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会说话巧办事的好孩子
6277200000007

第7章 孩子的说服能力是办事的万能钥匙(1)

1、培养孩子的互助精神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每个孩子都有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因此培养孩子的互助精神,让孩子学会向他人求助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生活中,有些孩子缺乏互助精神,尤其在公共场合没有勇气向陌生人求助,他们在说出自己的请求时精神紧张,语言表达不清,让别人难以听懂其求助意图。

有一次,夏雪乘公共汽车放学回家,由于当时是下班高峰,街道上车多,人更多,所以汽车隔三差五地刹车。突然一个紧急刹车,夏雪身体一歪,口袋里的手机滑了出去,溜到了车的座位下面。夏雪不知道手机掉到哪里了,就把手伸到座位下摸索,由于看不见,她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

眼看车就要到站了,夏雪越来越紧张了。可是她不善开口请别人帮助,总喜欢独自解决事情,因此没有求助的意识。“怎么办,怎么办……”当时这句话一直盘旋在夏雪的脑海里。她本能地向前座的乘客说了声:“劳驾,您能不能帮我看看您的座位下有没有一部手机?”由于当时夏雪特别紧张,声音很轻,对方没有听明白,夏雪不得不硬着头皮再说一次。在对方的帮助下,夏雪终于找回了手机。“谢谢!”刚接过手机,夏雪便激动地说。这时车到站了。

如果孩子有互助精神,就会懂得帮助别人,也懂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向别人求助,懂得简明地说出自己的请求,那么就能避免很多麻烦。一个14岁的初一住宿生要晒被子,因为个头矮、力气不足,无法将被子晾晒在铁丝上,于是打电话把10多公里外的父亲叫来帮忙。这个孩子的举动让人惊讶,因为他完全可以找宿舍的同学帮忙,但是他缺乏互助精神,不懂得向他人求助,不懂得说出自己的请求。

孩子缺乏求助、合作的意识,值得为人父母者深思。孩子将来要面对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世界,如果父母给孩子过分灌输竞争意识,而忽视了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意识、求助的意识,那么孩子的能力就有缺陷,并且难以真正发挥出来。

如今的不少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有的孩子“在家像猛虎,出门像病猫”,在家里对父母发号施令,在外却丧失了求助的意识和能力,遇到困难、危险不会求助、求援,不会合作,后果令人担忧。在未来的社会中,孩子是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要学会求助、学会借力、学会合作。如果孩子不懂得这样做,处处单打独斗,就难以在未来的社会中求生存、争发展。

造成孩子不会互助、不会求助的原因何在呢?这与家长对孩子长期溺爱骄纵、包办代替有着紧密的关系。现在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事是事必躬亲,唯恐孩子累了,耽误孩子的学习。这就使孩子生活在过度呵护的环境中,没有向别人求助的事情,当然也就谈不上求助的意识和求助的能力了。

面对这种现状,家长有必要作出改变。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必须改变一些不好的做法,要把单向的关心变为相互的关心照顾,使孩子感到主动地求助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家长还应该对孩子放手,让他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喜悦,通过成功实践增添求助的勇气和信心,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父母要告诉孩子:“一个人总会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主动求助别人会减少很多麻烦。这是与人相处的一部分,也是生活的重要内容。”让孩子意识到不懂就问、不会就求助是正常的行为,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当孩子遇到困难懂得求助时,父母应该肯定孩子的行为。比如孩子外出春游口渴了,向同学借钱买水喝;考试时笔坏了,向同学借;学习有困难时请教老师和同学帮忙等,父母都要充分地肯定并及时地表扬孩子。

在家里,如果父母遇到了困难,也应该向孩子求助,不管孩子是否能够帮上忙。这会让孩子学会父母这种行为的做法,培养互助精神和求助意识,当他遇到困难时,也会向父母求助,在外遇到困难时,懂得向陌生人求助。当然,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孩子也会尽力地予以帮助。

2、教孩子礼貌地说话

给人一个好印象,是获得别人认可、说服别人的重要条件。家长要教孩子懂得开口说话要以礼为先,这样他就容易受人欢迎,接下来他说的话就容易得到别人认同。特别是在求人办事或者犯错道歉的时候,礼貌的语言能发挥很好的效果。

爸爸教孩子说话礼貌的重要性,讲了自己曾经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有一次,我坐飞机时,一位后到的外国乘客要进入他的里座,这位外国人非常礼貌地说“对不起”;当他侧身进去时,又因通道窄,两人身体擦了一下,那位外国人又非常有礼貌地点头致意,并说“抱歉”。这位外国人的友善话语博得了我的好感。在那次旅途中,我和身边的这位外国乘客侃侃而谈,并互相留了联系方式,最后成为好朋友。

讲完这件事,爸爸告诉儿子,要想博得对方的好感,就应该讲礼貌。你讲礼貌,别人就愿意跟你玩,你说话别人也愿意听,你有事情别人就会帮忙。

的确,我们也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候自己不愿意帮助别人不是因为无能为力,而是因为对别人的印象不好,比如别人说话不礼貌、态度不友好,让人很反感,因此就不愿意帮助他。家长要教育孩子说话必须以礼为先,这既给人留下好感,也能减少办事的麻烦。

父母还应告诉孩子,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应尽量选择温和、亲切的词语、语调、语气,以显示友善。同样的话语,如果使用的词语、语调、语气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即使是一句“对不起”,由于语调、语气不同,可以表示致歉或友善的情感,也可以表示威胁或讽刺、挖苦。

一次,刘琦要去一家公司面试。在去公司的公交车上,刘琦站在拥挤的人群中,努力保持着平衡。突然,汽车急刹车,一位穿高跟鞋的中年妇女一脚踩了刘琦的脚背,刘琦痛得紧皱眉头。妇女赶忙有礼貌地说了声对不起。刘琦强忍住痛,微笑着说:“没事,没事。”妇女看着刘琦的表情,知道刚才的那一脚一定踩得很痛。

上车的人群越来越多,那位妇女被挤到紧挨着刘琦的一边。由于她个子比较矮,所以抓把手上的吊环显得十分吃力。刘琦看到了,对那位中年妇女说:“你抓这儿吧!”随后让妇女抓住自己的比较有利的位置。那位妇女感谢地点点头。

下车后,刘琦快步地走进公司。当轮到他面试时,他彬彬有礼地进入房间,抬头一看,其中有一位面试官竟然就是刚才在车上遇见的那位中年妇女!一周后,面试结果出来,刘琦顺利地被录取。

这就是文明礼貌所产生的效应,礼貌待人总会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别人就愿意帮助你。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在现实社会中,一句礼貌的话语,一个礼貌的行为,就可以避免很多矛盾和纠纷,有时甚至可以为自己赢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孩子不懂这个道理,虽然孩子说的话是对的,但是别人并不一定听,有时候甚至还会惹怒别人,给孩子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比如,有个3岁的小男孩委屈地告诉爸爸:“爸爸,那个叔叔为何在餐厅吸烟?我对他说不能吸烟,他不理我,还用眼睛瞪我。”这时候爸爸首先应该肯定孩子的行为,赞扬孩子这样做是对的,同时还要告诉孩子:“如果你面带微笑,礼貌地劝说叔叔,叔叔可能会听你话的。”

在家里,当孩子说出不礼貌的话时,父母必须指出孩子的问题。父母可以蹲下身子,平静地看着孩子,严肃而坚定地告诉他:“你刚才那样说话是不对的让我感觉不舒服。以后不要再说那样的话,好吗?”要让孩子懂得别人不喜欢听粗鲁的话语,而喜欢听礼貌的话语。

3、教孩子清晰地表达求助的心理

当孩子想求助的时候,他必须用清晰的语言把自己遇到的困难告诉别人,别人才知道孩子到底需要得到哪些帮助。因此,家长要教孩子用清晰、简洁明了的语言讲清困难,以赢得别人的理解、同情和帮助。

晚饭后,王梅带着儿子在小区散步。小区里有好几个孩子在玩气球,突然一个孩子的气球飞到树上了,那个孩子在那里急得直跺脚,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王梅主动地走过去帮他把气球拿下来。

王梅和儿子接着散步,她对儿子说:“如果你像刚才那个小朋友那样遇到了困难,你该怎么办呢?”儿子不假思索地说:“我会找妈妈帮忙。”王梅笑着说:“如果你在外面遇到困难了,而妈妈又不在身边,那该怎么办呢?”儿子摸摸脑袋琢磨着。

王梅蹲下了身子,对儿子说:“如果你在外面遇到困难,自己无法解决,那你就应该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呀!知道吗?”儿子不解地问:“别人会帮助我吗?”王梅认真地答道:“一般都会的!只要你把自己的难处讲清楚,多数人都会帮你的。只怕你支支吾吾地说半天,别人都不知道你说什么,那就麻烦了。”儿子问:“那该怎么说呢?”王梅答道:“你先要礼貌地向别人问声好,然后把自己遇到了什么困难说清楚,请求他帮忙。就这样简单。”经过王梅的一番教导,儿子懂得了其中的道理。

遇到困难请人帮忙,这是人之常情。父母在给孩子灌输这种求助意识,让孩子懂得在必要的时候通过借力来战胜困难的时候,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当孩子找父母帮忙的时候,父母首先要让孩子把困难讲清楚,听懂了孩子的意图之后,再问孩子是否努力地想办法了。如果孩子说他已经尽力了,但还解决不了问题,父母再帮孩子解决困难也不迟。

在家中,有些家长见孩子找他,就想当然地认为孩子遇到了某方面的问题,于是主动地帮孩子解决问题。其实这样做对孩子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因为它既不能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如此,可能使孩子懒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懒得动脑筋思考问题,变得完全依赖父母。

铭铭哭了。妈妈跑了过来,问:“铭铭,你是不是饿了?”铭铭摇摇头,哭得更厉害了。妈妈又问:“你是不是想上厕所呢?”铭铭还是摇头。这时候妈妈有点着急了,大声地说:“你到底怎么了?快说啊!”铭铭委屈地说:“我是想说的,可是你一来就问我是不是饿了,叫我怎么说呀?”

妈妈这时候意识到自己错了,马上改变了态度,说:“是妈妈不对,妈妈太着急了。你现在告诉妈妈,你为什么哭的?”铭铭说:“我的玩具汽车被我摔坏了,我怕你责怪我。”妈妈笑了笑,说:“坏了怕什么,你可以修一修啊!”

在妈妈的启发下,铭铭把玩具拆开修了起来,但可惜没能修好玩具。铭铭着急地说:“妈妈,我修不好,你能来帮忙吗?”妈妈说:“怎么帮忙呢?你得告诉我哪个地方有难处,这样我才能帮忙啊!”铭铭于是说出了自己的难处,妈妈便帮他把玩具修好了。

生活中,很多家长见孩子哭了,就以为孩子饿了,或者认为孩子想上厕所,而不给孩子充分表达的机会。其实,孩子哭泣是求助的一种表现,父母要懂得给孩子充分表达的时间,要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他就会很清楚地说出自己的难处了,求得别人的帮助了。

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困难是需要耐心的。有些孩子性子急,求人帮忙的时候说了自己的难处,对方却没听懂其意思,他便急躁起来,这样会影响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当自己遇到困难请求别人帮助时,要保持耐心,言语要清晰、简洁,别人没听懂,你应该耐心地重复;如果急躁起来,那是不礼貌的,或许别人会因此而拒绝帮助你。

4、教孩子真诚地说话

人都是有情感的,是容易被感动的,而最容易让人感动的是真诚的心。当一个人的心被他人感动时,他就容易被人劝服。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如果你想劝服别人,就应该用真诚的心、真诚的语言和真诚的态度去打动别人,让别人从心理上认可你、接受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汤姆在美国经营了一家影片进出口公司。有一次,汤姆到英国去洽谈生意,他被一家伦敦的公司邀请看该公司正在研制的一种电视试播,也就是今天的闭路电视。汤姆很快地对这种设备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于是他也组织了一班人研究闭路电视。

汤姆的这个研发组有3位主要专家,其中有一位叫彼得,脾气很坏,动不动就和别人吵架,所有研发组的人几乎都和他吵过,当然汤姆也不例外。可是后来发生了一件小事,让彼得对汤姆很感激,从此言听计从。

有一天,为了一个实验问题,彼得又同研制组的另一位助手吵开了。他很愤怒,又是拍桌子又是摔东西,汤姆过去劝阻,结果也被他大骂了一顿。正在这时,彼得的小女儿走进了实验室。小女儿看见她爸爸大动肝火的样子,吓得哭了出来。彼得见此,也顾不得同别人吵架,赶紧跑过去哄她。

见此情景,汤姆眼前一亮。他发现彼得对他的小女儿一直是百依百顺,可以看出这小女儿是他的精神寄托。于是,汤姆立刻为他在公司附近租了一套很漂亮的房子,好让他和女儿一起生活。彼得知道汤姆手头本来就有点紧,却为自己做这些,心里很是过意不去,所以坚持不肯搬。

汤姆见他这样,就说:“搬不搬家,恐怕由不得你了。”

“什么?”彼得不禁提高了嗓门,“我自己不愿搬,你还敢强迫我不成?”

“我当然不能逼你,不过,你的女儿已经替你做主了。”汤姆继续说,“她说你心情不好,容易发脾气,这会伤身的。如果她能住在附近照顾你,你就不会发脾气了。起初,我也拿不定主意,可是她最后还说:‘我爸爸多可怜呀,我不能让他再忍受孤独了。’”

一番话说得彼得热泪盈眶,最终顺从了汤姆的安排,住进了新居。从此,彼得的工作更加尽职尽责了。

真诚的态度最容易打动人,占据他人的心。说服之道,攻心为上。在孩子和同学、朋友的相处过程中,有些孩子懂得说话的技巧,能够很好地劝服别人,还会让别人对他心存感激;有的孩子不会说话,想劝服别人,却语出伤人,结果惹得对方更加不高兴。对此,父母不能忽视,要加强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要告诉孩子:“想要劝服别人,就不能和别人争辩,否则只会激起对方同样的好胜心理和排斥心理。要想说服对方还得先攻心,只有攻占对方的心,对方才能心悦诚服地被说服。”

王芬同桌的同学被老师批评了几句,非常伤心。课间的时候,王芬想安慰一下这位同学,劝她不要难过,于是就给她讲了一个笑话,谁知道不但没有让她变得开心,反而使她更加难过,最后哭了起来。

与王芬的经历有点相同,刘林也曾经劝说过同学。那次他同桌的同学被老师批评后,很不开心:“哎呀,被老师批评了,再也当不了好学生了,再也得不了100分了!”

刘林听到同桌同学说了一席丧气话,就温柔地对她说:“没有什么,人怎么能每次都得一百分?老师批评你,你改正了就可以了,不要放弃哦!只要你坚持进步,老师就会表扬你的。我以前也被老师批评过,后来我改了,老师照样夸我呢!”

这番话让同桌同学的郁闷情绪顿时散去,马上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