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古钱币鉴赏及收藏
6313800000001

第1章 剖析古钱(1)

一、古钱的源流

货币起源及金属铸币出现的时间是古钱收藏者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在我国古代文献资料中有不少关于这个问题的记述,但这些记述大都是捕风捉影之谈,缺乏确实佐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新的学科也不断出现。以古钱为研究对象的一个专门学科——古钱学诞生了,作为考古学的一个部门,它对历史科学及其他社会科学有着重大意义。

古钱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完全一致的。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人们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开始交换剩余产品,随着交换的日益频繁,人们感到最初那种“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就有一些商品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充当一般商品的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的特殊商品。这些特殊商品正是货币的原始形态,可称为实物货币或货币商品,充当这种特殊商品的东西一般是生活中普遍需求的商品,如工具、装饰品等。

据《史记》、《管子》等文献资料记载,我国上古货币有龟、贝、珠、玉、金、银、刀、布等多种。

龟在今人心目中多含贬义,但在古人心月中却是能够预知未来的吉祥物,龟在古代还是长寿的象征。据史载,商代凡祭祀、征战、农作力役之事都先取龟甲或牛骨预卜,以知吉凶,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汉代。王莽改制后,推行龟贝金银等新币,按龟的大小尺寸定为龟宝四品。可见龟在古代确实能作货币使用。

贝这种重要的外采交换品,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曾充当过货币,这是没有疑问的,它是我国最古的钱币。有资料表明,贝在盘庚迁殷以前早就是货币了。在郑州和辉县,属于盘庚迁殷以前的商代墓穴中都曾发现过贝,在郑州白家庄发掘的一座商代前期的墓穴中竟发现了有穿孔的贝602块之多。

贝币是由海中的贝壳打磨穿孔而成的,一般为乳白色,大小轻重基本相同,用线绳穿作一串可作项链佩戴。它是古代象征高贵、富有的一种装饰品。因当时捕捞条件、交通运输相当落后,海贝的采集及运输相当困难,所以商周之间,贝币的价值较高,这也正应了“物以稀为贵”那句话。当时臣民得到君王赏赐的贝壳是一件极为风光的事情,从中国汉字中也可依稀看见这种历史文化遗迹。汉字中凡偏旁中有“贝”的,都与财物有关,例如:财、货、贷、贪、贫、贿、赂、赏、赐等等。

其实,贝币不仅指海中打捞的天然贝,还指商后期的金属铸贝,主要是铜贝。对于商代货币的情况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推论;贝在夏代已经完成了向货币转化的过程,成为普遍流通的交换媒介。

在周代,货币的作用愈来愈显得重要,这和当时商业的迅速发展是分不开的。我们从周代前期的文献和考古材料来考察,天然贝、铜铸贝等都是当时重要货币。金属货币的广泛铸造和使用是春秋战国的事。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改革币制,“废贝行钱”,贝币才基本为金属铸钱所代替。据说在我国云南某些地区,贝币一直沿用到清朝初年。

珠玉也曾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货币形式。《管子·地数》中称古代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币为下币。因为珠玉的价值大大超过了其他形式的货币,所以它们不会在民间小额贸易中使用,它们作为大额支付或上层馈赠聘问之用。

古籍中的金一般并非单指黄金,它还包括银、铜等。金、银作为货币形式出现较晚。黄金铸币最早见于楚国的金版。中原地区也曾大量使用过黄金,《史记》中载有苏秦说赵王合纵,赵王赠苏秦饰车百乘,黄金干镒(一镒为二十两)。这种金币的形状目前仍不明确,但黄金在当时是一种贵重的金属称量货币,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此外,黄金还是一种贵重的装饰品。银也曾为我国的一种货币形式,这点也早就有了明证。铜作为货币使用的时代也很久远,商周时期,青铜是制造工具、兵器及礼器的主要原料,除用于馈赠外,自然也可作为称量货币使用,今不赘述。

先秦钱币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迅猛发展使货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原始的实物货币逐渐为大量出现的金属铸币所取代。

春秋时期,河南地区的货币以空首布为主。空首布的形状与一种叫“铲”的农具相似,它的币身厚不足一毫米,显然已失去了其作为农具的价值。这种空首布已完全从实物货币中分化出来,成了真正的金属货币。空首布有平肩、斜肩及大小多型,其中特大型及特小型很少见。空首布的面文相当复杂,自一个字到四个字算来多达一百余种,有的是数字,有的是天干、地支,还有一些币文前人认为是铸地的名称,但这并不完全正确。一般认为,大部分单字空首布的面文仅是铸炉的标记,这些文字是先在土范上用刀刻成,然后翻铸的,在币文上仍可看见刀锋的痕迹。不少空首布的面文与甲骨文极其相似,如一些天干、地支及侯、京、吉、于、宫、朋、不、大、弗等。这说明在东周时代,殷商文化在洛阳地区仍有很大影响。

空首布的面文由于随范而异;雷同的几乎没有,因此无所谓版别之分。

另一类大型耸肩尖足空首布多出于山西,如1955年及1963年在山西侯马出土了黄釿五字布及幺金布(釿是一种货币重量单位),都是前所未闻的创见品。1981年在山西稷山吴城村出土了甘丹耸肩大布,凡这类空首布存世的都不多。从地理位置上看,它们应是晋国的货币。

取代空首布的是釿布。釿布因币文上常刻有“釿”字而得名。釿布上往往还铸有地名等字样,如安邑、晋阳、甫反、梁、阴晋等,而且书体都不相同。釿布的形制、厚薄、大小等也不相同,这表明它们不是同一个地方铸造的。早期的釿布一般都标有币值,有半釿、一釿、二釿等,除了安邑一釿、釿二及梁正、梁新釿外,其它的都很少见,有的只有孤品存世,如甫反半釿、高半釿等。这说明大部分釿布的铸行时间不长,而半釿布则很快被新型的小方足、尖足布取代。

有的釿布比较特殊,币文上无“釿”字,如卢氏涅金、洮涅金、涅金等,前人认为卢氏、洮、涅都是地名,但一布上出现两个地名却又无法解释。还有人认为“涅”有孵化、转化的意思,卢氏涅金可能指从卢氏空首布转化而来的釿布,其后卢氏二字省去,仅用涅金。这种釿布的形态特殊,首部左右呈尖角状,也称异形布。与这种釿布相似的还有公字布及垂字小布。它们可能是同一地区铸行的半釿布。

由耸肩尖足空首大布演化而来的平首大尖足布也是一种釿布,但币面上无“釿”字,存世数量较少,种类也不多,一般见到的有闪、兹氏、大阴、邪山、甘丹五种,罕见的有晋阳、豕韦(韩)、阳化等。

战国时期,货币的形体逐渐向轻、小型发展。三晋地区,以小方足、小尖足为主的半釿布在市场上占了主要地位,早期的小尖足布上还能见到半字及釿字,如大阴半、兹氏半、北兹釿等,晚期的小尖足布及所有的小方足布上已无半釿二字。此时的釿字已由货币单位演化为重量单位,这与唐代的“钱”字由货币单位演变为重量单位是同样的道理。

圆足布的币身无棱角,携带较为便利,据地名推断应为赵国货币。所发现的圆足布的面文只有闪、离石二种,有大小二型,背面铸有数字,可能是范次的编号。

三孔布的携带比起圆足布来更为便利。一般布币在携带、贮藏时多用绳索捆扎,三孔布改为用绳索穿系后更便于商旅往来。三孔布的面文比较难释,已发现的有安阳、安阴、上专、下专、北九门、阿、宋子、戏邑等27种。其中有几种都是孤品。

春秋战国时期,齐、燕、赵、中山及匈奴地区都大量使用刀币。

齐刀厚大精美厂刀身外轮高于柄部的有即墨之法化、即墨法化、安阳之法化、齐之法化。刀身与柄部外轮齐高的有齐建邦长法化、齐法化。齐刀的面文书体隽秀,但对它们的释读至今仍有争议,如法化也有释作大化、大刀的。六字刀也有建邦、造邦、历邦、返邦等释法。

齐刀六种之外,还发现过一枚莒(簟)邦断刀头,现存天津博物馆。山东也发现了一枚完整的莒邦法化,但此刀的真伪问题仍在争议中。

燕刀的面文有一个明字,一般称为明刀,也有释为召刀、易刀的。明刀的背文相当复杂,基本上可分五大系统:(1)数字或文字系统;(2)外炉系统;(3)左字系统;(4)右字系统;(5)冶字系统。明刀中有一种叫博山刀,它因前清时在山东博山出土而得名。刀的正面有一个明字,但字体与其他种类的明刀不同,这表现在它的字体较为细长,外凸也不明显,有的仅有淡淡的一痕,从拓片上无法看出。背文也多变,有齐化、齐化共金、莒冶齐化、莒冶法化、莒冶货等。据专家考证,博山刀应是战国时乐毅破齐时(公元前284年)的铸币。

赵刀也有其特点。它的刀身直,刀首圆,一般称为直刀或圆首刀。面文有白人、甘丹、成白、白人化、甘丹化、晋半、晋化、晋阳化、晋阳新化、釿等。除前两种尚多外,其他均罕见,有的则为孤品。

战国时还有一种首部呈尖形的刀币,称为尖首刀或针首刀。针首刀的氧化程度严重,留存下来的极少。一般认为是匈奴族使用的一种货币。

战国时另有一种圆形货币,币体中部有圆孔或方孔。据说它起源于古代的纺轮或玉璧,这种货币制造简单,携带方便,比刀布币更为优越,所以,它们最终能取代刀布币。这种圆形圆孔的货币有长垣一釿、共屯赤金、共、垣、济阴、离石、封坪、安臧、半寰、东周、西周、重一两十四铢、重一两十二铢等多种,其中除东周、西周等小型钱外,大多数的重量在12克左右。这些圆钱中垣字币最多,共字币也有一些,其他都很少见,有的至今只见到过伪造品而未见到真品。

方孔圆钱有秦国的半两。这种钱于1962年在陕西长安县境内大量出土,专家们对这些钱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战国时秦国的半两钱平均重4克左右。

与半两钱相似的还有两锱钱,两锱钱重十二铢,也就是半两。这可能是当时秦地或接近秦地的货币。

战国后期齐、燕的货币也逐渐转为圆钱形式,齐国圆钱有賹六化、嗌四化、賹化三种,賹化最少见,賹二化未见到真品。燕国的方孔圆钱有明四、明化、一化三种,明四极罕见,一化较多,制作粗率,有的面文不齐,仅存有“一”字或“化。字,可能是制范时漏刻造成的。从面文上分析得出,这种圆钱是从明刀演变而来的,刀币中明四的面值、大小、轻重都与圆钱中的賹四化相似,这说明当时齐燕两国的币制、量制都较接近。

战国时楚国使用黄金及铜贝钱,黄金制成金版形式,前些年曾在安徽、江苏等地有较多发掘。这些历史上最古老的金币成色极好,含金量大多在96%以上。金版上有打印的文字,如郢、陈爰、镡(卢金)、少卣、鬲爰、寿春等多种,其中郢爰最为多见。铜贝钱的形制与原始的贝币相仿,面文有点象人的眼鼻,因而欲称鬼脸钱。另外还有其他面文的,都不太多见。

秦汉六朝钱币

秦统一六国后,规定以黄金为上币,方孔圆形的半两钱为下币。从这种方孔圆钱产生直到它被近代的机制铜元取代,这期间累计达两千多年。

秦、汉半两钱流通了数百年,其间虽然几经变迁,这种钱在不同时间内的大小、轻重都有很大差别,但要严格去区分先秦半两、秦半两与汉半两的界限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先秦半两的文字微带隐起,笔划分方折及圆折两类,大部分重4克左右,秦统一全国后,规定半两钱应名符其实。按秦代量制计算,半两约重8克,所以一些币体制作精美,文字工整,重约8克的半两钱大多铸于秦始皇时代。

刘邦起兵后,也曾沿袭秦半两的旧名,自铸过不少钱,其实际重量一般只有三铢左右。当时还允许民间私铸轻钱。结果是半两钱越铸越小,最后成了直径不足1厘米、重量不足1克的荚钱,这种钱很容易失落、粉碎。吕后时曾铸重约6克的八铢钱,币文仍沿用半两,但不久这种钱又逐渐减重。汉文帝时,规定半两钱重4铢。四铢半两钱的版别比较复杂,大致可分这么几类;

常见类钱身上无特殊标记,一般“两”字的中竖与上横不连,相连的极罕见,称有颈半两。

有郭类有外郭的半两尚多,可能是制范时外圆刻划太深造成的,内外郭都有的半两钱比较少见。

传形类传形半两的文字左右倒置,还有一种传形环读的半两钱是刻范错误造成的,合背半两是误铸造成的,这两种都很少见。

标识类如钱面背有各种划痕、星或凸起,星纹半两较有竖划的半两更为少见。

佩钱类穿孔常呈菱形,供佩挂、装饰用,如太常半两等。

汉武帝时停铸四铢钱,开始铸造三铢,三铢钱只铸行了几个月,因而存世不多。后来又改铸五铢。当时因郡国共铸,也称郡国五铢。到了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政府将铸钱权收归中央,从此五铢钱变得形制规矩,重量标准,铸造精美,盗铸现象也逐渐绝迹。从武帝铸五铢起到汉平帝元始年间(公元1——5年),共铸钱达280亿枚,平均每年约20余万贯。东汉时又曾续铸过五铢,但铸量已无法考证。有人在研究中试图将各朝五铢都分得清清楚楚,但未能奏效。

钱币爱好者常喜欢收集一些形制特殊的五铢,如传形、叠字等,这些都是在刻范及铸造时发生误差造成的。传形五铢的铢字在右,反书,如果在右并且正书那就更少见了。有时钱文漏刻就铸成了五字钱或铢字钱。如果浇铸时误用两件面范,就铸成了合背五铢;如果误用两件背范,就铸成了无文钱。

东西汉之交的王莽时代是中国货币制度极其紊乱的时代。这一时代的货币因品种繁多、式样新颖、铸工精美、文字隽秀而受到钱币收藏者的青睐。王莽钱存世多寡不均,除货泉、大泉五十、小泉直一、货布、大布黄千外,其他都不多见。以前有些古钱商仿制了大量王莽时的珍稀币,以致这些伪品的数量大大超过了真品。王莽的一刀平五千又称金错刀,这种钱的形状象一个钥匙,“一刀”二字用黄金错成,拓片上一般无法反映。出土的金错刀半成品的刀环上有阴文“一刀”二字,经锉磨修刻再填入金丝。还有两种王莽钱至今仍有争议,一是国宝金匮直万,二是新币十一铢。

东汉末年,董卓占领长安,曾铸过如同鸡目鹅眼一般的小钱,这些小钱脆薄易碎,不利于流通与贮存。

三国时期,由于铜材奇缺,货币铸造很不景气。刘备攻取成都后,因府库空竭,军费不足,曾改铸当百的直百五铢。东吴孙权所铸铜钱的面额更大,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四种。魏国的文帝时竟一度废除旧钱,改用谷帛交易。

西晋统一中国后,国力强盛,府库充盈,但从史籍上看,这一时期却没有铸钱的任何记载。西晋末年,王室衰微,少数民族纷纷趁乱建立起自己的政权,随即也开始自行铸造钱币。巴族人所铸的汉兴钱是历史上第一个以年号命名的货币。汉兴钱分横谈、直谈两种,前者更为少见。羯族人石勒掌权后铸有丰货钱。前凉张氏政权铸有凉造新泉,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