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是元曲销魂
638600000041

第41章 汉宫青冢上,隔世遇知音

汉宫青冢上,隔世遇知音

那一夜深宫里的幽怨之音,令宫槐的宿鸟、庭树的栖鸦都要屏息。是谁的琵琶乐惊醒了帝王梦,让汉元帝在宫中四处寻觅那幽怨的乐曲从何而来?

元帝走进了他这辈子都不会去、也不能去的冷宫院内,在一帘深幽的帐幕之后,看到了一抹纤细优美的身影。那一刻他惊呆了,为何这寒宫之中竟有如此清艳女子,而他从未有过印象。【醉中天】将两叶赛宫样眉儿画,把一个宜梳裹脸儿搽,额角香钿贴翠花,一笑有倾城价。若是越勾践姑苏台上见他,那西施半筹也不纳,更敢早十年败国亡家。

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此女的面容倾国倾城,汉元帝一看到她,便惊为天人,比西施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越王勾践早遇到她,西施也要被忽略不计。想到这里,汉元帝更加不理解,就算自己终日在朝堂上忙于政事,也不可能轻易忽略这样的优雅女子,究竟原因为何?

让汉元帝深深着迷的女子,便是在汉宫中呆了几年的王嫱王昭君。她没料到在半夜里弹琴,竟然会惊动帝王,犹以为自己身在梦中。想当年画师毛延寿从中作梗,在她的画像上点了丧夫痣,使她从一进宫就幽居冷殿。一晚,她忧思难消,本打算趁着夜里无人,拂曲聊以慰藉,竟然引来一心希冀见到的人。

汉元帝与王昭君邂逅的一幕,便是《汉宫秋》第一折开篇所写的场景。马致远的《汉宫秋》作为元代的名剧,所写的虽然是昭君,但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不以昭君出塞为主要内容,而是架空了一段昭君与元帝相爱的过程。在全剧中,马致远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想象,放纵自己的笔调,去写一段欲舍难离、可歌可泣的爱恋。

剧中的元帝和明妃王嫱,前者体贴,后者温柔,使他们相处的时光温馨无比。可惜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恨月长圆。昭君得宠之后,画师毛延寿畏罪潜逃至匈奴,为了报复元帝和昭君,便将昭君的画像送给单于。单于顿时为王昭君的美貌所迷,本准备南下进攻的念头也打消了,派使者到汉室索婚,只要元帝将昭君奉上,一切皆可商量,要是汉元帝敢拒绝,匈奴“有百万雄兵,刻日南侵,以决胜负”。

汉元帝本以为满朝的文武百官会支持他打仗,哪知这班人马各个吓得屁滚尿流,哭爹喊娘地要求他把昭君送给匈奴王。这些“卧重裀,食列鼎,乘肥马,衣轻裘”的重臣们,本应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却在关键时刻都龟缩起来。面对这些废物,元帝一个人又能做什么?就这样,元帝忍着撕心裂肺的痛楚,在大殿上为王嫱和匈奴单于主持婚礼。那一刻,他的拳头紧握,指甲嵌进掌心,掌心渗出的鲜血被隐没于明黄的袖中。

被逼献出心爱的女人,元帝的痛苦王嫱是明白的,但是她能不走吗?那些大臣们为了讨好匈奴,迫元帝将自己放手,已经把她比做了颠覆国家的妲己。只要她走了,既能保证汉室的平安,也不至于让心中所爱背负亡国之君的罪名。

王嫱其实是非常聪明的,美丽、果敢、睿智,女人应有的她都有,女人没有的她也有。塞外虽是苦寒之地,朔漠相连,低头不见地界,抬头望不到天边,却任她行走,无拘无束,比她在汉宫里受千夫所指强上百倍。如果因她而令中土黎民受苦,她就变成千古罪人了;如果她的走能息止干戈,或可流芳永世。

事实证明,王嫱的选择是正确的。中国的文人最不齿不洁的女人,无论是身体的背叛还是心灵的背叛。但是当一个女人为了所谓的民族大义而牺牲“贞洁”,便是永世赞赏的对象。许多人可怜王嫱远赴千里,埋骨他乡,魂向中土不能回,为她写下不计其数的挽联,为他歌功颂德。王安石也说过,王嫱既成就了中土数十年的安宁,也使得她自己的爱情得到了皈依。也许王安石这样说是对的,元帝虽然为了昭君痴迷,却没有力量守护她,相反是单于给了昭君婚姻上的皈依。但是,马致远的《汉宫秋》不想苟同他人的看法,而是对元帝与王嫱不能情有所衷给予了最大的怜悯。【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此段所写的尽是元帝送别昭君时的痛苦心情。他在灞桥之上,远眺着护送王嫱的马车隐于荒草戈壁,感到自己的魂也快要离体追随而去。元帝一想到昭君从此便要受苦,终日对着荒草霜天,身边伴的不是贴心的人,他便痛苦难当。塞外的生活时何等凄苦,随处可见褪了毛的狗、扛着红缨枪的牧人,四处都是马负行装,荒凉不已,待在那里,过得日子也一定是辛苦的。

昭君伤心地离开了,目送她离去的元帝也不得不乘车回咸阳,可是每过一道宫墙,每走一条回廊,两个心爱之人的距离便远了几里。对元帝来说,汉宫之内,只余一片孤寂,只剩凉夜昏月,只闻寒蝉悲泣。再也听不到昭君的琵琶声了。

这一段曲子情感缠绵悱恻,马致远笔下的汉元帝,多情得超乎想象。但剧情没有就此打住,更悲惨的事情发生了。

得到王嫱的单于率兵北去,王嫱却做出了惊世之举。她一方面不舍故土,另一方面思念元帝成疾,便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投水而死。昭君死的当夜,汉元帝做梦惊醒,突闻窗外孤雁哀鸣,顿时泪如泉涌。他跌跌撞撞地跑出寝殿,叫宫人去打听昭君的消息,才知昭君刚刚已经自尽。而单于怕和汉室因此起了干戈,将画师毛延寿遣送回来。

元帝痛煞,几欲撞墙,下令叫人砍了毛延寿的脑袋,以慰藉昭君在天之灵。数年后,元帝也抑郁而亡。

在《汉宫秋》里,王嫱与元帝的爱情虽然生不能在一起,但得到了共同赴死的结局,这是马致远对忠贞爱情的理解。

历史上的王昭君,为了更远大的目标顽强地留在蛮荒之地,既传播中土文化,又宣传和谐共处的观念,匈奴人因此而受益良多,并奉她为神女,在大青山脚下为她建造了永世不倒的衣冠冢。而《汉宫秋》里的王嫱惹人生怜,一心守护自己的爱情,在爱情不能完美时则捐躯赴国。

昭君,是一个多么特别的女子。古人常以“女子小人难养”来鄙夷女子,可是谁言女儿做不得千秋事业?昭君不正是个中的佼佼者。至少,她令两个男人为她神魂颠倒,一个从此江山不再是江山,英年早亡;一个从此江山是美人,放弃了侵吞辽阔中原的梦想。她凭借着智慧守护中土大地,比起那些只知风花雪月、荣华富贵、野趣山林的男人们不知勇敢多少倍。真正应该遭到鄙视的是那些一心以“和亲”祈求和平的人,该遭唾弃的是妄图依靠女人成事的男人。

唐朝诗人戎昱叹曰:“汉家青史上,拙计是和亲。社稷托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净少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把江山的安全记挂在女人身上,江山之主用来干什么?社稷之臣呢?王昭君幸运地成了匈、汉和平的媒介,然而历史上有多少女人都成了牺牲品。人常说“红颜祸水”,怪女人误了江山,其实江山才误了女人的幸福。

不同于古今的大家,马致远不仅借昭君诉说自己的国仇家恨、民族不融的痛苦,而且更倾心地顾及一个女人背井离乡的感受,写她与元帝两地鸳鸯的悲情。他借元帝的口,说出“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别离之痛:不必思量,思量也断肠。

王嫱与元帝的深情相爱,恐怕也就只有比较多愁善感的马致远去留意。二人在塞上青谷、汉宫秋月里遥遥望,依稀邂逅了隔世的知音。马致远也借二人不能魂守的事实,状告时代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