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道
6268800000010

第10章 因果禅——万事皆因果(2)

盘硅禅师答道:“是怎样一个‘天生’法?你把它拿出来给我看,我帮你改掉。”

信徒道:“不!现在没有,一碰到事情,那‘天生’的性急暴躁,才会跑出来。”

盘硅禅师说道:“如果现在没有,只是在某种偶发的情况下才会出现,那么就是你和别人争执时,自己造就出来的,现在你却把它说成是天生,将过错推给父母,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信徒经此开示,顿时大悟,再也不轻易地发脾气了。

[禅中智慧]

世间本没有天生的东西,大自然因缘聚合而生千罗万象,人的本性中包含了善恶诸法,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14.禅无旁心

马祖禅师与一位学生外出散步时,学生问他:“什么是佛?”

马祖答道:“天是蓝色,树是绿色。”

学生说:“我明白这点。”

就在这时,马祖禅师指着学生前面的地方说:“当心你的脚步!”原来一条毒蛇正蹿到学生前面,学生因而下了一跳。

就在那刻,他的知见全部消失了,他的“天是蓝色”的心消失了,明白“树是绿色”也没有用。马祖所说“天是蓝色,树是绿色”并不是知见,而是没有分别的心。

所谓知见,是大众以一般逻辑分别的思维杂念。能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就是佛法真如,大众的问题是见山不是山,比如“这山看上去有点像猴子,叫“猴山”,即对所见之境浮想连翩,颠三倒四。马祖以此回答学生所问“什么是佛”。

学生回答“知道这一点了”,其实该学生并没有真明白,当路前出现毒蛇时,心生恐惧,正是验证了这一点,因为恐惧之心才是一种知见。马祖的一句“当心你的脚步”,是十分高深的教法。

[禅中智慧]

我们知见不能帮助我们,不能救度我们的一生。反而,当下一刻你正在做什么呢?时刻保持清明心,当你做一件事时,只是去做。就算你明白蓝天绿树都是真理,但如你不能保持清明心,这知见便不能正确地用来帮助你的人生。

15.万事皆因果

“欲取之,先予之”。这是古人早已明白的道理。先“予”而非先“取”。“予”就是付出,就是给予。“予”是为了更大的“取”。小“予”往往能换来大“取”。

一个商人遇到了难处,生意越做越小,于是他请教智尚禅师。禅师说:“后面的禅院有一架压水机,你去给我打一桶水来!”

半晌商人汗流浃背地跑来,说:“禅师,压水机下面是枯井。”禅师说:“那你就去给我到山下买一桶来吧。”

商人去了,回来后仅仅拎了半桶水。禅师说:“我不是让你买一桶水吗?怎么才半桶呢?”

商人红了脸,连忙解释说:“不是我怕花钱,山高路远,实在不容易啊!”

“可是我需要一桶水的,你再跑一趟吧!”禅师坚持说。

商人又到山下又买了一桶水回来。禅师说:“现在我可以告诉你解决的办法了。”于是带他来到压水机旁,说:“将那半桶水统统倒进去!”

商人非常疑惑,但又不好违背禅师吩咐,于是犹豫半天,最后才终下决心,将那半桶水倒进压水机里。禅师让他压水看看。商人压水,可只听那喷口呼呼作响,没有一滴水出来,那半桶水全部让压水机吞进去了。商人恍然大悟,他又拎起那整桶的水全部倒进去,再压,果然清澈的水喷涌而出。

[禅中智慧]

万事有固必有果,得有前因才能有后果,假如你不付出自己的水,没有足够的压办,它就一滴都不会回报你,想得到更多的回报,你必须先舍得付出。

16.禅之不定

有两个寺庙,其中一个寺庙的僧人如果去菜场买菜,一定要经过另一个寺庙。而每当此时,这个寺庙的僧人总是要出来与之“斗法”。

一天早上,一个小和尚去菜场买菜,刚路过这个寺庙门前,就见该寺庙有个小和尚出来,拦住了去路。“你到哪里去?”小和尚问道。“脚到哪里,我到哪里!”买菜的小和尚回答道。问话的小和尚无话可说,败下阵来。回来请教自己的师父。师父面授心机,说:“明天继续问他,他如果还是这样回答,那你就问:如果没有脚,你到哪里去?他一定就回答不出了!”

第二天,小和尚早早地就等在寺庙门前,以为自己这次一定胜券在握了!一看见昨天那个买菜的小和尚提着菜篮走过来,就急不可耐地冲上前去问:“你到哪里去?”“风到哪里,我到哪里!”小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问话的小和尚再次语塞,不知如何回答。只得再次回去请教师父。

师父这次有点不高兴地说:“你怎么这么笨啊?你就问他:如果没有风,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来了!”师父进一步补充说,“如果下次他再随便编个名目,比如,水到哪里,我到哪里。那你就问他:如果没有水,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了!”

听了师父这番话,小和尚高兴极了!他心里想,自己明天赢定了!看你还能变出什么花样!

于是第二天,小和尚又早早地等在寺庙门前,一看见那个买菜的小和尚提着菜篮走过来,就又再次急不可耐地冲上前去问:“你到哪里去?”“找到菜场去!”小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问话的和尚又无言以对。

[禅中智慧];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17.死水不藏龙

宋朝初期的梁山缘观禅师,住湖南梁山,付法于大阳警玄禅师,有偈云:“梁山一曲歌,格外人难和,十载访知音,未尝逢一个。”

有一天一位学僧来向他请示道:“知音难逢,是人生的憾事;但家贼难防,更是我的困扰。如何提防家贼,请禅师开示”

缘观禅师答道:“认识他,了解他,变化他,运用他,何必防他?”

学僧问道:“家兵家将容易使用,家贼如何用他?”

缘观禅师答道:“请他住在无生国里。”

学僧进一步问道:“难道说连安身立命之处也无吗?”

缘观禅师道:“死水不藏龙。”

学僧问道:“那么,什么是活水龙?”

缘观禅师道:“兴云不吐雾。”

学僧紧追不放,再问道:“忽遇兴云致雨时如何?”

缘观禅师下床抓住学僧道:“莫湿了老僧的袈裟!”

王阳明曾是禅门的高手,他说:“防山中之贼易,防心中之贼难。”“心如国王能行令,心如冤家实难防。”当此人真正的禅心未找到时,无名的妄心,确实不易预防。但缘观禅师说得好,识他、解他、化他、用他,不必防他!

[禅中智慧]

心不能安住在五蕴之身或六尘之境上,因为这死水里不能藏龙,假如真龙兴云作浪,不可湿了衣裳。

18.舌之福祸

从前有位禅师,他的徒弟是个懒虫,总是日睡三竿起。有一天他叫醒徒弟,并对他大叫:“你还睡,连乌龟都已经爬到池塘外边晒太阳了!”

这时,有个人想要抓些乌龟给母亲治病,他听到禅师的话后,就赶到池塘边。果然,有许多乌龟正趴在太阳底下。他抓了几只乌龟,为母亲炖了汤。为了感谢禅师,他带了些乌龟汤给他。禅师却对乌龟的死感到愧疚,于是发誓不再说话。

过了些日子,当这位禅师坐在寺庙前,他看见一位盲人朝着池塘走了过去。他原本想要叫盲人不要再往前走,但他记起了他的誓言,决定保持沉默。

正当他的内心在交战时,盲人却已经掉到了池塘里了。这件事让禅师感到难过,他才明白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能一味地保持沉默或喋喋不休。

犯错是平凡的,宽恕是一种超凡。不但要学会宽恕别人,更要学会宽恕自己。

舌生于自己的口中,我们应要做到的是成为舌的主宰者,而不是让它去主宰自己的心灵,要说得其所,要说得智慧。这样,便不会因祸福而受牵制。

[禅中智慧]

舌乃六根之一,因舌而祸,因舌而福的事情,史上已数不胜数。而我们是主宰舌头的主人,舌头照命令行事,说些我们想要说的话,而不是它要我们说的。不幸的是,对大部分人而言,舌头变成主宰,而人们似乎无法命令它的摆动。这般缺乏控制,总会酿成大灾难。

19.语冷心慈

年少时,梦窗国师千里迢迢来到京都一山禅师这里参学。有一天,梦窗来到方丈室请示道:“弟子大事未明,请求师父指点!”

一山禅师神情严峻地回答:“我宗门无言句,也无一法与人。”

梦窗再三恳求道:“请和尚慈悲方便。”

一山禅师更加威严地说:“我无方便,亦无慈悲。”

如此多次请示,仍得不到一山禅师的任何开示,梦窗心想:既然与禅师无缘,长此下去也无法开悟。于是忍泪辞别一山门下,又到万寿寺叩参佛国禅师。不承想在佛国禅师座下却遭到更无情的棒打。这对殷殷求道的梦窗实在是一大打击,他伤心地对佛国禅师发誓道:“弟子若不到大休歇之地,绝不再来见禅师。”然后便辞别了佛国禅师,夜以继日地专与大自然做心灵问答。

一日,梦窗坐在庭前树下,心中无牵无挂,这样不知不觉到了深夜。

梦窗进庵房上床睡觉时,因为将虚空之处误认为墙壁,糊里糊涂跌了下来。

在跌倒的一刹那,梦窗不觉失笑出声,豁然大悟,脱口作了一偈:“多年掘地觅青天,添得重重碍膺物;一夜暗中扬碌砖,等闲击碎虚空骨。”

梦窗国师开悟之后,怀着感恩之情去会见一山禅师和佛国禅师,呈上自己所见。佛国大为称赞,立刻为他印证说:“你已经参得祖师密意,今后要善自护持!”

[禅中智慧]

有无心间,暗藏诸多玄机。

20.地狱天堂

有一信徒请示无德禅师参道:“禅师,我学禅多年,但仍不能开悟。尤其对经典上所说的地狱与天堂深深怀疑。除人间外,哪里会有什么天堂地狱呢?”

无德禅师并没有立刻回答他的问题,只叫信徒去河边提一桶水来。水提来了,无德禅师指示信徒说:“你看看水桶里面,也许会感觉得地狱与天堂的不同。”

信徒将信将疑,就聚精会神地看着桶里的水,看了一会儿却什么也没有发现。信徒正要发问,无德禅师突然将他的头摁到水里,信徒痛苦地挣扎着,就在快喘不过气来的时候,禅师松了手。解脱痛苦的信徒呼呼地喘息着,不由责骂禅师道:“禅师你真太粗鲁了!在水里无法呼吸,你要知道那痛苦像在地狱一样。”

禅师毫不生气,平和地问道:“现在,你感觉如何?”

“现在,呼吸自由,我感觉好像在天堂!”

禅师庄严地开示道:“只一会工夫,你已从地狱天堂回来了,为什么你还不相信它们的存在?”

[禅中智慧]

是地狱,还是天堂,全在于人的内心感受。

21.死猫的价值

游方和尚问曹山禅师:“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曹山禅师抬眼远眺,只见树的枝桠上悬挂着一团黑色的尸体,于是说道:“死猫的头最珍贵!”

和尚圆睁不解地问道:“为什么呢?为什么世人认为一钱不值的东西,禅师竟认为是人世间最珍贵的?”

曹山笑着说:“樗树根大枝弯,世人因为看它无用,它便得以生存;栎树虽然一表树才,但是做船船沉,做棺腐朽,造器具即折毁,当屋柱生蛀虫,完全没有用处,惟一有用的就是可以用来乘凉。正是因为它们无用所以才珍贵!死猫儿头最贵,因为没有人出价争夺,也没有人出得起性命价钱呵?”

世人贪逐名利,你欺我骗,斤斤计较成败得失,人生本来就不易,何必再假惺惺!

一串珍贵珠宝,勾得多少人争夺?一方官印,引起多少干戈?

[禅中智慧]

把生命都耗费在名利上,到头来只能是一场空;世俗无价值的清明自在是生命的至宝,使我们不会感觉到空虚,不受世俗伤害,看到生命的本源,找到人生的快乐。生命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争、无价、安宁、幸福。财色与名利只不过是人生的泡沫与尘灰,何必抵死相争?

22.生命的意义

尚书前去拜见景岑禅师,一番问候之后,尚书开口问道:“本性是什么?”

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

景岑禅师不禁想到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傍晚,他看到一个孕妇背着一只竹箩走过,她衣着破旧,脚上落满土垢,竹箩好像很重,压得她直不起腰。她左手牵着一个小女孩,右臂揽抱着一个更小的孩子,急忙地赶路。

景岑禅师本以为这样沉重的生活一定会让她不堪重负的,可是她的脸上明明定着像明月一样温婉的笑容。

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为了生活辛苦奔劳,但是她知道自己的人生寻求的是什么,所以她不但没有觉得劳苦,反而感觉到十分快乐。

想到这里,景岑禅师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本性。看着眼前的尚书,禅师开口叫唤:“尚书!”

尚书双手一揖:“是!”

景岑禅师摇摇头说道:“回答我的只是一个躯壳,而不是一个清明的生命。”

尚书低头想了想,眼中云雾迷茫:“只有躯壳有口舌,才能回答你的话呀!清明的生命哪里来的口舌?”

景岑禅师点点头:“是否回答都没有关系,关键是要自己觉悟。要明白自己的目标,不要弄错了人生的意义。弄错了生活的方式,只能徒然使自己成为生命的奴隶!”

[禅中智慧]

人若是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即使是再多的苦难,也能够承受;不知道自己本性的人,只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

23.有什么冤仇

有一位禅师,甘愿为达摩祖师终身守墓。因为祖师的坟墓在唐代宗时曾被赐予“圆觉大师空观之塔”的封号,所以大家称这位守墓的禅僧为塔主。

相传作为一位禅师,一生之中必须到初祖达摩祖师的坟墓来参拜一次。一天,誉满天下的临济禅师也来到达摩祖师的墓旁,因为临济禅师是达摩祖师的第十一代传人,塔主见面后就问道:“请问长老,您是先礼佛,还是先拜祖?”

临济禅师道:“我来这里的目的,既不是礼佛也不是拜祖!”

塔主听后非常不满地问:“请问大师,佛陀及祖师与你有什么冤仇?”

临济禅师一听这话,反问道:“您这么为佛陀与祖师讲话,佛陀及祖师与您有什么恩情?”

塔主一听,茫然不知所答。许久,塔主问道:“那我该如何自处呢?”

临济禅师开示道:“泯灭恩仇,体会佛法平等,才能见到祖师的本来面目。”

塔主又问道:“如何才是佛法平等呢?”

临济禅师偈语道:“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禅中智慧]

禅道认为,憎爱皆由心生,跳出心中坎坷,方能求得洒脱,去掉分别心吧。

24.家族兴旺

有位富翁请仙崖禅师为自己写些祝福的话,祝愿家族永远兴旺,并希望能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代代相传。仙崖禅师慈悲地答允了。只见仙崖禅师展开一张大纸,郑重地写了这么几个大字:“父死,子死,孙死。”

富人一见非常气愤,喊道:“我请你写些祝愿我家世代幸福的话,请禅师不要开这种玩笑。”

“没有开玩笑。”仙崖禅师平静地解释道,“假如你的儿子在你前面死,你将十分悲痛。假如你的孙子在你儿子前面死,那你和你的儿子都将悲痛万分。假如你家的人一代一代地照我写的次序死,那就叫做享尽天年。我认为这是真正的兴旺,真正的祝福。”

[禅中智慧]

愚者害怕生死,智者超脱生死。禅师借用禅的智慧来点化富人,其实,是最好的恩赐。

25.心不及小丑

白云守端禅师在方会禅师的座下参禅,许久仍没有开悟,方会禅师担心他迟迟找不到入手处。于是想方设法使他入门。

有一天方会禅师借着机会,在庙前的广场上和守端禅师闲谈。方会禅师问:“你可记得你师父是怎么开悟的吗?”白云守端回答:“我的师父是因为那一天跌了一跤才开悟的,悟道后,他说了一首偈语:‘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而今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方会禅师听完以后,故意发出嘲弄的笑声,留下白云守端愣在当场,心想:“难道我说得不对吗?有什么地方说漏了吗?为什么老师耻笑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