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初中化学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6417800000004

第4章 《氧气》说课稿

厦门市育才中学,林少辉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氧气》是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的内容。是学生已学习了有关空气的知识的基础上,开始比较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为以后学习探索别的物质如二氧化碳等作铺垫。

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熟悉的气体,把它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起始点,为进一步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事实材料。本课题从学生已有氧气的用途的知识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2)学习观察和描述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2)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3)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2、难点:(1)对实验现象的全面观察、记录、准确描述与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2)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思考,实验的归纳和总结。

二、学情分析

我校地处农村,经济较薄弱,家长对子女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造成学生学习气氛不浓。为此,一方面要挖掘教材的素质教育的内容,科学安排教学程序,尽量使学生爱听、爱看、爱做、爱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和对知识点的记忆,另一方面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知识。

三、说教法

传统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现代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四、说学法

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

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二氧化碳、碳单质以及酸、碱、盐等具体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1、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猜谜语: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

问题:氧气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同学们可以将了解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2、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

(1)请学生自主学习第29页氧气的物理性质。

(2)问题:书上所描述的物理性质,有哪几点你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或事实来证明?

(3)出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如何闻氧气的气味。

(4)对氧气三态的变化可通过播放“冰冻金鱼”“玻璃鲜花”的录像激发学生的兴趣。

(5)而对于氧气是否易溶于水,可引导学生采用“→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观察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探究。

(6)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的。

经过自主学习、讨论证明、观察实验、归纳总结既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对氧气物理性质的记忆。

3、实验探究,认识化学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为此我主要用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学习物质的性质,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实验的基本思路还没有初步建立,更达不到具体设计实验的能力,教师应给予引导,让学生大胆地设想、猜想,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课本知识。如果学生有合理的实验方法,就对学生进行表扬,让学生尝到探索、实验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讲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想到(或观察到),这些物质在空气(或纯氧)中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再观察它在空气中能否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继而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现象,最后才是对生成物的检验。以上这一系列有目的的思维性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有效之路。

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并有程序地教给学生操作实验的技巧、注意事项、燃烧现象的语言描述及文字表达式。

(1)问题1:如何检验一瓶气体是不是氧气?

让学生查找资料,动手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得出结论,并学会准确描述的语言表达能力。

(2)问题2: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还有哪些物质能在氧气中燃烧呢?我们可以怎样进行这些实验?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观察什么?

(3)实验探究:以硫粉为例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得出结论并完成下表第一栏:

反应物反应条件。

反应现象。

空气中氧气中生成物反应表达式。

硫燃烧。

木炭燃烧铝燃烧。

接着完成木炭燃烧实验和铝燃烧实验,而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表格,教师进行指导。

经过实验探究,不仅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4、小结归纳,知识升华

组织学生讨论与交流:(1)物质在空气中和纯氧气中燃烧的剧烈程度为什么不同?(2)今天学习的氧气的性质和它的用途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且从理论高度认识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本节课的小结,使学生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论认识,使学生得到意义的构建。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辩证关系。

5、质疑释疑,探索创新

最后5分钟,安排质疑答疑活动,即由学生结合新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对老师提出问题,由老师当堂解答。通过质疑释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6、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1)P32习题。(必做题)。

(2)探索题:以“氧气和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写一小论文或出一化学小报。(选做题)。

六、板书设计

课题2,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2、化学性质:

(1)支持燃烧。

(2)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3)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4)铝+氧气→点燃氧化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