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初中物理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6314300000010

第10章 《透镜》说课稿一

大连市第六十中学孙霞

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能得到与各位专家学者以及教学精英交流的机会,我是来自大连市第六十中学的孙霞,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透镜》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

一、《透镜》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准确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基础,能否掌握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学生今后能否学好光学的关键,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通过实验,认识透镜对光作用”这一要求及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通过让学生分析得到平行光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晶状体作用、冰透镜、水透镜的讨论,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通过讨论空矿泉水瓶的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4.重点

透镜对光的作用。

5.难点

透镜的作图及准确理解透镜的焦点。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教学目标,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策略,

1.大胆创设分组实验,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能够亲身参与的科学手段

在透镜对光的作用这一得环节的教学中,通常的做法是利用光具盘和激光器加以演示,学生观察到的是平面的光路,而后面的同学往往又看不清楚。《教师教学用书》建议用手电筒作光源,通过观察光斑的大小判断透镜来对光的作用,实践证明这样做在白天的效果很不理想,同时由于学生没有观察到光路,而且初中的学生又正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所以难以抽象出结论。从“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理念出发,我将配发的平行光源前面加了一个打有九个孔的纸板,制成了立体的九孔光源,将用于液体压强探究的水槽改制成一个暗箱,在里面安装上透镜,释放烟雾,学生即刻就会观察到清晰的立体光路,再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光路画在教师发的探究报告上并写出结论,从而达到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探究、动手操作,强调学生的感受、体验、实践,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目的。

2.正确运用电教媒体,真实反映实验过程

在全体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利用家用摄像头将实验放大后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体验到各种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克服了当前流行的用课件模拟实验的不真实性。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各种光学仪器的图片资料,制成幻灯片课前放给学生观看。

1.学生课前调查周围有哪些光学仪器

2.课前10分钟观看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把学习延伸到课外和生活中,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复习提问在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光的折射,谁能在黑板上画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和通过三棱镜时的折射光路图?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准确的找出了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学生顺利的猜想和理解透镜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引入新课教师展示眼球模型并提问:在生物课上我们学习过其中的角膜和晶状体共同起什么作用?

在生活中透镜有哪些应用?思考、回答利用人的眼睛和学生熟悉的照相机、幻灯机、门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导入新课,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新课讲解一、提出研究问题

透镜的用途如此广泛,我们想不想学习一些关于透镜的知识,好那就请你将想知道的内容写在纸上,写好后将它贴在黑板上。哪组先写完哪组先贴。(板书透镜)

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提出的次数最多的是透镜的作用,那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有什么作用。

学生将思考后写出的问题贴在黑板上利用小小的纸条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思想的舞台,进一步进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提炼,保证研究方向的正确性

二、认识透镜

1.透镜的分类

将近视镜、远视镜、老花镜展示在摄像头前,让学生观察透镜,要求学生说出每种透镜的形状特点。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形状的透镜,让学生观察、分类、命名。

2.主光轴

引导学生归纳各种透镜表面的共同特点,给出主光轴的概念。

利用课件使学生认识主光轴。

3.光心

引导学生从三棱镜的光路图出发,猜想出光通过透镜的折射方向。

在通过演示实验验证过程中发现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实验事实,引出光心的概念。

通过课件加深对光心的认识。

学生观察思考,找出透镜的特点。

学生观察、分类、命名。

学生思考找出透镜表面的特点,观看课件认识主光轴。

学生猜想

学生观察发光心

学生观看,深化认识

利用学生熟悉的眼镜引导学生从形状上认识透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将透镜和三棱镜对比,第一次渗透透镜由很多小的三棱镜组成的思想。

学生发现通过光心的特殊光线,自觉的参与到光心概念的形成过程,独立构建光心的概念。

新课讲解

三、探究透镜的作用

1.结合三棱镜的光路图引导学生猜想透镜的作用

2.学生实验探究透镜的作用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展示实验

教师利用摄像头放大实验,通过大屏幕将实验过程展现在全体学生面前。

4.师生交流讨论、归纳结论

(1)凸透镜

问题①凸透镜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指出焦点和焦距

问题②课前我们复习了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现在如果入射光线从焦点发出,折射光线射向什么方向,谁能画出来?为什么?

问题③灯泡发出的光是向四周射出的发散光线,给你一块凸透镜和一个小灯泡怎样得到一束平行?如果让你观察三棱镜的光路猜想透镜的作用。

利用教师准备的器材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一组三名同学中,一名学生在摄像头下做实验另两名同学分别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写出实验结论。其他同学通过大屏幕观察实验。

学生回答

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

学生根据问题(2)的结论思

进一步渗透透镜由很多小的三棱镜组成的思想,使学生自觉运用学习过的理论知识顺利猜想出透镜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指导学生进行分工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利用摄像头将实验的全过程时时的展现在大屏幕上,增大了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便于全体学生观察清楚实验的细节。

在学生光源前面加了一个九孔光栅,使光线更加形象的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观察上、下、左、右的光线折射后的传播方向,为在后续学习中学生顺利理解倒像做了很好的铺垫。

引导学生利用巳有的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点明了这一现象的实际运用价值。

新课讲解设计我们令天使用的平行光源,你怎样设计?

问题④我们知道太阳光线也是向四周射出的发散光线,但由于太阳距离地球十分遥远,所以太阳射到地球的光线可以看成是平行光。给你一块凸透镜、一张白纸、一把刻度尺怎样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现在谁利用平行光源模拟太阳光演示一下。

如果在太阳光下你敢将手指放在这一位置吗?为什么?

(2)凹透镜的作用

问题①凹透镜的作用什么?指出凹透镜的焦点

问题②凹透镜的焦点与凸透镜焦点的区别。

问超③如果延长线过焦点的会聚光线射到凹透镜上,折射光线向什么方向射出?谁能画出来?考解决?

学生根据透镜的作用思考解决。

学生逆向思考回。

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弥补了部分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为学生正确解释“智炸鬼子弹药库”的问题打下伏笔。

引导学生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焦点的形成原因,准确的建立了虚焦点的概念。

巩固练习、深化理解1.根据光路图填出透镜。

2.利用部分学生对后面两幅图提出的质疑引入关于正确理解透镜作用的讨论,再通过摄像头下的实验验证。

3.利用多媒体动画讲解透镜作用的含义

学生填图、质疑、讨论、通过大屏幕观看演示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巧妙设疑,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入如何正确理解透镜作用这一问题。

在学生遇到问题,发生争议时,教师不以权威的面目出现加以裁决,而是以研究者的面目出现,用实验加以验证,培养了学生不迷信权威,尊重事实的思想方法,这是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利用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比较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师生讨论探究,让学生的思维产生飞跃,化解了教学难点。

趣味问答、智慧大比拼1.我们全班到北极去考察,负责保存火种的同学不慎将火种丢失,我们面临着饥饿和寒冷的威胁,我们怎样才能度过这场危机呢?

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冰透镜的记述是我国西汉的《淮南万毕术》,“令冰以圆,举以向田,以艾呈其影,则火生。”

2.我们下面听一个小故事,想一想其中有什么道理。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次一队日本鬼子占领了一座学校,把学校当成了弹药库,其中一个学生就想:怎样才能炸掉鬼子的弹药库呢?忽然他看见了一个烧瓶,他的脑筋一转,有了,他将烧瓶灌满了水送给了站岗的鬼子,鬼子正酷热难当,一仰脖将水喝了个干净,小孩又给他灌了一瓶水放在弹药箱上让鬼子渴了再喝,鬼子一看一个劲的表扬他“你的良心的大大的好?”小孩转身就跑到学校的后山上藏好了,露个小脑袋在哪瞅,过一会,就见鬼子的弹药堆火光闪烁,浓烟四起,响声震耳欲聋。同学们,你知道他是怎样炸掉鬼子的弹药库的吗?

3.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想在郊游时我们能不能将空矿泉水瓶乱丢?为什么?

4.微型手电筒的灯泡的前面是什么形状?有什么作用?灯丝在什么位置?

学生讨论、抢答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蹭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体现了从“物理走向杜会”的理念。

小结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归纳研究方法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

作业探究透镜的形状和材料对透镜的焦距的影响学生课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