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时期,钱币铸造也很混乱。宋文帝曾铸四铢钱,孝武帝改铸孝建四铢,此钱越铸越小,有的省略了“四铢”,只有“孝建”二字,此后的景和年间,又有永光、景和小钱问世,这两种存世极少。梁武帝时铸有梁五铢,后来又改铸铁五铢。梁末,梁元帝迁都江陵后改铸当十的二柱五铢。梁敬帝太平二年(公元557年)改铸四柱五铢。四柱钱存世也极少。陈文帝时铸有五铢钱,称作天嘉五铢。它的形制如何,目前有些争议,今不赘述。陈宣帝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所铸的太货六铢制作精奇,是南朝时最好看的钱币。
北朝时期也铸过大批铜钱,北魏孝文帝铸有太和五铢。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又铸有五铢,其具体特征已无据可考。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双方各自铸有永安五铢,这种钱存世很多,版别也较复杂,北齐的高洋天保四年(公元553年)铸常平五铢,这也是一种不足值的大钱。西魏大统年间(公元535-551年)铸五铢钱,五字直交,铸工很差。承袭西魏的北周先后铸有布泉、五行大布及永通万国三种铜钱,世称北周三钱,这三种钱都铸工精美。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铸五铢,旧钱逐渐废止。隋五铢字体狭长,“五”字左边多一竖,基本上分为大、小两种类型。有一种白铜隋五铢,“五”字相交处呈圆折状,这种钱制作精巧,称为白钱五铢。
秦汉六朝时期还有一些史籍上没有记载的钱。现存在世的文信钱和长安钱,据专家研究后断定分别是秦时文信侯吕不韦和秦始皇的弟弟长安君铸造的钱。太平百钱、世平百钱、太平百金、定平一百、直百、直一等钱可能都是三国前后在现今的四川一带流通的货币。还有一些钱如两铢、续铢、驺虞峙钱、义通及天清丰乐等也应该是秦汉六朝时铸造的。
唐、五代钱币
唐代的第一枚铜钱是开元通宝,每十文重一两。我国量制中的一两十钱制就是起源于这里。开元通宝的钱文是唐初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字体端庄、凝重。开元钱的出现宣告了自秦开始流通了八百多年的铢两货币的结束。这以后的中国货币多取名为元宝、通宝等。开元通宝在唐代铸行了二百多年,铸量较大,铸地分散,版别也很复杂,估计有几百种。开元钱背面常有月纹和其他纹饰。有人说月纹是开始铸开元钱时,文德皇后在蜡样上掐的指甲印儿,也有人说是太穆皇后和杨贵妃的指甲印儿,还有人认为这是模仿外国钱币。比较可信的说法是,这些纹饰大都是当时各个铸炉的特别标记,是用来检验铸钱质量的凭据。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改铸乾封泉宝,钱文环读,大约重5克。这种钱铸期较短,传世较少。
安史之乱时,史思明曾铸得壹钱、顺天钱,以一当开元钱百枚,据史料表明这种钱在当时铸量不算小,但战乱平定后,这种钱被废止而且很快被回收销熔,因而存世很少。得壹钱背面也有月纹,背面有四月和云纹的非常少;顺天元宝背面也有月纹或星月纹,光背的反而很少。
安史之乱使唐代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为支付军费,唐肃宗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新铸乾元重宝,以一当十,这也是重宝钱的开端。当十乾元一般直径为2.8厘米,重7克左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又铸重轮乾元重宝,每枚约重22克左右。背面有十字的乾元重宝极为罕见。代宗以后,乾元重宝仍有铸造,因当一使用,所以大小轻重都与开元通宝相似,背面也有星纹或月纹,背面有星纹的较少见。背面有云雀花纹的乾元重宝也很少见,据说多在四川发现。还有一种乾元重宝小平钱的背面有“洪”字,存世的仅有几枚。
唐代宗大历年间(公先766-779年)铸有大历元宝,唐德宗建中年间(公元780-783年)铸有建中通宝,这两种钱制作相当粗糙,存世不多。
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又铸了一批开元钱。因扬州节度使李绅在新钱的背面增铸了一个“昌”字来标记年号,各地铸炉便纷纷仿效,都在钱的背面铸上了本州的郡名。这种会昌开元钱背文共有昌、京、洛、益、荆、襄、兰、越、宣、洪、潭、兖、润、鄂、平、兴、梁、广、梓、福、桂、丹、永等23种,其中背面有“永”字的钱最少。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桂阳监钱官王彤进新铸钱咸通玄宝,不久接令停铸,这种钱铸工粗糙,也十分罕见。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改国号为梁,迁都汴京,建元开平。有开平元宝、开平通宝大铜钱各一枚传世,但它们究竟是真是假,众说不一。
后唐李嗣源天成年间(公元926——930年)铸有天成元宝,它的形制与开元通宝相仿,虽不太精致,但份量很足,存世非常少。
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政府下令天下不论公私,都可铸造铜钱,但都必须用天福元宝作为钱的面文,而且不许掺杂铅铁或有缺漏。由于公私杂铸,天福元宝的版别就异常复杂。有一种“福”字特别大,“元”字左挑,“天”字末笔拖长的大型铜钱的制作还算精良,可能出自官方的铸炉,其余种类面目各异,质量也非常低劣。
后汉于乾祜元年(公元948年)铸汉元通宝,形制书体与开元通宝都很接近,只是将其中的“开”字改作“汉”字,因而可以说它是一种改范钱。
后周柴荣显德二年(公元955年)铸有周元通宝,这种钱数量多、质量好,被称为五代钱币之冠。
公无911年,陈州人王建在成都建立前蜀政权,改元永平,铸有永平元宝小平钱,这种钱很罕见。后来又铸过通正元宝、天汉元宝及光天元宝。王建之子王衍在位时铸有乾德元宝和咸康元宝。
后蜀灭亡后,孟知祥入川改元明德(公元934年),现有明德通宝和明德元宝存世。孟昶在位时又铸广政通宝小平钱和大蜀通宝,这些钱存世都很少。
南唐是徐温的养子徐知诰建立的王朝。起初国号叫大齐,后来改国号为大唐,历史上叫南唐。大齐通宝只有两枚流传在世,钱币学家多认为它们都是在徐知诰建国大齐时铸造的。李袭位后改元保大(公元943年),铸保大元宝铜铁钱。后来在显德年间又铸永通泉货、唐国通宝及大唐通宝。另外,南唐也铸过开元通宝,分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种。
黄巢起义时,木匠出身的许州人马殷投身军旅,征战十几年,后因功受封为梁楚王,外加天策上将军。他于公元911年铸天策府宝大钱,分铜铁二种,也有若干鎏金者。天策府库既是一种通货,也是古代的一种纪念币,钱币学家对这种钱非常看重。马殷后来又下令铸过乾封泉宝大铁钱,大小型都有,背文有天、天府、策、策府等。乾封泉宝也有铜品大钱,背有天、天府等字,非常罕见。
五代时,福建的王氏政权也铸有多种多样的钱币。公元916年,王审知曾铸铅钱,与铜钱并行。这种铅钱的面文仍为开元通宝,背面有福、闽等字。公元939年,王延羲改元永隆,铸永隆通宝铅铁钱,公元944年,王延政天德二年铸天德重宝铜、铁钱,背有殷字。
唐末时刘隐占据广东,公元917年,刘隐的弟弟在广州称帝,国号大越,改元乾亨,铸有乾亨通宝和乾亨重宝两种铜钱。公元918年,又铸乾亨重宝铅钱。铅钱近年出土较多。
唐末、五代之初,刘仁恭、刘守光父子盘据在幽州近二十年。他们曾先后铸造过-批大面额的劣质铁钱,如永安一十、永安一百、永安五百、永安一千等,也铸过一些铜钱,但数量不多。公元911年,刘守光称大燕皇帝,改元应天,传世有应天元宝背万、乾圣元宝背百、应圣元宝背拾三枚铜钱。
唐、五代货币除了有铜、铅和铁质外,还有少量金、银质钱,但这些金币、银币多用于统治者上层赏玩、馈赠之用。
宋、辽、金、西夏钱币
宋代开始盛行年号钱,几乎每次改元都要新铸一种钱币,版别复杂,钱文书体中篆书、,隶书、真书和草书样样俱全。
宋太祖(公元960-976年)在建国初期就铸有宋元通宝,后来又在四川铸有铁钱。宋太宗时(公元976-997年)铸有太平、淳化、至道三种钱币,其中淳化元宝的钱文由宋太宗亲自书写,分真、行、草三种字体;至道元宝的形制书体都与淳化钱相同,旧谱上说有铁钱,但今天铁钱不容易见到。从宋初的这四种钱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钱文由仿照开元发展到一钱多体,背面的星月纹明显减少,新的风格逐渐形成。
宋真宗时(公元998-1022年)铸有咸平、景德、祥符、天禧四种钱币,钱文一律采用楷书,这几种钱大小轻重都不相同,其中有一些背面有星月纹的祥符小平钱传世极少。咸平、景德和天禧都是光背。
宋仁宗(公元1023-1063年)时铸有天圣、明道、景祜、皇宋、康定、庆历、至和、嘉祜八种钱币。其中康定元宝只见到有铁钱小平,铜品还没有发现;庆历只有重宝铜铁钱;至和重宝铜钱多属铁母,存世很少,其余几种基本以小平为主,一般都属铁母。宋仁宗有皇佑年号,但在现在传世的皇佑钱中还没有见到过真品,很可能当时就没有铸过这种年号钱。
宋英宗在位年短(公元1064-1067年),只铸有治平元宝和治平通宝。
宋神宗(公元1068-1085年)铸有熙宁、元丰二种钱币,当时铜钱铸量相当大,最多时每年铸五百多万贯。这两种钱的版别也较复杂,熙宁通宝和元丰重宝存世只有几枚;熙宁背衡、元丰背月小平、元丰隶书等也不多见。
宋哲宗(公元1086-1100年)铸有元佑、绍圣、元符三种钱币。元佑小平背陕的存世不多,隶书绍圣也很少见。前些年在陕西关中地区出土了数十吨北宋铁钱,其中哲宗钱占了很大比例。
宋徽宗(公元1101-1125年)时铸铁工艺和钱文书法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期间铸有建国、圣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等钱。其中建国通宝白铜篆书小平与篆书圣宋通宝都只有孤品存世;崇宁通宝大观钱的钱文出自宋徽宗手笔,瘦金体飘逸劲拔,是我国书法史上一绝。政和有通宝、重宝二种,政和重宝的铜品铁母极为罕见。重和改元一年,钱币铸量不大。宣和有元宝、通宝二种,都是篆隶成对,其中宣和元宝以铸量小而版别多着称。
宋钦宗建元靖康(公元1126-1127年),当时金人南侵,社会动荡,铸钱量大大减少。靖康通宝、元宝都是铸量少、版别多。
除折二靖康元宝篆隶对品稍多外,其他都不多见。靖康钱的版别虽多,但从书体上看,除了四川铁母版外,它们的字体无论属哪一种,都有某种相似之处,就象是一个人写的。据专家们分析,靖康钱的文字可能是钦宗的手笔。
南宋时铸钱量远远不及北宋,这与当时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萧条、铜源缺乏有关。
宋高宗(公元1127-1162年)铸有建炎、绍兴二种年号钱。建炎分元宝、重宝、通宝,绍兴只有元宝、通宝二种。建炎元宝铸量很少,重宝也不多,通宝铸量较多,版别复杂。绍兴钱比建炎钱铸量稍大,但绍兴小平钱非常罕见。
宋孝宗(公元1163-1189年)时铸有隆兴、乾道、淳熙三种年号钱。自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起在钱背上添铸纪年数字,据说这是杜绝私铸的一项手段。从此后一直到南宋末年,漏铸纪年背文的铜钱相当少见。
宋光宗(公元1190-1194年)时所铸的绍熙通宝铜钱的铸工较其他南宋钱质量高。
宋宁宗(公元1195-1224年)铸有庆元、嘉泰、开禧、嘉定四种年号钱及圣宗重宝铁钱。这段时期内的小平、折二铜钱版别非常简单,这是因为南宋自淳熙以后,铜钱书体基本以宋体为主,版别逐渐趋向单一。
宋理宗在位时间较长(公元1225-1264年),铸有宝庆、大宋、绍定、端平、嘉熙、淳佑、皇宋、开庆、景定九种钱币。其中宝庆只见到铁钱,铜质铁母尚未发现;大宋通宝中当拾的大铜钱非常罕见;绍定元宝有瘦金书体的大钱真伪不定;端平重宝铸量少而钱文美;嘉熙重宝铸量多且钱文美;淳佑通宝有楷书当百大钱和篆文当百大钱,现存世的篆文当百大钱基本上都是伪品。
宋度宗(公元1265-1274年)铸有咸淳元宝,这是南宋最后一种年号钱,其后的德佑、景炎、祥兴年间都没有铸钱,当时的宋王朝已成了流亡政府。
北宋初年,四川李顺的起义军铸有应运元宝和应感通宝铜铁钱;南宋初年,刘光世曾铸招纳信宝并用此来招徕北兵。这几种钱币都属珍稀品。
五代时,契丹族建立的辽王朝也自铸铜钱,但铸量不多,辽王朝早期的铜钱非常罕见,传世的从一到十数枚不等,这些钱有:天显通宝、天禄通宝、保宁通宝等。重熙以后的辽钱存世稍多,如清宁、咸雍、大康、大安等。辽王朝还铸有一种吉语钱叫做千秋万岁钱,分大小多型,版别也很复杂。
继辽而起的金王朝铸钱种类较少,只有正隆、大定钱略多。正隆钱的“正”字末笔左向出头的称为五笔正隆,非常少见。大定背有申、酉字,有人说申酉属金,为了标明国号,金章宗(公元1190-1200年)以模仿瘦金书闻名,他所铸泰和通宝的楷书钱文很有宣、政的神韵。金代又有崇庆、至宁、贞佑钱,都为稀世珍品。由金人扶植的刘豫政权(公元1131-1137年)铸有阜昌钱,制作精良。
与辽、金同时代的西夏所铸钱币分西夏文与汉文两类。西夏文钱的铸量不多,有贞观宝钱、福圣宝钱、大安宝钱数种,汉文钱如直读大安通宝、元德重宝、元德通宝等均少见。汉文钱还有天盛元宝、乾佑元宝等。
元、明钱币
历史文献中关于元代铸钱情况的记述非常少,因而对元代钱币的研究主要依靠许多钱币学家多年积累的经验。
元朝的前身蒙古汗国(又称天朝)时曾铸过少量钱,如大观诵宇、泰和通宝和大定通宝等。其中大观通宝的钱文书体与瘦金书不同,有人将它称为“米书大观”。这时期还铸过天朝通宝银、铜钱。
忽必烈即位后(公元1260年),铸有中统元宝和至元通宝年号钱,前者篆、楷成对,形制优良;后者有楷书和八思巴文二种,铸量很少。
元成宗(公元1295-1307年)时铸有少量元贞通宝和大德通宝,分汉文和八思巴文两种面文。
元武宗即位(公元1308年)后,在推行新的至大银钞的同时,铸有汉文至大通宝小平钱和八思巴文大元通宝当十大钱。至大是元武宗的一个年号。至大通宝的版别很复杂,其中“大”字的字体较大的很少见;至大元宝的文字很不流畅,钱形也极小。大元通宝版别也很多,并且大小薄厚不尽相同。有一种篆书大元国宝钱,形制与金代的泰和重宝相仿,可能是初铸大元通宝时的试样钱。
元仁宗即位后(公元1312年)停止发行铜钱,这以后四十年间,元王朝坚持使用不断贬值的纸币。当时也铸有少量供养钱(指寺观内用作供品的钱币)。另外,在民间私下交易中,铜钱始终没有中断过使用。
元顺帝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开始发行新的至正交钞,同时铸造至正通宝铜钱,与纸钞并用。至正钱大致可分四类:第一类是背有八思巴文地支纪年钱;第二类是纪年纪值钱;第三类是纪值纪重钱;第四类是至正元宝权钞钱(权钞钱指与纸钞等值相辅通行的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