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初中化学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6417800000003

第3章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说课稿

宜昌市五峰县实验初级中学,汤永泽

一、说课背景

2005年的8月是每个镇中人都会记住的日子,因为五峰县实验初中在我校挂牌成立了!县研训中心为扶持我校,来蹲点一个月,教研员向老师亲自指导我们进行校本教研,来提高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在随堂听了苏老师的“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一课后。评课时我们认为苏老师以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为主线讲课,效果不是很好,苏老师在紧接着的第二节课中以如何进行观察和描述讲课,效果明显好于前一节课。为深入开展校本教研,向老师要求我也上同一课,看是否有所提高。

现在我之所以有勇气参加说课比赛,是因为“学生自我参照性评价”

的理念支持着我。我实践新课程仅仅一年,在各位老师的面前我是地地道道的学生,与一年前的我为参照进行比较,我的进步显着。今天在刘老师构建的“表现场”中展示自我,就是希望得到专家的指导和帮助。我说课的课题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一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介绍在实验中如何观察、描述和记录,第二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是说明实验探究的方法。是两节典型的入门实验课。本节课的教材中设计了一个对比观察蜡烛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的步骤,让学生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学会动态、辩证地看问题。并学会观察的具体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发光、发热、新物质的产生等)。是一节如何实验的方法课,在整个教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次课由于向老师的施压,有压力就有动力。我再次认真钻研了教材。

有了两个大的收获:教材为什么安排探究蜡烛燃烧有CO2、H2O这些产物生成?苏老师可能没有很好的理解这个问题,才以介绍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为主线讲课。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CO2、H2O这些产物生成,就是一个用肉眼看不到的现象!怎样呈现出来?让我想到了“路遥知马力”、“疾风知劲草”古人这些哲理性诗句,想到了刘老师在暑假培训时讲到的如何给学生构建“表现场”。我们何不给CO2、H2O也构建一个“表现场”,让它们也和冷却的烧杯、澄清石灰水较量一下,让同学们认识,记住。教材的设计真是妙不可言,只有深入探究的人,才能体会到“我探究、我成功、我快乐!我一定能行!”

第二个问题是教材为什么安排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这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对于为什么会有白烟我们不一定有过深入思考,我认为这可以让学生观察蜡烛三态的循环变化来深入探究蜡烛的燃烧。让学生思考蜡烛的液体为什么会上升?是蜡蒸气还是液态蜡在燃烧?为什么白烟中有蜡固体?其实蜡烛燃烧到吹灭产生白烟,先是固体→液体→气体→固体。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实验证明,有利于学生掌握动态的对比观察方法。

我开始认为还有利于对蜡烛的熔点、沸点的感知和观察。后来一位物理老师提醒我,蜡烛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沸点。又纠正了我的一个知识性错误。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提出课题,而后进行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最后总结交流,填写实验报告,掌握系统观察的内容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准确表述实验现象。

三、教法分析

由于苏老师上课时,男学生操作差,仪器损坏多;女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思考中,甚至不敢动手。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是先上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让学生学会基本仪器的使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再学习两种基本的实验方法。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咬住观察的方法这一中心不放松,开始让学生盲目观察,品尝失败,教师再引导学生用对比观察法,注重观察内容,进行系统的探究实验。真切的感受到点石成金的学习方法比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更重要。

始终坚持探究式教学法。无论是蜡烛的密度、溶解性,让学生把蜡烛放到水中观察得出结论,是蜡蒸气还是液态蜡在燃烧?让学生用玻璃管吹蜡烛火焰,点燃火柴等物体来证明。

本课题教学主要采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要分层次对待,讲解和提问要考虑到中下层学生的基础,多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动手的机会、回答问题的次数。在分组实验中让好生给予合作式的帮助,让他们尽可能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把“自我参照性评价”运用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随时随地的进行反思。大量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开好“高帽子”公司,创设一种学生努力思考、积极动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和谐教学氛围。充分肯定学生成功的地方,即使学生错了,也表扬学生大胆,具有代表性,错的也很有价值。并在教学的最后小结中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自我参照性评价,从三维教学目标的三方面进行反思,谈体会、谈收获。从而进行对学生身心无毒无害的绿色评价。

四、学法指导

上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蜡烛燃烧时的现象,学生回答的不完整、不系统,给学生讲明白科学观察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马上讲解对比观察法以及观察的内容,教师再和学生一起观察蜡烛点燃前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项目,现时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规范学生的观察方法。再放手让学生观察蜡烛燃烧时、熄灭后的现象。在实验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注意仪器的使用和药品的取用。确保操作正确,实验成功。学生在探究蜡烛燃烧时是否有CO2、H2O生成时,不教给学生完整的探究方法,但要引导学生回忆CO2、H2O的有关性质,设计一个有明显现象的实验证明CO2、H2O的存在。让学生重视探究步骤中的设计与实验证明。即使是蜡烛的密度,不要求学生精确测量,只要求与水比较大小,把蜡烛放到水中证明。白烟的点燃,强调要求与方法,注意多鼓励学生。学生自我评价时不会太踊跃,应从方法上加以指导,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方面谈体会、谈收获,反思自己提出问题是否积极?设计的实验方案合理吗?基本实验操作规范吗?分析问题思路是否清晰?掌握了观察实验现象的基本方法吗?对学好化学有信心吗等问题。为以后开展“自我参照性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新课导入】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手段。同学们,你做过蜡烛燃烧这个实验吗?你仔细观察过蜡烛吗?

【讲授新课】

1、教师讲解观察的方法与内容。

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点燃前的现象: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

2、学生实验观察燃着时现象再交流讨论。

3、难点探究:如何间接观察火焰分层,生成水、二氧化碳,是液体还是气体在燃烧。

4、熄灭后的观察。

教师提示:还有什么有关蜡烛的实验吗?

【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活动

学生粗略回答。

思考为什么回答的不理想?

倾听、理解。

验证密度时,学生把蜡烛放到水中验证学生分组实验(三人一组):

共同合作:设计后再实验,一边实验,一边记录。

观察现象

而后点燃蜡烛刚熄灭的白烟(如果实验不成功,学生可以多实验几次)。

学生可以进行设计实验。

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方面谈体会、谈收获填写实验报告。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进行观察方法的学法指导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追求的精神。

扩展学生探究的空间

学会“自我参照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板书设计: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观察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观察方法:对比。

六、教学评价

上完课评课时,向老师说:1、用玻璃管吹蜡烛火焰是一个亮点,因为教师一般是用玻璃管导出气体点燃,吹火焰时学生观察到火焰横向伸长,并点燃火柴,学生很容易理解是气体在燃烧。其实这是我自己也没有想到的,开始准备实验时,由于导出气体点燃的效果不明显,我想到我小时候这样玩过。所以改进了这个实验。2、教师思维清晰,学生探究活动充分。

3、过渡性语言还需锤炼。4、应进一步点明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的兴趣。

苏老师评课说:1、自己急于把实验探究的步骤与方法展示给学生,没有考虑学生的基础,应从教会学生观察入手,循序渐进的进行探究。2、黑烟是否需要探究?在教这一知识时应渗透环保意识。

学生评价:学生反应的问题是观察水的生成现象不明显,很多同学没有看到水珠。上完课后,我也反复做了该实验,发现有少量水珠生成,由于同时有大量的热量产生,水珠转眼就蒸发了。我们教研组几位老师也开动脑筋,反复用粗玻璃管、大试管、带支管的大试管做对比实验,找到了最佳仪器,就是带支管的大试管。由于它较长,又有支管散热,让水蒸气充分冷却,出现了大量的水珠,解决了夏天观察这一现象的难题。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校本教研的魅力。

自我评价:

1、本节课讲了密度、二氧化碳、水、蜡蒸气等知识点的探究,对于刚做实验的学生起点是否太高。

2、学生的组织纪律不太好。如何让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有条不紊的积极参加实验探究,是一个值得在今后教学中深入探究的问题。

3、在本次校本教研活动中,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与去年教学相比,在教材的理解上、教学方法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增强了自己和学生自我参照性评价的意识。

4、过渡性语言还需进一步锤炼,我习惯于顺着学生的思路讲解,最终引到自己的备课上来,过渡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应加强教学设计,不断完善我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