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贩作伪,是不择手段的,只要能用得上的,无不尽量吸收,加以利用。正因为这是利之所在,作伪商人无时无刻不在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以达到欺骗买主,谋取暴利的目的。主要作伪手段,归纳起来,不外是翻砂、改刻、贴补、拼合、打制、腐蚀等法。
(甲)翻砂。翻砂是作伪的主要手段。这是因为古钱绝大多数是浇铸的,翻砂也是要经过浇铸过程的;可以获得相似的效果。早期伪钱,多用此法。就其作伪的依据不同,可分据旧谱图像,自做母型翻砂另铸的;据真钱另制母型翻砂更铸的和直接用真钱作母型翻砂另铸的三种。这类伪品,因为袭用旧图,而旧图本身就是不可靠的伪品,与真品毫无似处,容易鉴别。如《西清古鉴·钱录》所收二字的王莽十布,就是一例。即使根据真钱另制母型翻砂,因所须母型,不易模仿,与真钱相比不易逼真,也极易鉴别。后来有的钱贩获得稀见真钱,用它作母型,翻铸少量几枚伪品,而扣住真钱,只售伪品。伪品已获高利,然后再出真钱,又可再沽善价。这种伪品,与真钱相差无几,鉴别难度又高一筹。如金泰和通宝楷书折十钱,就是一例。这类翻砂另造的伪钱,因其作伪地点不同,品种也有不同。就已发现并确定地点的有:北京翻的十国天策府宝;沈阳翻的应历,统和;四川翻的铁钱铜母;苏州翻的元徐寿辉天启;绍兴翻的元至正之宝等钱。
(乙)改刻。改刻也是一种作伪手段。但这是有条件的,作伪的人必须具有刻铜刻铁的技术,才能作伪,不是随意哪个人都可以胜任的。可是,因为制作伪钱,乃厚利所在,作伪的人不但可以从头学起,而且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这种技术,以便从事作伪。改刻伪钱,除用旧钱改刻外,也包括铜片新刻。旧钱改刻又分局部改刻和全部改刻两种。旧钱改刻的例,如《古泉汇·利十四》所收南宋端平通宝篆书折二钱,系用徽宗钱局部改刻的。又如用五铢改刻三铢、二铢;用大泉五十改刻大泉五千、大泉五百,永历改刻大历,乾元重宝改刻乾亨元宝等等,实例极多。技术低的自然容易被识破。如若以旧钱改刻一部分,旧钱本身与作伪部分,常有明显新旧不同,而且是难以弥补的缺陷。例如,用景德元宝改景作大,冒充元大德元宝钱。但是掩盖不住景德元宝所具有的宋钱钱风,钱虽旧钱,也瞒不过熟谙宋钱者的眼睛,所以也易被识破。即使以宋钱改宋钱,也难逃避这一关。如前引《古泉汇》所收篆书端平通宝折二钱,一说用政和改刻,一说是宣和改刻。无论何者,其通宝二字是原封未动的,看来眼熟,是宋徽宋钱的味道,这便是重要破绽。如看实物更易发现四个字可能不在同一平面上。又如,方若藏篆书泰和通宝小平钱,是用宣和所改刻,其面貌不似金代钱,而似宋钱,也是容易看出的。以上是局部改刻的例。也有全部改刻的例。选厚肉旧钱,按拟刻需要磨到需要程度,再行加工。例如:西安用货泉改刻壮泉四十、中泉三十、凉造新泉等。又有用小货泉改刻永光、景和的;用半两改刻贼六货,或在五铢、大泉五十背添刻文字、花纹等等。山东伪造多字齐刀,则似乎介于局部、全部改刻之间,用三字刀磨去全部,改刻成九字刀或留一化字,改刻六字刀;还有就旧钱凸起铜块,添刻文字的。如《古泉汇·利二》所收半两穿上下明刀(化)二字钱即属新刻。全部新刻的,见于鲍康《观古阁泉说》,系西安薛氏父子所刻,有大开通元宝,皇佑元宝篆书、真书二种,至和重宝背虢等钱。这类伪造古钱,古旧程度似无问题,但是改动部位的新茬口,作旧难工,易被发现作伪破绽。
(丙)贴补。贴补是作伪的又一手段,它与改刻相比,虽然都是在旧钱上下工夫,使之成为另一种钱,但仍稍有不同。改刻是通过刀刻去作改动;而贴补是把旧钱挖去部分或全部,再用剪自旧钱的笔画或文字等,贴补上去;或用生漆填补作成笔画。例如用大定、大顺等钱,在大字头上贴补一横画,改成天定、天顺,这是小改动的贴补。也有挖去一个字或全部文字,再行贴补的大改动的贴补。譬如:用五铢挖掉五字或铢字,再剪下另一钱的铢字或五字,磨薄后,分别贴补在挖掉部位上,即成“铢铢”或“五五”。北宋皇佑钱,当时并不曾铸过皇佑字样的钱唐石父《皇佑年号钱》,载《中国钱币》1993年1期,所以传世没有真品,所见非翻砂即贴补。贴补则用嘉佑钱挖掉嘉字,改贴皇字;或用皇宋钱挖掉宋字,改贴枯字。郑家相曾见天德通宝大钱,是用崇宁通宝钱,将四字全部挖掉另用预制的天德通宝四字贴补上去的。《古泉汇·利九》着录的永通货泉钱,也是用崇宁钱改刻的。这种伪钱,都禁不起投掷的检验,无贴补的钱,声音清脆,哪怕贴补极小一部,声音也是会变浊的。
(丁)拼合。拼合这一作伪手段,有几种作法。一种是用两块半个钱,大小不拘,保留文字不缺损即可,但两钱的穿孔、钱体大小要求一致,当两枚断口相接时,才能吻合。如:两枚五铢钱可拼成“五五”或“铢铢”等钱,这种拼合法,破绽在于接口处难于掩盖。另一种拼合是用两枚文字相同、大小一样的完整旧钱,将其一面磨薄,研磨面相对,粘贴拼成一钱。这种拼合的钱,比较省工易做,它的拼合缝留在外郭外侧及穿孔里侧,拼缝极细时,很容易被粗心人所忽略,但仔细观察者还是可以发现的,因而它不如嵌入拼合法来得精巧。嵌人拼合法,是保留一钱之内外郭,而另一钱则去掉内外郭,再把它嵌入前一钱上。这种拼合法,其拼缝在内外郭侧面与钱面直角相交处,极其隐蔽,最能骗人。但是拼合伪钱,都逃脱不了投掷检验,如丙项所述。
(戊)打制。打制系河南伪造空首布所用手段,预先制成布首和布身,用焊接法拼合成一整体,布首由四片或两片合成,布身由两片合成,文字、纹饰、边郭等都是从单片背面打压凸出成型的,然后再行拼合。这种伪钱要害在于轻飘,文字呆板无神,边郭不类,声音也是混浊一类。
(己)腐蚀。腐蚀是利用化学反应的新作伪手段,天津伪造平首布即用这种手段。先用铜片做成布形轮郭,分别用腊液或油漆描出正、背面文字、纹饰及边郭后,再用酸液腐蚀即成。
(庚)铁胎石膏仿。此种作伪手段,是比较晚的新法。铁胎是用进口马口铁制成,可见其时间很晚,多伪造先秦小布。作法是取马口铁剪成拟作伪钱之外形,然后两面包以石膏,在石膏上加工文字、纹饰等。石膏是比较容易加工的,但它不能反映先秦泥范刻画成字或纹饰乃至边郭的锋利。在做旧方面却便于涂饰。此种作伪手法,未见前人记载,亦未听过长辈述说。只是这种伪钱,经过时间久了,就会脱落,近年颇有所见,在所有伪品中,可能是最为脆弱的一种。
此外,还有一些作法,如铲掉背文。用淳佑当百、至正等钱,铲去背文“当百”或八思又文以充光背淳佑、光背至正。又如小钱镶边。《方药雨古化杂咏》所收南唐阔缘开通钱,即系镶边。更有编书所需拓本,一时不易找到,就采用移花接木法。例如:《辞典》着录中的大中通宝当三钱、背鄂、背济、当五钱、背桂,都是用洪武通宝背文充当的;洪武通宝钱,小平、折二钱背文京,折三钱背文广三,折五钱背文广五,都是用大中通宝背文充当的。以上系用原样不动的背文拓本相配的,有人说是误植,当然是可能的。不过,大中通宝当十钱背文桂十,桂字系从洪武通宝当五背文剪来的,其剪贴痕迹清楚可见。又兹氏圆足布钱文也系剪贴。总而言之,这类作法,迹近作伪,毕竟是不大妥当的。
③伪钱的破绽
古钱是在不同时间、空间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别制造的,故有年代、地区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各种钱之间,都必定存在差异。例如,宋钱不同于明钱,明钱又不同于清钱。宋代铁钱,四川铸造的不同于陕西所铸的。古钱的生产,又是成批生产,有专门机构和设备,因长期铸钱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炼出高度的技术,产品质量具有相当高的水平。钱贩伪造古钱时,是个人在秘密中进行的,设备因陋就简,经验和技术远不及古代铸工。在这样条件下,要摹仿多种古钱,制造伪钱,就不能不遗留下容易被人识破的罅漏。即使是加意摹仿,精心制造,也会遇到时代、铜质不能与年代相符的现象。如用紫铜、黄铜伪造宋元及其以前的钱,铜质不符,是显而易见的。又如宝字布,用黄铜作伪,即是一例。如若熔化年代相当的铜钱作原料,再铸伪钱,铜质虽可相符,但钱的轻重、厚薄、内外郭的磨治,又不易恰到好处。设或以上各项,都能作得精到,不露破绽时,钱制、文字风格,又不易仿肖。这一系列矛盾,就成了作伪的难关,亦是伪钱的一般特征。在进一步观察作伪特征时,可以发现清晰易,模糊难,工整易,姿态难。这不仅作伪者难于领会,几乎不能做到,就是接触古钱不多的人,也难于领会。只有在过手大量古钱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经验之后,才能有所体会。特别是姿态二字。至于钱面的锈色,本是属于后天的、非本质的东西,对作伪时遗留的破绽,是难于起到掩盖作用的。但它毕竟还能迷惑一些人。因此,作伪的人也在尽力伪造锈片,使它逼真。即使能造出红绿斑斓的锈色,也逃不脱“浮”字关去。再从作伪的手段观察,翻砂所铸伪钱,就常常在钱体上遗留下许多砂眼,或因铜汁流不到而形成的孔洞或缺损,铜质不一定相符,文字常常出现圆棱,不成平面,是手工打磨造成的。如前述翻砂第一种,若用旧谱错误图像,自然容易辨出,如前引两字莽布,就是一例。再一种在制作中,难免走样失真,也易认出。最后一种,虽说是真钱化身,与真钱最为接近,但不可避免地也要缩小一些,这样就留下了作伪的破绽。此外,轮郭的磨治不一定能做到工整自然。改刻伪钱,铜质色泽固易乱真,可是利用的旧钱和所改刻伪钱的时代,如不一致,铜质也会存在问题。而且,钱风、文字等,也可能有明显的不协调。改刻部位的新旧不一,虽然作旧,也可能留下痕迹,雕刻虽然精巧,也难免露出刀痕。更为致命的要害,是改刻后的文字,常常凹陷,低于原有文字,或者较原来文字略大,略小,钱面整体布局很难协调。例如用大泉五十改刻大泉五百,百字即凹陷。用宋景德改成大德,大字都显得瘦小。所以说不论改刻得多好,多精,不论是王莽钱改刻三国钱,宋钱改刻元钱,都因其时代的差异,而在钱风、钱制、文字……上或多或少地留下破绽。贴补的伪钱,不论技术多高,多么精巧,多么酷肖,都禁不起投掷的检验。打制的伪空首布,文字、纹饰、边郭都表现呆滞,不能作出飘洒的姿态,钱体多失之于轻飘。又因青铜不易打制,适合打制的都非青铜,注定铜质难能符合。用腐蚀法做出的伪布,文字徒有点画,不能传神,更难做出随手刻画土范的姿态。文字、纹饰、边郭都只能平浅,不能深峻。总之,凡属伪钱,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些破绽。因此,伪钱是完全可以鉴别出来的,不过目前还只凭经验和肉眼来鉴别真伪,难免出现失误,总不如采用科学手段更为可靠。采用科学手段,必须与相关学科的学者通力合作,积累必要的数据和资料,实际尚无人或很少有人去研究它,因此,这项开创性工作,就落在新的一代研究工作者身上。
④作伪者的弱点
历来从事伪造古钱的人,都是文化不高的古董商人或古钱商贩,他们受文化水平的局限,对古钱学不可能有深入的研究,这是作伪者极为不利的条件,所以不断地犯错误,在伪钱上留下破绽,暴露了弱点。譬如:铸币是在长期、频繁的商品交换中,自然形成的,还须有冶铸技术条件相配合,才能实现。伪造的盘古通宝、有巢通宝、大舜通宝等钱,虽然符合“以古为贵”的人的心理,可是那时候,既没有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而且冶铸技术还未发明,是不曾铸币的时代。这些伪钱犯了违背历史实际的错误。铸币又是有一定形状的,如刀形的刀币、铲形的布币等。还有一定的重量。具体来说,三孔布有大小两等,大的背文“两”,小的背文“十二朱(铢)”,两枚小的等于一枚大的。传世特大空首布卢氏涅金、特小的枢,南行唐背文“两”的小三孔布,特小的节墨刀等,这些特大、特小的钱,是违背铸币有一定重量的史实的。铸币的文字,和钱的形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圆形钱有圜(音元,yuán)金和圆钱的区别,不只穿孔分圆孔和方,而且是分别产生在布币和刀币行用区的,行用范围十分清楚。东周钱,是布币区铸行的,形制是圜金。伪造东周钱用半两钱改刻,势必留下方孔,这就在形制上犯了错误。三孔布背文的朱(铢)字,写作,是战国文字的特点。安阳三孔布背文十二朱之朱,却作,丢掉了垂笔,于是十二朱(铢)一变而为“十二丰”,就不能反映三孔布背文是纪重的实际。又如长乐未央连结成词,是汉代镜铭、砖瓦文、印文常见的吉祥语,而且未字都写成。五铢背文,在穿上下有长乐未央四字,却把“未”字写成(朱),未央变成“朱央”,就不成为吉祥词了。以上是朱、是末,都是关健性的一字,既在钱文上发生了错误,说明他们的古文字学根底太浅薄了。又如清孟麟《泉布统志》所收伪钞包括初唐至明的钞券,竟多达二百余种,其中错误累累,多属于文物一般的知识。如官印的演变、雕版的历史、书法流变,以及典章制度的内容,作伪者无知,还是情有可原的。收藏并编辑成书的孟麟,竟也以假当真,实在叫人哭笑不得。这批伪钞的作伪者,很可能是以孟麟为主雇,特意为他炮制的,也说不定。
有关古钱币的历史知识,在我国旧时,是漫无规律可言的。自经接受了新的货布理论,人们才能够站得高,看得远,对货币的发生、发展等规律才可以掌握。旧盹连学者尚且不知道的事,伪造占钱的钱贩当然不知。因此他们造出的伪钱,就千奇百怪,有的不值一驳。总之、作伪者由于对钱币知识了解不深所造成的弱点,是他们无法克服的。正因为他们存在这些弱点,制作伪钱时,就必定留下可以识出的破绽,我们在鉴定真伪时,攻其弱点,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⑤作伪名手
早期伪造古钱的人,本来是依样葫芦,照猫画虎,纯出仿效,这种伪钱是最易鉴别的。可见作伪人识见、工艺不高,自难有可称名手之人。及至道光年间,陕西西安出现有善于在铜上刻字的人,能用旧钱磨去文字,改刻他钱,这是前所未有的作伪方法。当时有薛重泉父子、苏兆年亿年兄弟和张二铭(又称凤眼张)。北京李宝台,善于翻砂制造伪钱,时称“小钱李”。他们都是精于作伪的名手。山东有刘学诗,潍县人,善作伪,所作伪品,有齐即墨刀范,乃仿刘喜海旧藏三字刀范者,陈介祺谓技颇乱真。然齐刀范背竟有隶书“大吉”二字,授人以柄,可见其伎俩之低下。至于“潍县货”、“苏州货”等,虽不能确指作伪者姓名,而他们的伪钱是比较难辨的。鲍康叙述薛氏父子磨旧钱改刻的情景说:
薛氏父子,皆工镌(刻)字,每选取厚泉,磨令稍夷(平),钉之几上,以利刃依方就圆刻之,无斧凿痕。
他又将所见薛氏父子所刻伪钱,列目存之。由所加案语,知薛刻亦难免示弱于人。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