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汉代琅华照寒烟
646900000041

第41章 牡丹花谢:贫穷的背影

贫穷的背影

读汉朝的乐府诗歌,在读到《东门行》这一首的时候戛然而止,简单质朴的句子,令人想到的却是满目疮痍的社会景象,不由得要在内心对大汉朝重新下一个定义。

从刘邦建立西汉的黄老无为之治,到东汉末年的民不聊生,在历史长河中,这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的事。自东汉顺帝即位以来,汉朝的政治日益腐败,先是外戚擅权,后是宦官专权,一些正直的士大夫为了维护汉朝最后一丝气息,与其作着艰难的斗争,但可惜天数已尽,曾经辉煌的汉朝已经走入了历史深处,取而代之的是那上至朝堂,下至民间的惨淡经营。

传说中的劫难似乎真的降临到了这个王朝上空,以一片厚重的阴云将其笼罩,令所有人都感觉到了无处可逃的恐惧。尤其是在党人夺权失败之后,阴霾更是低沉了。

根据《后汉书 党锢列传》里记载:“逮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室。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溢,遂乃激扬名声,互相提彿,品窍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

唯一的一丝正义之光也被湮灭在了历史的尘埃中,当时的中国人真正感觉到了在劫难逃的惶恐。

在宦官的专权下,东汉后期走马灯似的换了一批又一批的娃娃皇帝,这些乳牙还没长全的小孩子像玩偶一样被人摆放在了龙椅之上,他们以童稚无害的眼神望下民间,却无法看懂那人世间的悲惨。汉朝正在以一种不可遏制的速度迅速滑向黑暗的深渊,而深受其害的老百姓则用他们的双手将其推下去。

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不公眼看就要将汉朝压垮,国不成国,家不成家。贫穷令平时憨厚质朴,循规蹈矩的人们失去了理智。他们为了寻求新的生路,不断杀戮,开始争夺,道德已经不存在,生存成为头等大事,世界的一切已经被颠覆。

虽然取得天下要靠武力争夺和扩张,但是当一个安定了多时的王朝再次面临战乱和武力时,说明这个时代即将过去,一场新的角逐将要开始。汉朝是一个泱泱大国,其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使臣布满了条条大道,他们为这个王朝带来过巨大的财富,他们将贸易拓展到海外,但是这一切已经烟消云散了。

现在的汉朝是一个病人,并且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人们在等着他被宣判死亡,然后在这片废墟之上建立起崭新的王朝。

中国历史向来就是这样循环往复的,恰巧东汉最后的岁月赶在了这个历史的契合点上,《三国演义》中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人民的痛苦却远没有结束。单纯愚钝的老百姓不会把握历史的规律,他们没有理性的思维能力,他们只是惧怕天灾人祸,他们希望可以家和万事兴,但是在那个义军突起的年代,老天并没有放弃这个可以任性肆虐的机会。

在洛阳城附近,瘟疫泛滥,死人无数,曾经这个人烟密集、商旅如云的大都市,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人间地狱,人迹罕至,杂草丛生,尸横遍野,繁华不再。善良的人们将这归为天灾,但哪次天灾不是人祸?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更是令人民雪上加霜。人民不是死于贫穷,便是死于疾病。

汉朝最初的财富就这样在劫难中逐渐化为灰烬,人口锐减,恐惧远比瘟疫猛烈,然而造成恐惧的最初因素不外乎是贫穷。当一个人一无所有的时候,他便会感到无比空虚和害怕;当一个家里无法找出一样可以吃的东西时,这家人就会感到无端害怕,因为饥饿的最终归宿便是死亡。

这些苦难的人们手中握着的锄头无法再为他们创造粮食,他们的文化素质无法使得他们理解这个世界忽然变化的原因。因为饥饿,他们想要握住任何他们能够握住的生存因子,所以,这些可怜的人们会由温顺的农民变为义愤填膺的战士,这样的破茧成蝶过程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将手里的锄头换成刀枪。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铺靡,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次黄儿口。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东门行》无名氏

这是一首凄苦的诗,主人公出了东门之后就不想回家,因为家中已经没有他留恋的温暖了,家中除了一贫如洗之外,剩下的就只有惆怅悲愁,这个男人不能就这样看着家人悲惨地饿死,他愤怒地提剑想要出东门去,他想要和命运搏一搏,为他的妻子、孩子博得一个温饱,哪怕只是一碗粥也可以,这样的穷日子在这家人看来,过也过不到头,希望根本就在毫无指望的遥远未来。

所以,他只能选择铤而走险,这是官逼民反的血泪史,也是一幕活生生的人间惨剧。他明白这是一条不归路,所以他去而返,返而去,就是因为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因为他仅有的动力便是饥饿,这点可怜的支撑并不足以让他义无反顾地踏上这条未知的道路。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男子还是要走的,因为已经别无选择了,这就是东汉末年时期的缩影,大多数家庭都面临着这样的窘境,去也难,留也难,因为无论作何选择都将会是通往死亡。

“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这是曹植后来对那个时代的回忆。农民的无路可走令这位七步成诗的诗人感到痛心疾首,然而他并不能真正体会那个时代的人们过着怎样生不如死的生活。

在封建统治的禁锢下,农民所仰望的政府永远是一副严肃公正的神情,丝毫不会为了百姓的痛苦而作出让步,就算是百姓一让再让,政府也只是不断逼近。在这永远的退让和忍让中,百姓的日子最终到了无法再继续下去的时候,懦弱让他们一生贫困,在一个无法正确判断是非的社会里,他们最后的出路只能是造反。因为他们已经穷到无法再为明天考虑了。

贫穷从来就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美国作家查尔斯?威尔伯说:“贫穷对人的尊严和人性的堕落所造成的后果是无法衡量的。”

所以说,贫穷是一道枷锁,深深地加在当时汉朝民众的肩上,让他们除了本能一无所有,让这些可怜的民众被饥饿的欲望折磨得好像动物一样不得安宁,贫穷剥夺的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还有其尊严和脸面。让这些可怜的人们在上天面前觉得自卑,让他们只关心温饱而不再关心其他,他们变得毫无追求,只关心那些能被他们填进胃里的东西。所以,他们的选择更多是出于本能。

这些握惯了锄头的百姓只是希望可以寻求一条生路,但他们依然是一些投机者登上皇位的棋子,这些百姓淳朴的愿望成了每一个王朝建立者的操纵标,他们可以肆意利用这些朴素而简单的愿望,激发起百姓自身的爆发力,为他们获得权力。

贫穷总是一个王朝穷途末路的最终写意,然而无论是开端还是结束,对于这王朝背后的百姓来说都是一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