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尚全,巴人,年轻时嗜赌如命,且经常是一掷千金。没过几年,罗尚全赌场失意,他不仅把祖辈遗留下来的殷实家产输得一干二净,还把从老丈人处借来的,准备用于重兴家业的一万五千两雪花花的白银,在一夜之间输得精光。老丈人气愤不已,他不想看到自己的闺女跟着这么一个赌徒受苦受累,于是把罗尚全叫来,要罗尚全解除婚约,并发誓今生今世一定要把所借的一万五千两银子还清。
他只身背井离乡,辗转来到浙江,参加了绿营军。十几年来,他想方设法,拼命赚钱,而今他已积聚了一万多两银子。但由于“长毛贼”四处蜂起,绿营军随即就要开拔前线,罗尚全不可能随时带在自己身上,他必须找个妥善的地方放置。恰好他听说了胡雪岩的义名,深感可靠,于是就带上毕生的血汗钱前往阜康。
一名普通绿营兵竟有一万两银子的积蓄,这不得不叫人对钱的来路产生疑问。加之,罗尚全存款四年,不要息,只要保本就行,这更令人疑窦四起。店堂的总管不敢轻易作主,深怕钱的来路不明,惹了官司,赔了本不说,还砸了钱庄的牌子。只好向胡雪岩报告情况,让他自己拿主意。
胡雪岩听说这件事后,知道其中必有隐情,他叫上罗尚全到屋里摆上一席。酒过三巡,胡雪岩和罗尚全就开始了推心置腹的谈话,罗尚全见胡雪岩如此豪爽,果然名不虚传,便把自己的经历与想法和盘告诉了胡雪岩。
素来沉稳的胡雪岩听说后,颇为感动,他当即表示,四年后,罗尚全回来取款,连本带利一万五千两银子,分文不少,其付出的利息已远远超出了平常的存款;若罗尚全不幸回不来,胡雪岩亲自去他丈人家交还这一万五千两银子,以了却他的心愿。
凭这几句话,罗尚全就对胡雪岩的侠义气慨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连存摺都不要,就离开了阜康钱庄。
胡雪岩的侠义,很快就得到了回报。罗尚全到绿营军,把自己到阜康钱庄存款的事告诉其他士兵后,这些即将出征的士兵纷纷把自己的积蓄都存放到了胡雪岩的阜康钱庄。短短几天时间,阜康钱庄就收集了这类存款三十万两之多,一下子就解决了钱庄新开业,家底不厚的问题。
胡雪岩的义智还表现为化智为利,化智为势,他不把智局限在义的实现方式上,更强调的是义的本质。因为社会是纷繁复杂的,交往的人物形形色色,所以交往方式也应该与众不同,才会义名日隆。
王有龄署理湖州之时,新城有个和尚聚众抗粮,黄抚台要王有龄带兵剿办。新城的民风强悍,如果带了兵去,说不定就激起民变。
不剿即抚。候补州县里倒有个叫嵇鹤龄的,主张“先抚后剿”。主意是很不错,只是出主意的人恃才傲物,不愿替别人去当这送命的差使。嵇鹤龄穷得很,但就是不肯哭穷,不谈钱。
胡雪岩自觉非说动嵇鹤龄不可。刚好嵇鹤龄新近悼亡。胡雪岩穿上袍褂,戴上水晶顶子大帽,坐上轿子,径自来拜嵇鹤龄。胡雪岩的办法,一是直上灵堂跪拜,实是逼迫嵇鹤龄非见不可;二是赎回嵇鹤龄在当铺里的典当之物,从心理上软化;三是曲意安排,为亡妻的嵇鹤龄续弦,找了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叫瑞云。再加上胡雪岩好的口才,由不得嵇鹤龄态度不和缓下来。一番畅叙,激出了嵇鹤龄当仁不让的豪气,对新诚之行,竟是自告奋勇。毅然前往,结果圆满平息了一场民变。
在平抚新城民众之乱后,按理,嵇鹤龄功不可没,应当由候补改为实补。但是他时运不济,遇上了个贪吃贪索的巡抚黄宗汉,所以“实补”的官札迟迟没有下来。胡雪岩知道其中肯定有鬼,一打听,果然不出所料。黄宗汉已经有所暗示,但嵇鹤龄书生出身,生性清高耿直,他宁愿拿钱去塞狗洞,也不愿去填黄宗汉的嘴。而王有龄又懵头懵脑,对黄大人的暗示置若罔闻,他想替嵇鹤龄在黄大人面前意思一下,却摸不清门道,不知咋办。
胡雪岩不仅听出了门道,而且看到了门道。他立即以嵇鹤龄的名义给黄宗汉的老家汇去了两万两银子。效果也就马上出来了,王有龄调任湖州府,嵇鹤龄补了王有龄走后的空缺。这一切都在王、嵇二人不经意中办成,既了却了王有龄的一桩心愿,又没有伤及嵇鹤龄的脸面,同时也可以算是他对嵇鹤龄应他的请求出山的报答。
虽然胡雪岩的这种手段有些不“光彩”,但他却使嵇鹤龄这样的落魄之士得以走上仕途,有成人之美的功劳。同时,胡雪岩也为他自己商业的发展构筑了官势,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4.先做人后经商
陶朱公是位着名的大商人。凡“富者皆称陶朱公”,表明他是被作为大商人的典范看待的。在先秦以后的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中,陶朱公的名字一直被商人艳羡和称道。直到近代社会,在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人们中仍然流传着“陶朱事业,端木生涯”,“经营不让陶朱富,货殖何妨子贡贤”的说法,可见陶朱公在商人心目中的地位。
陶朱公在商业经营活动中运用了一套理论知识作为指导,这就是所谓“计然之策”,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被称为“治国之道”,讲的是封建国家管理粮食市场的办法,另一部分称为“积蓄之理”,讲的是私人经商致富的学问。
积蓄之理基本原则之一是“务完物,无息币。”所谓“务完物”,是指在商业贸易的买进卖出中,要严格注意货物的质量,务必使所经营的货物保持完好;“无息币”是指不要让货币滞留在手中。“积着之理”的这一基本思想原则表明了商人资本的动态特点。
商人资本为了取得利润,就必须不断地买进货物卖出货物,与此相应,货币也必须不停流动。这就是“计然之策”所要求的“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从一定意义上说,不断地买进卖出过程,就是商人资本的存在形式。这个过程的中断,就意味着商人资本生命的停顿。而买进卖出这一过程能否顺利地进行,一个重要的关键在货物的质量。商人要使自己的商品能够顺利地售出,从而得到利润,就不得不重视货物的质量。
商人资本最具有特征的行为是在流通领域中投入一定数量的货币以获得更多数量的货币。如果让货币停留在手中,就只是守财奴的行为。所以,从货币形式来看的商人资本。是货币在流通领域中的不断运动,“无息币”则是对这种运动的最好表达和概括。
胡雪岩自小在钱庄当学徒,深知钱业生意之奥秘。所以在开业之初,虽只有十万左右的款项,且每笔款项的存货日期相逼甚紧,他还是有魄力调动资金,及时投入新的丝茧生意。
档手刘庆生刚一听到胡雪岩的调度,迟迟疑疑不敢苟同。他作为一名优秀钱庄伙计,深知钱庄需要有大批头寸殿后,方可不陷窘迫。胡雪岩猜透了他的心思,就拿“无息币”的道理给他讲了一番。胡雪岩说,搞钱庄生意的,就是要七个盖子八个坛,串来串去不串绷才显出你的本事。要算准了,今天进款多少,余款多少,什么时候要支出多少,有可能还有些什么样的进项。眼光要放远,统计起来盘算,让钱活起来,不要积死在手上。钱业生意最害怕的就是烂头寸。别人存款来了一大堆,放不出去,没地方用,完了。要是这样的话,过不了几天,你准备关门得了。
胡雪岩的这套商业思想,不但讲到了“无息币”这一原则,同时还讲到了做到这一原则的基本方法。按胡雪岩的话讲就是要有“眼光”,按陶朱公的话讲就是要“与时逐”。有眼光就是要观察,能发现市场行情的变化,心中总要有个大数,统一安排自己的经营。这还不够,还要善于主动出去活动,以自己的社会活动影响市场行情的变化,使它朝着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当然,一旦能够开始影响行情,对市场所做出的预期自然会更为准确,更为可靠。
胡雪岩从刘庆生手里调动这笔资金时,他已经做了许多工作,估计到王有龄一旦署理湖州,另一批新款自然源源而来。这也更促使他作出冒险放款的决定。甚至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就在第二天,由于事先曾有款放给有交情的江苏藩司麟桂,麟桂一到任后马上派人来告诉阜康钱庄,浙江押往江南大营的协饷全部由阜康来代理。相形之下,连刘庆生也感到第一天放款出去是极为正确的。不然的,这么多头寸摆在那里,只是落个虚好看了。
陶朱公的积着之理还有一原则,也十分重要。这就是:“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这一段讲的是货物价格与市场供需之间的关系。在需求稳定的情况下货物价格与供给量成反比,所以供给过多,价格就会下跌,反之就会上升。价格的涨落有一定限度,上涨到一定程度,必然因需求的饱和而下跌;相反,下跌到一定程度,也必然会出现反弹。所以,“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这是商品交换中的最基本规律。
对于一个商人来说,掌握了这个规律,就要为自己的商业活动服务,不要被市场表面的繁荣或萧条所迷惑,而要观时察变,在市场接近饱和时抛出,而且要毫不留情。这时的商品越多,越要及时处置,不能犹豫。反之,在商品价格接近低谷时,要大量购入。抛售和购买时的基本原则,就是“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与陶朱公的积蓄之理比较,胡雪岩的这套商业理论真是又进了两层。第一,在知贵贱的基础上,点明了做生意的人的到家之处,就是要利用这一点,两面取利,并把它视作“会做生意”和一般的平平庸庸做生意二者之间相区别的一个标准。一般做生意的人,贵取贱出,趋利避害,会做生意的人,如陶朱公,贵出贱取,而在胡雪岩的“会做”,更要出也获利,取也沾益,做到了这一点,生意才算做到了家。第二,把生意的两面推及世事,认为世上无论什么事,都有两面。在现实生活中,免不了在这一面占便宜,在另一面吃亏的。但是在胡雪岩看来,这个“亏”要看你怎么吃。如果是胡雪岩,他会认为现实中吃的亏都是便宜,因为你顺便放给别人一个人情,而人情总是有机会可以回报的。所以胡雪岩每临到需要“放血”之事,绝不会事情到半路而沮丧罢手,也就是说,不会做“半吊子”的事。
还是顺着胡雪岩关于做生意的一段议论往下讲。
胡雪岩说:“世上随便什么事,都有两面,这一面占了便宜,那一面吃亏。做生意更是如此,买卖双方,一进一出,天生是敌对的,有时候买进便宜,有时候卖出便宜,涨到差不多了,卖出,跌到差不多了,买进,这就是两面占便宜。”
这段话一方面讲生意经,我们这里可以不管,另一方面推诸世情,认为世上无论什么事,都有两面。在现实生活中,免不了在这一面占便宜,在另一面吃亏的。不过吃亏是福,全在你怎样看。因为吃亏的同时意味着你已经顺便放给别人一个人情,而人情总是有机会回报的。落水的狗人们一般是不痛打的,占姑娘的便宜需要同时准备着答应姑娘的要求,这都是事情两面性的表现,前者是狗以丢脸(丧失尊荣)换取退路,后者是人以一时之快引来责任。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落得做顺水人情,先彻底满足了对方的要求,才能化已经吃亏的情势为有可能带来回报的情势。这就是胡雪岩所说的,做人一定要漂亮,不能做“半吊子”。
何谓“半吊子”?半吊子就是只占得了便宜而吃不了亏的人。因为吃不了亏,就把吃亏看得甚重,一旦发觉自己吃亏,就看不到吃亏的另一面,不知道吃亏的同时意味着占“便宜”。自然,这便宜不是面儿上的,而是需要经过转化。只是,现实中的人功利心太强,套一句京白俗语,就是显得有点“急吼吼”。既然不是立马能回报,这亏一吃起来就钻心痛。一有这情况,言语表情不自然尚在其次,还总要做出一些事,挽回一些损失来。
这样的做事便是不地道,用胡雪岩的话,就是做人不漂亮。
5.处世圆融,事功求全
胡氏行为处世虽然尚忠推义,但并不拘泥于此,他深谙厚黑之道,知晓处世方式里因人因事而异,何必固执偏激而不晓灵活变通呢?只要能使问题圆满妥善解决,又何乐而不为?当然这不是置仁义道德于不顾。
在社会上立身处世,不免要接触到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人物,也要遇上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不是在深山老林里过与世隔绝的野人生活,这些事情都是难以避免的。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这诸多问题,我们都不得不细细考虑。也许有人不以为然,我行我素,抱定只要能保持自己的个性,可以不计较后果的观念。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他们不得不考虑事情的得失,于是放弃自己的一些固有的思想观念,而在处理方式上,更加变通灵活。
《庄子》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是胡乱横劈竖砍,只会折其刀。效果与方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方法得当与否,其效果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
胡雪岩的为人处世,可以用“圆融”两个字来形容。他不是书香门第出身,也没有饱读诗书的经历,所以也就没有一般读书人士那种洁身自好,舍身殉道的思想观念。多年的伙计生活,使他学会了做人处世的“圆融”,那就是善于体察人心的喜怒哀乐,顺应人们的爱憎恶欲,取得皆大欢喜的办事效果。这些东西虽然为读书人所不耻,但恰恰是作为生意人所必备的。只要能做到这些,万事无不可遂,人心无不可得,所以胡雪岩无论在官场,还是在商场,都能够马到成功。
虽然胡雪岩在处世方式上灵活多变,在态度上有些急功近利,但他并不是那种投机取巧唯利是图的市侩,更不是那种胆大妄为,为了谋求利益可以置仁义道德于不顾的贪心汉。胡雪岩是个忠义观念极强的传统人,只是在传统之中又多少嵌入一些商人的“圆滑”,这不同于不择手段的图利,而是为了追求办事效果的多变。忠义观念仍在他脑子里根深蒂固,他不会因利而背信弃义,并往往是为了忠义,而发挥自己手腕灵活的特长,以帮助朋友,或他人谋利。
且说嘴上功夫相当有一套的胡雪岩凭藉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耿介、清高的嵇鹤龄成功,嵇鹤龄为胡雪岩侠义之风所动,欣然同意只身前往危机四伏的新城平抚民变。由于嵇鹤龄“擒贼先擒王”的宗旨确定得当,嵇鹤龄联络当地的乡绅地主很快就将民变的头目捉拿归案,并押送杭州受审。一场蓄势待发的民乱,就被掐灭在萌牙之中。
王有龄见嵇鹤龄为他除却了一个心头之患,颇为赞赏他的才干,决定为他向上面邀功请赏。巡抚大人黄宗汉也满口答应,并还要为王有龄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