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也有大小之分。有些人在一些小事情面前表现得足够勇,敢于当机立断,但一碰上大事,利害关系大了,就显得畏手畏脚,犹豫不决,甚至不敢作出决断。可见那只是一般的小勇而已。生意做大了,需要大勇的场合就多了,如果没有大勇的魄力,也就注定了他只可能小打小闹,无法成就大事。所以有没有大勇的魄力,是判断一个人能否成就大事,有所作为的重要标准。
胡雪岩作为“商贾奇男子”,在商业方面的能力是出类拔萃的。他的勇不仅智,而且大。
依仗王有龄的官势和胡雪岩自身的努力,胡雪岩的事业蒸蒸日上。阜康钱庄不仅开起来了,而且势头兴旺。在上海的丝业发展,也理好了头绪,正蓄势待发,丝业在当时是新兴产业,丰厚的利润激发了胡雪岩大干一场的雄心。
为了做好丝生意,胡雪岩还专门找人了解了丝的生产知识。他准备在八月丝茧生产的旺季大张旗鼓地干一场,为此他筹备了大量资金,还招集了一批精明能干的伙计,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还派徒弟刘庆生到上海去了解一下市场情况。
刘庆生回来了,说市场情况正如胡雪岩预期的那么好,但有个“不好”的消息就是小刀会要在八月份起事,这是松江漕帮的尤老五告诉他的。
这令胡雪岩头痛,因为小刀会一旦在上海闹事,这无疑给做生意增加了风险,同时也给运输带来了困难。
胡雪岩脑际忽然灵光一闪,一个主意又涌上了心头,他暗自高兴。若是在小刀会起事之前,在上海大量吃进丝茧,定是一笔好生意。小刀会一闹事,上海肯定要乱一阵子,外面的丝茧也就很难运进,那时先运进的丝茧就成了奇货,必赚无疑。
然而,如果小刀会的闹事,没几天就平静下来了,那么屯积就没有意义,反而只会让自己蒙受高价买进的损失。胡雪岩又有些犯愁。不过,稍一思忖,他又发现了一条新的线索,那就是小刀会肯定不会闹很久,最多不过三个月,而小刀会是由洋人暗中支持的,平定之后,政府必定要惩制洋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禁止与洋人通商,那时洋人有钱买不到丝,丝价必大涨。
胡雪岩吃了定心丸,他大肆收购丝茧,运往上海,为此他几乎耗尽了他所能筹集到的资金,准备屯积居奇。
幸运之神再次降落到了胡雪岩的头上,局势果然按照他所估计的形势发展,胡雪岩做成了他创业以来最大的一宗生意,而且为他后来垄断上海丝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勇必有大报,要想做大商人,成就大事业,必须要有大勇的魄力,如若不然就只能做点针线头样的小生意。
在商业活动中,挫折与困难是难以避免的,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事情,最多不过是一句美好祝愿。作为商人,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与困难,不要惧怕其出现,更关键的是要有克服挫折与困难的信心,不要失去了斗志,成功者大多都是在风雨的磨炼中成长起来的。
胡雪岩在事业方面的发展虽然比较顺利,但是他同样没有摆脱挫折与困难的纠缠,只是他没有被其吓倒,而是一次又一次地从困境中走了出来。所以他强调人应该有一种顽强不屈的品性,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做人就要经得起折磨,到哪里都显得有分量。”我们在羡慕他成功的同时,也要学会欣赏成功背后的汗水与泪水。
当初,胡雪岩擅自用钱庄的钱去资助王有龄进京“投供”,丢了饭碗,他又不想去为难自己的老关系,甘愿去吃门板饭,衣不暖身,食不果腹,不可谓不凄苦,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做出不明智的举动,因为他始终相信自己的眼光,王有龄一定会出人头地,目前的遭遇只是一时的,所以他咬紧牙关,挺下来了。当王有龄衣锦还乡,看到自己的恩人形容消立,衣衫褴褛,也不禁泪水涟涟,准备找钱庄算账,还是胡雪岩及时制止了他,他知道那也是钱庄的一贯规矩,不应埋怨和责怪谁,在苦水中泡大的胡雪岩早已习惯了吃苦。
在商业活动中,更要忍受住危机感的威胁,不要因为危机的出现,而轻易言退,放弃了前面苦心经营的成果,一旦退却,也就意味着失败,甚至一退不可收拾,危及到整个计划的实现,前功尽弃。其实危机的出现,就是转机的到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危机就是转机,在危机的背后也就是机遇与财富。
在与丝业同行庞二联手做丝生意的过程中,胡雪岩遇到他在商业中前所未有的危机。是年,胡雪岩花费巨资屯积丝茧,准备垄断上海的丝业,使外商屈服,以期获得一个好的价位。但是外商极为狡猾,他们对外宣称,今年他们不购买丝了,实际上,是暗中与胡雪岩较劲,等待胡雪岩因资金积压过多,不得不抛售的时候,再以低价收购,双方都在打各自的如意算盘。
一直拖延到年底,外商都还没有收购的迹象,胡雪岩着急了,眼见阜康钱庄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受到影响,信誉降低,但若在这种关键的时刻退却,肯定会使自己在丝业方面的垄断之势丧失。胡雪岩心急如焚,没有资金来填补阜康钱庄的财库空虚,他很可能腹背受敌,败得一塌糊涂。
但他最终还是忍受住了这种令人窒息的危机。与他有隔阂的庞二雪中送炭,给他提供了必要的资金,终于打败了外商的抵制。这不仅使他赚得了高额的利润,还使他在丝业方面的垄断地位更加巩固。
危机只是一种潜在的失败,而真正失败来临的时候,更要不被失败压断脊梁,要坚强地重新站立起来,做好重新投入战斗的准备。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信心的丧失。
胡雪岩的商业发展到后期,由于受到李鸿章势力的挤压,势力日渐衰退,颓势日显,最后终于爆发总危机,胡雪岩的钱庄一日之间就倒闭了数家,而且丝业也因资金欠缺损失惨重。就在这时,胡雪岩也没有灰心丧气,他谆谆告诫自己的伙计,一定不要慌了神,乱了手脚,大家要齐心协力,同舟共济。
虽然最后胡雪岩彻底失败了,离开了他拼搏几十年的商场,但他依然乐观。“我本空手而来,现在空手而去,什么也没有输”,这句话蕴味颇长。
与胡雪岩同期的民族资本家徐润,也是一个“强”出名的商人。他在上海投资房地产业,一次因中法战争的爆发而惨败;一次因八国联军的侵华而再度失败。但他并没有灰心,只是书写一幅对联“放宽肚皮装气,咬定牙根吃亏”,聊以自嘲,继续寻找机会,准备东山再起。其跌宕起伏的奋斗历程所蕴含的人格魅力,无疑是给当今商人们留下了一笔可资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
3.“仁义忠厚”终成巨富
佛云:“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为人要存忠厚之心,不可为私欲而生邪念。商人重利,往往刻薄怪戾,行起事来,视他人如草芥。而胡氏行事虽雷厉风行,对人间疾苦,却是洞若观火,颇有大家风范。
做商人难,做好商人就更难。在商业场上,大家为了一个“利”字,而绞尽脑汁,煞费心机,其间的明争暗斗不可谓不激烈。你算计我,我也在算计你,要想在这相互的算计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做“不倒翁”,实在太难。纵观历史长河,真正在商业场中最终功成名就者,寥寥无几,更多的是在商海中几番沉浮,最后随历史的浪潮而去。胡雪岩能够从一个无名的伙计发展成为中国清朝的头号商贾,的确显示了他在商业竞争中的非凡才能,但是他最终没能摆脱受挤兑惨败的命运,雄壮、辉煌的事业大厦在顷刻间夷为平地,最后双手空空地离开了这金黄银白的世界。
尽管胡雪岩没有能够保守住他那曾经不可一世的辉煌事业,但我们不能落人以成败论英雄的俗套,我们应该看到他白手起家,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而名噪一时,成就了“财神爷”的美名。考究他一生的成功经历,胡雪岩作为一名商人,有不同于其他商人的过人之处,那就是他不仅仅把“利”当做行事的惟一目的,他更善于把中国人一向推崇的“仁”与“义”溶人商业活动中,与他进行商业往来的商人都极为赞赏他的为人,都乐于和他做生意。这样,胡雪岩在商场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事业的发展一帆风顺。
“仁”、“义”是胡雪岩商业精神的核心,在商业活动中,其具体反映在“智、勇、仁、厚”四个方面。
智慧是每个商人都必须具备的,没有智慧只晓得一分一厘地做死生意,不可能成就大业,因为没有智慧,不可能洞察事情的利害得失,更何况熙来攘往的其他商人都看准利与得而来。但是智慧并不等同于投机取巧,有的商人唯利是图,只要能够得利,可以不择手段,置仁义道德不顾,甚至干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来,但这只能谋一时之利,因为奸滑的不义之举不仅断送了他以后的商业后路,也为他的事业失败埋下了祸根。而胡雪岩的商业智慧体现为观察和总结市场的发展趋势,通权达变。其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是把“义”运用到智上,在商业往来中,攻心为上,以此来把握商情的发展变化;二是把“智”化解为眼光,能够在商业活动中做到高瞻远瞩,而不是鼠目寸光。
胡雪岩商业智慧的首要特点就是化“义”入“智”。他把自己在处理人情世故方面的才智充分运用到商业往来中,做人情生意是他的一大特长。虽然“利”是商人发展的命脉,但胡雪岩在为自己谋利的同时,也替他人谋利,用他的话讲就是“一碗饭,大家吃。”所以,凡是与他有商业往来的人都有一种共同的认识,那就是胡雪岩这个人有义气、够朋友,和他交往不必考虑吃亏、遭暗算的事,跟他做生意放心。正因为如此,胡雪岩的商路是越走越宽,生意是越做越火,财富也越积越多。
人们常用“势利”、“趋热门”来贬斥别人的缺点。而胡雪岩不这么做,他认为这是人之常情,没有值得大惊小怪的,正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样,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我们不应该对此抱有成见,而要理智地对待这种所谓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在倾囊资助仅有一面之交的王有龄进京“投供”以后,胡雪岩因挪用“公款”而被东家扫地出门,自己在钱庄的声誉也一落千丈。同行对胡雪岩素来兢兢业业的人格表示怀疑,而这也就意味着胡雪岩不可能在钱庄待下去了,在钱庄,人格就是饭碗。胡雪岩对此虽然感觉有些委屈,但他深谙钱庄的规矩,换言之,他亦对这种冒天下之大不讳的行为表示愤慨,因此他对同行的冷漠表示充分的理解,自己主动打好被卷悄无声息地离开了钱庄,也没有凭借老关系到其他钱庄去混碗饭吃,因为这样做,只会令朋友为难。
随着王有龄的平步青云,作为“恩人”的胡雪岩也“升天”了,受到了王大人的礼遇,这惹得瞧不起他的同行羡慕。依着王有龄的脾气,执意要到钱庄亲自讨个说法。胡雪岩劝阻了他,只是请他去钱庄为自己澄清了事实,洗雪了罪名,他知道登门问罪只会令昔日的朋友难堪。相反,他自己亲自为朋友们备上厚礼,主动上门去重新沟通友情,化解了彼此之间的尴尬。大伙们没有料到胡雪岩会不计前嫌,反而是“仇”将恩报,于是深为佩服胡雪岩的义气,欣然把他当做了最贴心的朋友。
胡雪岩的“义智”为他后来的事业发展种下了福根,也算是一种因缘上的报答吧。依仗王有龄的官势,胡雪岩的事业开始起步逐渐兴盛。而他第一次成功的得意之作,就是去上海帮王有龄买商米垫漕米,这其中虽然有他自己的努力,也得益于钱庄同行的信赖,在筹款方面予以鼎力相助。后来胡雪岩羽翼渐丰,决定开设自己的钱庄时,过去的同行又是大力给他推荐得力的档手,有一流档手的帮助,胡雪岩阜康钱庄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钱庄事业不仅迎来了开门红,而且在日后的发展中也是顺风顺水,成为了胡雪岩事业大厦的一大支柱。由此可见,胡雪岩“义智”的作用是巨大的,效果也是显着的。
如果说胡雪岩懂得人之常情,了解人性弱点的话,他更善于运用人情,利用人情来做人情生意。但他并不是钻人情帐的空子,而是体察人情,关心他人的困难,替他人的处境考虑,帮助他人排忧解难。与胡雪岩做生意的人都大为佩服他的这种侠义之举,愿意和他进行商业往来,他们不仅仅把胡雪岩看做生意上的客户,更多的是作为朋友、知己。所以,胡雪岩是做一笔生意,交一路朋友,商路越来越宽。
单说胡雪岩去松江买商米垫漕米一事。凭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很快就与漕帮的龙头老大魏老五由初识而结成莫逆之交。以魏老五的威信,胡雪岩买米一事已不成问题。在与魏老五的关门弟子尤老五,也就是现行的漕帮老大商谈买米一事中,胡雪岩见尤老五面露难色,只是迫于师父魏老五的面子不好讲,所以口头上虽然答应了,心里面却是十二分的不愿意。
见此情景,胡雪岩并没有乘人之危,买了米就走,其他事可以不管。他打开天窗说亮话,告诉尤老五,有什么难处只管说,不然我胡雪岩就不买这批米了。尤老五见胡雪岩如此直爽,也没什么顾虑了,就把自己心中的隐衷对胡雪岩一吐为快。原来自从官粮海运以后,漕帮的处境十分艰难,目前正是缺银少钱的时候,他们需要的是现钱,而胡雪岩的“买”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待官粮收齐后,又要退还漕帮,现在买,只是一时的周转之计,以后到漕帮手里的还是米,这使尤老五很为难,但魏老五已经答应下来了,他也不敢有何怨言。
胡雪岩了解到这种情况后,马上与出资买米的钱庄总管张福康商量,看钱庄能不能待漕帮以后把退还的米卖掉后再收回现在支出的银两,而不是一俟退米之后,就急于收回银两。张福康知道胡雪岩是值得信赖的人,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尤老五的难处解决了,他自然非常高兴,也极为欣赏胡雪岩的为人。于是,买米的事很快就谈妥了。
胡雪岩这次买到的不仅仅是米,还买到了与尤老五的“情”。自此以后,尤老五对胡雪岩“唯命是听”,只要是胡雪岩的货,漕帮绝对是优先运输。所以胡雪岩的货运向来是畅通无阻。不仅如此,尤老五还把他在漕帮中了解到的商业信息,及时向胡雪岩汇报。胡雪岩有此商业“密探”,自然增加了对商场情况的了解,在商业活动中抢占了不少有利时机。
在一切都朝钱看的商业场中,能够真诚地替对方分忧解难,确属不易,但这是一种上乘商业智慧的体现。因为义智不仅使商业活动中的问题迎刃而解,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义智的鼓励下,新的机会像滚雪球似的,越积越多,这也就等于给下一次增添了取胜的筹码。它比单纯的市场估计要高明得多,这也是胡雪岩能够在商业活动中屡建奇功的一大秘诀。
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刚开业不久,绿营兵罗尚全便携带毕生积蓄的一万两银子前来存款一事,就是对胡雪岩义智效果的最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