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初中物理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6314300000008

第8章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转自教师互联网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体系:

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像的原理和平面镜的应用。教学中以实验为主体,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观察和实验,直接获得平面镜成像的信息,由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体会成像的原理、感悟物理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以及学会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说教材重点与难点:

(1)本节教学重点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本节教学难点是:平面镜成虚像、像与物等大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平面镜成像》教学内容的研究分析,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像虚像、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纪录分析及处理。

(2)、观查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通过观察感知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探究的方法探索事物本质的方法与能力。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应用的了解,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平面镜成像采用的教学方式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分析与论证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四、说学法指导:

平面镜成像是学生最熟悉的,在本节的学习中,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然现象中仔细观察平面镜成像,用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并尝试用自己探究到的知识解释观察到的平面镜成像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索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验进行证实与证伪,在这样往复循环中,将知识融入自己的脑海。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1、问题提出:

由于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很熟悉,但是对成像的规律及特点并不一定很清楚,教师先引导创设出问题的情景,鼓励、启发学生提出一些平面镜成像的有关问题,然后从中筛选,再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平面镜所成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教师此时提示物像的关系可能有很多方面的关系,如像与物的上下、左右关系、像相对于物体运动的快慢关系、物像大小关系,目的是为学生留有再思考的余地。此环节由学生提出疑问,老师引导提出问题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自然地引到平面镜成像这个问题上来。

2、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进行科学探究,需要一定的猜想和假设能力,猜想和假设一定要有科学依据。教师必须把住猜想与假设这一关,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探究。此环节可以这样进行:实验桌上事先准备一个平面镜,让学生在平面镜中观察文具盒中铅笔、橡皮、刻度尺、量角器等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形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观察像与物体的上下关系、左右关系,观察当铅笔前后左右移动时,铅笔在镜中的像的移动情况,并观察像的大小与形状有无变化。然后请多组同学阐述自己的猜想与假设,这里要尽量地让多数学生有发言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探究兴趣。此环节让学生去完成的目的:一是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二是可以让学生充分去猜想,不受老师特定思路的限制。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一环,一开始老师不要急于向学生出示实验的原理,器材,实验步骤,而是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讨论,确定实验器材,制定实验计划及实验步骤来验证前面的猜想与假设。这样做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课堂讨论中老师可适当提问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分析找出实验所需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及实验步骤。此环节让学生去完成目的:一是学生自己制定的计划与设计的实验,会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探究活动更有兴趣,实验探讨更有主动性与创造性,印象更加深刻。二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趣味性,使学生有了敢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具体操作如下:

①学生进行讨论要确定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应选用平面镜还是平板玻璃来作镜面?找几组学生分别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在讨论过程中视学生情况老师可作适当的提示。经讨论学生一般能找出用平板玻璃做实验的理由,一是玻璃板有平面镜的作用可以代替,二是玻璃板透明,可以看到他后面的物体。

②学生讨论用平板玻璃作平面镜时,选择什么物体来成像效果最好、最清楚?学生可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探讨,并分组得出结论。如果学生有困难,老师在讨论过程中可适当给出提示。例如:请同学们比较铅笔、没有点燃的蜡烛及点燃的蜡烛在平板玻璃中的像,哪个成像效果更好?学生经讨论得出用点燃的蜡烛做实验效果好。

③老师此时给出实验器材供同学们选用: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两只,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

④学生四个人(两个课桌)一组,讨论选用的实验器材、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如何确定像与物的位置关系,大小关系,左右关系,以及如何确定实像还是虚像的具体实验方案(8-10分钟)。

⑤老师请不同组的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每种方案都要阐述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如何比较物象大小关系、如何确定物象位置关系,尤其是物像大小关系要说出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探讨,还要阐述如何知道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并引导学生找出每种方案的优点与不足,找出最佳实验方案。实验探究中用了两支相同的蜡烛,一支点燃放在玻璃板前面,另一支没有点燃,放在玻璃板后面,这样做的好处一是确定了像的位置,二是能方便的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

4、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学生开始四人一组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来验证前面的猜想与假设(15-20分钟)。此环节由学生完成目的一是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与发散性,二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与探索能力。

5、分析与论证:

实验结束,必须进行分析与论证才能确定自己的探究结果是否正确,各实验小组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实验探究结果,让学生讲解探究结论中有哪些内容与猜想相符,有哪些不符。此环节由学生去完成目的:一是学生总结不受限制,可能会提出与结论不一致的问题,二是在学生互相质疑的过程中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于时间关系请2-4个小组即可,其它组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来进行分析与论证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老师可将以下问题用投影或电脑打出来:

①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②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③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④当物体远离或靠近平面镜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什么?

6、评估与交流:

评估与交流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探究思路、探究方法、探究步骤、探究结论等,检查是否有错误和疏漏,从而对结论的可靠性进行评估,为以后的实验探究少走弯路,少出错误作很好的铺垫。此节由学生完成目的:每一组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方式,探索思路与探索方法不尽相同,让每个同学总结更能体现个体差异,可以以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自己总结。

7、交流与合作:

各小组将自己的探究过程,收集到的证据和作出的总结向全班报告,进行质疑与答辩。此环节视课程情况而定,可以揉到其它环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