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古钱币鉴赏及收藏
6313800000015

第15章 传世着录(2)

李孝美《历代钱谱》十卷。《宋史·艺文志》着录,误作者为李孝友。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

梁顾火亘尝撰《钱谱》一卷,唐张台亦有《钱录》两卷。

皇朝绍圣间,李孝美以两人所纂舛错,增广成十卷,分八品云。

宋周《清波杂志》亦有相似记载。今佚无传本,仅可据洪遵《泉志》引文二十余条,略窥一二。除去其中泛论者外,尚有不少可取之处。比如:有一种五铢径八分,重三铢,形制惟肖,而面漫薄恶者,作者称为当时盗铸。他留心古钱制作精粗,提出:永通万国有合背钱,色清白,制作尤佳;唐乾元重宝有大小之别,大者极厚而制作精好,小者至薄而文字昏暗;周通元宝形制精妙;前蜀王氏通正等五种钱,皆形制粗恶。他认为,唐会昌开通无背文扬字者,因说“扬字钱终莫之见,疑当时已行昌字,而未尝改耳。”说极可信。莽大小钱文无钱字,而皆曰泉,与《食货志》所载不同。孝美引韦昭:“所谓古曰泉,而后渭之为钱”以释之,较吾友陈直《汉书新证》约早八百余年。天福镇宝钱,各家都以为石晋所铸,李孝美独谓字体形制与石晋天福元宝钱,殊不相侔,确是特识。

李孝美,宋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字伯阳。生平事迹不详。着《历代钱谱》十卷、《墨谱》三卷,持论剖析毫芒,具有精理。

⑥董《续钱谱》十卷

已佚。清金锡鬯说:“此谱全帙无传,今所见《说郛》中寥寥数纟番,不足征信,考古家谓非庐山真面,非虚语也。”在《泉志》中引用的十一条,就其内容看,除天策钱条“马殷据湖南八州地,建天策府,因铸天策府宝”是解释天策府宝钱的钱文原由外,当以着录五代时钱足补前谱所未备,包括永平元宝、天策府宝、天德重宝背殷、应天元宝背万等钱,皆属五代时钱,且多属不常见的钱。至于垣字钱虽释文错误,但却知是圜金、两甾钱。断代属南梁北齐之间,也误。太平兴宝两见,在当时皆不知是外国钱,不足为奇,但一作大兴钱,引张台云冯洪所铸;一作太兴钱,疑五代亻替伪所铸,皆误。又天福镇宝,竟以为石晋天福间铸有此钱文。以上就洪氏所引者,也错误丛出,则不独《说郛》本不足征信,可见其书本即若此。

董,字彦远,宋东平人。徽宗时曾任书学博士。着有《广川书跋》十卷、《广川画跋》六卷等书。

⑦引《旧谱》

《旧谱》,在《泉志》中,是引用条目最多的一种,达六十多条。就六十多条分析,行文笔路多有不同。一类,只云重几铢,或径几寸几分,后接文曰某某,条数约占七分之一。一类,记径几寸几分,重几铢,而无文曰某某。一类,不记尺寸、铢两,只载史事。一类,先标钱名,再记尺寸、铢两。一类,未见实物,但说:“或曰如何,文字轻重未闻。”一类,对古刀布的叙述,又是一种文笔。其中又有两条内容重复,即:太平四文钱条下说:《旧谱》曰:钱有三种,大篆、小篆、隶书,文皆曰太平百钱。但字有古今,形有大小。又有水波文及龟背者。水波纹条下说:《旧谱》曰:“水波纹钱,大篆、小篆、隶书三种。”两条内容重复。又上两条中水波纹之“纹”字,用字亦不同,一作“纹”,一作“文”,也可能不是出于一人手笔。由两条内容重复、用字不同的事实,说明两条不会是引自一书的。再加上述各类叙述的不同笔路,可能是出于几位作者执笔的几种书籍。否则,行文如此混乱,其书的质量就难于保证了。可是洪氏引用的,从数量到质量,都不低。低水平的作者难得如以上水平的见解。唯一能作出的解释,当是由于洪氏引文来源,本非一书,他在体例上作了变通,只标《旧谱》,以概括多种《旧谱》,故而不着姓名,只不过是以《旧谱》来总括众谱的。这样就造成其来源仿佛只是一本书的假象。

在引文所见条目中,可以看出许多优点:一、他首先着录四曲文钱——一文信。对四曲文钱的具体描述,和续铢、辟兵钱的描述,都与今所见者相符。二、他注意到钱币的发展变化,讲出孝建四铢演变为孝建的变化过程,举出隋五铢钱形制的特征。三、涉及日本古钱四种,钱文、宝文皆正确无误。四、所未见者,铁钱条但曰:“文字、轻重、大小未闻。”沈郎钱条说:“或言小于五铢,文字、轻重未闻。”可见作者是能做到实事求是的。

赵宋时钱币专着逐渐多起来,上述六种中,即有出于宋人之手者,可惜都久已亡佚,仅能借洪氏引文,得知片断。能传至今者,只知两种:一是《货泉沿革》,为北宋时人所着;二是《泉志》,为南宋初洪遵所着。由于《泉志》流布较广,且研究比较深入,影响极大,后世学者,每称引之。佚书除上述者外,尚有金光袭《钱宝录》,洪氏引用四条。陶岳《货泉录》一卷,亦引用四条。余如单引人名者,有金光袭、李奇皆只一条。正因为洪氏曾经引用,才可对这些书或人,有少许了解,并可知这些都是钱币专着。至如佚名的《钱氏钱谱》、于公甫《古今泉货图》一卷等,洪氏未经引用,藉别人着录,也可推知是钱币专着,可是内容却一无所知了,与佚书相同了。

至于着录书名,洪氏未引原文的以下各书,从书名也可推知内容如何的。有如《张潜浸铜要略》一卷,是介绍用胆水制铜的;《池州永丰监须知》一卷,是永丰监的规章制度,使在监人员有所遵循的;《铸钱故事》二卷,是讲如何铸钱,或追述铸钱经过的;《冶金录》,则只是冶炼金属的专书而已。虽经钱币书目着录,就其内容看,都不是钱币研究的专着,是显而易见的。再一次说明前人对此,分析得并不清楚。

刻本介绍

中国是雕版印刷术的故乡,唐代即已出现印刷术。印刷术是中国献给世界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为促进世界女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唐代即已出现印刷术,唐代印刷品,传于今者数件,其中最早发现的一件,是咸通九年(868),王玠为二亲雕造施的《金刚经》卷,现存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宋人钱币专着,未见有宋刻本者。今所传刻本,所见最早一种为《货皋沿革》缩编本,收入元顺顺年间(1330-1333)所刻《事林广记》中,无单行本行世。明万历年间(1603一1620)《泉志》方有刻本,是为《秘册汇函》丛书本《秘册汇函》明沈士龙、胡震亨辑。明万历中刻本。

《货泉沿革》,未见单行本,所见者为缩编本,收入《事林广记》货宝类中,有文无图,分为八日,每目标题用阴文白字。第一目为《序言》,起“管子曰”,仅六十余字,并非《管子》原文,只简述钱币起源。余七日共收钱条凡一百二十余,分别为:“古文钱”二十条,起半两,迄常平五铢;“平钱”九条,起开元通宝(开通元宝),迄周通元宝;“僭伪钱”十六条,起得壹元宝,迄广政通宝;“北地钱”十三条,起乾亨通宝,迄正隆元宝;“海外钱”五条,皆朝鲜钱;“宋朝钱”五十六条,起太祖,迄幼主;“大元圣朝”,仅收中统、至元二钞。总共十叶。

是书作者,据考为徽宗时人。其书屡经后人窜改,《事林广记》所刻者,已非原貌。其书较胜处,姚朔民着文介绍说姚朔民:《现存最早古钱谱(货泉沿挚)》。载《文物》1989年第四期。一、是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钱谱;二、依时代先后排列,并删除前人“天品”、“神品”、“奇品”之类,较后出之洪遵《泉志》为优;三、辽乾亨钱宝文为通宝,并注“太平兴国七年(辽乾亨四年,982)耶律隆绪铸”,可解后人对此钱之疑;四、淳熙元宝条下有云:“七年以后,折二钱背皆年数者,为钱监多只就民间增直(值)买现行新钱以进,朝廷知之,欲杜其奸,遂令诸监以所纳新铸铜钱背铸年数以别之,其弊遂止。”可纠正旧说因民间盗铸而令钱监增加年份之说。

②洪遵《泉志》十五卷,是一部极关重要的古谱,上文所述亡佚古谱的介绍,无一不是借助这本书的引文才获得的,可说是继往开来的着作,无怪乎前辈学者皆称道之。此书成于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时洪遵三十岁。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及《宋史·艺文志》着录。但宋元以来,向无刻本,现知最早抄本,为《永乐大典》本,清翁树培有校《永乐大典·泉志》。今藏国家图书馆善本部。其次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钱塘徐象梅跋本,即《秘册汇函》丛书本,是为《泉志》有刊本之始。王贵忱据洪遵《序》及正文遇“国朝”字抬头,推知原来底本当是依宋抄本或传抄宋本。此后三百年间刻本,都出自这一祖本。此外,清顺治间有陶埏刻《说郛》本,则非足本,仅有钱目而已。

洪遵在《泉志·序》中阐述了他编书缘由说:泉之兴,盖自燧人氏,以轻重为天下。太古杳邈,其详叵得而记。至黄帝成周,其法寖具。秦汉而降,制作相踵。岁益久,类多湮没无传。梁顾炬始为之书。凡历代造作之原,若大小、重轻之度皆有伦序,使后乎此者,可以概见。唐封演辈从而广之。国朝金光袭、李孝美、董之徒,纂录(蜂)出,然述事援据,颇有疏略。余尝得古泉百有余品,则又旁考传记,下逮稗官所纪,摭大备,分汇推移,厘为十五卷,号曰《泉志》。呜呼!泉用于世旧矣,其始之艰且劳者也,不幸,则为水之所溺,火之所燔,土之所蚀,又不幸,则为金工所铄,童孺所钅虑,夷航蛮舶之所负,其不耗也危乎殆哉!幸其有存者,而世或未之见。

余窃惜之,此《泉志》之所为作也。

洪氏以为钱之兴在太古,其详叵记;是叙钱之所始,然实不确。后有作者,又岁久无传。梁顾炬始为之书,唐人封演从而广之。及宋作者虽多,而援据疏略。进而对钱之遭厄,销耗几尽,感触尤深。遵自谓余窃惜之,正是《泉志》编纂的缘由。

洪氏收集钱币的情况,大概有两条途径。一条即从日常流通钱币中挑选,另一条是他父亲洪皓。洪皓于建炎三年(1129),以礼部侍郎充任大金通问使出使金国,在金滞留十几年,到绍兴十二年才返回宋国。其时金人尚未自铸钱币,市肆流通的钱,都是辽宋旧钱,为洪皓收集辽钱提供方便。经十多年时间收集,钱币当有可观。即使他不挑选,或已挑选而末携带回国,也会对辽钱有所了解。时洪遵已二十余岁,每承庭训,便可获得这些实际知识,使洪遵在过手钱币中物色古钱,可说更为方便。所以在《序》中说,他尝得古钱百有余品。

《泉志》全书十五卷,子目如下:卷一至卷三为正用品,卷四至卷五为伪品,卷六至卷七为不知年代品,卷八为天品,卷九为刀布品,卷十至卷十二为外国品,卷十三为奇品,卷十四为神品,卷十五为厌胜品。

有人对这种分类不满,说是不伦不类,其实倒不一定是这样。若将天品、奇品、神品类受人责难者除外,其余六类是无可指责的,因为当时的条件限制了作者的思想。南宋偏安东南,且以正统自居,是名分问题,臣民对此是必须分清的。编纂钱谱时,对历史上的正统政权钱,立正用品类,加以收录。对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非正统政权,当然不能不予辨清。所以王莽、史思明等人的钱,都不能入正用品。吴王濞、邓通、董卓以及割仁恭父子的钱,也不是正统皇帝所铸,更不能人正用品中。两种情况合并而立伪品一类,以收录之。这是洪氏正确的选择,别无其他方法可以代替。后人,尤其是民国以来,有人想把九类分为三类,即正用品、外国品和厌胜品。把正用品与伪品合并,仍用正用品为类目。这种提法认为,凡是曾经流通过的钱,都是正用品。认为正用品与曾经参加流通的钱之间不需分正统、伪品的界限。不仅把正用品是正统政权的钱的意思抹杀,而且又混淆了正统与非正统的区别,在宋人心目中,是绝对行不通的。其次,刀布品,仅仅是从形制上来分类的,当时学者,包括洪遵在内,对它是毫无认识之可言的,既不识其字,更难知道文字含义,造成极大障碍,又无力超越障碍去研究,当然也无法断代了。至于卷九刀布品中大布黄刀(千)以上各品,在解说中,都已明白讲到是王莽所铸,可是并没有归入伪品中去,自乱体例。但这种现象的出现,则不能不归之于受研究水平的局限所造成的,别无更恰当的解释了。本卷开头第一品——白金三品,则是据史文悬拟的,并无实物为据,这已经可议,把它列人刀布品中,形制又不划一,更不妥当。这也是受时代、水平所局限。外国品共三卷,卷中所收者,如疏勒国钱、龟兹国钱皆五铢,吐番国钱胡字不可识,契丹国钱收录天赞、应历、重熙、清宁、大康、大安、寿昌、乾统、天庆、千秋万岁等钱凡十品,未断国属之梵字钱等,亦列入外国品中。这是历史原因所造成的,在今日,皆不得归属于外国。此非古人归属有误,乃因“外国”一词的含义,古今绝不相同的缘故,吾人断断不可忽视这类问题,以致造成错误。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今日都不难解决,却不应据以非难古人,这是具有历史眼光的学者,处理历史问题的必要态度。

前人对《泉志》的评论,溯自明万历三十一年钱塘徐象梅《跋泉志》,为之绘图,由其友沈汝纳、胡孝辕付梓,收入《秘册汇函》丛书中,世间始有刻本,迄今将近四百年间,评论者若干家,分别摘录于次:

①清翁树培说:“是书成于绍兴十九年秋七月。(略)今董迪以前诸书,皆不可见,惟幸此书仅存。论古泉者,宜奉此编为球贝也。”

②清金锡鬯说:“此书荟萃历代钱币(略),足称赅备(略)。今世资考正者,赖有此耳。”

③清鲍康《洪氏(泉志)抄本书后》说:“数年来,流寓长安,思一读洪氏《泉志》,而迄不得。(略)甲辰(道光二十四年,1844)冬末,程小泉上舍如棣于蜀中购得抄本见示。余亟属上舍为觅抄胥,为写一通。顾以应礼部试,匆匆假装北上,未及校雠,亥豕鱼鲁,开卷即是。乙巳(二十五年,1845)春,于都下假得睦子端太史慎庄雕本,为勘正增补一千一百余字。装为两册,置之案头。是书考证不无舛驳,其失俱不待辩。唯宋以前泉谱,世皆无传,传者以此本为最古,苦心搜抉,卓有可存,俾后之考古者,得所依据,恶可以间有疏略,因所短而攻所长,遽轻弃之耶?”

④日本奥平昌洪《东亚钱志》说:“宋洪遵《泉志》十五卷,成书于绍兴十九年七月,所载钱币,横亘欧亚诸国,颇为详博。然以钱币起源系诸太古燧人氏,既已不妥,分类又有天品、神品、奇品等目,真乃诞妄无稽。然而,是书为现存钱谱中最古之一种,所引梁顾炬以下诸家之说,若能熟读之,得益正非浅鲜!尤其体裁整齐,文辞雅洁,后世着录者,固奉为圭臬云。”

⑤近时张伯题《丁君(福保)旧藏(泉志)善本》说:“《序》中所谓:‘尝得古泉百有余品,细加审察,凡有按语者,悉为洪氏自收。证之今日所见,靡不吻合。如永光、景和、两铢、应天、永隆、天德等,一一先后发现,自足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