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风情百样苏东坡
6567300000006

第6章 多面天才(2)

“取首生男子之乳,父母皆无疾恙者,并养其子,善饮食之,日取其乳一升,少只半升已来亦可。以硃砂银作鼎与匙,如无硃砂银,山泽银亦得。慢火熬炼,不住手搅如淡金色,可丸即丸,如桐子大,空心酒吞下,亦不限丸数。此名阴丹阳炼。世人亦知服秋石,然皆非清净所结;又此阳物也,须复经火,经火之余皆其糟粕,与烧盐无异也。世人亦知服乳,乳,阴物,不经火炼则冷滑而漏精气也。此阳丹阴炼、阴丹阳炼,盖道士灵智妙用,沈机捷法,非其人不可轻泄,慎之!慎之!”

阴丹是从生第一胎男婴的妇人母乳中提炼出来的。“妇人第一胎要生儿子,父母身体都要健康。然后取母亲的乳汁来炼丹,把乳在文火上加热,用的锅是银汞合金制成的,一边加热,一边用同一金属制的调羹缓缓扰动,直到奶凝结,最后制成药丸状。用酒送服。”这种做法现代人看来也是绝不可取的,朱砂银做成的器皿就不科学不可使用。下文说的“秋石”则又和尿液有关了,是一种从童男童女尿液中萃取提炼的春药,古代方士常以此药进贡给皇上,说是服之可以“长生不老”。

以上这两则札记是苏子记载炼丹的要诀,证明苏子也是个炼丹好手。

东坡在其他文字里也记载了一些养生的方法,《服松脂》可“牢牙,驻颜,乌须也。”《养生难在去欲》中说,“皆不足道,难在去欲。”《尔朱道士炼朱砂丹》记载了尔朱道士炼丹成仙的事情。

从这些札记看到东坡也是个凡人,也摆脱不了世俗的浸染,也想长生不老。他曾在山中筑炉炼丹,每每躬身亲自为之。

苏东坡到黄州后,元丰三年,研读佛经之外,也在一道观里闭关四十九天练道家的绝食和气功。苏东坡的《安国寺记》有这样的文字:当时闭关修炼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练习打坐,炼的是道教的“辟谷术”和“气功”。表露出东坡对道教的长生不老极感兴趣。他在临皋堂里辟室一间,设有炉火,以备炼丹之用。东坡自称“龆龀好道”,他给自己起了一个“铁冠道人”的道号,据宋洪迈《夷坚志》丙志卷十三中记载:“坡在海上尝自称铁冠道人。”他还给武昌太守写信,向他请教炼朱砂的方子。

东坡在给王巩的信里,道出他对修炼各方面的看法。

“安道软朱砂膏,某在湖亲服数两,甚觉有益利,可久服。子由昨来陈相别,面色殊清润,目光炯然。夜中行气腹脐间,隆隆如雷声。其所行持亦吾辈所常论者,但此君有志节能力行耳。粉白黛绿者俱是火宅中狐狸射干之流,愿公以道眼照破。此外又有事须少俭啬……”

东坡先生连这些旁门左道都如此精通,真乃震烁古今。东坡研究炼丹之法亲力为之。但东坡还没有到走火入魔的地步,这世间他并没有见到长生不老之人,对于虚无缥缈的天堂,他总是不相信的。正如他对佛家一直抱有怀疑的态度一样,苏东坡对求长生不死之药的想法,并不是一根筋直撞南墙,他还没有把自己的生命完全寄托在炼制“不老之药”上。但是,即便没法得到“长生不老”,但对通过炼丹服食丹药而获得身体健康与内心澄净,他总是向往的。

东坡先生一生宦海浮沉,活了仅仅六十六岁,这实在是令人遗憾。虽然东坡曾在探求不老之药上做过努力,但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也使东坡披上道家风骨的风采,也是瑕不掩瑜,显得他更加可爱。东坡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已与日月齐光辉。

东坡想长生不老,古代那些帝王在这方面更是做了更多的努力尝试。

完成“六王毕四海一”壮举的一代枭雄秦始皇,人生最后只剩下一个目标——长生不老。于是,秦始皇开始疯狂地寻求仙药,入海求仙,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见到“长生不老药”的影子,得暴病而猝。

汉武帝一生在建立自己“旷世武功”中,一直有个愿望,要完成秦始皇没有做到的,那就是找到“长生不老药”。由于有东方朔、汲黯、董仲舒、司马相如等一批贤臣的劝谏,加上武帝能识人容人用人,最终放弃了追寻传说中的“不老药”。

唐太宗,一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流传千古。起初唐太宗还嘲笑秦皇汉武迷恋方术寻求丹药,轮到自己却不由自主地陷了进去。太宗得了“风疾”后,烦躁怕热,开始迷恋上了方士们炼制的金石丹药,希望自己长生不老。最后吃了“印度长生药”七窍流血中毒暴亡。这时他才五十二岁,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长生药”毒死的皇帝。

历代文人雅士也都崇尚炼丹服丹,王羲之就是此中好手,也是炼丹服药,最后丢了卿卿性命,正应了他的那句“不亦痛哉”。

不要相信世上真有什么“长生不老药”,那只是个传说。

苏东坡的“座右铭”与“怪石情结”

家有粗险石,植之疏竹轩。

人皆喜寻玩,吾独思弃捐。

以其无所用,晓夕空崭然。

碪础则甲斮,砥砚乃枯顽。

于缴不可碆,以碑不可镌。

凡此六用无一取,令人争免长物观。

谁知兹石本灵怪,忽从梦中至吾前。

初来若奇鬼,肩股何孱颜。

渐闻(石宫)(石隆)声,久乃辨其言。

云我石之精,愤子辱我欲一宣。

天地之生我,族类广且蕃。

子向所称用者六,星罗雹布盈溪山。

伤残破碎为世役,虽有小用乌足贤。

如我之徒亦甚寡,往往挂名经史间。

居海岱者充禹贡,雅与铅松相差肩。

处魏榆者白昼语,意欲警惧骄君悛。

或在骊山拒强秦,万牛汗喘力莫牵。

或从扬州感卢老,代我问答多雄篇。

子今我得岂无益,震霆凛霜我不迁。

雕不加文磨不莹,子盍节概如我坚。

以是赠子岂不伟,何必责我区区焉。

吾闻石言愧且谢,丑状炊去不可攀。

骇然觉坐想其语,勉书此诗席之端。

——苏东坡《咏怪石》

苏东坡这篇《咏怪石》,以他丰富的想象力为东坡文集增添了一朵奇葩。

东坡老家中的疏竹轩有一块怪石,起初东坡觉得这块石头没什么起眼之处,用来作捣衣石或柱墩容易折断;用来作磨刀石或墨砚又太粗劣不能蓄水;也不能作射鸟用的石制箭头;用来作碑,又经不住镌刻。简直就是百无一用,白白地占着地方,还不如扔掉。“凡此六用无一取,令人争免长物观。”

说完这块怪石百无一用后,东坡笔锋一转,借怪石托梦说出它的“无用之用”才是真正的“有用,有大用”。怪石对苏东坡说:你所说的那些有用之石到处都是,它们为世人所役用,虽有小用,却各个残伤破碎,不足为贵。只有像它这样的怪石才是世上少有的,而且往往能够名垂青史。“海岱怪石”与铅松同作大禹王的贡品;“魏榆怪石”警示先君做事不能违背时势而使百姓生怨;“临潼怪石”拒绝为秦始皇的骊山墓效劳;唐代诗人卢仝为“扬州怪石”咏吟。怪石“往往挂名经史间”“意欲警惧骄君悛”才是大用场。

听了怪石的一席话,苏东坡最后不但不觉得怪石丑陋无用,反而觉得怪石的高风亮节是那样令人崇敬。于是,东坡在诗中毫不掩饰自己的崇敬之情,把怪石的气节书写在自己的席端,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骇然觉坐想其语,勉书此诗席之端。”

怪石对于东坡的人生究竟有何意义?东坡为何如此挚爱怪石?这是因为,怪石虽不具备玉那样完美的性质,但其特有的“坚姿聊自儆,秀色亦堪餐”吸引着东坡;怪石中蕴藏着坚贞的人格力量吸引着东坡;怪石所蕴藏的人文精神君子之德吸引着东坡。怪石不但是东坡最忠贞的朋友,而且几乎是他人生的一部分,不仅烙印着他的感情色彩,甚至直接彰显着东坡的人格和人生理想。

其实,怪石的“气节”也正是东坡气节的写照。东坡一生一直在反复履践着“警惧骄君悛”;在是非面前,他总是无所掩饰地亮出自己的观点,“雕不加文磨不莹,子盍节概如我坚”;在人生屡遭贬谪浮沉中,总是表现出“震霆凛霜我不迁”的高贵德行。

古人欣赏怪石,喜欢的是它的瘦硬苍老之态,认为怪石蕴藏着劲健风骨、坚贞节概、老成气韵等品质,以为其“温玉声”、“精钢色”的品质暗合君子之德;“坚操不移”、“孤标自隔”是君子的价值取向;而其“无俗格”则是文人普遍的精神追求。东坡比常人更进一步挖掘出怪石顽强的生命独特之美,于怪石寄托着他复杂的人生情结。“破碎而不杂乱,瘦削而不羸弱,苍老而不颓废,拳曲而不萎谢。”东坡特别看重文同所言怪石的“风霜锻炼愈坚重,怒浪喷激不可没”这种品质。在东坡看来,这是一种经历坎坷磨难之后的劲健坚强之美,这种美与东坡崇尚的风骨、气骨等人格精神合为一体。

东坡欣赏的怪石大多具有破碎、瘦削、苍老、拳曲的特点。“瘦骨拔凛凛,苍根漱潺潺。”《次韵刘京兆石林亭之作》。“山骨裁方斛,江珍拾浅滩。清池上几案,碎月落杯盘。”《寄怪石石斛与鲁元翰》。黄庭坚说他是“成都石笋”。

他所画的怪石,特点也大致相同,“其身与石化”融为一体。“端庄丑怪,不可以悉状也。苍苍黮黮,碨碨礧礧,森森以鳞鳞。”孔武仲《东坡居士画怪石赋》。“子瞻所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倪,石皴亦奇怪,如其胸中蟠郁也。”朱彧《萍洲可谈》。“风枝雨叶瘠土竹,龙蹲虎踞苍藓石。”豫章黄先生《题子瞻画竹石》。“石皴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米芾是这样形容东坡所画之石的。

元祐七年(1092年)春,苏轼出任扬州知州,他的表弟程德孺赠给东坡双石,一白一绿,白色的正白可鉴,绿色的冈峦迤逦,山峦突兀,洞穴蜿蜒,意境幽远。东坡给它们取名“仇池石”。所谓“仇池”是甘肃的仇池山四面陡绝,山上却可引泉灌田,十分奇特,“石上有穴达于背”,于是东坡将此石题名为“仇池石”。双石石质细腻,色彩晶亮,纹理清晰,十分美观。东坡十分喜爱绿色的一块,称其为“稀世之宝”。这两组怪石是东坡晚年非常珍爱的心爱之物。东坡作《双石并序》诗赞美这一对石头。

至扬州获二石,其一绿色,网恋迤逦,有穴达于背;其一玉白可鉴。渍以盆水,置几案间。忽忆在颖州日,梦人请住一官府,榜曰“仇池”,觉而颂杜子美诗曰:“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乃戏作小诗,为僚友一笑。

梦时良是觉时非,汲井埋盒故自痴。

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眉。

秋枫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

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

绍圣元年(1094)秋,东坡带着仇池在流放惠州途中过长江岸边的九江湖口时,他得知湖口人李正臣收藏有异石九峰,玲珑婉转,若窗櫺然,高起部分耸立挺拔像巨峰,低下部分委婉曲折像深谷,整体宛如九华山微缩在花壶中。东坡给这块石头起名“壶中九华”,想要用百金买下,与仇池石做伴。东坡作诗记载了这件事。《壶中九华诗并序》:

湖口人李正臣,蓄异石九峰,玲珑宛转,若窗棂然,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纪之。

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虚处处通。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由于当时正赶上东坡被南迁,这件事没有如愿,他表示北归后一定要购取此石,以遂心愿。

八年后,东坡蒙赦北归再过湖口时,又去拜访李正臣,已物是人非,“壶中九华”已被他人购去。东坡怅然若失,遗憾之中作《予昔作壶中九华诗其后八年复过湖口则石已为好事者取去乃和前韵以自解云》,表达“尤物已随清梦断”的失望心情。诗感叹:

江边阵马走千峰,问讯方知冀北空。

尤物已随清梦断,真形犹在画图中。

归来晚岁同元亮,却扫何人伴敬通。

赖有铜盆修石供,仇池玉色自玲珑。

但更为人遗憾痛惜的是,在作此诗后不久,东坡病逝,没能再见到心仪已久的梦中美人“壶中九华”,留下永生的遗憾。因此,“壶中九华”石便成了他玩石旅程中最后一块爱石。

崇宁元年(1102)五月,黄庭坚途经湖口,李正臣把东坡咏叹“壶中九华”诗给他看,黄庭坚十分感动,赋诗怀念东坡:

有人夜半持山去,顿觉浮岚暖翠空。

试问安排华屋处,何如零落乱云中。

能回赵壁人安在,已入南柯梦不通。

赖有霜钟难席卷,袖椎来听响玲珑。

东坡对怪石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深厚喜爱之情,表露出他的人生观。怪石情结伴随他经历了人生的各个重要阶段。他对天然怪石的钟爱完全是超越功利之上非实用性的,是一个忠贞不渝铁杆的“石友”。

东坡说,“竹寒而秀,木瘠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

东坡对丑石也有他的看法,“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为后世留下许多趣事。北宋孔武仲说东坡,“观于万物,无所不适,而尤得意于怪石之嶙峋。”

东坡在《宝绘堂记》中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张舜民在《苏子瞻哀辞》中写道:“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东坡爱石、品石、藏石、画石、咏石,以他的修养、才华使其成为中国古代赏石文人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但他没因为爱石而玩物丧志;没成为“石痴”;没有忽略了其他的人生意义。这也是后人赞赏敬佩东坡的原因之一。

东坡当老板,开办慈善医院解决百姓看病难

东坡先生一生屡遭贬谪漂泊不定,先后两次被贬到杭州。熙宁四年(1071),三十五岁的东坡被下放到杭州任通判,四年间除了留下点诗文没参与什么政事。元祐四年(1089),五十三岁的东坡有了第二次杭州之行,这次是以龙图阁学士的头衔任杭州知州,兼辖浙西七州,和第一次完全不一样。在第二次到杭州的三年时间里,东坡留下了大量为人称道的业绩,其中之一是开办了了中国第一家看病住院不收钱公立慈善医院“永安坊”,在史册上留下了令人称道的一笔。

东坡开药方

东坡第二次到达杭州的时间是元祐四年七月,当时杭州大涝之后又是大旱,农田颗粒无收,饥荒和瘟疫并行,灾情十分严重。东坡一到杭州,立即着手救灾,他接连七次上书朝廷陈述杭州灾情,请求朝廷免去杭州的秋税,赐给度牒予以赈济等,他还把朝廷拨给他修官舍的钱全部用来买粮救灾。第二年春天,又采取措施控制米价。苏轼采取的各条救灾之法切实有效,缓解了当地灾情给百姓生命造成的危害。

《宋史·东坡先生本传》记载:“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

大灾之后有大疫。元祐五年正月,由于涝灾和旱灾的连续危害,杭州爆发了严重的瘟疫。病人的主要症状是手脚冰凉,腹痛腹泻,发热恶寒,肢节疼痛等。这是一种来势汹汹的可怕寒疫,当地医生都一筹莫展救治无法。又因粮食短缺导致粮价暴涨,出现了大面积饥荒,不少人被迫用草根树叶来填肚子,杭州百姓祸不单行饥疫并作,危在旦夕。

天降苏知州救民于危难。东坡亲自开了一剂名“圣散子”的药方,这个药方主治瘟疫,他让杭州宝石山愣严院的僧人按方大锅熬药,然后分设在杭州城街头,布施百姓喝药防疫,不问男女老少,各服一大碗,可避瘴气。东坡的这个药立马见效,患病轻的一大碗喝下去很快就能见效,病重的连服几碗,配上饭食也会得以康复。瘟疫被苏轼的“圣散子”降伏,救活的百姓数不过来。“所全活者,至不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