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汉代琅华照寒烟
646900000022

第22章 未央往事:帝王尚武亦享乐

帝王尚武亦享乐

汉朝一开始,汉高祖刘邦开创了勤俭治国的大好局面。

随后文景二帝登台亮相,将黄老无为之治贯彻到底的同时,依然没有忘记祖训,勤俭治国。

而到武帝,故事却进行了翻覆。一切不过刚刚开始而已,就好像戏台上的传统戏路一样,盛世而生的帝王,虽然雄才伟略,但却骄奢淫逸,对人间疾苦看不到眼里去。

所以,司马相如一纸劝诫,希望武帝回头是岸,看看苦海之中,多少人沉沦其中,不得安宁。

臣间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勇期贲、育。臣之愚,窃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逢蒙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枝尽为难矣。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虽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上书谏猎》 节选司马相如

物有族类相同而能力不一样的,所以力气要胜过乌获,速度要数庆忌第一,勇敢要说到孟贲、夏育这些人。微臣实在是愚蠢,觉得人有这样的大力,那么动物也应该有。所以武帝要去狩猎,一定会有潜在的危险。

汉武帝好羽猎,这是众所周知的,在文景之治创立下的巨大财富中成长起来的汉武帝丝毫体会不到他的先祖们创业的艰难辛苦。锦衣玉食的汉武帝虽然有着文治武功的雄心壮志,但同时又是一个耽于享乐的帝王。作为尚武的一个皇帝,打猎就成为这位皇帝的心头之爱。

司马相如自然明白,于是便婉言相劝,先从武帝的人身安全入手,认为打猎虽好,却有着潜在的危机,汉武帝会有危险,一旦受伤,便是国之不幸。然后接着好心劝慰,认为就算是扫清道路,驰骋前往,也会出现脱缰等种种状况,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乐趣,而造成终生的隐忧。

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橛之变。况乎涉丰草,骋丘虚,前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其为害也不难矣。夫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乐出万有一危之途以为娱,臣窃为陛下不取。

《上书谏猎》节选司马相如

最后,司马相如告诉武帝聪明的人应当未雨绸缪,或许今日的万贯家财会一朝散尽,只有长治久安,才是治国之本。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留意幸察。

《上书谏猎》节选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的这篇赋词行文委婉,劝诫与奉承结合得相得益彰,就连汉武帝当时看来也极为称赞。司马相如是好心希望汉武帝不再沉迷于这些游玩的好恶之上,然而汉武帝却只当是欣赏一篇美文,一笑了之。其实可以理解,生于盛世的武帝如何能理解民间众生的疾苦,在他的眼中,他所经营的大汉朝是四海升平、其乐融融的一番景象。

所以,司马相如的劝诫没能起到作用,反倒是这篇汉赋,流传千古,成为辞藻华丽、想象丰富的汉大赋之中的典范之作。

其实,关于羽猎,一直是汉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题材,尤其是在西汉时期。可能是和汉武帝有关,因为他爱好羽猎,所以周围的文人、士人总是竭尽所能歌功颂德,对他的每一次羽猎活动进行记述,当然也不乏司马相如这样褒贬相结合的。

汉武帝在即位之初常带领一些随从和亲信微服出行,前往城外的山上狩猎,而他大多时候是夜半出行,黎明到达,途经之处,马匹常将百姓的田地践踏毁坏,对于农民来讲,没有什么比破坏他们的田地更为严重的事情了。于是,汉武帝决定建造一所自己的狩猎游园。

那些狩猎游园有些类似于今天的野生动物园,将一些山林土地圈起来,圈养上虎豹等动物,供汉武帝前去狩猎。这样既可以避免将百姓的农田弄坏,又可以使得汉武帝玩得尽兴。大型的狩猎场就逐渐形成,而逐渐衍生下来的,除了这一所所的狩猎场所之外,之后的西汉帝王还将这种羽猎活动定为每年定期举行的一种娱乐项目。

在班固的《西都赋》中,就有过这样的记载:“尔乃盛娱游之壮观,奋泰武乎上圃。因兹以威戎夸狄,耀威灵而讲武事。”

天子们为了展示羽猎的壮观,使得他的游玩更加精彩,通常会在羽猎的同时,加入练兵和游行的因素,使得每一次的狩猎就犹如检阅一般壮观盛大,这样既可以满足天子的虚荣炫耀之心,又可以使得羽猎活动越来越完善。

为了更好地将天子的威严和神武体现出来,西汉帝王所选择的羽猎时间大多是深秋时分,临近初冬,肃杀的天气可以增加天子神武的气氛,使得羽猎更为庄重和肃穆,体现了皇家威严。而挑选好天气还不够,场地也要事先进行一番周详的布置,不然会使得这次羽猎极为不庄重。

在天子到来之前,当地的官员就要事先勘探好地形,划分出羽猎的具体区域,还要砍掉多余的枝叶和荆棘,以免天子受伤。深秋时节本是野兽们临近冬眠,慵懒不好动的时候,但为了帝王可以尽兴,官员们发动附近的百姓将生擒猛兽驱逐起来,使得整个狩猎场所充满了野生的气息,这样皇帝来了才可以尽兴。然而皇帝尽兴之余,也要考虑到他的安全,所以狩猎场四周又布满了士兵,以防出现危险的状况。

这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帝王的狩猎才算是正式开始了。一场狩猎用时不长,至多几个时辰。但是狩猎前后所费去的人力和物力却是无法估计的。而帝王狩猎回去,还有文臣负责写下记录的赋词,用以歌功颂德,通篇的辞藻越华丽越好,篇幅越宏大越妙,班固、司马相如、扬雄等当时的汉大赋名家都写过类似的赋词。虽然他们竭尽所能,对帝王的狩猎活动歌颂一番,但是大多数心里还是觉得,这样劳民伤财的活动还是越少举办为妙,所以,也就出现了司马相如的《上书谏猎》。

西汉年月,虽然富足有余,但对未来的隐忧依然存在于当时的文人史家心中,以班固为先锋。在当时许多的描述羽猎的赋词中,班固的赋词叙述得最为准确而且简练传神,层次明晰,就好像是层层递进的议论文一样,虽然写景写人,但也论事论调,对汉朝天子羽猎的盛举描绘得气势恢弘,却也不失一个历史学家对这种行为的思索和严肃的探讨。在班固的文辞中,常有一些对天子羽猎时途中的一些描述,所乘坐的辇车、所携带的随从、所佩戴的工具等,一切在班固的叙述中看起来都是那么的无懈可击,但是却是这样的完美令人们产生思索,或许这一切都太过华丽,而在这华丽的背后,又是怎样的准备。

天子的威严建立在汉室的基础之上,而这基础却是那底层千千万万的民众所累积起来的。汉武帝的志向高远而深切,但只要他俯视一看,便能发现,在他华丽的羽猎之外,还有着蹒跚农田之上的黎民百姓,还有着温饱线上的大汉子民。所以,有时候一个人的理想过于远大,便会让他眼前无物。汉武帝的好大喜功使得这些文人敢想不敢说,所以汉赋便成为记录天子羽猎的最好工具,也成为奉劝天子回头是岸的最好谏书。

司马相如做过一篇《上林赋》,对上林苑专门进行了歌颂,上林苑是汉武帝用来羽猎的场所,华丽程度无法言表。为了显示大汉的天威,汉武帝希望有人可以对此歌颂一番,而司马相如投其所好,一篇《上林赋》使得汉武帝龙颜大悦。然而司马相如依然是清醒的,他知道这种皇家的游戏太过高昂,只怕长久下去,会成为后世的隐患。但是在那皇权比天大的时代,这些臣子的肺腑之言却无法改变天子喜欢羽猎的习惯。

西汉和东汉的先后败亡,似乎印证了这些文人当初对羽猎的担忧不是空言,所以后世那些朝代的卫道者们纷纷提出勤俭治国,觉得只有节约才会长久安邦。仿佛这样就可以不走历史的老路,但到底王朝更替兴亡,无人可以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