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实用皮肤美容学
6273300000047

第47章 烧伤与冻伤(1)

(第一节)烧伤

一、烧伤的定义及程度分类

烧伤亦称烫伤,是机体直接接触高温物体或者受到较强的热辐射所发生的变化,它是由火焰、高温固体、化学物质、强辐射热或者电引起的组织损伤。烧伤的程度因温度的高低、作用时间的长短而不同,局部的变化可分为四度。第一度:因血管麻痹而充血;第二度:形成充满血清的烧伤水疱;第三度:组织坏死;第四度:组织的炭化。烧伤时可见血液中的乳酸量增加,动静脉血的pH降低,随着组织毛细血管功能障碍的加重缺氧血症(anoxemia)也增重。临床经验证明,烧伤达全身表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时则可有生命危险。

大多数人都认为高温是引起烧伤的唯一原因,然而,某些化学物质和电流也能引起灼伤。皮肤常常只是身体烧伤的一部分,皮下组织也可能被烧伤,甚至没有皮肤烧伤时,也可能有内部器官烧伤。例如,饮入很烫的液体或腐蚀性的物质(如酸等)能灼伤食管和胃。在建筑物火灾中,吸入烟或热空气,可能造成肺部烧伤。

烧伤的组织可能坏死。组织烧伤时,血管内的液体渗出引起组织水肿。大面积烧伤时,血管渗透性异常,丢失大量液体,可能引起休克。休克时,血压很低,流到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的血流量减少。

电灼伤是由电流流经身体时产生5000℃以上高温引起的,有时又称为电弧烧伤。在电流进入身体的部位,皮肤常常被完全破坏和烧焦。因为接触带电体的皮肤电阻很高,大量的电能在那里转换成热量使表面烧伤。大多数电灼伤也严重损伤皮下组织,烧伤的范围和深度各不相同。影响范围可能比灼伤皮肤的面积大得多。严重的电休克可使呼吸暂停、心律不齐,引起危险的心率紊乱。

化学烧伤可由各种刺激性和有毒的化学物质引起,包括强酸、强碱、苯酚、甲苯(有机溶剂)、芥子气、磷等。化学烧伤可引起组织坏死并在烧伤后几小时慢慢扩展。

二、如何计算的烧伤面积与诊断

人体体表面积按100%计,烧伤面积的估算有以下两种方法:

(一)手掌法

伤员五指并拢,其手掌面积约为体表面积的1%,用于散在的小面积烧伤(烧伤皮肤取加法)或特大面积烧伤(健康皮肤取减法)很方便,但欠准确。

(二)中国九分法

1.人体体表面积中国九分法

部位成人各部位面积(%)小儿各部位面积(%)头额9×1=9(发部3面部3颈部3)9+(12-年龄)双上肢9×2=18(双手5双前臂6双上臂7)9×2躯干9×3=27(腹侧13背侧13会阴1)9×3双下肢9×5+1=46(双臂5双大腿21双小腿13双足7)46-(12-年龄)

2.烧伤深度的估计按国际通用的三度四分法

不同深度烧伤的评估要点如下表:

深度局部体征局部感觉预后I°(红斑)仅伤及表皮,局部红肿、干燥,无水疱灼痛感3-5天愈合,不留瘢痕II°浅II°伤及真皮浅层,水疱大、壁薄、创面肿胀发红感觉过敏2周可愈合,不留瘢痕II°深II°伤及真皮深层,水疱较小,皮温稍低,创面呈浅红或红白相间,可见网状栓塞血管感觉迟钝3-4周愈合,留有瘢痕III°伤及皮肤全层,甚至可达皮下、肌肉、骨等。形成焦痂。创面无水疱、蜡白或焦黄,可见树枝状栓塞血管,皮温低消失肉芽组织生长后形成瘢痕。

三、烧伤面积和深度的诊断

不同程度的烧伤对人体影响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烧伤严重程度的估计甚为重要。影响烧伤严重程度的因素很多,如烧伤原因、烧伤部位、复合伤或复合中毒等。一般来说,烧伤面积和深度是估计烧伤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也是进行烧伤治疗的重要依据。

(一)烧伤面积诊断

烧伤面积以相对于体表面积的百分率来表示。20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均沿用国外的方法,如Wallace九分法。应用过程中发现与我国人体表面积不完全相符。20世纪60年代初,通过纸铸法实测了我国人体表面积,经统计学处理后,简化为公式,创建了适合我国人体体表面积的分类法:中国九分法。

中国九分法:根据实际测量结果,按解剖部位将人体以"九"为单位估计烧伤面积,即头颈一个“九”,双上肢两个“九”,躯干三个“九”,双下肢(包括臀部)五个“九”再加“一”。为便于记忆,按自上而下,由远而近的顺序,将发部、面、颈;双手、双前臂、双上臂,臀部,双足、双小腿、双大腿,躯干,会阴的面积编成顺口溜:三三三,五六七,五七十三二十一,十三十三会阴一。儿童则因头部面积相对较大,双下肢相对较小,随年龄而变,以12岁作为年龄分界线,在计算面积时,相应加减年龄因素。

手掌法:不论年龄大小或性别差异,如将手掌五指并拢,单掌面积约为体表面积的1%。这种计算方法,对于计算小面积烧伤很方便。如果伤员手的大小与检查者相似,可直接用检查者的手来估计。在估计大面积烧伤时,此法可与中国九分法结合应用更为方便。如双下肢皮肤均被烧伤,而躯干皮肤为散在烧伤时,可用中国九分法估计双下肢烧伤面积,用手掌法估计躯干的烧伤面积,然后相加。

目前,也有用计算机技术,多采用图像自动扫描法,根据烧伤部位、面积与总体面积的相对关系,计算出烧伤总面积,自动显示在屏幕上并自动记录,采用计算机技术使烧伤面积的诊断更为准确。

(二)烧伤深度的估计

烧伤的分度方法较多,目前国际上惯用的是III度四分法,即I度、浅II度、深II度和III度。此法简便,且较实用,特别是战时或平时成批伤收治时,有利于选择治疗措施,其分类依据是:(1)I度烧伤仅损及表皮浅层,不需特殊处理;(2)II度烧伤(浅II度及深II度)达到部分真皮,依靠基底层细胞或皮肤附属器上皮细胞即可自身修复创面;(3)III度烧伤达到皮肤全层,包括深及皮肤以下各种组织、器官的烧伤,必须采用植皮等手术,创面才可愈合。

对这种分类法,Artz等曾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应将III度烧伤分为III度烧伤及深III度烧伤,III度烧伤仅包括全层皮肤,深III度烧伤则包括皮下脂肪、肌肉及骨骼的烧伤,而Munster则将肌肉、肌腱及骨质的烧伤称为IV度烧伤。目前广泛采用的III度四分法对III度烧伤所包括的范围过广,如果比较烧伤仅及皮肤全层与烧伤达到肌肉、骨骼、主干神经、主干血管甚至内脏这两种情况,从损伤的严重性、治疗措施及预后等方面分析,两者则是很不一样的。前者损伤较轻,仅行游离植皮术即可修复创面,预后也较好;后者的损伤却严重得多,如对肢体功能可能有严重影响,或伤及内脏,即使表面烧伤很小,也可能威胁病人生命,仅采用游离植皮术治疗就很不够了,往往需要行皮瓣修复术和功能重建手术,甚至采用内脏修补手术等,这些治疗措施要复杂得多,预后也较差,可能造成肢体残缺。因此,III度烧伤需要进一步划分为深、浅两种,浅III度烧伤包括皮肤全层及皮下脂肪组织烧伤,深III度或称四度烧伤则包括深筋膜以下各种组织的烧伤。这两类烧伤在需要手术修复创面这一点上是共同的,这是共性,故同属于III度烧伤,但在其他方面则很不相同,这是个性,因而用深、浅加以区分,这样对烧伤的严重程度就有了更明确的划分,并使诊断、治疗及预后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诊断烧伤深度时应特别注意下列事项:(1)烧伤深度的划分是人为的,实际上各种烧伤深度是逐渐移行的。以深II度为例,凡损伤涉及部分真皮均属深II度。如损伤范围与II度相接近,则具有浅II度的特性,愈合较快。可不留瘢痕等。如损伤范围与III度相接近,则可能有较重的瘢痕。因此即使是诊断同一深度的烧伤,其临床表现也可能有所不同,不可机械地以固定的眼光来看待烧伤深度的差异。(2)烧伤深度也可能随病程变化而有所改变,早期烧伤区血管淤滞带的血流改变,如由血流缓慢发展成血流停滞导致血管栓塞,则烧伤程度可能变深;晚期由于感染、受压等因素,烧伤程度也可变深。因此,对烧伤深度的诊断应相应予以修正。(3)对烧伤深度的早期诊断主要是靠肉眼观察,如局部的颜色、湿润度等,基本上依靠医生的主观判断,缺乏客观标准,往往是不够准确的,特别是在浅II度和深II度、浅III度和深III度之间较难于准确判断。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希望能用客观指标判断烧伤深度,设计了多种方法,现介绍如下:(1)溴酚蓝染色法:采用一种与蛋白结合较松的染料--溴酚蓝(bromphenolblue),给烧伤病人注射,染料迅速分布于细胞外液,使组织染成蓝色。正常组织的血液循环良好,可很快排除染料而褪色;损伤区因染料外渗与组织结合,故染色较深,若组织尚存有活力,仍可在24小时内逐渐褪色。III度烧伤区因组织失活而不再褪色。临床上可根据这一原理来检查烧伤深度。(2)金霉素荧光法:此方法原理是给病人注射金霉素后,由于组织损伤程度不同,对金霉素的吸收量也不同(深度烧伤区吸收少,浅度烧伤区吸收多),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出现不同的荧光。可根据金霉素的荧光显影来判断烧伤组织的损伤程度。(3)创面温度测定法:根据烧伤深度不同,表面温度也不同的原理,采用敏感皮温计,以测量创面温度,判断烧伤的深度。(4)红外线照相法:其原理是由于坏死组织深度不同,温度也不一样,所产生的红外线波长也不同,用红外线热像仪记录后,再经电子计算机处理,可得到烧伤深、浅度的图像。此法比较准确,但需一定的设备。(5)活体组织检查:病人入院时,在无菌条件下,用小圆锯切取小块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这种方法比较准确,但活检所示结果,仅反映了有限范围的深度,对大面积烧伤来说,必须多处切取。这样不仅不实际,而且破坏了焦痂的完整性,不利于控制创面感染,故临床上应用受限。因此,本法仅用于创面深度判断有困难的部位,手术时多处进行活检,以决定创面处理的原则(切痂、削痂或保痂)。(6)创面微循环检测法:由于烧伤深度不同,创面微循环改变也不同。据此原理,伤后早期用激光多普勒流量仪(LaserDopplerFlowmeter,LDF)检测创面微循环状况,通过了解烧伤对其损害情况,来判断烧伤深度。此方法比较客观、准确,但需一定的仪器设备和条件。

(三)烧伤严重程度的中国分类法

1970年上海全国烧伤会议,就烧伤深度和面积2项指标将烧伤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特重度4类。(1)轻度:总面积10%以下的II度烧伤。(2)中度:总面积在11%-30%之间或III度烧伤面积在9%以下。(3)重度:总面积在31%-50%之间或III度烧伤面积在10%-19%之间或烧伤面积不足31%,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1)全身情况严重或有休克;(2)复合伤(严重创伤、冲击伤、放射伤、化学中毒等);(3)中、重度呼吸道烧伤(呼吸道烧伤波及喉以下者)。(4)特重度:总面积50%以上或III度烧伤面积达20%以上者。

这一类方法已应用了20余年,随着国内救治大面积烧伤水平的不断提高,此分类标准已不能完全反映烧伤的真正严重程度。对于烧伤严重程度的评估,比较科学的方法是根据烧伤面积、深度、合并伤、并发症、年龄、烧伤原因、病情变化等进行烧伤评分,制定一项崭新的评分系统势在必行,但因其非常复杂,尚难在短期内制定出公认的既符合实际又简便易行的评分标准,虽然国内外已有人涉足,但仍只是处于仅供参考的试探阶段,若为大家接受,尚需时日考验。

四、烧伤诊断与治疗

【病史采集】

1.烧伤时间:详细询问受伤至入院时间。

2.烧伤原因:了解热源性质、火焰、热液(金属溶液、热油)、化学物质(酸或碱)、电流(机体有无直接触及电源)。

3.烧伤环境:了解伤员受伤时的体位,是否在室内或密闭的空间,是否在火海中,有无呼救声。

4.接触热源时间,有无昏迷。有无外伤、有无出血。

5.伤后有无应急措施,如补液、止痛、创面如何保护。

【体格检查】

1.测血压、脉搏、呼吸,伤员意识。烦躁与否,有无口渴。

2.迅速检查面积、深度以初步确定伤情。

3.呼吸及语音有无改变。

4.有无合并症:颅脑外伤、窒息、中毒以及出血等。

【实验室检查】

1.血、尿、便常规。

2.血液生化。

3.血型。

【治疗原则】

1.面积较大(一般指30%以上)或已有休克者,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输液复苏,放置导尿管,以便观察尿量变化。

2.用无菌敷料或被单覆盖保护创面,以免增加污染,也不用任何带颜色的外用药物,待伤员稳定后,作进一步处理。

3.镇静止痛:常用杜冷丁1-2mg/kg,有呼吸困难及颅脑外伤慎用。冬眠药物的应用宜在输液充分前提下进行。

4.呼吸道有梗阻者立即吸氧并作气管切开,合并其他外伤,如骨折、出血作相应处理。

5.面积较大或深度烧伤,常规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1500单位。

【疗效标准】

1.治愈:创面全部愈合,无残创。

2.基本治愈:创面基本愈合,尚有不足1%残创,无需手术,经一段时间换药能愈合。

3.好转:创面大部愈合,但残留创面超过1%以上,尚需手术植皮。

4.未愈:创面大部存在。

五、烧伤休克

【病史采集】

针对烧伤休克,重点掌握以下几点:

1.伤后至入院前,有无输液,掌握液体量,何种液体。

2.有无应用止痛剂及其他。

3.有无颅脑外伤、出血等合并症。

【体格检查】

1.一般情况:神志、意识、定向力有无障碍。

2.测定血压、脉率、呼吸。

3.有无尿,是否血尿。

4.初步确定烧伤面积及深度(II度及III度面积)。

5.成人面积超过10%(儿童超过5%)以上。

【诊断要点】

1.脉率增速:早期多见,严重时可达成160次/分以上。

2.血压:早期可正常或略高,一旦降低或无血压,则病情严重。

3.明显口渴,早期多见。

4.烦躁不安,有时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5.恶心、呕吐。

6.末梢循环不良,表现皮肤、黏膜苍白。

7.尿量明显减少,大面积深度伤,有时可见肉眼血尿,呈酱油色。

8.化验:血液浓缩、红细胞计数增高,血细胞压积增高。

【治疗原则】

休克的防治以补液疗法为主,其输液量常用以下两种公式:

1.补液公式:按1970年(上海)全国烧伤会议制定公式计算,第一个24小时液体总量为电解液、胶体液、生理需要量三者总和;

电解质溶液=烧伤面积体重1.0毫升;胶体液=烧伤面积体重0.5毫升;生理需要量2000毫升。胶晶之比为0.5:1(伤情严重时可按1:1);

输液速度:总量的1/2在伤后第一个8小时内输入,总量的另1/2在伤后16小时内输完;

第二个24小时输液总量为,胶晶体液参照第一个24小时实际输液量的1/2,生理量仍为2000ml。日后补液量则依伤员情况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