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胡雪岩纵横商海的49个突破
6313700000019

第19章 厚德载物 以诚待人——试做儒商的突破(4)

后来孟尝君使秦,被秦国扣留,眼看就有杀头危险。这时他的门客不惜冒险,装作狗混进宫庭,盗来通行护符。可是一行人到了潼关,已是晚上,关门已经紧闭,需到第二天早上鸡叫才能出关。孟尝君一行人十分着急,因为他们知道,秦国必然察觉他们逃走,追兵也一定在后边紧赶过来。于是门客就跑到关门附近,装作鸡叫。守关的士兵一听鸡叫,就开了关门,孟尝君一行匆忙逃走。追兵赶到时,孟尝君一行已经出了秦国国界,追兵已无权逮捕他们。

经过这起事,孟尝君才明白冯谖为他买“义”的意义所在,从此后对冯谖也就另眼相看了。

假如你是一个善于用心结识人、抬举人、帮助人的人,你就有条件联络人、调动人、使用人。别人见你有这份能力,又有这份感情在,也就愿意帮助你、抬举你,传播你的声名。

有这样一种人受了误导,对人刻薄,甚至不愿意把人当人。结果他在强人面前自己抬不起头,在弱者面前又趾高气扬,颐指气使。这样的人后来肯定会感到不好受。因为强者见你自甘卑屈他就压制你,这是本性使然,也是你诱使他的。而弱者见了你反感、规避,绝对不愿意与你合作。所以这一部分人,真应该早一点儿倒转过来,对人好上一点儿。到那时候你会发现强者欣赏你,弱者尊重你,不管你到哪里,你说上一句话也就有人愿意听,你有了一个想法也就有人愿意帮你实现。这样的劳心,才是真正有作用的劳心,回到胡雪岩的话上来,就是“花花轿儿人抬人”。或者说:“交情和义气是资本”,你要靠了为人的这些资本,赚回一个辉煌的人生。

总的说来,胡雪岩一生以诚信为本,终于使自己的事业越做越大。胡雪岩的做法,即使放在今天,还是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的。

4.低头做人,抬头做事

胡雪岩做人做事,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低头做人,抬头做事。为了分析胡雪岩的做人,先举个例子: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是举世闻名的大公司,它给员工的待遇不菲,本身又给人以蓬勃发展的新生气息,所以每年都吸引了无数优秀大学毕业生前去应聘。有一位学生,毕业于日本着名的工科大学,是该校成绩最优秀的学员,他谢绝了母校公派深造的机会,报名参加了松下公司的招聘考试。按理说,这位学生通过考试丝毫不成问题。可以这么说,假定这位学生没通过考试,那么,90%的应聘者都可以说毫无希望。

可是这次招聘榜贴出去后,没有这位学生。这位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羞愤和悔恨交织,揉碎了一颗娇嫩自尊的心。当天晚上,这位学生就服安眠药自杀了。

第二天,松下人事主管部门送来了一纸通知,并附便条解释,说这位学生的考试成绩位列第一,由于计算机出了问题,把他的名字漏掉了。

通知送来时已经晚了。松下人事主管也很痛惜,觉得没有能录取这样一位优秀的员工,这是自己的失职。尤其由于工作失误而酿成悲剧,更是自己追悔莫及的。

但当他把这件事的前前后后讲给松下幸之助听时,先生的回答却是这样:“这位学生英年早逝,固然是件令人惋惜的事。不过,松下公司没有录取这位学生,倒是公司的大幸。”

松下幸之助先生说,并不是他心肠太硬。他的意思是,这位学生的心理素质太差,经不起挫折。假定这次顺利地把他录取了,依他的才华,肯定要委以重任。可是依他的心理素质,一旦在重要岗位上遇到挫折,十有八九会像现在他选择自杀这样作出悲剧性处理。如果这种情况发生,那时给松下公司造成的损失则会是无法估量的。现在有这件意外的事发生了,说明没有录取他是正确的。

作为公司老板的松下幸之助,特别注重人的心理素质在一个人整体的能力与素养中的地位,并把意志力看做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首要标准。松下幸之助在日本是有名的反对唯文凭论者,估计与这次招收这位优秀学生不遂的事件颇有关系。

假定一个人经受不了挫折,那么再优异的才华又有什么用呢?

“做人就要像哔叽一样,经得起折磨,到哪里都显得有分量。”

这是胡雪岩以其一生的处世经验总结出来的,论调的核心与松下先生持论的宗旨不谋而合。

其实两人少年的经历也是小异而大同。松下幸之助在修车店里给别人做下手,胡雪岩则是从给别人端尿壶做起。松下幸之助为了推销他的国家牌电灯泡走门串户,胡雪岩因为资助了别人丢了饭碗,流浪街头。

所以他们能够从切身经验中总结出生存下去的第一要诀:人要有意志,要忍耐,要等待,要经得起反复和波折。

年轻人一听,可能会火冒三丈:什么忍耐、等待、意志,我倒霉透顶了,事事不顺遂,老天真是有意和我作对,让我脸面往什么地方搁?

随后就真有可能像那位学生那样,作出弃世的决定。

你要问他脸面重要,还是生存重要?他肯定会回答:脸面重要。人的面子都丢尽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假定你再问他:暂且丢开脸面,以后还有机会把面子挣回来,又怎么样?

年轻人不怎么仔细考虑这些问题。他们以面相的形式看待生活,所以只做横向比较,把当下的一切看做是惟一重要的。

胡雪岩和松下先生则是从纵深的形式看待生活,他们有经验积累作积淀,所以以历史感作后盾,面向着过去而向将来负责。他们知道,一时的荣辱固然重要,忍耐过后的硕果却是比一时的荣辱显得更有厚实的回报。

人活着有没有意义?没有。但是自然万物存在本来也都没有意义,但是它们照样历冬寒夏暑,春荣秋凋,在那里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没有哪一个提早匆匆结束生命。这才构成了斑斓多姿的世界,人们才会有生生不息的机会。

如果我们人类整个群体也都是以这种自毁模式去发展的话,恐怕不久我们这个世界连讲这些故事的人也都不复有了。

外界物种间的竞争实际上十分残酷,如果我们不能同时训练出一套适应这种残酷的反应模式,我们就至多是一个壮烈的牺牲者。

世界本身又是最势利的,如果你只是壮烈地牺牲了,却没有壮烈之外给世界带来更多的东西,那你在人们记忆中的寿命就会是非常短的,比若惊鸿一瞥,转瞬即逝。

我知道每一个为了面子而决绝于世者,最害怕看到的也正是这种局面。这种结果与他们潜意识中的愿望刚好相反。他们想以自己的行为告诉世界,他们是有价值的,不容忽视。世界却以轻飘飘的口吻嘲讽他们:你们都是谁呀?什么价值?嘲讽和遗忘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我们只得以“他们”这个笼统的字眼指代这一类人。

结论仍是回到胡雪岩和松下幸之助以经验总结的生存第一要诀上:人要有意志,要忍耐,要等待,要经得起反复和波折。

胡雪岩既然忍耐了少年端尿壶的生活,就也能忍耐由于资助王有龄而失业的窘境。失业的滋味并不好受。

首先是名节上。作为钱庄老板,震怒于胡雪岩的自作主张,给店里带来了经济风险,在店员中树起了一个恶例。至于胡雪岩的坦言相告,并不能保证在其他伙计中不引起类似的举动,所以非走不可。这就把胡雪岩归入了不可信任的行列。

同行和熟人那里,也有人私下议论,绝不相信以胡雪岩的精明,会做出损己利人的事。所以对胡雪岩的交待不但不信,而且觉得大可从这种交待上怀疑开去,保不准是狂嫖滥赌,欠下一屁股债,现在没办法了,就挪用款项,反而编造出一个“英雄赠金”的故事来。

总之,就是不能用这种人了。不但原店不能用,同行也不能用。胡雪岩把从小学来的本事都荒废了,他只能去做苦力,吃门板饭。胡雪岩因此而生计窘迫,流落到上海后,每日都是以烧饼白开水充饥,最困难时只得把袍子当掉。

因为有恶名声在外,大凡知道他的人都不肯用他。据说一度求职无门,曾托人介绍他到妓院去给别人扫地挑水。胡雪岩深知人的本性,所以在自己落难时从没有打主意去找旧同事。

这是一段茫无尽头的苦日子。因为胡雪岩只是把钱赠予王有龄,但是王有龄是否能捐官成功,何时能捐官成功,他心里都没有底儿。

或许惟一有底儿的事,他相信王有龄会发达,一旦发达了是不会忘掉他胡雪岩的。

这一场等待以喜剧结束。正如我们从前人记述中看到的那样,胡雪岩等到了王有龄加官进爵。也因为有王有龄回来作证,胡雪岩洗去了“保不准是狂嫖滥赌”的恶名,借的债还了,胡雪岩成了王有龄的生死至交。

胡雪岩的忍耐和意志不但表现在艰难困境中,还表现在顺境处世上。

比如和漕帮做生意,胡雪岩不但要力争把生意做成,还力争让别人承认他做人也是很漂亮的。所以当漕帮头领尤五面露难色时,胡雪岩觉得,别人既然爽快地放交情给自己,自己这一面就不能知难而退,光顾自己事情办成了,不去帮助别人分担难处。如果是这样的话,交往就这一次,肯定不会有第二回了。

考虑到这里,胡雪岩就宁可自己这面多承担些责任,一定要替对方打算。这样做,也许自己的担子重了些,但真正交了朋友。事情要从长远看,只要能有朋友,不愁没有日子混。

和胡雪岩的处理方法比较起来,王有龄在一开始的时候显得有些小家子气。王有龄觉得,既然买了漕帮的粮,就有了现成的做生意的机会。与其把生意让给别人做,不如自己做,自己赚。他把这种想法告诉了胡雪岩。胡雪岩十分严肃地告诫他:“江湖上做事,说一句算一句。答应了松江漕帮的事,不能反悔。不然叫人看不起,以后就吃不开了。龄公,现在的日子是苦些,不过好日子慢慢会来的,总要我们沉住了气,耐心去维持朋友才是。”

胡雪岩的这层计较,自然是看得远了,不拿蝇头小利堵塞了心眼儿。所以我们说人的意志不仅要表现在能够忍受艰难困苦,而且要能够忍受平淡寂寞,把平平庸庸的生活都做好了、做活了,让维持顺境的因素变为化顺境为得意之境的因素。如果是这样,一个人就能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人们总是以为逆境才需要表现一个人的意志力,因而在顺境中往往散漫无节制,结果白白浪费了好多时光和机会,甚至面对顺境手足无措,做事失去了原则和方向。要知道人的意志力本来就是贯穿一生任何时候、任何身份和处境的。有了钱不知节用就会丧产,有了地位不知节制就会丧权,有了名气不知节制就会自毁名节。

又如王有龄事事顺利,好运一个接一个,顺利得让人不敢相信是真的。这时候如果得意忘形,就免不了诸事无稽,做出没有分寸的事体来。所以胡雪岩就劝王有龄:“龄公,你千万要沉住气!今日之下如何,不要去管它,你心中想着今天我做了些什么,该做些什么就是了。”

劝诫王有龄心要放稳了,要经得起好运和喜悦的冲击,不管运道如何变,把事情一件一件地做好,这个大原则不能变。

做人要经得起折磨。厄运来了是大折磨,经受不起,就会毁了自己。好运来了,也是大折磨,经受不起,会白白糟踏了好运。有好多中了奖券一夜暴富的穷人,过不了几天就又重新一贫如洗,这就是经受不了好运的折磨。好运道来了,挡也挡不住,这是常有的事情。好运道是加诸于人的,全看承受的人是否有接受的能力。好运道放在做事气闲心稳、从容自在的人身上,他们会把好运再放大十倍百倍,放在手足无措、举止失度的人身上,他们会把降临到头上的好运眼睁睁放走。

自然,我们讲人的心理承受时,更多的时候是看一个人在逆境中的表现。因为在逆境中矛盾更集中,成败的抉择更为迫在眉睫,生死的较量、善恶的较量,伟大与渺小的较量更为要紧。逆境犹如悲剧的高潮,剧情的进展集中在主人公身上,要由主人公的行为来突出主人公的意志和品质。

胡雪岩可说逆境不多,而且每每都预先筹划准备好了。比如在垄断上海丝茧市场,与洋人打商战时,曾遇到洋人“杀年猪”,故意和胡雪岩较劲儿。胡雪岩自然不甘束手就擒,不愿让辛辛苦苦做成的垄断局面轻易被冲垮了,因而有了长达半月的煎熬,为拉头寸而派人回去联络。就是在这样的大局面下,胡雪岩也是早有所备,通过和庞二等协商联系,终于度过了难关。

又比如杭州光复后晋见左宗棠,左宗棠听人传言,对胡雪岩冷眼相向,并准备上折参革胡雪岩。面对这样的荣辱浮沉,胡雪岩仍是冷静观察,提前就想好了一套说法,让左宗棠不得不承认,胡雪岩潜出杭州城并非贪生怕死,而是为了千万饿殍待哺的浙江灾民。不仅道理在,而且有实际行动,胡雪岩晋见左宗棠之时,就已经采购好了大米万石,还有陆续后继。这就使左宗棠骡子脾气尽消,把胡雪岩奉为上宾,进而收为幕僚。

胡雪岩惟一防不胜防的是他的整个钱业王国的倒闭。从钱庄挤兑开始,促成了胡雪岩整个事业的失败。那么,胡雪岩在这样一个大的失败面前,表现又是如何呢?

挤兑钱庄是由邵友濂、盛宣怀合谋挑起的。邵、盛二人属李鸿章门下,李鸿章与左宗棠不和,早有剪去羽翼的打算。胡雪岩是左宗棠门下,要饷要粮要军械,左宗棠只要一有要求,胡雪岩无不即刻办理,从无延迟。这次中法之间战事一起,左宗棠力主与法作战。李鸿章主张讲和,但又不敢公开宣扬,所以暗中做手脚,要先削弱主战派实力。邵友濂、盛宣怀为了配合李鸿章,就从胡雪岩开始动刀,派人四出传谣,说胡雪岩手下的阜康钱庄内部虚空,信用不足。

传言一起,阜康在上海的分号即刻遭挤兑,不到一天就宣布关门停业。随即牵动杭州、宁波分号。

胡雪岩此时已乘船去了杭州。上岸伊始,就遇上了这么一个大变故,真是犹如晴天霹雳。胡雪岩明白,现在惟一于局面有益的,是要自己镇静。这就好比一条船,遇到了大风浪,如果船长先慌了手脚,必然会引起船员更大的慌乱。一旦出现这种局面,就会各顾自己,谁也不去设法拯救大船,结果只能是船毁人亡,无一幸免。反过来,只要船长镇静,能把整船的人都组合起来,同心协力,就有可能逃出险境,化险为夷。

所以胡雪岩叫来杭州分号的钱庄档手,要他回店告诉伙计们,钱庄仍要继续营业,有他胡雪岩的其它生意做后盾,一切可能的困境都会克服。

他又专程前去拜访藩司德馨,向他征求善局方略,德馨和胡雪岩一向关系甚好。知道胡雪岩面对这种行将崩溃的局面,决不会像其它一些小商人那样一逃了之,所以心先宽了三分,答应帮助胡雪岩疏通浙江巡抚和京城里的都老爷。疏通的目的,无非是要这些人不必因事浮沉,空发议论。最好的处理办法,是大家一起来支持胡雪岩,给胡雪岩时间,让他自己来弥补因挤兑而带来的损失。

胡雪岩能在这样纷乱的气氛下有条有理地处理问题,也足显示出胡雪岩自己的气度来。他也仔细考虑了全局,知道人生做事,有输有赢,胜败乃兵家常事,关键是心理上不能输,要眼光放远,把事情看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