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走出深宫又入胡地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昭君怨》李白
这是唐朝盛世时期诗人李白为王昭君题下的一首哀婉怜惜的诗。
不论是汉朝还是唐代,它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无可替代的两个兴盛时期,那段辉煌的岁月至今都拥有着无法抹去的光辉。只是流年似水,美人如花,这似水流年的如花美眷,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抵挡住那大漠猎猎的风沙和塞外孤苦的岁月。
王嫱,字昭君,生活在汉代最为鼎盛的时期,在她最为美丽的年华,作为秀女,被选入宫中,虽然古时候的女子对于自身的命运并没有多大的掌控权,但身在民间,起码也可以享受夫妻之乐,家庭幸福。而一旦被选入皇宫,除非皇帝宠幸,不然只能日复一日地在那繁复的宫墙之后虚度年华、空度余生。虽然王昭君年轻貌美、才艺双全,但是因为清高过甚,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所以遭到了毛延寿的报复,在她的画像上做了手脚,故意将王昭君画得丑陋不堪,令汉元帝看后无心宠幸,所以,昭君在进宫之后,一直是孤身独处,独自挨过那寂寞的岁岁年年。
那个时代没有什么空间可以让女人内心生长起柔软清脆的草叶来。既然得不到爱情,便只能将全身心的寄托放置于诗词之上,以期望自己独自吟唱的歌曲能令上苍听到后,感动同在一个宫墙之内的帝王。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五更哀怨曲》王昭君
漫漫长夜里每一更天都是无边无际的,从思念家人到现如今身在宫廷,从悲叹命运不公到怨恨画师的无情无义,从空度良宵到承认世事无常。每个夜晚,昭君似乎都将自己置于这样矛盾而无望的思索中不得抽身。
最终的自我开解,“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或许是一种心理暗示。王昭君在孤苦不堪地打发着漫漫白昼和长夜时,自我安慰地认为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这首《五更哀怨曲》不但满腔幽怨,更是抒发了王昭君的无限感伤,在宫中的日日夜夜中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远在家乡的父母亲人,还有她对未来的迷茫和一丝丝的憧憬。
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古人的意识观念中,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深藏内心的情感,将其抒发,来缓解心中的压力。
而王昭君则也是如此,她写下了《五更哀怨曲》,原本是打发在皇宫中的寂寞时光,却没想到,命运并不如她所想的那样一成不变。在既定的时刻,上天果真给了王昭君一个扭转自己命运的机会,只是王昭君应该没有想到,这一次的转变,却是让她不知道该做何表情去面对。
为了与匈奴解决困扰了汉朝多年的边疆问题,两朝提出了和亲的决议。汉元帝不忍自己的公主去匈奴的苦寒之地受苦,便要从宫女中挑选一名女子前去,而令其没有想到的是,所去之人正是当日被他遗弃的王昭君。当王昭君真真切切地站在他面前的时候,汉元帝才意识到自己当日犯了一个多么大的错误,可是说出去的话犹如泼出去的水,更何况他是九五之尊,便只能忍痛割爱,将王昭君献给了当时的南匈奴单于呼韩邪。
时值中原的阳春三月,正是春暖花开的好时节,可怜王昭君一柔弱女子,竟然要远赴他乡万里,前去塞外那寒风凛冽的地方。如果不是哀莫大于心死,她又何必背井离乡呢,如果说这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那就只能坦然承受了。
后人都说王昭君大义凛然,为国为家,其实一个古时候足不出户的弱女子,在她的心中家国的地位果真就比天大吗?如果她生活幸福,如果她儿女双全,是否又会前往那匈奴的不毛之地,甘愿做和亲使者呢?一切都只是猜测而已。
事实上王昭君的离开对汉元帝的打击是巨大的,这位皇帝没有想到在自己的后宫中竟然一直住着这样一位宛若天仙的美人,而自己竟然还一直被蒙在鼓里,所以他一怒之下就斩杀了当日那位画师毛延寿。但一切只是于事无补了。王昭君沿着自己的命运轨迹一步步地离开了中原大地。
在前行的漫漫长路上,王昭君病倒了,在养病的时间里,她想到了这一去可能就无法再回头了,于是便写信给汉元帝,希望可以为她的父母兄弟解决生活问题,“马后桃花马前雪,教人如何不回头”。
王昭君就这样将自己和那个她生活了几十载的中原故土隔断了联系。虽然之后南匈奴单于对她很好,夫妻两人也有了子女,膝下承欢,这对在皇宫里独守空房的王昭君来说,也不失为一种别样的幸福生活,或许她的选择是对的,但时间总是会改变一切的。在王昭君还没有对这幸福体验深刻的时候,单于的病逝令这个女子再次陷入了绝境,再次失去了依托,命运的不公正一次又一次地降临在这个弱女子身上,难怪后人有诗做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王昭君不能不怨恨,她也应当怨恨,毕竟生活对她有着太多的亏欠和委屈。
王昭君远远看着她的家乡中原,她在天之涯,家乡在地之角,当风刮过,真是刺骨的寒冷,这冷不但冷在身上,更冷在心里。“堪叹浮生如一梦,典衣沽酒卧深林。”这是季羡林大师的超脱世俗之感叹,只求一醉的生活态度令这位大师为后人所敬仰,但可惜这样的人生其实有着一种大悲哀蕴涵其中,就好像王昭君一样,几经别离,身处异地,这样的人生,真是冷到了极致。所以她才会写出《怨词》,伤心到深处,便是无处话伤心了。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怨词》王昭君
秋日中葱郁的树木,已经枝叶金黄,那寄居山里的飞鸟,在放声歌唱。因为故乡的山水,使得它们体格鲜亮,天边的云霞,却将昭君带入了深宫。宫中的寂寞就如同被困的金丝鸟一样,当自由失去,梦想便如同大山沉沉地压下,虽然每日锦衣玉食,但总是觉得茶饭不思,而命运依然没有改变,如同远行的飞禽一般。王昭君将自己搁置在远离中原的匈奴,无论是思念还是目光,都无法穿越那层层大山的阻隔,山高水远,家里的父母亲人,大概此后便是后会无期了吧。昭君的一曲《怨词》真唱出了她当时义无反顾和哀莫心死的心境。
悲哀丝毫不肯放过她,王昭君在二十四岁时,丈夫去世,按照匈奴的制度,王昭君应当嫁于新一任的单于,这对于从小恪守礼教的王昭君来说是如此的大逆不道。她写信回汉室求助,但可惜得来的只是冷冰冰的遵从旨意,王昭君虽然是无奈地下嫁给了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但感情还算笃定。两人经过了十几年的夫妻生活后,单于再一次的去世,这时的王昭君已经快年近四十,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她经历万事,已经没有什么看不开的了。随后的日子里,王昭君独自为匈奴和汉朝的边疆关系协调做着努力,使得边疆出现了少有的平和和宁静。
只可惜她的力量最终还是难以抵挡历史的脚步,之后的匈奴经历过一系列的争权夺位之后,早日定下的边疆和睦条款早被遗忘干净,硝烟再起,烽火再续。王昭君知道,自己已经是无能为力了,面对这样的局面,她只能远远观看,最后抑郁而终,终身没能回到那个令她魂牵梦绕的中原故土。
昭君死后,葬于当地,因为她的墓依山傍水,始终草色青葱,所以王昭君的墓地又被后人称为“青冢”。大漠深处,倩影翩跹,从青冢中走出来的芳踪令人难寻影迹,始终心生怜惜,像那青冢上的青草,密密地疯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