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口才训练与演讲艺术
6416400000019

第19章 辩论口才培训(1)

辩论是历史的产物,并不是今天才有的。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而确立的。”可以说是辩论推动了社会发展,没有辩论就没有真理。当然辩论的口才也不是天生的,而是要经过培训才能形成和提高的。以下是几条提高辩论口才能力的途径:

1.提高辩论口才能力的途径

(一)日常的学习和积累

我们知道论辩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通常包括系统广博的知识结构、坚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敏捷的思维、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这些都需要一个人在日常进行不断的学习积累,不断的磨练和完善。只有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知识才会日益丰厚起来。俗话说:“十年磨一剑”、“根扎多深,树就长多高”就是这个道理。

(二)赛前的突击强化

在具备了论辩知识和能力的前提下,还要进行论辩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有一些论辩素质和能力要在辩论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我们来看1994年“长虹杯”全国电视辩论大赛中,冠军获得者南京大学代表队在赛前所做的为期40天的强化训练安排:

早晨6:30:发声与语音训练。队员们闻鸡而起,练朗诵,练声调,练语音,对着大镜子调整口形,互相纠正发音和表达,学习掌握在一篇材料内,变换感情、语调、语速叙述等等,力争声情并茂,情理兼容,伸缩变化自如……

下午2:30:抽签对辩。一个辩手如果没有好战的心理,缺乏灵敏的现场感应,不能在1分钟甚至几秒钟内调动知识积累迅速进入角色,进而以巧妙的策略,展开自己的理论逻辑,那么辩赢对手只能是梦想。为此,教练坚持天天对辩,在教室正中的条桌上,摆着一个杯子,里面插满周安华教练设计的辩签,两位队员随意抽签开辩。每位只给40秒的时间思考,随即开战,不战到天昏地暗,承教练首肯,双方都不肯停下。战毕,教练都有点评:立论的偏颇,展开的笨拙,重要论据的疏漏……如此等等,一番抨击。队员们也发表意见,最后辩手若有所思,幡然觉悟。这种两人对辩后来逐步发展成一对二、二对四、三对三的混合花样双打……

晚上7:30:纠谬与反应训练。犀利的目光、快捷的反应是一位辩手在自由辩论中表现出色的基本标志。为了炼就队员准确的判断和应答技巧,教练拿来了一些经典论着,抽取其中某一片段或者翻开《名言大观》选取培根、王尔德、罗尔斯等名人的语录,即读即问,队员于落音之际,迅速做出反应,指出它们或观念、或逻辑、或语言上的偏颇与荒谬。真理总是相对的,思维空间本是无限的,敢于怀疑,勇于批判,才能确立和创造。正是沿着这个思路,队员们逐步养成了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否定思维的习惯,出口成章,“头头是道”,而对他们的机警和敏感,苛刻的教练们常常报之以40分、50分的评价,纠谬训练一月,竟无一人及格过。(周安华)

正是这种严格的强化训练,才使南京大学代表队在该次辩论赛中一举夺魁。

再如法庭论辩,公诉人、辩护人也要围绕案情进行辩前的准备,通常也要进行“短期突击”,查阅和学习相关法律、研究案情、设计论辩方案和辩词。像这样联系实际情况的辩前准备,由于精力集中,指向明确,思维状态高度集中,因而对于提高自身论辩能力非常有益。

(三)实战对抗

论辩交锋既是决定胜负的过程,也是提高论辩能力的大好时机。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经过实战,才能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奥妙,真正掌握论辩的规律,提高论辩能力。同时,参加实战,对辩手的心理素质、知识的积累程度、反应的敏捷程度等是一次良好的考验,通过参加辩论,无论胜负,都会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然后去努力提高。对辩手来说,多次参加实战是提高自身论辩能力的最佳途径。

2.培训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在辩论中获胜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另外,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充分发挥口才的优势。

一般而言,每个辩手在论辩中都会经历三个心理阶级:对话心理,对抗心理,超对抗心理。

一、对话心理

这是辩手成长过程中必经的心理阶段,是刚跨进辩论大门的朋友经常持有的一种心理。

对话心理的深层动机是说服对手,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辩手试图通过阐释自己的观点使对方信服。

这种情景在初入门的辩手那里时常可以看到:面红耳赤的辩手屡屡站起来坦陈利害,面对主置若罔闻,最后,他禁不住喊道:“我都讲得这么清楚了,你们怎么还听不懂呢?”引得场下一片哄笑。

这是对话心理发展到极致的表现,尽管这种情况并不多,但坦率地说,不少辩手在努力之后确实会在心里责问道:“你们怎么还不懂呢?”

如何顺利度过对话心理阶段呢?

第一,要认清对话心理的根源及表现形式。

对话心理的根源在于辩手没有认识到对手的不可战胜性。这里不可战胜不是指对手不会被击败,而是指心理上的不可说服。辩手也许会输在场上,但在内心里很少服气的,这即所谓“口服心不服”。对手的不可战胜性是由论辩的规则决定的:任何论辩只以许有一个胜利者,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服服贴贴地做好投降的架势,你一进攻,他马上挂起白旗。事实上,双方从头到尾者必须坚持一个观点,寸步的退让便可以导致全线崩溃。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明白对话心理何以常常难以凑效。

对话心理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如:颠来复去,反得述说;急燥不安,溢于言表;急于求成,心浮气燥等等,其中较为典型的有两种:

1是俞吾金教授称为“翻斗车心理”。这实际上是“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

这样的辩手上场前准备充分,自我感觉良好,对己方论据有着必胜的信心。一上场后,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股脑地把自己准备的存货全部抛出,一看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便产生急燥的情绪。

2是“他人中心主义”的心理。

这种心理与“翻斗车心理”恰好相反,辩手对己方的观点一笔带过,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逐一批驳对方的观点上,处处以别人的观点为主,希望通过逐一批驳而获全胜,事实往主秀无情。

第二,保持适中心态,做到既不主观又不被动、具体来说,需要确认以下几点:

①自己的论证经地准备,是有力量的

②不管对手的态度如何,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

③对手有可能不认输。

④自己的胜利不是对手的认输,而是靠评委的点分取胜。

经过以上几次训练,对话心理会有所缓和。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用焦急,通过多次实践,就可慢慢纠正。

二、对抗心理

对抗心理是论辩中最为常见的心理状态。处在这种心理状态之下,说明已经大致了解了辩论,知道论辩双方处于一种水火不相容却又相反相成的关系,此时,双方都不再一味攻击,而转向十面埋伏。

对抗心理状态下,对辩手的心理素质要求很高。

首先,辩手必须树立牢固的自信心,确信自己付出的努力不会白费,确信通过自己的继续努力可以获得胜利。

其次,要把这种自信心贯彻到论辩过程中的每分每秒中去,要从对方的每个环节中去寻找错误。整人的状态就象一只猎物就在眼前的鹰,不令对对方的逻辑、理论、事实、价值而言,即便是对对手的错别字和失态的举动也应加以充分运用。

下面举三例作一说明:

①首届国际大专辩论赛上。

王信国:我倒想请问对方辩友,在人性本恶之下,我们为什么要法律,为什么要惩治制度呢?

姜丰:对呀,这不正好论证了我方观点嘛!如果人性都是善的,还要法律和规范干什么?

注:这是针对核心观点“人性本善”的反击。

②季麟杨:我先请问反方同学三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我们李光耀总统当初在推行道德建设时,是不是也同样发展了经济建设,不然哪会有今天丰衣足食的新加超社会……

蒋昌建:首先指出对方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李光耀是总理而不是总统……

注:这是针对沦据中事实论据进行的反击。

③蔡美龄:……那么我想请问对方同学,如果有一个1-2岁的婴儿被感染,你对她进行性安全教育是必要的吗?

严嘉:至于说到小女孩,当然我们不要对她进行性安全的教育,但是对她的母亲当然要教育,这样才能防止艾滋病的母婴传染!

注:这是针对对方取是效果的发言的反击。

上面三次反击在论辩前都是无法准备的,辩手只所以能作出这样迅速有效的反应,关键便在于他们能始终保持一种高强度的对抗心理。

可见,对抗心理对辩手的正常发挥,直至超常发挥都是非常有益的,那么如何对抗心理能够发挥出应有作用呢?

首无,必须明确的是,最高明的对抗是主动的进攻,最高明的进攻是心理上的进攻。

对抗的形式有多种,既有正面交锋,又有旁敲侧击。或是讽喻挖苦,或是轻松调侃,并非只有严厉质问,穷迫猛打才是对抗的形式。在对抗心理之下可以发挥出技巧的极致,下面再举二例:

同是在首届华语国际大专辩论会上,严嘉向对方:“世界上已有1400万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的人口,这个问题难道不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吗?”

在这里,严嘉提到澳大利亚不是偶然的,因为他的对手正是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这样就会给对手以一种无形的压力。

上面这个例子可以说是非常和缓的施压方式,还可以专门有意设计一些问题来打破对方的心理防线,请看:

林肯曾为小阿姆斯特朗所作的那次经典性的辩护中便采用了这种方法:证人证明他在明亮的月光下看见了作案的全过程,林肯当即指出案发当天晚上是上弦月,半夜时分不可能有月光,从而一举戳破了这个谎言,使得这个证人不得不承认自己作的是伪证。

其次,对抗心理发挥作用,还要求辩手具有很强的对象感。这点很容易理解,论辩本质上虽不是说明对手,却不是论辩中不需要说服力,论辩中要说服的是评委的观众,他们才是辩手真正应想到的对象。一切对抗表演都是作给评委和观众看的,只有赢得了他们,才能最终获得胜利。

三、超对抗心理。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对抗由对话而来是更激烈的对话;超对抗发源于对抗,是更高层次的对抗。

超对抗心理与对抗心理相比,字面上仅是多个“超”字而已,事实上,这是两个差别很大的心理状态。王沪宁教授对超对抗心理曾有过一种形象的描述:“当人面对对手时,你要觉得自己对这个题目全知全解,而对方是无知的,你不是在和他辩论,而是在教他。如果他反驳,那是说明他没听懂,你可以再教他一遍。记住,你始终是老师,而他是学生。”这段话道出了超对抗心理的实质,即在超越对错,超越成败,超越平等关系的基础瞳对对方进行指点和分析。

这也即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

相传禅宗王祖弘忍在传授衣钵之前,要众弟子写偈语,他的得意弟子神秀写的一张偈语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样便超越了神秀的思路,完成了有相到无相的巨大飞跃,从而达到了四大皆空的最高境界。

但是超对抗不是不对抗,而是指在超对抗的心理状态下:能够做到想人之所不想,备人之所不备,出其不意,一招制胜。其中的关键是立意要高。在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上,复旦队的立意均要高出对方一筹,每当蒋昌建总结陈词时,对方的回辩常常表现出山穷水尽的感觉,因为复旦队的立意往往与人类的真善、美这些大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对方的发言难以超越这一境界这种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其效果要超过任何一种纯粹的技巧,这便是超对抗的力量所在。

对话心理,对抗心理,超对抗心理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是辩论心理发展的几个阶段。三者之间的区别也特别明显:对话心理强调的是辩手与对手之间的对话;对抗心理下的辩手是与评委观众的话;超过对抗心理之下的辩手则是与真理对话。

3.如何培训提高口才表达能力

在辩论中取得好的成绩,有好的口才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培训口才表达能力就非常重要。

论辩的语言有三个特点。

1.流畅。这要求培训时,要着重辩手的声音,语气,语调等。

2.简明。这要求培训时,要辩手在最短的时间内表达最明确涵义的内容。

3.善变。论辩中常常需要辩手接过话题,即兴发挥。

总之,论辩口才的特点决定了表达能力培训的内容。通过表达培训,便辩手达到语音纯正,干净简练,发有即兴发挥的目标。

培训方法之一:大声诵读法

这是训练辩手语音、语调、语气等基本功。

诵读材料应以议论文为主。因为论辩常以说理为主,语言比较平实,对语调的掌握要求高。这些要求的实现,必须从诵读议论文开始。

也可用一些诗歌,散文等材料。这些材料易于抒发感情,可培养辩手对语言传达感情的把握度。在论辩实战中,也需要辩手有所感情上的发挥,以吸引观众,评委,来调节场上气氛。

诵读时,要把注意力放在咬字及语调的升降上,如果可能,还可同时作一些发音方法的训练。

培训方法之二:限时问答法。

我们知道,论辩的语言应该干净利落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当进行限时表达的训练。

具体操作可采取自由辩论的模式,只是要省却双方的陈述。

让两个辩手互相问答,提问只能用一句话,回答也只能用一句话,旦互相回答不能超过规定的时间,一旦辩手在规定的时间没有表品整,可以让他立即悟到自己语言的缺陷,同时也给予积极的锻炼。

语言啰嗦是论辩的大病,在实战上不仅费时,也易遭到对方的抢攻,限时口才培训能很好地防止这一毛病,但需要长期地坚持下去。

培训方法之三:成语接龙法

在诸多的论辩中,自由辩论时,辩手说出几句成语来即兴调侃一番,会显出辩手的深度与智慧。运用成语接龙的培训方法能让人在较短的时间内涌现大量成语的影象。

成语接龙旨在接着辩手对特殊语言的掌握能力,也是为了丰富口语的内容。这种方法起源于民间游戏,操作的起来非常简单,即后一个人用前一个人说的成语的最后一字或同音字作为开头,再说出一个新的成语。

有些辩手在论辩时只会单调地使用反问、感叹,这是不够的。如果在平时常有成语接龙训练,在正式表达时就可能熟练地运用,效果肯定会很好。

培训方法之四:模仿法

大家也许对95国际华语大专辩论赛复旦大学队的表现记忆犹新。四辩蒋昌建在总结陈词时总是用几句涛来升华,效果很好。这种方法就是向上届亚洲华语大专辩论赛南京大学的四辩学的。还有如“对方辩手刚才说……”“如何解释……”这些常用的语言也不是一时创造出来的,而是通过多次模拟学会的。

观看辩论比赛录像,摹仿辩手的表达方法,也不失为一个好训练内容。尽管每个辩手都有自己不同的表达习惯,但表达上总有些共同之处,这是可以互相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