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食用菌栽培技术
6406200000012

第12章 草菇栽培技术

一、概述

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又名兰花菇、南华菇、美味包菇、中国蘑菇、麻菇等。是一种喜温、喜湿,腐生于粪草、秸杆等纤维类基质上的食用菌。子实体伞形,初期为卵圆形,外菌幕破裂后形成菌托,菌盖钟型,直径5—20cm,中央呈灰色。菌柄白色,松软,圆柱形,长5—18cm,直径0.8—1.5cm。菌托杯状,灰色。子实体单生或丛生。它的菇肉脆嫩,味道鲜美,是我国栽培食用菌中方法最简单,出菇最快,原料最丰富,最可口的食用菌之一。

草菇清香鲜美,滑嫩可口,营养价值颇高。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C。草菇性温,营养丰富,故能强身。夏天食用可以清暑解热,由于富含维生素C,因而对坏血病有一定疗效。它还含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预防血脂过高和血管硬化等因体力活动不足而引起的疾病。常吃草菇能提高机体抗御传染病功能,加速创伤的愈合。

栽培草菇主要用稻草等纤维素含量较多的原料。我国纤维素资源极为丰富,给草菇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原料。栽培草菇,无需特殊设备,成本低,技术易掌握,收效快,从播种到收获仅需12—15天,是食用菌中生产周期最短的菇类。栽培草菇产值高,收益大,种过草菇的废料还可用于蘑菇栽培或作为肥料回田。因此,发展草菇生产是活跃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收益好的一个短、平、快项目。

二、生活条件

(一)营养:草菇菌丝能利用多种碳源,其中利用糖类能力的大小顺序为单糖、双糖、多糖。菌丝对纤维物质分解能力极强,除了稻草外,棉子壳,废棉,茶叶渣等富含纤维素的基质都能长草菇。

(二)温度:草菇属高温型菇类,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5—40℃,最适温度为28—36℃,低于15℃或高于40℃,菌丝生长均会受到抑制。子实体形成时的温度范围为23—35℃,最适为26—28℃,气温在23℃以下或高于35℃时,不易形成子实体。在适温范围内,菇蕾在偏高的温度中生长较快,但菇小质差,开伞快;在偏低的温度环境中生长较慢,但菇大,肉厚,质优。孢子在40℃左右萌发,低于25℃或高于45℃均不能萌发。

(三)湿度:草菇喜欢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中生长发育。水分不足,菌丝生长缓慢,不易形成子实体。水分过多,会造成通气不良,导致烂菇和死菇,也容易被杂菌污染。培养料中一般含水量65%左右为宜。空气相对湿度最好在85—95%,若长期在95%以上,子实体易腐烂,感染杂菌。

(四)空气:草菇为好氧性菌类,呼吸量为蘑菇的6倍。新鲜空气是草菇菌丝体正常生长和子实体形成的重要条件。氧气不足,抑制菇蕾的形成。在出菇阶段,若空气不流通或水分过大,草铺的太厚,均可造成缺氧。当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会对菌丝和子实体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室内栽培草菇时,要注意通风换气。

(五)光照:草菇孢子萌发,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照,但子实体形成则需要一定光照,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很难形成子实体。散射光有利于子实体的形成,促进色泽加深,并健壮生长,无光条件下易变白。在阳光直接照射下,菌丝会受到抑制甚至死亡。光照适宜,形成的子实体组织致密。光照不足,组织疏松。所以光照和子实体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六、)酸碱度:草菇喜欢微碱环境,这是粪草腐生菌丝体的共同特性。草菇孢子萌发最适PH值为8.0,菌丝体在PH值5—10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9。子实体发生最适PH值为8.5。

三、栽培技术

(一)栽培季节

草菇属高温型食用菌。在自然条件下栽培草菇,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决定栽培时期,北方地区在6月上旬—9月初,平均气温在23℃以上时进行。室内栽培,特别是利用蔬菜塑料大棚栽培时,可适当提前或延后栽培。

(二)栽培方法

草菇栽培分室外栽培和室内栽培两大类。又因栽培原料不同有多种栽培方式。各地应依据当地气候特点及资源状况采取相应的栽培模式。

1、培养料配方

堆制培养料的场地最好是水泥地,且水源方便。草菇栽培料配方有以下几种:

(1) 稻草53—60%、干稻草粉30%、麸皮7%(或干牛尿粉7—15%)尿素或硫酸铵0.5%、石灰2—3%、PH7.2、水适量。

(2) 干麦秸88%,干牛粪粉12%,生石灰3%,PH值8,含水量60—65%。

(3) 稻草30%,麦秸62%,麸皮5%,生石灰3%,PH值8,含水量60—65%。

2、栽培方式

1、室外阳畦栽培法:

阳畦栽培应选在离水源较近,交通方便,排水较好的砂壤地。周围环境洁净,通风良好,具有较好的遮荫条件。阳畦的长短根据地形而定,宽一般为1.2米,畦高0.3—0.4米,畦与畦之间留有0.5—0.6米宽的人行道,比畦平面低0.3—0.4米,也作排水沟用。畦面略呈凸形,利于排水通风。畦面一般要平整,不易高低不平或有大块土块。阳畦整好后,先用杀虫剂和灭菌剂进行喷撒杀虫灭菌,紧接着进行铺料(事先准备好的培养料),若是长稻草,要先用石灰水浸泡24小时,并预堆发酵5—7天;若是混合碎料,要按配方要求拌好,使含水量达到70%左右,堆闷1—2小时即可播种。若是长稻草,最好打成0.5—1公斤的草把(抓一把草两端对折后拧成8字状),大头向外,稍子向里依次沿阳畦横向排放,草把要排放紧密,空隙间用碎草填实,沿草把外缘内侧约3—5厘米处均匀撒播一宽约10厘米的菌种带。这样一共排放4—5层,最上一层再撒播一层菌种,然后将中间凹陷处填平,并加放“龙骨草把”以达到收垛封顶的目的。最后再均匀喷水,盖上草帘和塑料薄膜保温保湿。

2、长稻草室内床栽:

先将稻草用1%的石灰水浸泡12—24小时,使其软化。捞出后打成草把预堆发酵(堆成底宽2米,高1.5米的梯形堆,盖上塑料薄膜。),约10天左右,草变成褐色即可,一般翻堆2—3次。

料堆好后,要及时将菇房清理干净,并用杀虫剂和灭菌剂将菇房及菇床进行彻底杀虫灭菌,之后打开门窗通风3—4小时。紧接着按照阳畦长草栽培的方法进行铺草播种,但料不易过厚,一般为30厘米左右即可。室内床栽不需盖草帘,只盖塑料地膜就可以了。

(三)栽培管理

1、发菌管理:无论是哪一种栽培方式,在发菌过程中一定要加强保温、保湿和通风管理。室外栽培还要注意遮阳和防雨管理,即不能淋雨也不能让太阳光曝晒。

在播种后的第2天,每天都要掀动畦床或菇床上的地膜2—3次,每次抖动2—3次进行通风换气。当菌丝吃料约1/2后,要加大通风量,每次可掀起地膜30分钟,每天2—3次。室内栽培还要打开门窗进行通风换气,每次约1—2小时。但要注意,不能因为通风而降低了发菌温度和菌床湿度。如果发现料面过干,要及时补充水分。发菌时的温度一般应保持在30—35℃之间,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温度过高菌丝就会死亡,温度过低菌丝生长缓慢,低于5℃就停止生长。另外,发菌时还要注意防止虫害发生,一旦发现虫害就要及时防治。

2、出菇管理:自播种到出菇一般为15—20天。在出菇期,要保持菇房或拱棚内的相对湿度在90%—95%,才能保证正常出菇。除了及时增加空气相对湿度外,还要降低温度,使菇房或拱棚的温度保持在25—28℃,同时加大通风量,保持菇房空气清新。

播种后5—7天出现子实体原基,此时需要通气和散射光照,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温度30℃。从现蕾至采菇约需5天。播种后草菇原基出现前喷第一次结菇水要重些。菌丝开始扭结时,应适当少喷水,培养料含水量控制在72—80%;出现子实体时,掊养料含水量应控制在68—75%,以后晴天就早、中、晚各喷一次水。第一潮菇后培养料用1%石灰水提高PH值至7.2—8,在室外栽培要特别注意防寒,防风,防雨和防烈日曝晒。防治病虫可在建堆前用2—3%石灰水喷杀杂菌,调节酸碱度。用0.5%敌敌畏杀螨、蝇、跳虫等。培养料入床前要彻底消毒以杀菌灭虫。此外,在管理过程中要防止菇蕾萎缩。菌蕾萎缩和死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菌种老化、退化:菌种老化,播种后菌丝生长缓慢,萌发,吃料,封面困难,导致分解能力下降,阻碍菌蕾生长。因此,在栽培时菌种须年年分离和引新种,适温保存;栽培种菌龄掌握在25天左右。(2)料温偏低:播种后料温低于30℃,昼夜温差大,菌蕾生长受阻,萎缩死亡。因此,要选择适宜的栽培季节,做好保温工作,使料温维持在30—35℃,以利出菇和延长出菇期。(3)用水不当:料偏干,菌蕾因缺水而枯萎、死亡。在菌蕾刚形成时,直接喷水也极易伤害菌蕾。播种前,应让培养料吃足、吃透水,出菇期间空气湿度保持90—95%,严禁菌蕾初期对菇床直接用水。(4)通气不良:二氧化碳积聚过多,也会引起菌蕾萎缩、死亡。应避免当头风,干燥风直接吹入菇房,做到保温和通风相结合。(5)料霉变,配方不合理:培养料受潮,变黑、变霉,营养不足,或石灰用量不足,料偏酸,也会导致菌蕾萎缩死亡。因此,栽培前培养料宜曝晒1—2天,PH8—9左右。

(四)采收

草菇是一种高温品种,在夏季高温季节栽培,其生长期较短。一般从播种到采收只有12—15天,从现蕾到成熟开伞只有3—4天,尤其是后期,生长更为迅速,如早晨不及时采收,到中午就会开伞,所以每日需采收2—3次,要在蛋形期的中、后期采收。此时用手轻轻捏菌蛋子实体顶部,手感有弹性,说明包被内菌盖已趋展平,应立即采收。如顶部感到坚硬,内部结构还相当致密,暂不采收,让其继续生长。若采收推迟到伸长期后期,其品质下降,一旦开伞,质量更差。采收时一手按住草菇着生的基部,另一手将菇蛋轻轻拧掉,切勿像拔萝卜似的向上猛拔,这样会将基部的幼蕾一起拔掉。如草菇密集从生时,可用小刀从草菇基部先把大菇切割下来,留下幼菇继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