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食用菌栽培技术
6406200000014

第14章 白灵菇栽培技术

一、概述

白灵菇[Pleurotus eryngii(DC.:Fr.)Quel.Var.nebrodensis Inzenga]是我国菌物科技工作者于20世纪末,在新疆戈壁滩上发现并人工驯化成功的一种珍稀食用菌。经分析测定,白灵菇含有氨基酸27种,其中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同时还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以及一定的微量元素。白灵菇多糖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具有防癌抗癌的作用。因此,白灵菇既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高蛋白食品,同时也是一种具有较高医疗保健作用的保健品。其子实体单生,半圆形、扇形或勺形,白色,菌盖直径8—15cm,肉厚菌柄短或无,如有柄,则侧生,菌褶延生,稀疏,窄。

近几年来,国内一些省区纷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其进行研究开发,并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生活条件

(一)营养:袋料栽培白灵菇,其菌丝生长所需的全部物质都必须依靠培养基提供,因而,培养基中碳、氮及其他营养成分是否丰富,碳氮比值是否适宜,是菌丝和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基础。许多工农业生产下脚料,如棉籽壳、木屑、稻草、废棉、玉米芯、甘蔗渣等可作为白灵菇培养料,提供白灵菇生长所需的主要成份。白灵菇菌丝能利用植物蛋白、尿素、硝铵,硫酸铵等作为氮源,生产中常用天然有机氮化合物如麸皮、米糠、玉米粉、豆饼粉等作氮素补充料。麸皮、米糠天然氮源物质,必须新鲜无霉变,陈旧料中游离脂肪酸较多,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

(二)温度:白灵菇属中高温型菌类,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温度有不同要求。营养菌丝生长温度为10—28℃,最适温度为20—25℃。子实体生长温度为8—20℃,白天为15—20℃,晚间为8—10℃。最适温度为14—18℃。需有10℃左右的温差刺激,才能有利于子实体的形成和发育。因此,温差刺激是白灵菇子实体形成和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湿度为:白灵菇属于喜湿性菌类,人工栽培时,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所需水分主要来源于培养基中,基质含水量是影响发菌和出菇的重要因素。由于不同原料的吸水性,孔隙度及持水性等差异较大,拌料时掌握好合适的含水量是关键环节。一般培养料的含水量为60—65%。水分不足时,菌丝生长缓慢无力,子实体分化受阻,且易发生枯萎现象。子实体的生长发育,除要求充足地基质含水量外,同时还需要空气保持一定的潮湿度。一般在原基形成阶段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85%之间。当菇蕾长至鸽蛋大小时,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90—95%之间。

(四)空气:白灵菇属好气性真菌,不同生育阶段对氧气和二氧化碳有不同的要求。菌丝体生长阶段。对氧的需求量随菌丝量的增殖和生长速度加快面增大。氧气供给不足(通气性差)菌丝难吃料,生长速度慢或生长停滞。子实体发育期,生理代谢旺盛,要求有充足的氧气供给。如果通风换气条件好,子实体发育正常,质量优,产量高,病虫害也很少发生。

(五)光照:白灵菇菌丝体生长阶段,黑暗环境比在光照条件下生长快,但子实体分化和发育阶段必须要有一定的散射光。因此,发菌期间培养室应尽量减少光照,才能使菌丝快速、均匀、健壮生长。菌丝发育成熟以后,必须有一定的散射光刺激,才能形成原基,只有在一定散射光的作用下,子实体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六)酸碱度:白灵菇在培养料PH值为7.5—8.5之间,菌丝生长最好。一般按照配方配制的培养料,其自然PH值基本能满足菌丝生长的要求无需测试和调节。但菌丝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代谢作用易使培养料的PH下降,因此在配料时,适当增加培养料的碱性,有利于菌丝定值生长。

三、栽培技术

(一)栽培季节与场地:

白灵菇的栽培季节要根据其出菇温度合理安排,白灵菇出菇温度为8—20℃。栽培场地应选择在通风良好,水源充足,无污染的地方。闲置的房屋,简易蔬菜大棚等都可利用,应尽量满足白灵菇在发菌期和出菇期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

(二)品种选择:

不同品种对出菇温度的要求有一定的差异,各地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选择适宜的品种。

(三)培养料配方与配制:

1、配方:

(1)棉籽皮80%,麸皮15%,玉米粉3%,石灰1%,石膏1%,PH值7.5—8.5。料水比为1:1.2—1.3。

(2)、棉籽皮60%,麸皮8%,玉米粉5%,玉米芯25%,碳酸钙1%,石膏1%,PH值7.5—8.5。

(3)、棉籽皮90%,麸皮5%,玉米芯3%,碳酸钙1%,石膏1%,PH值7.5—8.5。

(4)、玉米芯78%,麸皮15%,玉米粉5%,石灰1%,石膏1%,PH值7.5—8.5。料水比为1:1.2—1.3。

2、培养料配制:

根据当地条件,选用所需配方,并按日生产能力和灭菌锅的容量进行称料,先将棉籽皮、麸皮、石膏等不溶性的干料在拌料场混匀,然后再加水拌匀。用锹来回翻动数次,力求均匀。大规模栽培时,利用搅拌机对吸水性较差的棉籽皮进行搅拌效果更佳。

无论是手工拌料还是机械拌料,都必须掌握好培养基含水量,一般为55—60%。测定含水量的方法是:用手紧握已拌好的料,若指缝间有水渗出而不下滴,此时含水量为最佳。配完料后,堆置2—3小时,让水分渗透均匀后即可装袋。

(四)装袋灭菌:

将配制好的培养料,装入塑料袋中称为装袋。一般可用手工或装袋机装料。手工装料劳动效率较低。利用装袋机装料速度快。塑料袋规格一般用18×40cm聚乙烯袋。总的要求是装袋要实,封口要牢,扎绳要紧,不留缝隙,一般18×40cm规格袋可装干料0.4公斤。切忌装料过紧过松,过紧易胀破袋子,过松时菌袋难以成形,且接种时易感染杂菌。装袋完毕后,应抓紧时间进行灭菌。灭菌最常用方法是常压灭菌灶。灭菌初期应大火猛攻,使灶内温度在最短时间内达到100℃。100℃以上保持10—12小时,再闷锅5小时即可。灭菌时应注意袋与袋在锅内有一定空隙,以利通气畅通。

(五)消毒接种:

灭菌之后,待料温降至25℃时,即可将袋料转入接种间,小规模生产者可直接置于接种室或培养室就地冷却到25℃,即可接种操作。

1、菌种检验:接种之前应按1袋三级种(17×33cm)接15袋的比例,对菌种进行认真检验后搬入接种室。发现有杂菌污染,绝不能用。菌种在使用前,用0.2%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分钟,进行表面消毒,然后放入接种室。

2、接种室消毒:接种室在使用前应进行两次消毒处理。第一次按房间面积大小,事先应将接种时所用工作服、桌凳及工具放入接种室进行“气雾消毒”处理,一般为45分钟。第二次是将冷却后袋料,接种工具及预处理过的菌种搬入接种室后,用紫外线或电子灭菌器灭菌40分钟。注意搬袋料时,先由多人将灭菌冷却后的料袋小心运到接种室门口,再由房内专门人员移到室内堆放好,以免杂菌大量入侵。

3、接种方法:接种必须严格进行无菌操作,而卫生清洁是无菌的基础。接种人员肤、发、指甲一定要干净。进入接种环境之前应戴工作帽,穿专用工作服及拖鞋。每次进入人员不宜过多,通常3—4人即可。操作之前双手用75%酒精棉球擦干净,接种工具按常规进行火焰灭菌。接种方式采用两头接种法,先打开袋口一端,迅速放入适量菌种快速扎口。然后再打开袋口的另一头,放入适量菌种,封住袋口即可。接种后菌袋及时搬入专门培养室内堆成花墙培养。接种室清扫后,再搬入第二批袋料。重新消毒后继续接种。

(六)发菌管理:

接种后,白灵菇菌丝在菌袋中萌发定值,蔓延生长的过程中要合理通风换气,防止杂菌污染。

接种后将菌袋单码摆放在经消毒过的干燥的室内发菌,低温季节可采用双码摆放,一般摆4—6层,室温要求23—25℃,湿度60%以下暗光培养。15天左右进行第1次翻堆检查,挑出污染袋。接种后3—4周菌丝生长快,呼吸旺盛,此时要适当松动一下袋口绳供氧。或用灭菌针头在袋口周围扎孔增氧,并注意室内通风降温,袋温最好保持在25℃左右,最高不得超过28℃,以免造成烧菌,8周左右,菌丝基本发满袋,可进行第2次翻堆,将菌丝长满的和未长满的分开摆放管理。发满的菌袋不会立即出菇,要在18—20℃,相对温度60%左右,空气新鲜的环境中继续培养30—40天,当菌丝浓白,菌袋坚实,达到生理成熟时进行催蕾出菇。菌袋发满后,将袋口打开进行搔菌,搔菌面积约2厘米。搔菌后将打开的袋口重新拢起,总之,在袋口内要形成一个既保湿又通气的小空间,这样更有利于原基分化。必须注意无论是扭住还是松松扎起的袋口都不能散开,以防料面失水不出菇。

(七)出菇管理:

搔菌后,为了促进菌丝恢复生长,棚内应注意保温,室温控制在15—20℃,尽量减少温差。3—5天内菌丝恢复,此时开始拉大温差,昼夜温度8—18℃最佳,最好不低于5℃,不高于20℃,相对湿度控制在80%—85%,需散射光,同时,适当通风保持空气新鲜,一般9—12天即可现蕾。当菇蕾有黄豆大小时,要把袋口稍微松一下,此时棚内湿度控制在90%左右。当菇蕾长至蚕豆大小时,即开袋疏蕾。菌袋每头保留1—2个茁壮,形态佳的菇蕾。其他去掉,当菇蕾长至鸽蛋大小时,要将袋口完全打开并挽起,露出菇蕾和料面。挽口的同时,将棚内的空间湿度提高到95%,不可向子实体上直接喷水。此时室(棚)内温度控制在10—20℃,最适为14—18℃,适当加大通风和增强散射光强度。

(八)采收:

在10—20℃的温度范围,湿度在95%左右的条件下,子实体生长12—17天,其菌盖边缘逐渐平展,而孢子又未弹射,菇体七、八成熟时,为最佳采收期。用手握子实体菌柄基部轻轻采下。采收后的鲜菇,清除柄基部的杂物后,单朵用保鲜纸包扎装箱销售。因其组织致密,含水量低,肉质厚,不易破碎,鲜品可长途运输。又因白灵菇不易变色,适合切片,在50—75℃的烘干箱内烤干,装塑料袋密封保存,也可按常规腌制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