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识人三经——人物志
6312600000004

第4章 九征第一(2)

夫容之动作发乎心气①,心气于内,容见于外。心气之征,则声变是也。心不系一,声和乃变。夫气合成声,声应律吕②。清而亮者律,和而平者吕。有和平之声,有清畅之声,有回衍之声③。心气不同,故声发亦异也。夫声畅于气,则实存貌色。非气无以成声,声成则貌应。故诚仁,必有温柔之色。诚勇,必有矜奋之色④。诚智,必有明达之色。声既殊管,故色亦异状。夫色见于貌,所谓征神。⑤貌色徐疾,为神之征验。征神见貌,则情发于目。目为心候,故应心而发。故仁,目之精,悫然以端⑥。心不倾倚,则视不回邪。勇,胆之精,晔然以强⑦。志不怯懦,则视不衰悴。然皆偏至之材,以胜体为质者也。未能不厉而威,不怒而严。故胜质不精,则其事不遂⑧。能勇而不能怯,动必悔吝随之。是故直而不柔,则木。木强激讦,失其正直。劲而不精,则力。负鼎绝膑,失其正劲。固而不端,则愚。专已自是,陷于愚戆。气而不清,则越⑨。辞不清顺,发越无成。畅而不平,则荡。好智无涯,荡然失绝。是故中庸之质,异于此类。勇而能怯,仁而能决,其体两兼,故为众材之主。五常既备,包以澹味。既体咸酸之量,而以无味为御。五质内充,五精外章。五质澹凝,淳耀外丽。是以目彩五晖之光也。心清目朗,粲然自耀。故曰,物生有形,形有神精。不问贤愚,皆受气质之禀性阴阳,但智有精粗,形有浅深耳,寻其精色,视其仪象,下至阜隶牧圉,皆可想而得之也。能知精神,则穷理尽性。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拟诸形容,故能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注释】

①心气:内心的动力;精神气质。古人认为,心的功能,不但主血脉,而且主意识和思维。

②律吕:中国古代乐律的统称。律:古代音乐中用来校正音的一种竹管。有十二律。吕: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称“六吕”。

③回衍:回,回荡。衍,漫延。

④矜奋:强健奋发的样子。

⑤征神:外显的精神特征。

⑥悫然:诚实的样子。

⑦晔然:光亮的样子。

⑧不遂:遂,成、成就、顺利做到。不遂,不能成功,不能如愿。

⑨越:越过,这里指超过了一定的界度。

荡:涤除,洗掉。

五常:即与五行相对应的仁、义、礼、智、信。

五质:指与仁、义、礼、智、信五种品质相对应的五行。

五精:心、肺、肝、脾、肾。用五精对应五常为:心礼、肺义、肝仁、脾信、肾智。

五晖:即青、黄、赤、白、黑五种色彩。

【译文】

人的容色的变化是由心气支配的。比如,人的声音就是心气特征的表现。心气合成为声音,不同的声音应合不同的音调。有柔和平缓之声,有清扬舒畅之声,有回荡绵延之声。心气舒畅则声音舒畅,那么,真实的品质就必然会在外在的容色上表现出来。所以,确实具有仁爱品质的人,其容貌特征必定是温柔的;确实具有勇敢品质的人,其容貌特征必定是强毅奋进的;确实富于智慧的人,其容貌特征必定是聪明通达的。神色表现在外貌特征上,就是所谓的“征神”(即外显的精神特征)。如果人的精神气质通过外貌特征表现出来,那么其内在的情怀就会通过眼睛流露出来。所以,仁,是眼睛的精气,因此,仁爱之人的目光诚实端庄。勇,是胆的精气,因此,勇敢之人的目光灼灼而坚强。然而,这些都是仅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人材,即以比较突出的体貌特征表现其精神本质的人。仅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人,不具备整体的优势,做事就不容易成功。一味刚直而不柔和,就流于僵直;一味强劲而不精巧,就流于蛮干;一味固执已见而不问来龙去脉,就流于愚暗;心气十足而思虑不清,做事就会超越特定的规范;思虑通畅而不平正,就会流于放荡。然而,具有中庸品质的人与以上所说的情况都不一样。五常(仁、义、礼、智、信)在他们身上都已具备,又以平淡无味的外衣包装起来。金、木、水、火、土五种特质充斥体内,心、沛、肝、脾、肾五脏精气外显在体貌容色上。因此,他的眼睛里闪耀着五彩的光芒。所以说,人生来就有形体容貌,形体容貌又体现了其内在的精神。把握了人的精神,也就能够穷尽物理人性。

【原文】

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①。阴阳相生,数不过九,故性情之变,质亦同之。然则平陂之质在于神②。神者质之主也,故神平则质平,神陂则质陂。明暗之实在于精。精者实之本,故精惠则实明,精浊则实暗。勇怯之势在于筋。筋者势之用,故筋劲则势勇,筋弱则势怯。强弱之植在于骨。骨者植之基,故骨刚则植强,骨柔则植弱。躁静之决在于气。气者决之地也,气盛决于躁,气冲决于静矣。惨怿之情在于色③。色者情之候也,故色悴由情惨,色悦由情怿。衰正之形在于仪。仪者形之表也,故仪衰由形殆,仪正由形肃。态度之动在于容。容者动之符也,故衷动则容态,正动则容度。缓急之状在于言。言者心之状也,故心恕则言缓,心褊则言急。其为人也,质素平澹,中睿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九征皆至,则纯粹之德也。非至德大人,其孰能与于此。九征有违,违,为乖戾也。则偏杂之材也。或声有色怿,而质不平淡。或筋劲植固,而仪不崇直。三度不同④,其德异称。偏材荷一至之名,兼材居德仪之目,兼德体中庸之度。故偏至之材,以材自名。犹百工众伎各有其名也。兼材之人⑤,以德为目。仁义礼智得其一目。兼德之人⑥,更为美号。道不可以一体说,德不可以一方待,育物而不为仁,齐众形而不为德,凝然平淡,与物无际,谁知其名也。

【注释】

①九质之征:九种事物的应验。《庄子·列御寇》:“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而不肖人得矣。”这里指以下所讲的平陂、明暗、勇怯、强弱、躁静、惨怿、衰正、态度、缓急等九种品质。

②平陂:平,即平坦。陂即山坡。平陂,引伸为平正歪邪。

③惨怿:惨,悲伤。怿,喜悦。

④三度:指偏至、兼材、兼德。

⑤兼材:具有五德中一两个方面的人材

⑥兼德:九征之德皆备的人。

【译文】

人的性情的内容,全部应验在九种品质的外部表现上。那么,平正或险邪表现在人的神色上,聪明或昏暗表现在人的精气上,勇敢或怯懦表现在人的筋肌上,强健或柔弱表现在人的骨架上,浮躁或沉静表现在人的血气上,悲戚或喜悦表现在人的容色上,端正或衰颓的形象表现在人的仪表上,态度的变化表现在人的容貌上,舒缓或急切的心情表现在人的言语上。有这样的人:朴素平淡,富于智慧,爽朗明达,劲肌坚韧,骨架挺拔结实,声音清琅,容色怡悦,仪表端庄,这样的人九种优秀的品质全部具备,其德性已修练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如果九种征象中有相互违缪的方面,只能算是偏杂之材。偏材、兼材、兼德是三种不同的人材类型,其德性的称号亦彼此有别。在某些方面比较突出的偏至型人材,往往以自己的专长确立自己的名号。德才兼具的人,往往以五德中之一项来确立自己的名号。九种优秀品德兼备的人,则具有更美好的称号。

【原文】

是故兼德而至,谓之中庸。居中履常,故谓之中庸。中庸也者,圣人之目也。大仁不可亲,大义不可报,无德而称,寄名于圣人也。具体而微①,谓之德行。德行也者,大雅之称也②。施仁以亲物,立义以利仁,失道而成德,抑亦其次也。一至谓之偏材③。偏材,小雅之质也④。徒仁而无义,徒义而无仁,未能兼济,各守一行,是以名不及大雅也。一征谓之依似⑤。依似,乱德之类也。纯讦似直而非直,纯宕似通而非通。一至一违,谓之间杂⑥。间杂,无恒之人也。善恶参浑、心无定是。无恒之操,胡可拟议。无恒、依似,皆风人末流⑦。其心孔艰者,乃有教化之所不受也。末流之质,不可胜论,是以略而不概也。蕃徒成群,岂可数哉。

【注释】

①具体而微:指九种应验初具,但尚不完备。

②大雅:指九种应验初具的人材。

③一至:具备九征中某一方面的人材。

④小雅:与大雅相对而言,这里指偏材。

⑤一征:即只具备九征中的一方面。依似:这里指表面上具有一定的材能,而突际并不能派用场的人。

⑥间杂:具备九征中的某些材质,而在其它方面又相违背的人。

⑦风人:本指诗人。但在这里意义不通。“风”,或许是“凡”之误。“凡人末流”可通。

【译文】

因此,兼德达到极高的水平,就叫做中庸。中庸,是寄与圣人的最高名号。九种优秀品质初具而未能发扬光大的人材,称之为德行。德行,是对大雅型人材的称谓。在某一方面极为突出的,称之为偏材。偏材,是对小雅型人材的称谓。九种品质中只具备一种并且发挥到了极致,称之为依似。依似,是属扰乱德行的一类,正反两方面都很突出的,称之为间杂。间杂,是一种没有恒常之态的人。无恒、依似都属凡夫末流之辈,这一类型的人又可分为很多种,不能一一讨论,故略而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