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道
6268800000007

第7章 性情禅——得指忘月(7)

第三天到了,这时,禅师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只有拼命诵经拜佛,乞求菩萨庇佑。一天很快过去,转眼夕阳西下,大厅里只剩下一位抱着儿子的村妇。禅师闭上眼睛静坐,也没有去理会那母子二人。母子俩在佛像前看来看去,母亲不住地赞叹,儿子也傻乎乎地盯着大佛。就在母亲抱起儿子准备离去时,儿子突然趴在母亲耳朵旁,说:“妈妈,这佛像有个毛病。”母亲很惊奇地说:“你别瞎说,那么多人都找不出毛病。”

母亲的话让一旁的禅师听到了,他猛地睁开眼睛,看了看那小孩,只不过四五岁模样,牙都没长齐。禅师半信半疑地站起来,上前两步,问道:“孩子,你说说吧,这个佛像哪里有毛病?”

小孩子看了看禅师,又看了看他母亲,说:“禅师,那个大佛像的手指有毛病。”方丈给逗乐了,问道:“你倒说说看,手指有什么毛病?”小孩说:“佛像的手指太粗啦。”他母亲在一旁摇头说:“手指粗也算毛病?你这孩子真不懂事!”禅师也叹了口气,准备离上。小孩子见两个大人都不信他,大声说道:“佛像的手指就是太粗了啊!它怎么把手指伸进鼻孔挖鼻孔呢?”

禅师和小孩的母亲都被他的话给说愣了。禅师扭头,仔细看了看那尊佛像,发现手指确实比鼻孔大出好多!他喜出望外,说:“啊,这确实是个毛病,还是个大毛病!”他一边谢过母子二人,一边对着佛像感叹道:“这么多大人都挑不出的毛病,竟被一个小孩子给发现了。”

[禅中智慧]

古人云:“生资虽少智慧,而虑事精详,即是能人。”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即使智力平平的人也常常能够有独特的发现。

72.佛陀论马

一天,释迦牟尼佛坐在竹林精舍里,出去化缘的弟子们陆陆续续地回到精舍,一个个威仪具足,神态安详。弟子们静静地走到水池旁边,洗去沾在脚踝上的尘土,然后端端正正地坐在坐具上,等待佛陀的讲禅。

佛陀结讲解刚座,慈祥地说:“世界上有四种马:第一种是良马,主人为它配上马鞍,套上辔头,它能日行千里,快速如流星。尤其可贵的是,当主人一扬起鞭子,它一见到鞭影,便知道主人的心意,迟速缓急,前进后退,都能够揣度得恰到好处,不差毫厘。这是能够明察秋毫的第一等良马。

“第二种是好马,当主人的鞭子抽过来的时候,它看到鞭影,不能马上警觉。但是等鞭子扫到了马尾的毛端时,它也能知道主人的意思,奔驰飞跃,也算得上是反应灵敏、矫健善走的好马。

“第三种是庸马,不管主人多少次扬起鞭子,它见到鞭影,不但毫无反应,甚至皮鞭如雨点般地抽打在皮毛上,它都无动于衷,反应迟钝。等到主人动了怒气,鞭棍交加打在它的肉躯上,它才能开始察觉,顺着主人的命令奔跑,这是后知后觉的庸马。

“第四种是驽马,主人扬鞭之时,它视若无睹;鞭棍抽打在皮肉上,它仍毫无知觉;直至主人盛怒之极,它才如梦方醒,放足狂奔,这是愚劣无知、冥顽不化的驽马。”

佛陀说到这里,突然停顿下来,眼光柔和地扫视着众弟子,看到弟子们聚精会神的样子,心里非常满意,继续用庄严而平和的声音说:“这四种马好比四种不同的众生。第一种人听闻世间是否有无常变异的现象,生命有陨落生灭的情境,便能悚然警惕,奋起精进,努力创造崭新的生命。好比第一等良马,看到鞭影就知道向前奔跑,不必等到死亡的鞭子抽打在身上,而丧身失命后悔莫及。

“第二种人看到世间的花开花落,月圆月缺,看到生命的起起落落,无常侵逼,也能及时鞭策自己,不敢懈怠。好比第二等好马,鞭子才打在皮毛上,便知道放足驰骋。

“第三种人看到自己的亲族好友经历死亡的煎熬,肉身坏灭,看到颠沛困顿的人生,目睹骨肉离别的痛苦,才开始恐怖惊惧,善待生命。好比第三等庸马,非要受到鞭杖的切肤之痛,才能幡然省悟。

“而第四种人当自己病魔侵身,四大离散,如风前残烛的时候,才悔恨当初没有及时努力,在世上空走了一回。好比第四等驽马,受到彻骨彻髓的剧痛,才知道奔跑。然而,一切都为时过晚了。”

弟子们此时皆已悟道,闭目冥想,自醒自身,思索众生。

[禅中智慧]

禅道认为,心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跟着改变。

73.砖磨成镜

唐代怀让禅师在慧能门下悟禅十五年,后来到南岳,弘扬禅学。他的弟子中,最有名的就是马祖道一,也是六位入室弟子中唯一得到心传的。

马祖跟随怀让已有几年,但并不见他对禅学有何大的悟化。只是见他整日苦于坐禅,于是便问:“你整日在这里坐禅,为什么?”马祖说:“我想成佛。”怀让笑了笑就拿起一块砖,在石头上来回打磨。

马祖于是问道:“师父,您为什么磨砖?”

怀让:“我想把这块砖磨成镜子。”

马祖:“磨砖怎么能做镜子呢?”

怀让:“磨砖不能做镜子,那坐禅又怎能成佛呢?”马祖很是疑惑。

怀让又道:“如有人驾车,若车不前进,是打车呢?还是打牛?”马祖无法回答。

怀让又道:“若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若是学坐佛,佛并没有一定的形状。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不应该有所取舍,你如果学坐佛,就是扼杀了佛,如果你执着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马祖听了怀让的启示教诲,才真正悟了道,便辞别怀让,到江西去做方丈,继承并发展了慧能等祖师们的禅法思想,成为自六祖慧能之后南宗禅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禅中智慧]

什么是禅?禅是一种自我,是一种生活,是一种实践。只有在生活实践中,在身心磨炼之下,精神自然升华,时节因缘成熟,自然明心见性。

74.荣枯一如

药山禅师有两位弟子,一位叫云岩,一位叫道吾。有一天,禅师在庭院里打坐,两位弟子在身旁坐着,禅师看到院子里一棵树长得很茂盛,而旁边的一棵却枯死了,他指着院子里一枯一荣的两棵树,先对道吾问道:“那两棵树是枯的好呢?还是荣的好呢?”

道吾回答说:“荣的好。”

药山再问云岩说:“枯的好呢?荣的好呢?”

云岩答道:“枯的好!”

这时,正好一位姓高的侍者经过,药山禅师又以同样的问题问他道:“枯的好呢?荣的好呢?”侍者回答道:“枯者由他枯,荣者任他荣。”

药山禅师说:“荣自有荣的道理,枯自有枯的理由,我们平常所指的人间是非、长短、善恶,可以说都是从常识上去认识的,都是停留在分别的界限而已,而这个侍者却能从五分别的事物上去体会道的无差别性,所以才能说出:‘枯者由他枯,荣者任他荣’。”

[禅中智慧]

同一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答案,“荣的好”,这表示一个人的性格热忱进取;“枯的好”这表示清净淡泊;“枯者由他枯,荣者由他荣”,这是顺应自然,各有因缘。

75.禅无杂邪

云居禅师从小百丈明照禅师为师而得度。生性猛利,经行稳重。

云居禅师每天晚上都要去荒岛上的洞穴坐禅。有几个爱捣乱的年轻人便藏在他的必经之路上,等到禅师过来的时候,一个人从树上把手垂下来,扣在禅师的头上。

年轻人原以为禅师必定吓得魂飞魄散,哪知禅师任凭年轻人扣住,静静地站立不动。年轻人反而吓了一跳,急忙将手缩回,此时,禅师又神情自若地离去了。

第二天,他们几个一起到云居禅师那里,向禅师问道:“大师,听说附近经常闹鬼,有这回事吗?”

云居禅师说:“没有!”

“是吗?我们听说有人在晚上走路的时候被魔鬼按住了头。”

“那不是鬼,而是村里的年轻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禅师答道:“因为魔鬼没有那么宽厚暖和的手!”

禅师又说:“临阵不惧生死,是将军之勇;进山不惧虎狼,是猎人之勇;入水不惧蛟龙,是渔人之勇;和尚的勇是什么?就是一个字:‘悟’。连生死都已经超脱,怎么还会有恐惧感?”

这群年轻人顿时大悟。

[禅中智慧]

世事变幻,祸福无常,如果我们对此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良好的承受能力,一生中随时都保持一种迎接挑战的心态,那么我们就能处变不惊,从容应付。

76.传法传心

有一位学僧去拜访铁舟禅师,要求铁舟禅师能为他讲解《临济录》。

铁舟禅师道:“这你就弄错对象了,要听《临济录》,最好去找圆觉寺的洪川禅师。”

学僧说道:“不!我已经听过洪川禅师的讲述。听说您是天龙寺滴水禅师的真传弟子,我一定要听听您的讲解。”

铁舟禅师再三推辞不得,只好带着这位学僧到一处练武的场地一起练武。直到两人全身汗如雨下,才停止练武。之后,铁舟禅师随即带着学僧回到原来的法堂,一面擦汗,一面微笑地对着学僧说道:“如何?我的《临济录》讲得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