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古钱币鉴赏及收藏
6313800000010

第10章 鉴定方法(3)

文字制作,往往与旧谱龃龉(矛盾),盖未见真泉臆造者,斯不足炫人也。

道光二十九年,陈式甫得薛氏子新刻各钱,以示鲍康,鲍康说“或字体不美,或形制未符”,是其作伪仍有弱点,“至于壮泉之以真本摹刻者,则甚精”。可见其技之工,如依据有本,则易作鱼目之混,不可忽视。

鉴定年代

历史文物,年代久远,不识其物,自难断其年代,不了解历史背景,也难以辨识其物。古钱研究中,曾有类似问题出现。如以璜为桥梁币、以鱼形铜片为鱼币、就是由于不能确认其物,产生附会,误认为钱币的。所以他们断代,也不会准确。年代的鉴别,是通过钱币了解历史的先决条件,年代不明,错断年代,就会导致错误结论。早期学者,以先秦刀币指为“黄帝货”、“高阳金”、“尧布”、“舜策马币”等,正是对远古历史无知的表现。高阳氏即颛顼,尧、舜时,大约相当于考古学年代中新石器晚期,那时,处在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是部落联盟的阶段,怎么能把刀布附会到那么古老呢?是与史前史的科学研究相违背的。因此,鉴定年代,要有科学根据。

需要断代的钱币

钱币种类繁多,千姿百态,使人眼花缭乱,但是在大段落的划分上,目前已很清楚,可以掌握。例如:以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为分界,其前是四种形态的钱币。曾经存在的时间,其分布地区也较明晰,此后,是圆钱的阶段。再进一步分析在四种形态的钱币中,每种钱币的具体断代,目前尚难统一,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圆钱中,以纪重为钱文的半两、五铢、行用时间长,铸行数量多,分布地区广,是难于断代的钱。近年,根据墓葬断代,对半两始铸年代的探索,是半两断代研究的新突破。然而,还存在一些分歧尚待进一步研究。五铢的断代,自洛阳烧沟出土大量汉墓以来,依墓葬断代排列顺序,把各墓所出五铢加以排比,汉五铢的断代,才有了科学的可靠的依据。这个研究成果,发表在《洛阳烧沟汉墓》(以下称《烧沟》)一书中,前此对五铢断代研究的旧说,从此不再为人们所重视。满城汉墓的发掘,墓葬有绝对年代,所出土五铢的具体情况,又对《烧沟》的结论有所修订,使汉五铢断代,更臻完善。但是,此后三国至隋的五铢断代,还没有得到解决,有待进一步研究。唐自武德四年铸行开通元宝以来,终唐之世三百年间,皆铸开通元宝,除会昌开通可以区别外,向来学者,只能在大段落上做出粗略区分,论据多流于空泛、抽象,使后人很难捉摸,而且其结论多有不妥之处。近来陈尊祥根据有纪年墓葬中出土的开通钱,理出一些头绪,是颇为可靠的,但尚属起步阶段,还有未能解决的问题。

以上是需要进行断代工作的三大题目。零星的,尚需断代的还有不少,如长安、文信、太元货泉,定平一百,通行泉货等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属于民俗学的厌胜钱的断代。这是一项新科研课题,还少有人从事研究,发表文章不太多。

容易混淆年代的事例

鉴定年代,难免遇到容易混淆的现象,致使旧时钱币学者,头昏脑胀,弄不清问题的究竟。例如:《吉金录》以永安一千,归属于十六国北谅。《泉货汇考》(以下称《泉货》)以元末陈友谅天定通宝归属于大理段智兴。《遗箧录》以西夏乾佑元宝归属于五代后汉,以明天启通宝小平钱,归属元末徐寿辉。《钱录》以賹四货、賹六货为天赞左读,归人辽代,以元末张士诚天佑通宝归属于唐昭宗。《益货考》以賹四货、賹六货归属于汉武帝。

上举各例,说明前人鉴定年代,各抒己见,见仁见智,无法要求准确,所以失误屡见。不过,这些失误,大都已有人订正过,仿佛问题已经解决。可是目前这种差错,仍未能免,专着中有,文章中有,博物馆陈列中也有。而且有的是前人不曾出过错误的,今天反倒出现错误。又说明断代研究不仅重要,而且,目前仍然重要。

1975年《文物》第八期刊载文章,用遗址出土五铢作论据,认为遗址上层年代属西汉,这本来是符合逻辑推理的,是无可非议的。由于出土的五铢五字靠穿孔一边有一竖划,面背轮郭都较西汉五铢宽阔,是久已公认的隋五铢。可是作者竟以铢字金旁“△”头内倾作为判定为西汉五铢的依据,便得出上层年代属西汉的错误论断,说明作者对现有的五铢断代知识掌握不足,才把隋五铢看作是西汉五铢,而且这种失误,在旧时钱币学者中,是很少见的。1980年《考古》第六期刊载文章,报导徐州茅村汉画像石墓,说曾被唐末天佑年间再利用。这是根据墓底出土钱币推定的。这种作法本来不错。但就所据钱币为“天佑通宝”来说,得出上述结论是不应该的。钱文佑字从“亻”作“佑”,年号佑字从“示”作“佑”,偏旁迥然有别。何况这个问题,早在1955年陈铁卿即已讲过,天佑是元末张土诚年号,天佑则是唐昭宗年号,两者相去四百五十年。钱文明明是天佑通宝,不是天佑通宝,怎么能硬套在唐昭宗头上呢?唐代天佑年间不曾铸过天佑通宝,元末张士诚则铸过天佑通宝,这也是普通的钱币常识。看来作者不但不辨偏旁,于古钱常识也极生疏,由于钱币断代错误,就使唐末再利用之说,难于成立了。

综上所述,可见目前钱币知识的普及是十分重要的,而鉴定年代的问题,也反映得比较突出。上述两例足基层干部执笔写的,是1976年和1980年出现的问题,适足以说明目前基层文物工作者,需要钱币知识。

3.区分国属

我国的钱币文化,是独树一帜的,与西方钱币文化有极明显的不同。特别是秦始皇统一货币以后的二千年问,始终是用圆钱这一特点,在漫长岁月中,在广大流通区域里,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影响波及四邻。如日本、朝鲜、韩国、安南(今越南)等国家,从很早就接受中同钱币文化,自行铸造圆钱。正是这种渊源的存在,除各国自铸的钱文,偶然巧合者外,更多的是为了贸易或其他原因而仿中国古钱所铸的钱。沿袭宋明钱文,分别在日本、越南等同都有铸造。冉加历史上与邻国的频繁交往,以及大时走私运进的外同铜钱,分清何者属于邻国所铸,何者为我国所铸,就成为鉴定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了。

(1)区分国属的必要

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邻国的钱币,遗留数量很多。由丁种类繁多,钱文简短,相类似的钱文是常有的偶一疏忽就会造成张冠李戴,所以区分国别的任务,就落在鉴定人员的肩上。尤其是较早的外国钱币,与我同古钱同时出土的机会很多,如不仔细区分,很容易误认作我国古钱。所以不论时代早晚。都存在区分同别的必要。

2)被混淆国属的事例

有关邻国钱币的研究。近百年来才受到重视。这一问题需要参考外国资料,而旧钱币学者很少接触这样资料。从事东西交通史研究的学者,有时可以涉及一些,但足大量的、系统的研究,尚未有人。40年代,日本奥平昌洪《东亚钱志》,收入不少有关日本、越南钱币研究的成果。使旧时不知年代品中的不少钱币,得到准确的归属。

我同旧钱币学者,对邻国钱币虽也有着录。但放在次要地位,尤其那些与我国年号相同的钱文,常被误认作我国钱币,而归入我国某一朝代。所以旧谱中误断国属的例,比比皆是。它必然导致年代的错误。例如:

①《钱录》以越南大瞿越国丁部领铸太平必宝背丁字钱,归辽圣宗。

②《春草章集·泉图》以琉球泰久王铸大世通宝钱,归隋刘迦伦;越南顺化太祖铸太平通宝、背平列二星钱。归隋林士弘;以越南后黎朝仁宗大和通宝。归十国吴杨溥;以越南铸乾元通宝,读作乾通元宝,归辽天祚帝,并谓辽纪元之“乾统”,应作“乾通”。

③《吉金录》以越南前黎朝黎垣铸天福镇宝归五代后晋高祖。《泉货》同。

④《泉货》以越南铸治平圣宝,治平元宝归元末除寿辉。

⑤《遗箧录》以越南大越庄帝铸元和通宝归唐宪宗;以越南后黎朝废帝铸天兴通宝,归金哀宗;以西夏乾佑元宝归五代后汉隐帝。

⑥《古泉汇考》以越南仿铸天禧通宝,归宋真宗;以日本仿铸元佑背“∪十”钱,归宋哲宗;以越南仿铸篆书圣宋元宝,归宋徽宗;以越南陈明宗铸顺读开泰元宝(元年为元泰定元年,1324),归辽圣宗;以越南陈嵩铸天庆通宝(元年当明宣德元年,1426),归辽天祚帝;以日本仿铸洪武通宝背治,归明太祖;以越南顺化世宗铸天明通宝归日本。

以上各书,误断国属,既有以越南、日本铸品误为我国钱例,又有以越南误日本例。与以上种种错误俱来的是年代的错误。不过这些都是百年以前的错误,有些在《泉汇》中已作了订正。民国廿九年(1940)出书的《古钱大辞典》也有不少类似错误:745页一二两行末拓,广穿阔缘元佑通宝对钱,为北宋哲宗铸,标“安南铸”,误。761页首拓,铁五铢,铢字左旁穿孔有一竖划,为五代幽州刘仁恭所铸,承上隋文帝钱标“同上”误。833页二行首拓,治平元宝为宋英宗钱,标“安南铸”误。887页末行二拓,皇宋通宝阔缘小字对钱,为宋仁宗铸,标“安南铸”误。

这些错误都是前所未有的。建国以来,这类问题也时有发生。日本仿铸的元通宝钱,误作宋神宗元丰通宝隶书。越南仿铸治平圣宝小钱,误作元末徐寿辉钱。这是某地博物馆在元代陈列部分展出的。以上是在各类情况中选出的几例。其实这类错误中,最常见的是日本水户元误宋神宗钱,更有误为宋隶书元丰者。余如太平兴宝、加治木洪武等也是常常遇到的错误。从时间上讲,近十多年来,仍不断出现类似问题。所以,要加强对邻国钱币的研究,掌握邻国钱币的情况。只有使这方面的知识得到普及,才能扭转出现错误的现状。

区分国属的要点

各种钱币的铸造,是各自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分别制造的,已如前述。所以,不同钱币,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相同,因此,不同国属所铸的钱币,是互不相同的,其中各邻国自铸钱币,虽然随其社会历史背景不同,而有精粗、优劣之分,其钱文书法、制作、钱风、铜质等都反映其本国的特点,与我国钱币易混的例为数不多。多的、大量的是仿铸我国的钱币,它全部或部分因袭我国钱文,特别以宋钱钱文为多。这类钱币大都文字模糊,常有误笔或错字,几乎无不缩小、减重。越南仿铸品,背多平漫,有轮郭也浅。这些特点,只要平日过手的各种古钱,都细心观察,会积累一些有用的资料。临到用时,可以就记忆的知识来与当前欲予鉴定的古钱现状,作一比较,日子久了,就能运用自如。

三、鉴定入窍门

凡是伪钱都与真钱有差异,可在比较中辨真伪。没有真钱的伪钱,也必与同时代的钱存在区别,可供我们比较鉴别。

在异常钱里找

异常,就意味着可能是伪钱,就要借重常品去比较。这个常是我们经常摸钱、看钱时留下的总印象。因此“常”与“异”的比较,又是随个人认识、水平高低而不同,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一时不能解决的、看不出问题的,继续研究是可以解决的。再者,印象中的钱是有限的,没见过的钱,也可能出现看来眼生,可它并非伪钱的情况。例如,宁夏发现一枚篆书“光定元宝”,初看时,只觉眼生,品相很好,未便说出是假钱,认为可能不可靠。这是因为,它是向来着录书中不曾有的钱,一经介绍才知道,是一枚发掘品,是真的。

在少见钱中找

对各种钱的存量应有何多、何少的粗略印象,大体上可分为多、少、极少三等。其中多少两等钱中假钱相对较少,极少的钱中,则可能有假钱。像北宋的几种钱数量多,人们不会去伪造。咸平元宝小平钱不会有伪品,在实接触中,也没有遇到过咸平元宝小平伪钱。可是阔缘大钱,已被人加工,小平变大钱了,真钱变假了。

少见版别具体版别差异,也是辨伪所应注意的。凡是少见的版别,见到时应注意是否有作伪破绽。如篆书泰和通宝小平钱,在泰和钱中就是少见版别,而钱风又具宋代风格,终于被发现是用宣和通宝所改(一说用政和通宝改)。

背文差异有背文的各种钱,大都可以掌握。有新发现时,可能是新品种,也可能是伪品。如会昌开通背文“清”字,起初以为是“润”字所改,后来又有所发现,不只一枚,在西安看到实物,才断定不伪,确是新品。亦有是伪品的,如以背文“平”字改成“干”,以及旧谱着录的“杨”、“秦”、“蜀”等背文,迄今都未见真品。

文字位置文字位置异常,关系到钱文读法,如是旋读,骤得一顺读者,就是异常。不过还要看钱文何字。如庆历重宝,旋读、顺读二者皆真。而崇于重宝本顺读,遇旋读即异常,当出于伪造。

钱体大小异常通常所见小平、折二钱……都有一定规律,出入不大。辽咸雍通宝是小平钱。传世有折二一品,系伪造。

厚薄异常一般情况下,钱肉厚薄无大变化,但亦有例外。如新疆普尔钱体厚,五代马殷“天策府宝”,更是极厚,薄肉则是出于伪作。

外形的差异外形是生产钱币过程中留下的遗痕。古代铸钱工人技术熟练,用母钱印砂成范,不用说,是很准确了。就是先秦刀范、布范的刻制,也是熟练准确的。反映在钱币上:圆钱外郭、内郭、穿孔,真钱自然,伪钱不自然。钱面,真钱规整平滑。但辽钱不规整是一例外。

钱文笔画除隐起文者外,定在同一平面上。伪钱中改刻者,改刻笔画凹下,笔画的两端有抹角现象。

成品质量凡伪造者,多有砂眼、气沟或铜不到等现象。

三、古钱时代风格鉴别

先秦钱币风格

先秦时期,货币以刀、布、圆钱、蚁鼻钱(又称鬼脸钱)等为主。大部分的刀、布币币身极薄(部分釿布、戈邑方足布、即墨小刀等的币身较厚),刀币的浇口在环上,布币的浇口在首端。刀、布的浇口及边缘常有浇铸时挤出范外的多铜,因未加磨琢而呈自然状态。有些伪造的刀、布币边缘被挫磨光滑,实际上是画蛇添足,暴露了伪造痕迹。大部分刀、布币的的文字是用刀刻在泥模上铸成的,其笔画是一刀而成,绝不致窜,甚至还看得出落刀与收刀的形迹。这种战国文字书法流畅隽秀,前后相贯,生动自然,而伪造者由于对战国文字缺乏深入研究,故有些伪品字画呆滞,笔意全失。由于战国文字较难模仿,因此,伪造者每获真钱,即用以翻铸赝品。这种翻铸的伪钱比较难于识别,然而通过认真观察,可以发现翻铸的伪钱一般较厚重,铜质也粗。当然,这类伪钱中也有铸得极精的。这就必须细心观察整个钱的外表及其锈片的真伪,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两汉钱币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