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最早出现在2006年2月28日,网民“碎玻璃渣子”在网上公布了一组虐猫视频截图。不久,网友“12ookie_hz”把有关“踩猫”事件的网址放在“猫扑”网,网友“黑暗执政官”在“天涯社区”上贴出了踩猫女人的照片,做成一张“宇宙通缉令”,让天下网友举报。不少网友发愿捐出猫币、人民币悬赏捉拿凶手,连猫扑网官方也将赏金从1000元涨到5000元。2006年3月2日上午10点20分,网友“我不是沙漠天使”在猫扑上发帖:“这个女人是在黑龙江的一个小城……”,他的帖子让事件出现关键性转变。3月4日中午12点,虐猫事件的三个嫌疑人基本确定,距离“碎玻璃渣子”在网上贴虐猫组图不过6天时间,其效率之高可能不亚于警方的办案速度。
人肉搜索引擎充分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伟大号召,一场场由网民发动起来的战争都不禁让人拍手称快,更让人惊叹google、baidu的自然语言智能处理的功能,还是远远比不上有常识的普通上网者的头脑分析团结起来的巨大力量。
然而,在经过了一系列影响力空前的大事后,人肉搜索被称为最恐怖的社会搜索。“网络通缉令”时常有发错的时候:在最近的一起“网络通缉令”事件中,其不幸者就由于被网友误当做被通缉者,他的手机和家庭住址等私人信息都被公布在网络上,甚至连8岁女儿是领养的隐私也被人公布。更是因此接到大量骚扰电话,生活受到了极大干扰,需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虽然人肉搜索的力量大,但结果弊大于利。一方面是惩恶扬善,但更多的一方面是违反法律的行为。
有两样东西,我们都不喜欢,并不因为它们是互相对立的,就支持一个,反对一个。
坦白地说,“人肉搜索”并不是什么值得赞美的东西。更坦白一点,躲藏在网络后面,心怀正义或邪恶的目的,有意或无意对他人实施戕害的搜索者,让人感到恐惧而不是欣慰。
支持者或许认为,“人肉搜索”将是反腐的利器。没错,有些官员落马了,也有几个受到了处分,这的确让人津津乐道--其实,这主要是因为网络监督,而不只是网络搜索--如果认为这就是“人肉搜索”这一网络暴力行为所涵盖的全部内容,那就大错特错了。
想必你我都不陌生:无辜的个人在网络上被肆意践踏尊严,微小的过失仅仅因为一时激愤或好奇而被夸大,许多人被牵连失去珍贵的平静生活,甚至有人失去了生的勇气。在网络普遍应用的今天,这一股阴暗的逆流让人不寒而栗,“人肉搜索”向来不惜以最可怕的惩罚来对待渺小的个体,不惜以最卑鄙的做法来打击敌人。它泥沙俱下,以误伤无辜者为代价来实现公平,或者干脆成为个人报复的手段,以公益的旗号发泄私欲。
江苏省人大通过《条例》,禁止擅自公开他人信息资料,显然扼住了“人肉搜索”的喉咙。已经有人公开提出质疑,认为这是禁止网络监督,为腐败提供保护伞,而立法者也赶紧回应:贪官污吏的个人信息,还是可以公开的。
事实上,问题并不在于哪些人的信息可以公开。纠缠于细节的人们更应该思考,该不该动用公共的权力手段,来管理属于网络言论的范畴?
网络是当前民间舆论最汹涌的场所,这个属性,不因为这些舆论本身的好坏而改变。在许多沟通渠道不畅的时候,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网络空间,本身是可贵的。除非万不得已,这种自由的完整性都应该受到呵护,任何管制看似微小,却都代表一种趋势,即公共权力对于个人舆论表达的压制。
我们的网络舆论是不完美的,滋生其间的“人肉搜索”便是一个明证。但这种不完美,应该靠舆论自身的生长来解决。那些不够道德、不够善意的舆论,需要通过公益、平等、尊重隐私等价值观念的日益传播而遏制。在其中,唯独公共权力的介入需要警惕。
在立法禁止“人肉搜索”的背后,存在着这样一种趋势:公共权力忍不住想插手民间舆论的管理。而我们认为,在保证稳定的前提下,这样的管理越少越好。在民间事务和公共事务中间,应该存在合适的界限。面对民间性质的领域,立法者和政府应该自我节制,而不应该遵从习惯思维的引导,横加干涉。
无论是纵容“人肉搜索”,还是禁止它,我们都很难喜欢。因为,在这两种看似截然相对的行为背后,闪现着同样的逻辑。
“人肉搜索”的支持者信奉“以暴治暴”。他们不够宽容,不够客观,不惜以群体的言论暴力,侵犯个人隐私。而用来禁止这一行为的《条例》,则几乎用了同样的方法:不加鉴别、不容商量,并且,不惜以公共权力,干涉言论空间。
为了反对一种危险,我们也许会陷进另一种危险里,这并不是相反的两端,更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一面,是生于民间的群体暴力对个人权利的侵害,另一面,则是来自主流权力对同一领域的威胁。
近年来,几起极具影响力的人肉搜索事件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都掀起了轩然大波,使其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肉搜索的威力既令人折服,也使它成为众矢之的,有关的争议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从未间断。人肉搜索是什么?它为何有如此强大的威力?人肉搜索是如何演变成网络暴力的?面对这些问题,笔者试图对人肉搜索的本质及其“暴力”演变过程做一次社会学视角的探索。
从表面上看,人肉搜索是一种人工参与的网络信息搜索方式,但如果剥去网络的外衣,我们会发现人肉搜索其实是一群在网上漫游的无组织、无纪律、不受约束的人因某些突发事件临时聚集在一起,通过互相提供信息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群体行为,也即社会学里所指的集合行为。
在集合行为中,参加者通常处于亢奋、冲动的精神状态,并对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判断能力,从而引发慌乱和恐慌等。人肉搜索符合集合行为的三个典型特征:(1)人数众多。这毋庸置疑,人肉搜索以其强大的号召力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2)无组织性。人肉搜索中,广大搜客出于种种目的自发提供信息。这些人呈匿名状态,不受约束,部分人有时为达目的甚至不惜损坏侵犯别人的声誉和隐私。(3)行为者相互依赖。这是人肉搜索的运行机制,通过网民相互提供信息以达到搜索目的,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网民的思想、情感等也相互影响。
那么,人肉搜索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如何维系?为何总有人乐此不疲?社会交换理论给出了很好的解释。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类交往行为是一种社会交换过程,在交往中,人们总是趋向于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报酬”。人肉搜索的流行部分要归功于“赏金猎人”制度。“赏金”是指猫扑上通行的一种虚拟货币(MP),用以购买增值服务。有人需要解决问题时就在网上发帖并以MP为酬谢,“赏金猎人”就用各种方式寻找答案,获得MP奖励以及满足感和成就感。当然,除“赏金”外,也有不少人是出于对事实真相的追求、他人隐私的好奇、道德正义的捍卫或不良情绪的宣泄等精神、心理上的满足而参与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网络集合行为,其产生和流行有着社会背景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环境条件和结构性压力。
传统的集合行为往往发生在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网络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迅速增长,则为人肉搜索提供了广阔的虚拟公共空间,这成为人肉搜索产生的环境条件。根据我国第24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3.38亿人,搜索引擎作为互联网中的基础应用,使用率为68%,在各互联网应用中位列第四,这就为人肉搜索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不仅如此,网络的高互动性和网民的匿名性使人们可以放下现实羁绊敢于言说,无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风险趋于零。
结构性压力是指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对人们产生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促使人们在集合行为中自发地通过集体努力去解决问题。就近年来几起影响较大的人肉搜索事件来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是被曝光的一些轻生、婚外恋、以强欺弱、造假等违反基本伦理道德的事件,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这主要源于我国社会转型所引起的结构性压力,深刻的社会转型变革,使既有的伦理道德难以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规范引导作用减弱,信仰危机、伦理困惑,各种道德滑坡和社会失范现象不断出现。这些现象突破了社会公认的基本伦理道德底线,而现实社会中法治又往往失语或缺位,在这种情况下,网民自发地试图重构伦理道德秩序的“人肉搜索”现象出现了。
毋庸讳言,集合行为还具有非理性和破坏性,鉴于此,人肉搜索会演变成为网络暴力便不足为奇。所谓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其表现形式是:在网上发表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的名誉损害;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的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侵扰,损害其人身权利等。那么,人肉搜索又是如何产生并演变成为网络暴力的呢?
我们知道,集合行为的出现往往需要一个“导火索”,就单个人肉搜索事件而言,其“导火索”往往是某个在网上流传的道德敏感事件。而偏见的形成,常常使人走向极端。在集合群体中,人们会对他们的处境形成某种共同的感受,对某些问题产生共同的看法和相似的情绪。纵观近年来的人肉搜索事件,我们发现,参与人肉搜索的网民往往对事件及其当事人都持有不同程度的偏见。在人肉搜索中,不真实或不对称的网络信息来源则是偏见形成的主要原因。人肉搜索往往因偏见而走向极端。
人肉搜索之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一呼百应,一方面要得益于网络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还要归因于其高效的行为动员方式。在人肉搜索中,根据其行为动员的主体,大致可以分成三种:
1.充当群众基础的“马甲帮”。“马甲帮”是指以虚假身份出现的积极参与并发动人肉搜索的网民,他们出于不同目的和心态,借助网络强大的传播功能,迅速将事件散播到国内外各大网站和论坛。
2.一呼百应的“意见领袖”。“马甲帮”虽然人多力量大,但真正能够引导事件走向的,还是少数的“意见领袖”。如“铜须门”事件中,网友“锋刃透骨寒”的接连发帖,使其迅速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直接影响事件走向。
3.推波助澜的新旧传媒。以“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为例,报道假新闻的网络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和其他利益制造了噱头,而传统媒体未加证实的报道则使事件进一步激化。
集合行为是否产生还要取决于社会控制的成败,社会的弱控制性也是导致人肉搜索产生并演变成为网络暴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网络广泛存在的匿名制,削弱了发言者的社会责任,刺激了网民随心所欲地发表极端言论、无所顾忌地侵犯别人的隐私。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缺乏监管,使人肉搜索中的网络暴力行为得不到有效控制,网络道德底线很容易就被冲破。
尽管人肉搜索展示出了破坏性的一面,却也不必禁而止之,适当的规范引导可以收敛它的戾气,使广大搜客回归理性,使人肉搜索真正成为舆论监督及弘扬社会正气的一把利剑。对此,及时完善网络暴力治理及隐私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监管,规范网民行为;建立主流舆论介入机制,适时拨正人肉搜索的价值取向;培育现代公民意识,营造民主、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
闹钟失灵、半路堵车、电梯挤不上……一切都乱套了,可打卡机却永远正常;周末不加班,竟觉得生活索然无味,加班时却总偷偷看《越狱》;“炒老板鱿鱼”是口头禅,意念中已给老板用过无数次“大刑”;长夜漫漫无心睡眠,把年终奖翻出来数数,终于能安心睡觉了……这都是张小盒“演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