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胡雪岩纵横商海的49个突破
6313700000022

第22章 厚德载物 以诚待人——试做儒商的突破(7)

对着风险,要的也就是一个勇字,解了麟桂的急,麟桂自然感激。不日捎话过来,他到江苏接任藩司,知恩图报,答应各省解往江南大营的协饷由阜康到上海开分号妥为办理。

就是说,不用垫本钱,只为这二万两银子的借款,阜康有了机会,稳稳当当把分号开到上海!

这是胡雪岩生意发展史上颇为得意的一件事,一个契机。借了这个机会,阜康在同治到光绪初年,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钱庄。

第三,仁就是取舍。四德之三为仁。仁是取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个初涉商场的人,手头只要有了一小笔钱,总免不了有不少旁逸之想。无非是想一桩生意勾出另一桩生意,相信自己会连环火爆。

其实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做了这一件,就没有心思去顾另一件。不过人的贪欲确实无限,俗称“人心不足蛇吞象”,很正常。

看来要成为一个合适的商人,需要时间磨练。到有一天他发现收发由心了,才证明他处理的生意范围是适度的。

胡雪岩刚开钱庄时,他不免从各方面考虑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首先选定的就是到湖州做丝生意。

到上海联络生意时,他为军火生意的厚利所吸引,周旋于洋场、官府和江湖势力之间,一心要做成一笔大的军火生意。

这一运作,眼界大开,原来茶比丝还赚钱,桐油也是利润不薄,至于上海租界内的地皮,已经有人开始大片购置。兵荒马乱的,来逃难的人很多,要吃,有粮食生意;要玩,有戏园子……

胡雪岩有点儿乐陶陶,却急坏了亲朋好友。

“小爷叔,中国有句话,叫‘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个‘勤’字照我讲,应该当做敬业的‘敬’;反过来,‘嬉’字不作懒惰解释,要当做浮而不实的不敬来讲。敬则专心一志,自然精益求精。小爷叔,如果说你有失策之处,我直言相谈,就是不专心。”

“人的精力到底有限,你经手的事情到底太多了。眼前来看,好像面面俱到,未出纰漏,其实,是不是漏了许多好机会,谁也不得而知。”

收心的方法也不只一种。

首先,必须把自己的本业看好。胡雪岩的本业就是钱庄,熟门熟路,钱庄经营好了,才好分身去干别的。然后是典当和药店。这两样事业,一时都无利可图,完全是为了公益。开典当是为了穷人,开药店则利人又利己而已。

其次,自己忙不过来,是因为一个人的心思必定有限,不能什么都管。该去的,一进照应不到的,当然都要丢开了,不专做。不过,好多事情,一个人照应不到,可以让别人来照应,自己只需要在边上指点一下就可以了。或者像药店,只要选拔好了档子,定了宗旨,立了规矩大可只建设不问事,让它自己发展。这就需要用人。用人得法,生意照样可以花团锦簇地多面铺开。不过,自己要退到后边来,不管那么多琐碎的事。

陈云笙《慎节斋文存》的《胡光墉》篇云“胡又喜贾,列肆数十……,知人善任。所用号友,皆少年明干精于会计者。每得一人,必询其家食指若干需用几何,先以一岁度支界之,俾无内顾忧。以是,人莫不为之尽力,而阜康字号向遍各行省焉。”

有了这些少年明干精于会计的号友,胡雪岩省了一大半心思,一心一意做军火、丝茧两样生意。

白圭讲仁“以取予”,强调了商人做事时的能力限度和面对这种情况时的基本态度。认识到限度是智的表现。苏格拉底说,问来问去,发现只有他自己才是最大智者。因为别人都自称无所不知,只有他自己承认有所不知。自称无所不知的人未免自大,所以不智。高人要面对的是实际的功利,无所不知的态度在商业实践中只能吃瘪。所以有取予,知不足,只有明智商人才能做到。

面对这种限度而定取舍,是仁的表现。好多时候,舍弃和退却颇不容易。尤其是在中国,人人把面子看得十分重要,一牵涉到面子问题,就宁肯自己吃大亏也不愿退却。所谓的“死要面子活受罪”,一旦变成具体的商事活动,吃亏的只能是死要面子的这一方。

所以,简单的一个“仁”字,并不容易做到。胡雪岩晚年时期,自己辅佐的左宗棠成了疆土重臣,自己的“财神”声名也广扬在外了,便觉得台面上总要得体,和自己的声望地位相称。老母亲的六九大寿要做,七十大寿还要做。不但要做,而且还要做得隆重热闹,让人知道胡雪岩在台面上风光依旧,得宠依旧,生意上兴隆依旧。这就是所谓的“尾大不掉”,商人的四德,智勇仁强,到这时恐怕只剩了“强”,强撑着,虚好看,却无果敢之心有取有舍,不蔓不枝了。

商人“仁”德的生生不息,代代存在,时时起作用,倒也能从比较中有所体会。怪不得白圭讲,四德不俱备,“虽欲为吾求,终不告之矣。”

第四,强就是有所守。四德的最后一条是强。

强就是有所守。讲的是商人的心理素质。眼看苦日子快熬到头了,好日子快来了,心理上却支撑不住,垮了,这就是“不能有所守”。反过来,不论眼下的局势如何变化不定,守定了自己的宗旨,事情才会有个好的了断。

在这一点上,胡雪岩是绝对有原则的。他自己选人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看这个人是否有耐性,是否能克制自己。有时甚至故意创造一些不利条件去考验所选用的人。比如阿巧的弟弟,一来就让他上堂子找人,一试胆量,二试抵制群粉诱惑的能力。一关过后,又给足银子,让他去送信,试探他能否拿着钱又不乱花,而且讲实话。

至于各种诱惑,对于各种灾难、危险,对于各种失败,一个给别人提尿壶长大的人,应有足够的磨练帮助自己一一忍受下来,忍耐过去。

资助王有龄后,胡雪岩成了同行人见人避的“不规矩”人,他就去做苦力,吃门板饭,不给旧同事添任何麻烦。王有龄回来了,名声洗清了,他才像模像样地过起正常人生活。

胡雪岩第一次联络庞二少爷,垄断上海丝市,以求外商屈服,获得一个较高价格。但是,外商极为狡猾,到了年底,一分丝不收。表面上是国内丝满,暂不需要,实际上盯紧了胡雪岩,要逼他降价。

辛辛苦苦做成的局面,在胡雪岩是绝对不会轻易放弃的。

有能力给他帮助的,就是庞二。不过,庞二未必一定肯帮助。胡雪岩下定了决心,与其向洋人低头,不如在自己人面前丢脸。他派了刘不才专和庞二交涉。

难熬的日子!庞二如果开不出头寸,胡雪岩的钱庄就有可能发生挤兑,开业不久就有可能重新关门。这种时候,自然是守的时候。心急如火,都要装作若无其事,静悄悄地等待结果。

还得接待人,还得处理日常事务。

没有消息前,一切都是未定之数。对于商人来说,除了含在口里的和拿在手里的,一切都是假的。

当然,能想到的办法都先考虑了。不行,不行,不行……,一条条路都堵死了。只有安心等这最后的消息了。

商业上的这种等待一个接一个,一次接一次。

决定着整个大局的,性命攸关的却只有那么几次。等着了全盘皆赢,等不着全盘皆输。结果常常还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既经考虑,押定于此一注,十有八九是有根据的、有道理的。只是,只要没成定局,随时都有可能变卦。

所以要等,要心平气和地等。

心越静,心跳的声音就越响,神经的紧张在反衬下就越发剧烈,人受的折磨也就越大。

胡雪岩这次受的就是这种折磨。好多人都被类似的折磨弄垮了。

胡雪岩还好,挺过来了。庞二答应拨头寸,虽有一半儿是死账,不过不要紧,只要是胡雪岩去要,总可以要过来。和洋人做比生意就需要这样用心守出来,苦不堪言,收获却是双份儿。第一,赢得了厚利;第二,更重要的是,打垮了洋人,显示了联手的力量。

这种强的品质,面临绝境心不死,在四德中最难具备和实践。白圭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如果不具备这一点,前面的一切辛苦都有可能是徒劳、白费。既然如此,不具此德,给你讲经营方法有什么意义呢?

胡雪岩却是至死不退却。他的失败,众所周知,是和洋人斗法,积丝茧过多,压了本钱,周转不灵而引起的。因为他不愿意眼睁睁看着机器开转,断了蚕农生路。

胡雪岩钱庄受到挤兑时,他正在赶回杭州的船上。到了杭州,人未下船,已有人上船报信儿来了。

他的处理很冷静,钱庄继续开业。一方面和官府打交道,讲明苦衷;一方面多方找出路,售出丝茧。各地的典当行,杭州的胡庆余堂也继续营业。目的很简单,多一分盈利,多一份希望。希望让每一位储户都有银钱兑回,不致招受损失。至于钱庄所存的官款,官府自然关心,要先提了的。

他谆告自己手下雇员:“有句老古话,叫做‘同舟共济’,一条船上不管有多少人,性命只有一条,要死大家死,要活大家活。遇到风浪,最怕自己人先乱。一个要往东,一个要往西;一个要回头,一个要照样向前。意见一多会乱,一乱就要翻船。所以大家一定要稳下来。”

这也是一种守,是大难当头,处变不惊,临危不惧。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商人品性,也没有辱没左宗棠的评语:“商贾中奇男子也。”

综白圭商业四德,胡雪岩唯在“取予”一节上晚年略有失,其余则一生践行,成就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胡雪岩以厚德载物,以诚待人,即使在今天也还值及大力提倡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