,找出自己的失败要素。找出失败的要素,才能对症下药、正本清源。因为若不能从心底革除失败的潜意识,就会重蹈覆辙、再次失败。因此,要冷静公平地观察自己。

此时,除了自我反省外,还需请朋友给你忠告。一旦发现自己的缺点,就要尽全力努力矫正此一缺点。经过不断的努力,慢慢修正缺点,当缺点完全革除时,你已完成自我轨道的修正,从失败型的人,转向成功型的人。如果无法修正自我轨道,只知找朋友或找关系寻求帮助,不但于事无补,对自己也是弊多于利。因为这么做等于滥用好友、援助者的好意,终将导致人心及好运的背离。即使再苦,也不要依赖他人,凡事都需要求自我。若能从改善自身做起,当你的改善成功时,就已经成功地跨出迈向大成功的第一步。

而且,当你能向世人展示此小成功的实证时,你的信用也由此产生,不久,他人就会对你日益信赖。到那个时候,你不必求人帮助,别人便会主动帮助你。俗话说:“失败为成功之母。”这句话虽然简单,真正了解其真实含义的人,却少之又少。它真正的意思是:“不怕失败”,“不因失败而逃避”,且要因时因地制宜。

为什么呢?因为任何失败,必定蕴藏着能生出更高价值的种子。体验就是失败最好的报酬,所谓体验的报酬,也就是人称的“经验”。只会恐惧失败的人,亦是无法决断的人,无法迅速果断事物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不畏暴风雨仍然出海,拿生命做赌注的勇者,终将赢得胜利。遇到障碍时难免会有挫折,但这不过是一时的败北,并非失败。所谓的失败,是希望达成的事物,到最后仍未达到。因此,在遭遇大大小小的阻碍时,要以无畏的心一一超越,勇敢地向成功迈进。

无论做任何事,都一定会遭遇困难险阻。世上没有无法解决的事,也没有毫无困难、能轻易获得的成功。因此,请扬起你的帆,不畏险阻地向大海航行吧!

危机是孕育着成功的发展当我们说一个国家、民族、公司、企业会面临许多生存发展的机会,每个人一生之中也会遇到许多关系到个人命运、前途的机会,恐怕是谁也不会否认。可是如果我们说一个国家、民族、公司、企业乃至每个人时时都会遭遇危机,恐怕就不会很快得到共鸣和达成共识了。这是由于“危机”这个概念对人的刺激性太大。再有就是和我们原有的经济体制、社会制度有关。多年来,平均主义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等等。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人们不可能有“危机”意识。虽然改革开放已20多年,并确实取得了举世公认的社会进步与种种成果,但是人们的观念改革却是滞后的,而没有“危机”意识就是一个典型表现。因此,当企业破产、公司倒闭、职工下岗等出现在眼前,尤其是降临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如同五雷轰顶,大难临头,一下子不知所措。这其实是因为没有“危机”意识。其实每个人的一生不仅总是有机会相伴,同时还有危机与你同行。

“危机”二字的中文喻意是很贴切的,因为危机在中文里既意味着危险,也意味着机会。危机干预也因此而大有作为。所以说有危机与你同行,首先是指每个人在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危机,如青春期、更年期危机等;事故性危机,即由于意外的生活事件如亲人故去、离婚、自然灾害等引起的危机;还有大学生、青年人的婚恋危机,如失恋而焦虑乃至自杀危机等等。无论是哪种危机,危机的当事人都是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推一拉后果截然不同,而危机干预就是看准机会,提供紧急支援和社会支持、帮助当事人渡过危机,重建心理平衡和获得心理健康。这对当事人而言,可以翻开历史新的一页,继续人生旅途;对从事危机干预的人来说,每一例干预成功都意昧着一次突破成功,使危机干预这项工作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除了每个人都会有生命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危机外,还有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危机,如下岗职工,所面对的是生存危机。对于下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人怨天尤人、悲观沮丧,认为自己被社会所抛弃,抱怨命运不济,甚至觉得活着都没意思。另一种人则接受现实并积极面对,努力寻找机会再就业,或参加某种培训提高自身素质,重新选择更适合自己或更喜欢的工作,把下岗作为重新调正自己人生坐标、谋求更好发展的机会。

机遇和人是一种双向选择的关系长期以来,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即认为机遇是一种客观存在,究竟谁能和它相遇,全看你的命运如何,若是能和机遇相撞,那是幸运;若是从不知机遇什么样,只有自认倒霉。这是对机遇认识的一个误区。机遇可以选择人,这是机遇的必然性;人也可以选择机遇,这是必然中的偶然。机遇可以改变人,人也可以改变和创造机遇。

1双向选择:机遇的类别和特性机遇和人是一种双向选择的关系。

(1)机遇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类别,如从规模大小可分宏观机遇和微观机遇;从方位上可分垂直机遇和水平机遇,同向机遇和异向机遇。

宏观机遇即大型的集结性机遇,比如高考、择业、转业、转岗、突然得到巨额遗产、破格提拔等对人生前途有巨大影响的机遇。

微观机遇即在日常生活中对整个人生影响不大,价值较小的机遇,如偶尔买到一件满意的东西、碰巧考了一个100分、当选为班长等。

宏观机遇和微观机遇是可以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这与当时的客观情况和个体对机遇的重视程度和努力程度有关。比如对一个学生来说,当选班长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机遇,然而,由于当上班长后工作的好坏会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由于当班长工作得好,也许从此青云直上,又当选优秀干部、入党,进一步当选全校的学生会主席;如果班长工作的不好,下次就落选。

从方位上来分,机遇有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同向和异向等。

垂直机遇或称纵向机遇,主要指对人生的发展性机遇,如学习机遇、工作机遇、发明机遇等。

水平机遇或称横向机遇,如交际机遇、爱惜机遇等。同向机遇指与人生目标一致的机遇,以及与人生预定目标大同小异或基本一致的机遇。即通常所说的求之不得、正中下怀。“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之类的机遇;投桃报李、歪打正着、“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等机遇。

异向机遇即与人生目标截然不同甚至背道而驰的机遇,如弄假成真、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之类的机遇。

(2)机遇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不期而遇、偶然得知或偶然得识、出人意料等在生活中都是常见的事,这些都是机遇的偶然性。如: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的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走上文学之路就是在他18岁读大学时,参加一次上流人士的晚会,下楼时童心犹存的他沿楼梯扶手滑下,撞在了一个绅士身上,此人就是赫赫有名的作家大仲马。从此结识了大仲马,并在其影响下,踏上了文学之路,并成为文学巨匠。类似的偶然事件而改变人生之路的故事举不胜举。

在竞技场上,实力高人一筹的选手在正常情况下金牌垂胸或稳操胜券是必然的机遇。如高考,对于平时就成绩优异的学生来说,发挥得好可能成为理科状元或文科状元,发挥一般也会考上名牌大学,总之,上名牌大学是在预料之中的事。运动会上的金牌预测,就是根据机遇的必然性。不论哪种机遇,也不论是必然或偶然,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能得到很多机遇,而有的人却总是感到自己没有机遇,这就是机遇的选择性。机遇可以选择人,同时人也可以选择机遇。机遇选择人,这是一种必然,而人选择机遇却是一种偶然。必然和偶然不是绝对的,而是辩证的,可以相互转化的,这全看当事人的素质了,即当事人是否有意识的去寻找机遇,是否具备了“有准备的头脑”。如果二者皆备,不仅可捕获机遇、创造机遇,甚至从别人手中去夺得机遇。

人人都能实现卓越的成功天然资源越开发越少,人的脑袋越用越灵,身体病残挡不住人的天才思维,年龄已禁锢不了智慧的火花。每个人都要用行为来证明自我生存的价值。

早期教育证明了儿童有惊人的智慧,人类正向智慧发展。终生教育证明了老年人不是一口枯井,老年人仍然可以做出卓越的贡献。这一切在于认知和观念,也在于社会要为每个人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