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初中物理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6314300000043

第43章 《功》说课稿一

柘汪二中谢君善

1、“功”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它虽然是在力学中引入的,但却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可以说一切自然现象都与功和能相联系,通过功(特别以后关于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充分揭示了物理学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

作用:对功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前两节所学简单机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起着丞前启后的作用,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效率、能量的知识奠定基础。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2、课程标准解读

把这节的内容和新课程标准结合起来看,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3、学生认知发展:

八年级学生学习的沪科版物理教材,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能够对“力的成效”方面的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为学生构建“功”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探究斜面活动,体会力和距离的关系,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2)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4)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

(5)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能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具有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功的概念比较抽象,功=力×距离是物理学中的规定,初学者常感到不好理解,不像有些知识那样可以依靠直观认识为依托,因此教学中充分贴近学生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意联系实际,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是本堂教学的重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设计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课时数:一课时

六、教具学具准备:15组斜面实验器材、纸箱、书包、足球。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本节从简单机械引人新课,学生已经知道,利用动滑轮提升重物可以省力但是费距离,再通过对三类杠杆的特点的分析,学生自然地提出疑问:“有没有即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呢?”

2、讲授新课:

接下来就让学生4个人一组,以斜面为例探究一下是否存在即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呢?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要测量哪些数据,并需要那些器材。

在实验过程中,要强调同学们要注意配合好,并记录好实验数据,实验完成后,先让4个人一组进行讨论得出结论,以后找一名代表到黑板前把本组的结说出来,学生很容易的出所用拉力为F<G,重物通过的距离S>H,然后引导学生得出不存在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接下来教师可提示显示比较一下F.S与G.H,可得出F.S与G.H近似相等,并去且反问学生为什么F.S会大于G.H?为后面讲授功的原理做好伏笔。

得出功的定义后,由于“功=力*距离”是物理学中的规定,初学者感到不好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搬箱子、提书包来加深理解,从而也引导显示联系生活实际从力学角度分析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同时给出实例,例如可让学生搬讲台、背书包、踢足球等,让学生判断出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加深对做功两个必要条件的认识并得出三种类型不做功的情况。

在引导学生理解公式W=F.S及各符号的物理量、单位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构建的的物理公式的知识,学习W=F.S并让学生自己得出变形公式,认识功的单位的规定:1J=1N.m,同时除了课本上的例题外,在课堂上我又设计了两个练习题,并从题中引入W=G.H这一公式,着重训练学生对公式的应用,并巩固了学生对功的理解。

由于本教材对功的原理没有进行专门介绍,但功的原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普遍原理,且对后面的机械效率的学习作用非常大,所以我在本节课的最后补充了功的原理,并让学生回过头来思考在本节课开始做的斜面实验时,为什么F.S会大于G.H,就会很容易理解功的原理。

3、课堂小结。

(1)、知识内容小结:要点由学生共同来总结。

(2)、学习方法小结:总结如何抓住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板书设计第三节功

1、机械功: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通过距离的乘积叫机械功2、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怎样计算功

功=力×距离

(1)公式:W=Fs

(2)单位:1J=1N.m

4、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以上是我在《功》这一课时进行授课时的总体思路和主要设计,至于重点、难点怎样突破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还望各位予以批评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