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报告,是对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或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其他社会科学理论进行解释、宣传的口头表达形式。
一般来说,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以及体现这些方针政策的文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除了通过舆论部门直接灌输给人民群众外,还要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召开的报告会来灌输给人民群众,需要领导者在自己认真学习、吃透精神后,全面透彻地向人民群众宣讲,这种宣讲形式就是辅导报告。辅导报告是面对面的,形式直接,接受效果比较好。
比如:各级党委召开的十五大精神辅导报告、邓小平理论辅导报告等。
六、会议插话要适可而止
当我们观看篮球比赛时,比赛双方势均力敌,不分胜负,且时间很 长,作为观众就有身体疲劳,眼睛发酸之感,比赛者也会大脑高度集中,身心紧张。如果这时比赛场上出现"暂停"的场面,观看者此时就会活 动一下筋骨,调整自己的精神,比赛者也会放松自己高度紧张的大脑。这时的"暂停",人们不仅不讨厌,相反会感到适时。但是,如果激烈的比赛场上频频出现"暂停"的场面。就会给人以大煞风景之感。
全比赛场上的"暂停"与会议插话有异曲同工之处。会议插话,通常是指领导者在会议进行中,打断正在讲话发言者的思路,或是借题发挥,或是补充、强调的一种随时讲话。一句或一段精彩恰当的插话,不仅能活跃会场气氛,引起人们听讲的注意力,还能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如果是突兀生硬、无关痛痒、不合时宜的插话,则会成画蛇添足之笔。同是插话,由于使用的方式不同,时机的把握各异,效果则大相径庭,这值得思考。
插话不同于一般的交谈或演讲,它是利用当时的语境,针对说话者表达的内容,在其表达过程中,插入适当的词句,表示赞同、附和或反对,起到补充、调节作用,以达到把握、调节剂会议氛围、推进会议进程的目的。它集中体现了插话者的个人综合素质,是领导者经常运用和必须掌握的技巧之一。
由于插话是人们在他人的谈话表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不失时机地运用语言进行的一种交际形式,事先难以预料和把握,更谈不上经过认真和周密的准备。那么,插话是不是毫无规律、即兴而发呢?答案是否定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插话也不例外。领导者除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加强自身思想文化修养外,还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插话原则和方法。
第一,要选好"插缝",把握插话的时机。靶要打得好,枪要瞄得准,话要插得好,就必须选好"插缝"。如果没有"插缝"硬往里插,那就会给人一种生硬之感,不会带来好的效果。可是,在开会的时候,有些领导者不大注意选择插话的时机,只要觉得自己有话可说就憋不住,不分先后地往外倒。这样插话的结果,对唱主角戏的人并没有起到很好的配合作用,反而造成了某种程度的"冲击",影响了会议效果。这样做,至少产生两方面的负效应:一是作为主讲的领导者可能会想,"是不是我讲得不好,既然这样,干脆你讲得了"。二是作为听众也可能产生逆反心理:"你老是打断别人的发言,我们到底听谁的呢?"所以,领导者在插话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好时机,只有认为是应该"补充几句"才足以说明问题的时候才去插上几句。
插话不仅要选择好"插缝",而且要插在点子上。插话要环环相扣,句句"插"到点子上,决不能信口"插"来,想到哪里"插"到哪里,想"插"什么就"插"什么。那种为了哗众取宠而故弄玄虚的新鲜离奇的插话,会大大降低插话者本人的威信。一句好的插话能将会议推向高潮;一句不好的插话能把会议方向引偏。插话一般都是对讲话的补充,因此,它应与会议主题有密切的关系,有一定的分量。如果是可插可不插的插话那就最好别插。因为人家讲得好好的,顺顺溜溜的,大家听得挺有意思,你要插一竿子,又讲不到点子上,那就会引起听众的反感。所以插话还要考虑好话题,所要补充的话必须是会议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或是主讲人没有讲够、讲透、讲深、讲细的内容,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插几句"才能奏效。
第二,要丰富插话的语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插话语言的修养非一朝一夕之功,是领导者综合素质和各方面经验的集中体现。而要丰富插话语言,应注重加强语言积累,着重进行自然、灵活、准确、简明的语言训练。自然,"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插话的语言要顺其自然,切合时境,不要刻意雕琢,要达到呼之欲出的境界。灵活,语言的使用要服务主题,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它是插话者敏锐、机智、善变等素质的集中体现。准确,可供插话者的时间很短暂,要求一语中的,点到为止,不要言不及义,无的放矢。简明,语言干脆利索,简明扼要,如同黑夜中的流星,照亮长空,稍纵即逝。因此,作为插话者必须努力做到"短些,短些,再短些"。
有人曾经幽默地问"世界上哪两句话最长",许多人答不上来,到底哪两句话最长呢?答案是:"我来说两句"。因为有的领导者,插话时以"我来说两句"开头,可是话匣子一打开,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把插话变成了主题讲话,让听者不胜其烦。本来,插话应以短见长,幽默而富有感染力,抓住重点,三言两语,讲完即收。刘禹锡曾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衡量领导者插话有没有水平,是否精彩,并不在话的数量,而在于话的质量。话虽不多,但条理清楚,一言九鼎,说得好,说得妙。可是有些领导者总把握不住这一点,他们尊口一开就合不住,总爱把话头扯得老远,这样不仅会"淹没"会议主题而喧宾 夺主,使主讲者处于难堪的境地,与会者也会感到很厌烦。应当明白,插话不同于讲话,只有插得精彩干练,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第三,不要插话成癖。有些领导者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插话成癖。逢会便插,一会一插,你插他插,张三刚打完"岔",李四又接着"插杠子",强插硬插。我们提倡主席台上就座的领导者,不妨充当一次"哑全巴",即使到了非插话不可的地步,也要切记不要插话超过三次。否则,既使会议主持者难堪,又压抑讲话者的情绪,还会使与会者产生厌烦心理,更降低了自己的威信。免开尊口,何乐而不为呢?
第四,上级讲话时不要插话。上级领导讲话,是给下级安排工作,具有做出"指示"的意思,如果上级领导讲话时,没有询问或征求意见,作为参加会议的下级,就最好不要插话。
曾经有过这么一件事:某局在年初召开工作会议,请市长去讲话。在市长讲话的过程中,有一个副局长接连插了三次话。他第一次插话时,市长没有理会;第二次插话时,市长把头转过来看了他一眼;第三次插话时,市长不高兴了,对他说:"你有什么要讲的,等我讲完了你再讲好吗。"当时,把这个副局长说得满脸通红。
这个副局长确实做得不对,他是想显示自己比上级领导有水平?还是想说明自己对情况熟悉?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他的做法都是欠妥的。
七、如何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领导班子成员开会研究某一项议题,有时候会很顺利地通过,有时候则可能会出现不同意见。因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看法,这是正常现象,作为领导者,要想在会议上达成一致意见,就要拿出自己的观点来说服别人。
说服就是说服他人认同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且激励他们给出你想要的东西。说服力不是天生的,一些最强有力的说服者甚至是说话温和,并且看上去很柔弱的人。我们每天都在利用说服:讨价还价、让小孩清理自己的玩具、让雇员认真工作、在走俏的饭店订好的座位等。
说服的前提是搞清楚你想要知道什么和做什么:
1.你想要得到什么,知道他人的要求,在你和对方的需要之间搞好平衡知道你能够放弃什么和不能放弃什么。
如果你不知道你想要什么结果,而对方清楚自己的最终结果,你将被对方所影响。
2.不要融入情绪在任何场合下的发怒、过于激动、过于高兴、伤感都会削弱你的力量。把影响和说服他人作为一种博弈经常练习,练习得越多你就越有收获。在任何博弈中如果发怒,不论是打球、下棋、娱乐,都会使得你不能有效地思考。
3.没有失败,只有反馈即使地球上最伟大的说客也有得不到想要的东西的时候。由于是一种博弈,所以他们把每一次遭遇都看做是一次学习。"下一次我怎么做才能够得到我所需要的东西?"他们会根据结果做出相应的调整。
4.改变战略直到你得到你想要的说服是鼓动而不是操纵。影响是一个优美的过程,如果你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艺术家,你会有意外的收获。最好的说服是使得对方认为你的想法就是他们的想法。如果一个方式不行,就换另外一个方式。一个人不行,就换另外一个人。
5.掌握说服的技巧在说服过程中,我们基本上是在三个层面上进行:词汇、语调、体态。我们的沟通大致上40%由词汇和语调完成,60%由体态完成。在词汇和语调方面,你要多模仿对方,从而赢得对方的认同:第一,你可以采用他们的词汇,例如伙计、大哥、老哥。
第二,模仿他们的语调,声音的高低,声音的柔和度。如果他们说话声音很高,而你说话声音很低,他们会对你疏远,因为他们感到压抑。
第三,采用他们的语言速度。如果他们说话速度很快,而你很慢,将会使得他们不舒服。因此,为获得认同,你需要用同对方一样的声调和速 度说出对方的词汇。第四,促使他们谈论自己。向他们询问有关他们自己的问题,然后你 就只是作为一个听者。第五,发现什么是对方最重要的事情。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什么,从对方最关心的重点入手进行沟通。
全关于体态的反射,有以下三点:第一,注意并模仿他们身体的姿势。比如双手交叉、两腿重叠、倚靠栏杆、背手而立,完全模仿他们的姿势,在说服过程中完全进行反射和匹配。
第二,反射和匹配他们的手势动作。他们是否频频用手势?他们是否经常伸手拍你的肩膀?如果他们频频做手势并且经常拍你的肩膀,你也要频频使用手势和拍他们的肩膀,使他们知道你和他们是同样的人,带有同样的期望和关心。
第三,反射和匹配他们的眼神接触。他们直视你的眼睛的频繁程度?
他们是长时间注视还是快速移开眼神?一些人认为,注视对方的时间越长,你就越诚实,但是其准确性有待考证。一些地方认为直视对方是无礼,眼光向下是尊重对方。无论怎样,重要的是通过模仿对方使自己获得认同。
说服需要揣摩。理解他人模式的途径是沟通,在他们的世界里认识他们。人际关系成功的人,一般都是善于揣摩他人心理的人。
沟通要让对方觉得自己被接受、被了解,让人觉得你将心比心,善解人意。人的内心情感可以在其举止、言谈中流露出来,但正如浮在水面之上的冰山只占总体积的10%一样,人的情绪的90%是我们的肉眼看不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去深入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加以观察体会,细心揣摩,并采取适当的行动来满足对方的需要,建立信任感,从而使说服更有成果,更有效率。只有在满足别人需要的同时,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获得双赢。
说服的目的有:使对方听到、使对方听懂、使对方接受、使对方行动。因此,要研究说话的方法。鬼谷子的说服原理,简明扼要直指要害:跟智慧的人说话,要靠渊博;跟高贵的人说话,要靠气势;跟笨拙的人说话,要靠详辩;跟善辩的人说话,要靠扼要;跟富有的人说话,要靠高雅;跟贫贱的人说话,要靠谦敬;跟勇敢的人说话,要靠勇敢;跟有过失的人说话,要靠鼓励。
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来说服他人,可以有效地化解矛盾,增强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团结,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促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八、排除影响会议的干扰因素
作为领导者和会议主持人,对于口若悬河的与会者或是一言不发的与会者,对于事事都要争论不休或是开口就跑题的与会者,或是私下开小会的与会者,你该怎么办?所有这些人都给你带来了问题,也许分别讨论会有所帮助。
1.口若悬河的人
有些人话太多。他们喜欢听自己说话,他们似乎要利用每次会议来垄断讨论。如果你事先知道这类人,就安排他坐在你的左右,这样你可以"避免"他随意发言。
如果他发言了,给他适当的时间,然后说,"你提出的几点很好,现在让我们听听其他人的。"以此打断他。如果这一招不灵,就限定时间,比如,每人发言两分钟。
2.一言不发的人
有些人胆小,当他们想在众人面前讲话时,舌头就发紧。不要问一些使人难于回答的直接问题,避免使这种人感到难为情,相反,问一些你认为他们能够回答的问题,例如,有关他们的工作、家庭或他们如何处理某一特殊情况的问题。有机会就表扬他们,拍拍他们的肩膀,帮助他们克服发言时的不安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