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道
6268800000018

第18章 顿悟禅——心如明镜(4)

在禅宗看来,根本没有什么特别的修行方法,没有什么神秘的成佛之路。禅要人们保持明心随意。

33.懒融禅师与四祖

唐朝贞观时期,有一天禅宗四祖道信禅师途经牛头山,听说有个叫法融的禅师在这里修行,便上山一探究竟。听人说法融禅师一心修行,见人也不理不睬,人称“懒融”。

寻访半天,四祖终于找到了懒融。懒融只把四祖当作一般游客,仍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不理睬四祖。四祖也不见怪,问道:“你在这里干什么呢?”

法融回答:“观心!”

四祖又问:“什么人能观心?所观的心又是什么东西?”

法融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好久无言以对。这时他才意识到面前不是一般的游客,便诚心顶礼,请四祖开示。四祖传法完毕以后,又叮嘱法融:“要修成一颗铜墙铁壁一般的佛心,不用特意去观它,也不要去压抑它,只需随心自在就好。”

法融就问:“师父不让特意去观心,如果内心起了情境,那该怎么办呢?”

四祖开示说:“这‘境’没有好与坏、美与丑的差别,如果硬要说什么美丑、好坏,就是内心不净。只靠天天打坐是成不了佛的。你若能面对不同情境而心无挂碍,根本不去管它,这时你便已修成晶莹剔透的佛心,不会再有什么变化了。”

这时,一只老虎来到懒融身边趴下。四祖见了这只老虎,心中一惊,懒融禅师就笑话他,说:“你还有这个啊!”

四祖不作声,在懒融禅师打坐的蒲团上写了一个“佛”字,然后请懒融禅师坐。

懒融禅师一时有些犹豫,不敢坐。四祖就说:“你也还有这个。”于是两人相视一笑。

后来,有一个僧人就法融禅师的故事去请教大同禅师:“法融禅师在没有遇到四祖时怎么样?”

大同禅师回答:“好为人师。”

僧人又问:“遇到四祖以后又怎么样?”

大同禅师回答:“不与人为师。”

[禅中智慧]

好为人师是大多数人的毛病。

34.禅师与金钵

金碧峰禅师已经修成正果,达到无我无物的境界。有一天,皇帝也听说了他的神奇,便聘请他为国师,并特别赐给他一只金钵。这只金钵是足金铸成的,非常精美华贵。

金碧峰禅师一见,本来已经修得的一颗无所执之心,也不禁起了凡夫之情,喜爱得无以复加,有时在禅定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只金钵。

当金碧峰禅师寿命将尽的时候,黑白无常二鬼要来捉拿他。每次来时,金碧峰禅师都沉浸在禅定之中,这时候,他的身心都是了无踪迹的,所以二鬼每次都是无功而返。

后来,二鬼听说金碧峰禅师现在特别喜欢皇帝所赐的金钵,经常在禅定时起心动念想到这只金钵,而只要他动了这种念头,他的身形就会显现。于是,黑白二鬼来到金碧峰禅师的住处,等待时机要捉拿他归案。

这一天,金碧峰禅师又进入禅定中,黑白二鬼仍然是无处下手,只好等在一旁。禅定中的金碧峰禅师突然又想起了那只金钵,身形一时显现,二鬼立刻上前捉拿。金碧峰禅师一警觉便马上收了心,霎时又无影无踪了。

有了这次差点丢掉性命的教训,金碧峰禅师就把皇帝所赐的金钵彻底毁掉了。从此,金碧峰禅师真正达到了无牵无挂的境界,就连黑白二鬼对他也无可奈何了。

[禅中智慧]

有牵挂所以有烦恼,无牵无挂才是禅的门道。

35.中使求佛

天宝三年,敕令中使杨光庭前往司空山礼拜本净禅师,等到了寺中的禅师院,和禅师互致问候完毕,杨光庭急切地说:“弟子生死事大,一心幕道,愿和尚慈悲救度。”

本净禅师婉言相拒:“大夫自京城来,那里是帝王之地,参禅悟禅的人特别多,应该在那里参问。某甲老病,一无所知。”

杨光庭拜礼再请。本净禅师见他虔诚,就说:“你是求佛,还是问道?若求佛,即心是佛。若欲问道,无心是道。”

杨光庭不能领会,再次恳请禅师解说。

本净禅师便又耐心地开示:“若欲求佛,即心是佛,佛因心得。若悟无心,佛亦无佛。若欲会道,无心是道。”

杨光庭大悟,说:“京城大德,都教导通过布施、持戒、忍辱、苦行等求佛。今天禅师让我明白,圆满的智性是本来就具有的,本身就是清净自如的,并不通过一些外在的形式得来。现在才知道以前是白用功了!”

[禅中智慧]

禅宗的特色即在于心有所悟,若无会心,法不可得;而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就明白此心原来不过是无。杨光庭的大悟,就是对此理的顿解。

36.高僧何在

裴休是唐代重臣,笃信佛教。唐武宗灭佛后,裴休以重臣身份多所翼护。在遇到裴休之前,希运禅师曾经在黄檗山的一座寺庙内做普通的扫洒僧。这一天,裴休来到寺里烧香,主事僧忙着接待。

烧完香后,裴休又兴致盎然地观赏寺里的高僧壁画,问道:“是何图相?”

主事僧忙回答:“高僧真仪。”

裴休接着问:“真仪可观,高僧何在?”寺里的僧人无人能对。

裴休很扫兴,问道:“这里可有参禅主人?”

主事僧想起了什么似的,说:“最近有一僧人来投奔,平时做些扫洒殿堂的杂事,看样子倒很像个禅者。”

裴休一听,大感兴趣,问:“可否请来相见?”众人把希运禅师找来,裴休一见,精神为之一振,施礼道:“裴休有一个问题,寺里的众僧不肯指教,还望上人为在下释疑解惑。”

希运禅师平静地说:“请施主指教。”

裴休就把问主事僧的话又拿来问希运禅师。希运禅师突然扬声叫道:“裴休。”

裴休答:“在!”

禅师又问:“在什么处?”禅师的问话令人于不自觉之中司言悚然若惊,当下明白此心此身。

裴休悟性极高,当下知旨,如获至宝,说:“吾师真善知识也!为何自甘埋没于这种地方?”于是,执弟子之礼,将希运禅师迎入府中,参禅悟道。

从此,裴休经常和希运禅师参禅唱和,并将希运禅师的法晤详细记录下来,集为《宛陵录》行于世。

[禅中智慧]

禅是一种超脱的智慧,用太空明的心境才能体悟其真谛。

37.打出来的悟性

有一学僧去拜访越溪禅师,问道:“禅师!我研究佛学。儒学20年,但对于禅道却一窍不通。你能指示我一下吗?”

越溪禅师并不开口,只是迎面打了他一巴掌,吓得学僧夺门而出,心想:真是莫名其妙,我一定要找他理论。正在生气的学僧在法堂外碰到首座老禅师,老禅师看他一脸怒相就和蔼地问道:“出了什么事吗?到我那里喝杯茶吧!求道的人有什么事值得生气呢?”

学僧一边喝茶,一边开始抱怨越溪禅师无缘无故地打他。就在学僧这么说时,冷不防老禅师也打了他一巴掌,学僧手里的茶杯哗啦一声掉在地上。老禅师道:“刚才你说已懂得佛法儒学,只差一些禅道,现在,我就用禅道供养你。你知道什么是禅道了吗?”

学僧吓得目瞪口呆,愣在那里不知如何回答。老禅师又追问一次,学僧始终答不出来,老禅师道:“真不好意思,就让你看看我们的禅道吧!”说着,就把打碎的茶杯捡起来,然后拿起抹布,把刚才洒了一地的茶水擦干,接着又说:“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什么禅道呢?“

学僧终于体悟——“禅道”就在身边!从此就在越溪禅师座下参学。

[禅中智慧]

禅道就在身边,只有用心无悟,一切皆是禅。

38.悟禅

唐代的智闲和尚曾拜灵佑禅师为师。有一次,灵佑问智闲:“你还在娘胎里的时候,在做什么事呢?”

“还在娘胎里的时候,能做什么事呢?”他冥思苦想,无言以对。于是说:“弟子愚钝,请师父赐教!“

灵佑笑着说:“我不能说,我想听的是你的见解。”

智闲只好回去,翻箱倒柜查阅经典,但没有一本书是有用的。他这才感悟道:“本以为饱读诗书就可以体味佛法,参透人生的哲理,不想都是一场空啊!”

灰心之余,智闲一把火将佛籍经典全部烧掉了,并发誓说:“从今以后再也不学佛法了,省得浪费力气!”

于是他前去辞别灵佑禅师,准备下山。禅师没有任何安慰他的话,也没有挽留他,任他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智闲来到一个破损的寺庙里,还过着和原来一样的生活。但是心里还总是放不下禅师问他的话。

一日,他随便把一片碎瓦块抛了出去,瓦块打到一棵竹子上,竹子发出了清脆的声音。智闲脑中突然一片空明,内心澎湃。他感到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颤抖和喜悦,体验到了禅悟的境界。

他终于醒悟了:“只有在生活实践中自悟自证,才能获得禅旨的真谛。”于是立即赶到灵佑禅师身边说:“禅师如果当时为我说破了题意,我今天怎么会体会到顿悟的感觉呢?”

[禅中智慧]

悟的魅力就在于——长久地追寻和执着地思索之后,突然感受到了宇宙和生命的那种永恒和谐的意义,并且觉悟到这其实是一种固有的东西的时候,就会从内心的纠缠中解脱。你会突然间发现,一切都为之改变了。

39.般特讲禅

佛祖释迦牟尼有个弟子叫般特,他生性迟钝,佛祖让五百位罗汉天天轮流教他学问,可是他仍然一点也不开窍。佛祖于是把他叫到面前,一字一句地教他一首诗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佛祖说:“你不要以为这首偈语很平常,你只要认认真真地学会这首偈语,就相当不容易了!”

于是,般特翻来覆去地就学这首偈语,有一天终于体悟出了其中的禅理。

有一次,佛祖派般特去给附近的僧尼讲经说法。那些僧尼早就对般特的愚笨有所耳闻,所以心里都很不服气。私下说:“这样愚钝的人也会讲经说法吗?”但是,他们表面上仍然很有礼貌地接待般特。

般特惭愧而谦虚地对僧尼们说:“我生来愚钝,在佛祖身边只是学到一个偈语,现在讲给大家听听。”

他刚念完,僧尼们就开始哄笑起来,私下说:“竟然只会一首启蒙偈语,我们早就倒背如流了,还用你来讲什么吗?”

但般特不动声色,仍然从容地往下讲。他说得头头是道,而且讲出了很多新意,从一首看似普通的偈语道出了无限深邃的禅理。

此时的僧尼们听得如痴如醉,连连赞叹起来:“一首启蒙偈子,居然能够理解到这么深的程度,实在是高人一等啊!”于是大家对他肃然起敬。

禅是一种心灵的深层体验。虽然那道无形的门不容易跨越,但跨越后的禅悟却是真实不虚的动人境界。学不在多,贵在力行。

[禅中智慧]

禅,本身不立文字,全靠心领意会。参禅无可取巧,只要下工夫慢慢来,在身心磨炼之下,精神自然升华,时节因缘成熟,自然明心见性。而禅家为学,不苛求于如何地博而广,所谓万法皆一,精悟一处,便得万法,同样空心见性。

40.水的形状

有一个人在社会上总是落魄,不得志,便有人向他推荐一位禅师。

他找到禅师。禅师沉思良久,默然舀起一瓢水,问:“这水是什么形状?”这人摇头:“水哪有什么形状?”禅师不答,只是把水倒入杯子,这人恍然:“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杯子。”禅师无语,又把杯子中的水倒入旁边的花瓶,这人悟然:“我又知道了,水的形状像花瓶。”禅师摇头,轻轻提起花瓶,把水轻轻倒入一个盛满沙土的盆。清清的水便一下融入沙土,不见了。

这人陷入了沉默与思索。

禅师低身抓起一把沙土,叹道:“看,水就这么消逝了,这也是一生!”

这个人对禅师的话咀嚼良久,高兴地说:“我知道了,您是通过水告诉我,社会处处像一个个规则的容器,人应该像水一样,盛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而且,人还极可能在一个规则的容器中消逝,就像这水一样,消逝得迅速、突然,而且一切无法改变!”

这人说完,眼睛紧盯着禅师的眼睛,急于得到禅师的肯定。

“是这样。”禅师拈须,转而又说,“又不是这样!”

说毕,禅师出门,这人随后。在屋檐下,禅师俯下身,手在青石板的台阶上摸了一会儿,然后顿住。这人把手指伸向刚才禅师手指所触之地,他感到有一个凹处。他迷惑,他不知道这本来平整的石阶上的“小窝”藏着什么玄机。

禅师说:“一到雨天,雨水就会从屋檐落下,看,这个凹处就是水落下的结果。”

此人遂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装入规则的容器,但又像这小小的水滴,改变着这坚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坏容器。”

禅师说:“对,这个窝会变成个洞!”

[禅中智慧]

在艰难和逆境面前,你有权选择自己对逆境的态度,可以选择放弃,也可以选择像水一样选择改变环境!

41.俗人学画

一个满怀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六寺,对住持释圆禅师说:“我一心一意要学画画,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能令我满意的老师。”

释圆禅师笑笑问:“你走南闯北十几年,真的没能找到一个老师吗?”年轻人深深叹了口气说:“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啊,我见过他们的画,有的画技甚至不如我呢!”释圆禅师听了,淡淡一笑说:“我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的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说着便吩咐一个小和尚取来了笔墨砚和一沓宣纸。

释圆禅师说:“我的最大嗜好就是爱品饮茶,尤其喜爱那些造型流畅古朴的茶具。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一个茶壶?”年轻人听了,说:“这还不容易。”于是调了一砚浓墨,铺开宣纸,寥寥数笔,就画出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来,注入到了那茶杯中去。年轻人问释圆:“这幅画您满意吗?”

释圆禅师微微一笑,摇了摇头。

释圆禅师说:“你画得确实不错,只是把茶壶和茶杯放错位置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好糊涂啊!”

释圆禅师听了,又微微一笑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但你总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里呢?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脉流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

年轻人思忖良久,终于恍然大悟。

[禅中智慧]

人应该谦虚才会学到更多的东西。

42.用心画像

在一条比较繁华的街道上,一位禅师总能看到几个画家的生意出奇地好。画摊周围聚集了很多人,而其他画摊边的人却寥寥无几。

一天,禅师也挤进了人群想探个究竟。

“给我也画一幅!”一个小伙子抢先坐到小木椅上。他衣着邋遢,尖嘴猴腮,看起来很讨厌。禅师暗忖:这模样还当众画像,简直就是出丑!

画家上上下下打量着小伙子,旁若无人异常专注,然后又示意小伙子调整身体眼神的位置和方向,认真揣摩。准备就绪后,画家便奋笔疾书,几分钟后,一幅画交到小伙子的手上。

大家纷纷凑过来一睹为快。哇!像极了!这也的确是人们的第一印象:画中人面容棱角分明,双目炯炯,更把小伙子的特点突出出来。小伙子拿着画端详了老半天,眉开眼笑十分满意。他绝对没想到形象丑陋的自己在画家笔下竟会有如此神韵。

接下来,一个看样子圆滑势利大腹便便的商人,在画笔下,变得慈眉善目笑容可掬;一个凶神恶煞的彪形大汉则变得豪放耿直,像梁山好汉一般令人敬畏……

这时,禅师说:“他总能用心捕捉到所画对象最美好的气质,然后发扬光大,所以他的画受到大家的欢迎。”

[禅中智慧]

生活中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十恶不赦的人。如果我们能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身边每个人,我们一定能寻觅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感到世界的美好。

43.屠夫问禅

有一个屠夫仰慕鹤林禅师的道德声望,特地准备上好饮食,至诚恳切地邀请鹤林禅师赴宴。鹤林禅师也就非常随缘地前去,致使全寺大众为之哗然。看大家那种不以为然的表情,鹤林禅师泰然道:“佛性平等,贤愚一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度者,吾即度之,这有什么好讶异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