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民国课堂:大先生的情书
6560500000002

第2章 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徐志摩-林徽因

徐志摩(1896-1931)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与金庸是表兄弟。现代诗人、散文家。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美国克拉克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后又拜在梁启超门下。

林徽因(1904-1955)

原名林徽音。中国着名建筑师、诗人、作家。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

徐志摩与林徽因

恋爱简史

爱有天意,百年幽叹

到底林徽因对徐志摩有没有爱意,他们又是怎样一种关系?至今仍是个讨论不休的谜,虽然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以及很多关于林徽因的传记都似乎满足了人们的很多想象,可是,林徽因却说过一句话:“他爱的并不是我,而是他自己心中的林徽因。”

那么,让我们从他们琐碎的往事中寻找答案吧。

1920年春,林长民携女儿林徽因赴英国,身份是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驻欧代表。在国际联盟的一次讲演会上,徐志摩和林家父女相识,很快就向林徽因发起了爱的攻势。林徽因当时才十六岁,见了信惊慌失措,便让父亲林长民给徐志摩回封信。信上说:“阁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惊,徽亦惶惑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误解了。”信末附言“徽徽问候”。

由此不难想象徐志摩的感情之强烈,而林徽因的惶恐失措也在情理之中。好在林长民是个豁达大度的人,不光不责怪反而给予解说。然而,林徽因对徐志摩真的只是单纯的崇拜之情,并无爱情吗?

过了不久,妻子张幼仪来到伦敦,这对徐志摩来说真是很大的障碍。为了减少麻烦,他只好携妻搬到离剑桥约十公里的沙士顿乡下去住。这期间,志摩和徽因一直保持通信联系。张幼仪在《小脚与西服》一书中对她的侄孙女张邦梅说:“几年以后,我才从郭君那儿得知徐志摩之所以每天早上赶忙出去,的确是因为要和住在伦敦的女朋友联络。”

1921年10月,林长民和林徽因离英归国。走时为了免生是非,没有向徐志摩辞别。1922年10月徐志摩火速回国,想必知道林徽因与梁思成公开了恋爱关系。所以他在南方稍事盘桓后,12月初就赶往北京。

出发之前,徐志摩先是收到老师梁启超给他的一封长信(梁在上海),劝他“义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殆茫然如捕风,然先已予多人以无量之苦痛”。梁启超还在信中感叹:“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若尔尔者!”

面对老师的劝说,徐志摩并不买账,他回信中言之凿凿地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意思是说,那么咱们就较量一下吧。

当然,梁启超的信是徐志摩在抵达北京当天收到的,当时他还没有见到林徽因。等见过之后,他就没有这么自信了。

当时,林徽因正在培华中学读书,自然是不好去找的。林家住在景山后街一处称作“雪池”的院子里,那儿能去,可是徽因常常不在。后来,得知梁思成和林徽因常在松坡图书馆小屋幽会,徐志摩竟然不知趣地常来打扰,忠厚如梁思成也不得不贴一张字条在门上:“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情人不愿受干扰).”

徐志摩无可奈何,怏怏而去。虽然如此受挫,但仍未罢休。

1924年四五月间,泰戈尔访华,给了徐、林接触的机会。他们俩一起接待访问团进出会场,又一起演出英文戏剧,昔日情感又恢复了。5月20日,泰戈尔一行离开北京去太原,徐志摩陪同前往。车站上,来送行的人很多,林徽因也在其中。车快开动了,徐志摩还在写一封给林徽因的信,尚未写完,车已开动,徐志摩还要冲下车递给站台上的林徽因,泰戈尔的秘书恩厚之见他太伤感,一把抢过来替他藏起。后来徐志摩再没提起此事,恩厚之就把此信保存起来带回英国。直到20世纪70年代,梁锡华去访问,才让梁看了原件。信里写的是:

我真不知道我要说的是什么话,我已经好几次提起笔来想写,但是每次总是写不成篇。这两日我的头脑只是昏沉沉的,开着眼闭着眼都只见大前晚模糊的凄清的月色,照着我们不愿意的车辆,迟迟地向荒野里退缩。离别!怎么的能叫人相信?我想着了就要发疯,这么多的丝,谁能割得断?我的眼前又黑了!

从这封信上可以看出,大前天晚上,他俩是在一起的。就是这次会面,林徽因向徐志摩摊了牌,说她马上就要随梁思成去美国留学了,她不可能做他的妻子,他们必须“离别”。

林徽因到了美国后,才咀嚼出徐志摩对她的真情的滋味而倍加珍惜。在1927年3月15日给胡适的那封信中,她说:“请你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也遇多了,现在倒能在寂寞和失望中得着自慰和满足。告诉他我绝对的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

至于林徽因为何会拒绝徐志摩,世人津津乐道,不少人认为,林徽因这样的新派女性岂能对诗人的追求无动于衷。可是,他们忽略了,当初徐志摩和林徽因并不般配,一个是官宦世家的千金,名满京城,一个充其量属偏安一隅的富家子弟,已婚,还不是后人眼中的倜傥诗人。人们同样忽略了,初出国门的林徽因,仍满怀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外加她不是林家嫡亲女儿的原因,思想再新派,也不至于不考虑家庭因素,去选择比自己大七八岁且有了家室的男子。直到徐志摩去世之后,林徽因还有的放矢说:“我的教育是旧的,我变不成什么新的人来。”(一九三二年元月一日致胡适信)

1928年8月林徽因回国,与梁思成一起受聘为东北大学教授。1931年初,徐志摩听说林徽因病重,曾专程去沈阳看望她。这年春季开学后,徐志摩来到北平任北大教授,林徽因病重回到北京疗养,两人的接触又多了,外加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感情不太和睦,两人又时常走动,颇有旧情复萌的趋势。

对徐、林这一段的感情,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说出这样的看法:我一直替徐想,他在1931年飞机坠毁中失事身亡,对他来说是件好事,若多活几年对他来说更是个悲剧,和陆小曼肯定过不下去了。若同陆离婚,徐从感情上肯定要回到林这里,将来就搅不清楚,大家都将会很难办的。

其实,林徽因也很心疼徐志摩,不忍心伤害他,导致徐志摩又陷得很深。因而梁从诫一直觉得,徐的生命突然结束,也算是上天的安排。然而,“八宝箱事件”发生后,对与徐志摩的情感,林徽因就一点也不隐讳了。1932年农历正月初一给胡适的信中说:

我永是“我”,被诗人恭维了也不会增美增能,有过一段不幸的曲折的旧历史也没有什么可羞惭……我觉得这桩事人事方面看来真不幸,从精神方面看来这桩事或为造成志摩成为诗人的原因,而也给我不少人格上知识上磨炼修养的帮助。志摩in a way(从某方面)不悔他有这么一段痛苦的历史,我觉得我的一生至少没有太堕入凡俗的满足也不是一件什么坏事。志摩警醒了我,他变成一种Stimulant(激励),在我生命中,或恨,或怒,或Happy(幸运)或Sorry(遗憾),或难过,或苦痛,我也不悔的,我也不Proud(得意)我自己的倔强,我也不惭愧。

徐志摩逝世后,梁思成去了济南,从出事地点捡了一块飞机的残片,直到去世林徽因都把它挂在卧室的墙上。这是她对徐志摩的真挚,是她胸怀的坦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她对世俗社会的一种蔑视。

1934年11月19日,林徽因和梁思成去南方考察路过硖石(徐志摩故乡),停车的几分钟里,她下了车,在昏沉的夜色里,独自站在车门外许久,事后她在《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中说:“凝望着幽黯的站台,默默的回忆许多不相连续的过往残片,直到生和死间居然幻成一片模糊,人生和火车似的蜿蜒一串疑问在苍茫间奔驰……如果那时候我的眼泪曾不自主的溢出睫外,我知道你定会原谅我的。”

他们是相爱的吗?肯定是。一段不幸的曲折的爱情旧史,肯定不是单纯的友谊,只好感叹有情人未成眷属。

从这二人关系中看,是林徽因成就了徐志摩,给他在人格上、知识上磨炼修养的帮助。对于林徽因,徐志摩变成她生命中的一种激励,使她自信而倔强。可是在当年,对于一个离异再娶的男人和一个有丈夫有孩子的女人来说,还能让他们说什么,怎么说?于是,徐志摩写下:“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林徽因只能在诗中如此表达:“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有那个回音。”

情书选

【一】

珊瑚1

徐志摩

你再不用想我说话

我的心早沉入海水底下

你再不用向我呼唤

因为我——我再不能回答

除非你——除非你也来在

这珊瑚骨环绕的又一世界

等待海风定时的一刻清静

你我来交互你我的幽叹

【二】

偶然1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三】

仍然1

林徽因

你舒伸得像一湖水向着晴空里,

白云,又像是一流冷涧,澄清,

许我循着林岸穷究你的泉源:

我却仍然怀抱着百般的疑心,

对你的每一个映影!

你展开像个千瓣的花朵!

鲜妍是你的每一瓣,更有芳沁,

那温存袭人的花气,伴着晚凉:

我说花儿,这正是春的捉弄人,

来偷取人们的痴情!

你又学叶叶的书篇随风吹展,

揭示你的每一个深思;每一角心境,

你的眼睛望着我,不断的在说话:

我却仍然没有回答,一片的沉静

永远守住我的魂灵。

【四】

别丢掉1

林徽因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问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有

那个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