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口才训练与演讲艺术
6416400000018

第18章 演讲口才培训(5)

名人说的话不一定是名言,名言也不一定是名人说的。但是,名言总有一种引人注意的力量,名言之所以“名”,是因为它用简炼的语言,生动形象概括了一定的哲理,至少是在语言上有其独到之处。比如,我们都谈要珍惜学习机会,意思大家都懂,但说出来不一定能成为名言。可是看看下面几句话:

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牲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

——高尔基

人们的灾祸常成为他的学问。

——伊索

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就永远是一个奴隶。

——歌德

可见,名言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在演讲开头引用一句名言,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也吸引人。

5.抓住听众心理

有的演讲者准备了一段讲话开头,但临时会场发生了一些意外的情况,那么你不妨大胆地根据即景即情,拟一段即兴的开头。这样,演说者的讲话与现场气氛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引起听众强烈的共鸣。

1935年3月7日,高尔基应邀在苏联作协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当代表们听到高尔基的名字时,长时间热烈地鼓掌与吹呼,高尔基打消原来的开场白,即兴地开始他这样的讲话——

如果把花在鼓掌上面的全部时间计算起来,时间就浪费得太多了。

这时,台下响起了一片笑声。这个开头,实在是好,它对现场的情况自然地作了评价,使大家倍感亲切,而且也表现了高尔基的谦逊和幽默,从而更加吸引听众。

1863年11月19日,美国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落成时,15000名听众从四面八方聚拢在临时搭建的主席台前,前国务卿埃弗雷特心潮骤涌,眼前的人群、麦田、桃园,绵绵不绝的坡地,远方的青峰忽然激起他心中的波澜;四个月前,北方部队在北重创南方的部队,一举改变整个内战的局面,他为烈士英勇牺牲而感到无比崇敬,因此,他望着眼前的壮丽的景色,开始了他近两个小时的演说的开场白——

站在明净的长天之下,从这片经过人们终年耕耘而现在还它寂静憩息的广阔田野放眼望去,那雄伟的阿勒格尼山脉隐约地耸立在我们前方,弟兄们的坟墓就在我们脚下,我真不敢用我这微不足道的声音来打破上帝和大自然所安排下的这意味无穷的寂静……

这段讲话把壮阔的景色与崇敬的心情溶在一起,极大地吸引了听众,后来被人称作是“一生中的精心杰作,标志着他的演说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演讲与听众发生密切的关系,是人人应熟记的成功的秘诀,只要善于抓住听众当时的心理,便不难在第一句话就把自己与听众之间的鸿沟填平。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演讲的开头也一样。所以,当你登上演讲台之前,一定要琢磨着给演讲一个响亮的开头,而接下来的成功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9.演讲口才禁忌

演讲是一门艺术,对演讲口才的培训,不能只一味他进行正面培训,还要注意演讲中的禁忌。懂得了哪些话不该说,才能使演讲顺利进行。

演讲口才中常见的禁忌有:

1.忌豪言空谈

空谈是言之无物、空空洞洞的表达。现实中那些不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的空头言论太多了。有的单位一年一度的总结会,会议的开幕词用的是陈年的演讲稿,只把第一届改成第二届、第三届或第四届,内容照旧,年年如此,这就是空对空的典型例子。

2.忌杂乱无章

有人的演讲材料过于庞杂,讲起来像开无轨电车,开到哪里,算到哪里,叫人摸不着头绪。还有的不合逻辑,妄加论断;或者不顾事实,主观臆断。上得台来,不问青红皂白,哇啦哇啦一通,这也是某些官僚主义的病症。

3.忌冷漠乏味

有的人演讲时毫无表情,呆若木鸡,甚至肌肉紧绷,脸色铁青。缺乏演讲情趣,语言冷淡,没有抑扬顿挫、真情实感,演讲乏味,如同嚼蜡,叫人怎么不打瞌睡!

4.忌艰涩冗长

有人演讲用的是书面语言,使人感到艰涩难懂。毛泽东曾批评这种现象,说:“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么?”因此,要尽量避免使用书面用语,更不要“文夹白”,要用口语,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演讲,坚决抛弃晦涩难懂的词语。文章贵短,演讲也应该长话短说。

5.忌失言失态

有的演讲者老带“口头禅”,诸如“啊”、“是吧”、“怎么样”、“那么”,等等。演讲要讲效用,“口头禅”成堆,“啊啊”连篇,让人听了也为他感到难受,只能起消极作用。有的人演讲不了解听众的职务、水平,不注意会议的环境和背景,甚至不顾及本人的身份和在会议上的地位,这就难免在内容、措辞、语气、口吻等方面不妥善、不贴切、不礼貌、不恰当,这是必须加以注意的。

6.忌故弄玄虚

托尔斯泰说:“真正的艺术永远是十分朴素的、明白如画的,几乎可以用手触摸到似的。”

演讲要力求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如不考虑听众的接受能力,而用那种文绉绉、酸溜溜的语言就既不亲切,又艰涩难懂,往往事与愿违,弄得不好,还会闹成笑话。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现在的语言习惯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古代的不少词汇已逐步淘汰,弃之不用。如形容人面貌的“面如冠玉”、“樱唇一点”等,如今不会有人再用了。皇帝自称“朕”、“寡人”。称他人为“爱卿”,还有“令尊”、“令堂”、“令爱”之类的称谓,现在再用,就有不合时宜之嫌了。

演讲用文言文的时代早已过去,有的人在演讲中使用文言,卖弄学问,故显高雅,这种以艰涩之词惑众的人,没有市场了。因为用晦涩难懂的话,必须让人费心揣度,势必影响听的效果。而且听众文化素养有很大差别,应该“就低不就高”。所以,对广大群众演讲,更应该明白晓畅,通俗易懂。那种用“请恕冒昧”之类的话就未免是故作“高雅”,听众未必喜欢。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用铅笔画些花样,用色彩涂些炫耀的焰火,或是用古怪的文字写些光彩的句子,这些空头作家,就是世界上最机巧的人,然而艺术上最大的困难和最高的境地,却是要自然地,相互地描绘和写作。”这句话对演讲的语言使用也完全是适用的。

7.忌方言俚语

演讲按照内容的需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应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但要注意,由于我国幅员广大,方言众多,欲使演讲讲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交流顺当,还有个改变家乡音,推广普通话的问题,否则就会出现语言障碍。因为一个国家语言标准化、规范化的程度,往往反映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在演讲中,应尽量少用或不用方言俚语,免得出现不合时宜的“土相”。

10.给结尾一个圆满

戴尔?卡耐基说:“当听众听到最愉快的顶点,你就应该设法早些结束了……”

演说的结尾如同演说的开端,都是演说中的最关键处。看一个演说者,是无经验,还是显得老练?是敏捷,还是笨拙?往往只看其演说首尾两端就可以判断清楚。喜爱看戏的人说:“演员的上场、下场的神气如何,观众就可知道他的本领大小、技术好坏。”听演说也是样。结尾处如此重要,是因为:其一,最难做得很巧妙;其次,演说的结语可以圆满地完成整个演说,使听众把全篇演说思想的细丝连在一起,编织完成全篇演说的结构,最后抓住演说的主旨和要害。

很多演说者的结尾却不是成功的,他们草草就结尾了,孰不知,一个人最后所说的字句,在他停止以后仍然在人们耳边回响,是令人记得最多的,因此要避免以下几种错误。

有一个人是这样结束的:“以上是我对这件事所要说的;所以我想我可以停止了。”这不是个结尾,那是个错误,几乎是不能原谅的。

又有一位演说者把他所要说的话都说完了,却不晓得如何结束,总是围绕一句话翻来复去说了许多遍,而留给人们一个不好的印象。

而有些演说者则根本未能坚持到终点,在他们演说的中途,便开始胡说八道,就像一架机器耗尽汽油一样。经过一阵狼狈的挣扎,终于整个停顿,完全失败。

还有许多初上台的人常犯停止得太突然的毛病。他们演说还没有结束,意犹未尽就突然急促地终止。这样就显得不自然,就好像一位朋友正说着话,却突然鲁莽地站起,夺门而出,连一句告别的话也没说一样。

那么,怎么避免这种不圆满的结局呢?那就是要事先预备好结语。历代极成功的演说家如卡耐基、葛莱斯通、孙中山先生等人,都觉得应当把演说的结语写下来,并记清那些字句。初次演说的人更应如此。他应该很清楚地写下用怎样的词句做结束,并在演说前把结语温习数遍。在每次温习时,措词可不必雷同,只要意思达到了就可以了。

怎样预备结语使演说圆满地结束,有以下几个培训方案:

1.归纳法

演说者即使在三五分钟之内,也常常能讲许多内容,涉及好些事情。他演说结束了,到底主要讲了几个问题,听众还是模糊不清,抓不住要领。不少演说者以为,他该讲的都讲了,听众应该把说的要点都印在脑子里,和自己一样明白。实际不然。因为,演说者对自己所要说的话,思量过多少遍,而听众,在听讲前,完全是陌生的,演说者不明确把要点揭示出,他们一下子何以会和演说者一样清楚呢?有很多演说词,好像是一把掷向听众身上的铁砂,有的打中了,但大部分落在地下;听众记得一堆事情,但没有一件了解清楚,记得牢靠。

卡耐基曾为演说词结构拟定一个格式:开端——告诉听众你将要谈什么问题:中间——详细谈这些问题;结尾——把所谈的问题简明的概括一下,做个总结。

2.鼓励法

在某些演说中,可以用热情洋溢的话,称颂听众,提出希望,作为结尾。

例如演说者可以大力称颂演说地的物产、城市及其潜在的巨大市场,他最后的几句话将使听众感到高兴、乐观,因而可激发他们的热情,但是这种结束法若想有效,态度必须诚恳。不要谄媚,不可过分,如若不够诚恳,不是发自内心,便将显得虚伪,听众便不会真心接受。

3.幽默法

有人说过:“当你说再见的时候,要使人们笑。”假如你有能力这样做,并且有材料,那好极了!但是怎么做呢?每个人都应当按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做。

4.引用法

如果你能用适当的诗文名句来结尾,这样既可使演说优美、动听,又可获得所希望的气氛。

有一位商务演说大会的代表的演说是如此结尾的:“当你们回家之后,有些人会寄一张明信片来给我,就是你们不寄给我,我也要寄给你们每位一张,而且你们会很容易知道是我寄的,因为上面未贴邮票(众笑)。在上面,我要写一些字,是这样写着的:

季节自己来,季节又自己去。

你知道,世间一切都依时而凋谢。

但有一件却永远像露水一般绽放鲜艳。

那就是我对你们的思念和热爱。

这段诗正适合他全篇演说的旨意,因此这段诗就用得非常恰当。中国人演说中常用的“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也是个非常好的结束语。

5.降升法

降升法是结束演说最普遍的方法。不过这种方法不易运用,也不是对所有的演说,一切的题材都可应用的。但若能用得适当,将非常有声势。这种方法是一层高一层,一句比一句有力量。林肯在以尼亚加拉瀑布为题材的那篇演说中,就是用降升法。他以哥仑布、耶稣、摩西、亚当等的年代,与尼亚加拉瀑布一一相比,且一个比一个有力量。

6.情感法

充满感情的结束,最能打动听众的心,是一种非常完美的结尾。

林肯第二次就职演说的结尾就非常美妙、优美、感情充沛,扣人心弦。

“我们热烈地希望,诚恳地祈求,这大战的祸患能够迅速的完结,不过假如上帝的旨意仍然要它继续下去,直到奴隶们250年来辛苦集下的财产都化为乌有,并直到已受过鞭打的血肉挨一次刀枪的伤残,那么我们依然应当说:‘上帝的审判完全是真实的,公允的。”对任何人不要怨恨,对所有的人都以慈爱;让我们遵照上帝的旨意,坚决地主持正义,让我们继续努力完成我们的工作,收拾我们残破的国家,却纪念战死的烈士和他的孤儿寡妇——去做一切可达成我们彼此之间及各国之间永久和平的工作。”

7.见好法

现代的快节奏,要求演说者的演说简短有力,面不是洋洋洒洒,没完没了,如果那样,只会招来听众的反感。

文章应该精,而不宜长,如耶稣所讲过最伟大的演说“登山宝训”在五分钟内就可诵毕;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只有十句话;这些都是简洁的典范,我们演说也应如此,冗长的演说是不会受欢迎的。

演说若能以生动活泼的语句结束,将会使全篇演说更充满动感,让人感到骨肉血液奔腾沸流,情感高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