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初中生物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6436300000029

第29章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课稿

大连枫叶国际学校胡亚勋

一、教学过程:

我主要尝试运用“五主?五步”目标调控型教学模式,包括五个教学环节,即“创设情境,点击目标;自学指导,认同目标;讨论探究,落实目标;测评反馈,巩固目标;终结评价,达成目标”。

(一)创设情境,点击目标:首先运用多媒体展示两首诗,让全班学生齐声朗读和认真分析这两首诗。第一首诗为《骆宾王的诗》:?“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让学生能说出诗中描写了鹅在水中运动的情景;第二首诗为杜甫诗《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让学生能说出诗中描写了燕子筑巢安家和鸳鸯求偶交配的繁殖行为。引导学生分析鹅在水中运动和燕子、鸳鸯的繁殖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它们都属于动物行为的先天性行为)由此引入新课。同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课题:(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运用“诗歌法”导入新课,目的是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1、教材分析:《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这一节课是初二生物上学期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中比较重要的一节课,与今后授课的内容密切相关,是阶段性的关键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展示知识目标:教师在板书完课题后,用多媒体展示新课标要求的“知识目标”。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更好地体现知识的完备性、系统性、层次性、生命性、逻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重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1)动物行为的概念和分类(2)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方法?(3)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和区别(4)动物行为的特点和产生的生理基础。(时间预计约为5分钟)。

(二)自学指导,认同目标: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了四段教学录像(其内容为:(1)动物的行为、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方法?(2)先天性行为(3)学习行为(4)动物行为的特点和产生的生理基础)。针对录像展示的生物学知识,教师要写出相关知识要点的板书(一、动物行为的概念和分类二、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和方法?三、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四、动物行为的特点和产生的生理基础)。板书设计要体现程序性、概括性和指导性。用多媒体依次播放这四段教学录像,学生观看每一段录像之前都要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并结合教材观看录像和课件,任务是找出知识点,明确重点、难点、非重点。与此同时,教师要不断地来回巡视,启发点拨,使师生思维同频共振,认知同步,认同新课标要求的“知识目标”。

1、重点难点:重点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与区别(先从字意上理解,再通过观看录像和课件从生理上加深理解,由浅入深,为突破难点作铺垫);难点确定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产生的生理基础(这部分知识涉及生理学的知识比较抽象,不好理解)。

2、教学手段、媒体的运用:运用录像、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情景、过程,使知识由深奥变为浅显,由抽象变为具体,由静态变为动态,促进认知层次的转化,让学生充分感知,有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教材。

(三)讨论探究,落实目标: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合作交流,互相启发。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参与讨论,收集反馈信息,指导释疑,落实目标。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增加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多向思维,淡化学生对教师的依赖,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索精神和探索的习惯。

1、教法:启发诱导法;学法:观察法,分析法,问题探索法,体现“以发展为主旨,以教材为主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善于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现新课标的“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

3、情意目标和德育目标:通过观看教学录像和课件使学生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根本目的在于认识和利用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控制和防除对人类有害的动物,例如:以虫治虫,以鸟治虫进行生物防治,减少环境污染,树立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还要渗透德育教育,即培养学生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及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使学生明白学习行为与大脑发育阶段相适应,“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应当珍惜学生时代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增长才干。

(说明:自学指导,认同目标和讨论探究,落实目标这两个教学环节实施时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时间预计约为18分钟)。(四)测评反馈,巩固目标:在学生看完每一段教学录像,针对每一段教学录像展示的生物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口头检测”。而且在四段教学录像都看完后,还要当堂以“达标测评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书面测评”。测评题的设计既要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有利于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又要注意“质”与“量”两方面的要求,应考虑到设置问题的准确性、具体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书面测评”一共精选了五道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1、教法:启发诱导法、谈话法和讲授法;学法:观察法、口头练习法和书面练习法。

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体现“以发展为主旨,以教材为主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时间预计约为12分钟)。

(五)终结评价,达成目标:用多媒体展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比较表对本节课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写出板书: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先由学生归纳概括知识要点填写表格,再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补充,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激励表扬,补充归纳,终结评价。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系统化、条理化、简明化,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1、教法和学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和归纳法。

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信息储备能力、思维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时间预计约为5分钟)

二、教学总体式计:在运用“五主,五步”目标调控型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实施五个教学环节中都要努力实现“四大转变”,体现“五主”教学思想:1、教师角色的转变:讲授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2、学生地位的转变:被动的接受者→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3、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师演示、分析、讲授→学生观察、探索、构建知识、培养能力;4、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的灌输式→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发展为主旨,以教材为主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三、预期效果:在五个教学环节中,学生能主动参与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建立过程、生物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及生物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能基本理解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课堂教学能基本完成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