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汉代琅华照寒烟
646900000013

第13章 红尘如此妖娆:嗅到长安的芳菲

嗅到长安的芳菲

刘邦是有眼光的,长安四面环山,沃野千里,不但农业发达,而且还有着顺畅的贸易通道,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记载道:“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恰如当时西汉有一句民间谚语:“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门市。”可见经商自古以来就是发财致富的最佳路径。自从张骞从西域归来,对汉武帝描述了一番塞外美景之后,好大喜功的刘彻便下定决心,要打通一条通往西域的商道。随后,汉武帝便真的付诸行动,不断派出士兵去打通通往西域的商路。起点就从长安开始,为当时长安的商业繁荣发展做了铺陈。

成群结队的商队从长安出发,他们带走的是大汉的文明,带回来的却是一袋又一袋的奇珍异宝和珍贵货物。各国的商人慕名而来,他们在长安落脚,为天子献上各地的宝物,越来越多的人在长安进行商业贸易,使得长安日益繁华起来。

正是因为经商可以迅速致富,所以,长安的官员贵族们也开始从事商业活动,他们的加入令商人的这支队伍更加庞杂,而其利用政治地位之便,与百姓争夺生意利润的事情也开始层出不穷。在那个时候,汉朝政府真的就依靠商业为国库谋得了一大笔的横财。

当时的长安城里是九市一起开,不同的货物摆放路边,等着客人来挑选,拥挤的人潮使得车辆都无法回旋。各地的人们都来长安经商,他们在闹市中集会,不论富贵与否,对于商业活动的参与是十分频繁的。

长安的繁荣被看做是那时朝代兴盛的标志之一,许多文人为了歌颂帝王的丰功伟绩,纷纷提笔写赋词,为的就是将大汉朝的繁荣记录史册,留待后人。班固作为当时的文人、自然免不了也要歌颂一番,于是,《西都赋》里,长安城的繁华景貌跃然纸上。

乡曲豪举,游侠之雄,节慕原、尝,名亚春、陵。连交合众,骋骛乎其中。若乃观其四郊,浮游近县,则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名都对郭,邑居相承。英俊之域,绂冕所兴。冠盖如云,七相五公。与乎州郡之豪杰,五都之货殖,三选七迁,充奉陵邑。盖以强干弱枝,隆上都而观万国也。

《西都赋》班固

乡土豪绅、游侠豪杰,从四面八方赶来长安,驰骋其中。四郊近县,南北相望,这些意气风发的贵族们从这些地方赶来长安,还有朝廷选中的七相五公、州郡豪杰,都是西汉政府为了削弱地方,壮大京城实力,而专门迁移来担当供奉皇陵的重任。

长安百姓的生活也是滋润富足,就像胡姬一样,虽然生得低贱,但却乐观积极,对于一些不好的人或事总能乐观看待,这是当时长安城内的大环境所造就的。

胡姬是《羽林郎》中的女主角,在这首不知何人所写的作品中,胡姬的形象最为吸引眼球。她的穿着打扮和行为举止都那么有特色。这首《羽林郎》以胡姬的生活片段,带出了整个长安城里百姓们生活的景象。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银鞍何煜爚,翠盖空踟蹰。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羽林郎》无名氏

十五岁的酒家女胡姬,身形窈窕,容貌俏丽,每天抛头露面招揽生意,阅人无数,成日里对无数的匆匆过客,笑脸相迎,她分得清楚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男人对这样的女子总是多了几分轻薄之心,而胡姬也能机智地对付过去。诚如诗中所言:“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胡姬忠于自己的感情,愿意从一而终,而不会嫌贫爱富,抛弃原有的郎君去攀高枝。

谁说女子不如男,胡姬小小年纪,便能在酒肆中独当一面,还能不坠入俗流风尘之中,依旧保持女儿纯洁心性,不能不说胡姬品质高洁。

如果说那些富贵的商人壮大了长安的商业贸易活动,那么小小的胡姬便是这群人中微不足道的点缀,正是因为胡姬这样的自食其力的人存在,长安才更显得繁荣有趣。当然,除商业之外,农业也是必不可少的活动。

长安里外良田千亩,每当农忙的时候,自然也是农民最为快乐的时候,那是一年丰收的喜悦。当时的一首采莲歌可以表达出他们的喜悦。采莲多是女孩子所为,她们娇俏的身影时隐时现在荷叶之中,更能看出其乐融融。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南可采莲》无名氏

这首《江南可采莲》是《相和歌辞?相和曲》中的一首,可以算得上是采莲诗歌的开山鼻祖之作了,通过简单质朴的描写将人生中快乐的因素展露无疑。

所以在后人的眼中,这首民间诗歌显得十分可爱,清朝文人沈德潜将《江南可采莲》这首诗看做是“奇格”,他认为这首诗意境清幽,文字朴素,十分易懂。另一位清代文人张玉榖认为《江南可采莲》虽然是在写采莲的乐趣,但却是只写莲叶,令人读后,心中展开一副美好的景象,接天莲叶无穷碧中,能想象到荷花的清幽宜人。

在这首看似反复吟唱的乐府诗歌中,其实有着古代民歌朴素明朗的风格,在这片江南的风景中,千年后的读者所能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荷叶之美,而是蕴涵、沉淀其中的盎然古意。从这些简单的诗句中仿佛可以穿透古今,看到当时那热闹非凡的场面,在采莲人的船下,那游来游去的自在小鱼,也为后来的读者带来了采莲人当时会心的微笑。

这种民歌的最初创作者已经不能再具体考究了,其实这无关紧要,因为这种民歌大多是民间百姓的无心之作,他们只是将当时大自然的一片活泼生机表达出来,所以,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可复制的大自然之音。

余冠英先生认为“鱼戏莲叶东”以下四句,可能是“和声”。前三句由领唱者唱,而后四句为众人和唱。但不论如何,这都是一首欢快的歌。

时过境迁,往事已经斑驳得不见踪影,今日再次畅游其间,不论是荷叶田田还是城中人潮拥挤,依然可以从空气中嗅到当日的热闹景象。或许,繁华真的可以穿越古今,透过层层时空,令今日寻访之人嗅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