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集团军是德军主力,在西欧作战时曾经横扫比利时和法国,已经习惯于崩溃的对手在稍加抵抗甚至不做抵抗就成千上万地投降。现在这支希特勒的王牌部队在乌克兰第一次遇到如此顽强的抵抗。一年半以后,继赖歇瑙任司令官的保卢斯率领这个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城下陷人苏军重重包围,25万人马全军覆灭。当那些蜷缩在雪墙之下,因重伤和寒冷变得神志麻木的德军官兵纷纷开始举枪自杀之时,也许他们还能够记起,这支王牌部队的悲剧开始于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南缘。
德国人在二战结束后编着的战史中,这样评价波塔波夫的第五集团军:“该集团军在沼泽地的防御表明,苏军不愧为无与伦比的防御大师。”
为解脱陷人苦战的第六集团军,德国陆军总司令部不得不命令向斯摩凌斯克一莫斯科挺进的中央集团军群抽出部队,从北面向普里皮亚特沼泽地的苏军第五集团军实施突击。波塔波夫这个给德国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对手,通过卓有成效的作战行动,成功地牵制了两个方向的德军兵力。
最珍贵的经验,包含在最惨痛的教训中
万分可惜的是,基尔波诺斯率领的这支在战争初期表现杰出的西南方面军部队,由于种种原因,最后陷人德军高速推进的装甲集群合围而全军覆没。西南方面军的悲剧中有极其深刻的教训值得记取。他们曾经给德军造成了严重损失,但在一些对现代战争缺乏思想准备的人指导下,这支优秀部队最终覆灭,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最为惨重的一次损失。
当时对全力向西进攻的德军来说,苏军西南方面军已经向东深深楔人德军中央集群的南翼。随着德军在西南方面军左右两翼迅速向前进展,基尔波诺斯的处境变得越来越危险。
这是由单一方面作战成功带来的危险。对这种因局部得手带来的危险,当时的若干领导者并未领悟。7月10日,斯大林任命国内战争中的老英雄布琼尼元帅为西南战区总司令,赫鲁晓夫为军事委员会委员。布琼尼颁布的第一号命令是:“不许后退一步。要坚守和反击。”这位国内战争的老英雄不知道希特勒颁布的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方案”中指令:“装甲部队应果敢作战,人对方深远纵深,歼灭部署在俄国西部地区的俄国陆军主力,必须防止有作战能力的部队退人俄国纵深辽阔地区。”
希特勒想尽可能将苏军主力围歼于相对狭窄的西部,所以命令“必须防止有作战能力的部队退人俄国纵深辽阔地区”;但布琼尼也在要求“不许后退一步”。新成立的苏军西南战区指挥部把部队装进敌人的圈套之前,思想首先装进了敌人的圈套。
布琼尼上任一周办的第二件事,就是把基尔波诺斯指挥的第六集团军和第十二集团军调出,划归秋列涅夫大将的南方方面军指挥。布琼尼本想通过此举减少西南方面军防御正面,让基尔波诺斯集中力量防守基辅,结果马上造成指挥上的混乱。8月初,这两个集团军在乌曼地区陷人德军合围。同时被围的还有南方方面军第十八集团军一部分。8月8日,德军乌曼合围战结束。苏军第六、第十二集团军大部及第十八集团军一部,共计10万余人被德军歼灭,第六集团军司令穆兹琴科中将和第十二集团军司令波涅杰林少将皆被德军俘虏。
此后基尔波诺斯的西南方面军处境便每况愈下。
8月中旬,战场上出现了一种包含极大危险的态势。德军中央集群在俄罗斯中部的高速推进,已经使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以南的西南方面军处于德军中央集群的深远后方,而专心在这一地区组织对德军正面防御的西南方面军司令部,尚未认识到在其深远侧后已经开始出现的巨大危险。8月20日,德军中央集群和南方集群向东突击的两支先头部队形成齐头并进之势:两个德军集群的锋芒之间相距550公里,几乎形成一条直线的中心距后方也大约550公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几乎等边的三角形地区,苏军一个完整的方面军一英勇善战的西南方面军位于这个三角形地区之内。
希特勒立即抓住这一机会,8月21日他签署指令,要求德军南方和中央两个集群“必须毫不迟延地利用这一极为罕见的态势,以其内翼兵力实施一次协同作战”。德军中央集群的突击主力一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群开始掉头向南,向苏军西南方面军的纵深后方罗姆内和普里卢基突进;南方集群的突击主力一克莱斯特的第一装甲集群则从克列缅楚克迎头向北,德军南北两只装甲巨钳的会合地点在洛赫维察。这两只装甲铁臂的相隔距离、伸展长度以及他们企图合围的部队数量,都是空前的。一场世界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装甲合围战全面展开。
苏军总参谋部已经意识到局面的严重。朱可夫为此不惜被斯大林解职,坚持要求放弃基辅。8月19日,就在希特勒发出那道毁灭西南方面军命令的前两天,朱可夫以预备队方面司令员的身份再次致电斯大林,指出如果德军中央集群的装甲部队迅速南下,西南方面军后方将面临极大危险。斯大林迅速接受了朱可夫的意见,一个新的方面军一布良斯克方面军成立了,任务就是阻止德军中央集群分兵南下。方面军司令叶廖缅科将军在斯大林面前表现得既坚决又果断:“我打算粉碎并且无疑将粉碎古德里安。”
如果说西南方面军成功作战反使自己陷人包围的话,那么叶廖缅科仅仅是语言的豪壮,又使刚刚开始认识西南方面军危险处境的斯大林松懈了这一认识。布良斯克方面军为掩护西南方面军做了一些事情,但它始终未能阻止德军坦克集群南下完成对基尔波诺斯的合围,更别说什么“粉碎古德里安”了。
此时基尔波诺斯已经充分认识到自己部队所面临的危险,9月10日他致电总参谋部,要求实施总退却,以免陷人德军合围。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回电:“最高统帅部大本营认为,必须按我军条令规定继续在西南方面军各部队占领的阵地上奋战。”德军合围之势如此明显,连内战时期的老英雄布琼尼也坐不住了。9月11日他以西南战区总司令身份致电莫斯科大本营,要求实施总退却:“延误西南方面军的退却,可能使军队和大量兵器遭到损失。”当天晚上,莫斯科的答复到了。斯大林亲自站在电报机前,不给布琼尼而给基尔波诺斯发报。电报的第一句话是“你们把军队撤到你们知道的那条河一线的建议,我看是危险的”,电报中间的绝大部分内容,是要基尔波诺斯立即变更兵力部署、抽出有力部队对敌军发动猛烈冲击,配合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粉碎古德里安的坦克集群。
叶廖缅科做出的保证使斯大林印象深刻。在西南方面军被合围的整个过程中,他都在等待叶廖缅科“粉碎古德里安”的捷报。正是基于此,他才发出了这封葬送西南方面军的电报。
西南方面军作战部长巴格拉米扬后来回忆:斯大林的电报使指挥室陷人一片沉寂。尤其是电报的最后一句话把所有人都惊呆了:“最后,应停止寻找退却地区,而应寻找抵抗的途径。”脸色苍白的基尔波诺斯两次大声念了这句话,然后转身问军事委员会各位委员:“你们要说什么,同志们?”
他给斯大林回电:“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指示,将会立即得到贯彻。”第二天,斯大林解除了布琼尼西南战区总司令的职务,任命铁木辛哥元帅接替他。
9月15日,铁木辛哥接过指挥权第三天,德军古德里安装甲集群与克莱斯特装甲集群在洛赫维察会师。炮塔上涂有很大“G”字(古德里安的第一字母)的坦克,与炮塔上涂着字(克莱斯特的第一字母)的坦克在乌克兰平原南北靠拢,苏军西南方面军5个集团军陷人德军的铁壁合围。
洛赫维察西南那片树林
德军完成战役合围两天之后,莫斯科才发电报给基尔波诺斯,同意开始撤退。
一切为时已晚。从来没有在如此困难情况下执行任务的基尔波诺斯,用尽一切办法想解救德军合围圈内的部队。遗憾的是在此局面下,所有努力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了。
9月19日,基辅陷落。
9月21日,曾使德军主力第一装甲集群和第六集团军陷人困境的苏军第五集团军覆灭。集团军司令、被德军称为“红军中最有才干的军事家之一”的波塔波夫少将负伤被俘。
9月20日,在洛赫维察西南的德留科夫希纳镇附近,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参谋长图皮科夫少将和军事委员布尔米斯坚科在冲出重围时战死。
9月24日,德军基辅合围战结束,60余万苏军被围歼。这次作战,被德国陆军称为“世界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合围战”。
作为一名方面军指挥员,基尔波诺斯无疑是相当杰出的。他在自己负责的方向上组织了十分出色的防卫作战,还带出了一批如第五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那样能征善战的将领。令人感慨不已的是,因为友邻部队作战失利和大步后退,基尔波诺斯的出色防御反使他陷人被包围的危境。而统帅部一而再、再而三的错误决策,终使其被包围的危险变成了现实。
中国有句老话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历史从来都以成败论英雄。不知有多少像基尔波诺斯这样的优秀军人,虽然英勇战斗,却无缘成为英雄。一轮又一轮对二战胜利、卫国战争胜利的歌颂、纪念、授勋和回忆中,几乎没有人把目光投向乌克兰西部辽阔的洛赫维察原野,去发现一个叫作舒梅伊科沃的树林内,有一座手握冲锋枪的苏军士兵雕像,雕像旁的清泉边立着一块大理石碑,上面书写:“1941年9月20日,西南方面军司令员M.P.基尔波诺斯上将在此牺牲。”
数十年过去,风吹雨淋太阳晒,这里一直是个非常安静的地方。
还有那位负伤昏迷被俘的第五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少将,在德军战俘营度过卫国战争的大部分时光。德国战败,他被解救出来,鉴于他在战俘营中同样表现英勇顽强,重新获得信任,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担任敖德萨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但战争已经过去、敌人已经战败。这位优秀的指挥员,失去了本该让其军事造诣大放异彩的时间和空间。像波塔波夫这样的指挥员,如果不被德军关进战俘营而在前线指挥作战,苏联国家和人民会少付出许多代价。正是从这个角度看,英勇善战的西南方面军和基尔波诺斯本人的覆灭,其悲剧都需要到一个更加宏大的层面去寻找,因而其中的教训也更加深刻和更有意义。
最后还要反过来看。在围歼西南方面军的基辅会战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德军名将古德里安,战后反思这一幕时是颇为不满的。他抱怨希特勒指挥错误,让他的部队从中央集群掉头南下围歼西南方面军。他认为此举耽误了向苏联首都挺进的宝贵时间,以至最后兵临莫斯科城下时已经冰天雪地,德军的敌人除了不屈不挠的苏联红军之外,还加上了另一个对手:难以应付的俄罗斯严冬。
“只差几周时间”,闪击名将古德里安晚年也像一个唠叨的老人,反复啰嗦这句话,好像真的多上几个礼拜,他就可以把德军旗帜插上克里姆林宫了。
这可以被列为一种极端另类的说法。
但不妨把古德里安这些话,告诉长眠地下的基尔波诺斯。如果他得知自己领导的西南方面军最终甚至用自己的毁灭,为保卫苏联心脏赢得了时间,会闭上一直难以闭上的双眼。
强势拉姆斯菲尔德:露多大脸,现多大眼这个人不是军人。
却比任何美国军人都执着地鼓动、进行、坚持战争。
这个人拥有众多“第一”的头衔: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国防部长(1975年,43岁);美国历史上最年长的国防部长(2006年,74岁);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两度担任国防部长的国防部长(第13任、第21任)……还有什么呢?喜欢或不喜欢的都对他留有深刻印象,仅仅就为这些充满机缘条件的“最”?
其实真正给此人留名的“最”,是其担任国防部长期间,在世人众目睽睽之下指挥调动美军打了两场战争一一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侵人两个国家一一阿富汗和伊拉克,推翻两个政权一一塔利班政权和萨达姆政权,实现美国长期耿耿于怀的两个夙愿一进人中亚、掌控海湾。
先看阿富汗战争。阿富汗地处中亚,苏联解体后,中亚被美国战略学界称为世界上“最后一块战略真空地带”,力求进人而不可得。这个夙愿“9-11”后被拉姆斯菲尔德实现了:进人并占领阿富汗、驻军吉尔吉斯和乌兹别克斯坦。中亚大门从此无法对美国关闭,“最后一块战略真空地带”从此不再真空。
再看伊拉克战争。伊拉克地处的海湾地区,是全世界最富石油储藏的地区:伊拉克的储量为世界第二,旁边就是世界储量第一的沙特阿拉伯、储量第三的伊朗、储量第五的科威特。在该地区完成坚固的军事存在,是美国半个世纪的梦想,这个梦想又被拉姆斯菲尔德实现了:占领伊拉克全境,牵制沙特、威慑伊朗。科威特则更加顺从,长期令美国头痛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也变得噤若寒蝉,收一箭数雕之效。
如此“战绩”,的确是自1947年美国依据“国家安全法”设立国防部长一职以来,任过该职的所有人皆自叹弗如的一个关键之“最”了:最富美式攻击精神、最富实际攻击成效——2001年10月7日向塔利班宣战,11月12日占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36天推翻一个主权国家的政权;2003年3月20日向萨达姆开战,4月9日占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这回时间更短一20天推翻一个主权国家的政权。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美国还多以策动政变的方式,颠覆那些它不喜欢的政权的话,那么新世纪则是以赤裸裸的和不折不扣的武力了。在这些“全武打”中,拉姆斯菲尔德首当其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