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清相国魏裔介
6568000000004

第4章

自从魏裔介得知大清定京消息后,悲痛欲绝。因为他出生在前明,成长在前明,他已对前明产生深厚的感情。故此,怀着一颗拯救故国的忠心,思念前明心切。魏裔介从内心抵触大清,认为这一泱泱神州大国,不应让新人统治,如果是那样,国家走向兴旺的道路会是很漫长的。回头再看看自己二十年来寒窗如苦,饱读经书,满腹报国经纶,都将付之东流。魏裔介无法面对大清统领江山的事实,其思念旧明心切,为此,欲告别亲人到五台山出家。

魏裔介情绪十分低落,一度产生削发为僧的荒唐想法,被其父魏柏祥察觉。

这一天,魏柏祥把裔介叫到魏氏大祠堂。父子二人坐定,魏柏祥语重心长地对他讲道:“晚明任为父我为知县,我则为了你们兄弟几人的学业,为了你们今后能有大志,毅然推辞不任。你现在学业已成,希望你为了宏志大业,为了光耀后世,不要做懦夫,要做强者,要有阻挡任何疾风骤雨的精神,能有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也。”

又言:“识时务者方为俊杰,满族同胞与汉族同胞及其它各民族,同为炎黄子孙,是泱泱神州的组成部分,都是民族文化的继承人。不要有民族异视心理,要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符合正义,才可做到民族团结。如今满人统领江山,这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天意所定。纵观人类发展史,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哪一次不是优胜劣汰,新旧更替。父亲希望你能成为国之栋梁,为民解困。”经过父亲这一番教诲,裔介心情有所缓和。随后父亲又指着列祖、列宗遗像,对魏裔介一一讲述其生平事迹。魏柏祥特别指出,裔介四世高祖魏谦光、魏谦吉二人,在明代均为地方官吏或封疆大吏,为一方的富裕安康做出了贡献,深受百姓及嘉靖皇帝的赏识。魏柏祥特别讲到裔介祖父魏纯粹,说魏纯粹时任山西道监察御史时,关心民间疾苦,除恶扬善,政绩突出,深受山西人民的爱戴,山西人民时常盼其多到山西巡走视查,以关心民间生产。在其离任时,数万民众恋恋不舍争相欢送。当时赋诗曰:

太行西,晋中地。

半亩麦,打五六斗。

麦穗长,皆双偶。

魏公之泽真不朽。

心情矛盾的魏裔介听到先祖忠心报国、鼓舞人心的光辉业迹后,为先祖的所作所为深感震憾,同时内心涌动出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看到魏裔介被先祖事迹所打动并陷入沉思后,魏柏祥悄悄离开了祠堂。魏裔介则一直呆在那里,久久没有离去。父亲的教诲时时萦绕在耳畔,魏裔介对时事的看法,遂有所改变。

不几日,有公文下到魏府,命所有的前明举人到京赴考,可魏裔介还是坚决放弃了这次赴选机会。

也恰在此时,魏裔介的姐夫,宁晋县曹五疃村的高光猷与其父高柱河来到柏乡魏家,高柱河已被皇清任命为江南学政,要到江南督学,路过柏乡,执意要裔介同往。魏裔介还从没到过江南,踏游祖国山山水水是他梦寐以求的,江南美景常在其脑际中浮现,这一相邀正合裔介之意。魏裔介打点行装便与高柱河一同上路。

一路出临清,到济宁,到苏州,到杭州,到福州,到武昌,到长沙。或涉足平原,或丘陵,或高山,或千年密林。览长江之激流,看黄河之汹涌。其山川人文,名胜古迹,尽收眼中,一路泼墨题字,游兴醉人。

魏裔介饱读诗书二十年,韬略经纶满腹。这一南游,幅员辽阔的疆域,壮美的山河,与渊源深厚的历史文化交融在一起,更使其大开眼界,深感祖国壮美,爱国之情愈燃愈烈。

魏裔介在江南踏游十余月,冬日北归,到家专心整理南游日记。

这年深冬,魏裔介首任夫人韩氏已病亡半年有余,魏裔介在家人的催促下,又与高邑名门袁氏之女成婚,袁氏温柔贤惠。

第二年新春刚过,大清第一道公文下到魏府。魏裔介之兄魏裔鲁,才学卓著,被大清任命为山东费县县令,即日赴京到吏部报到。魏裔介为即将赴任的兄长感到由衷高兴。

也恰在此时,大清公文又至,命举人赴京赶考。此时魏裔介心情豁达舒畅,有志报国,遂收拾行装,辞别家人,带上随从轻轻松松地踏上了赴京赶考之路。

魏裔介与随从困歇路亭,夜宿驿站。

经四日奔波,终于第五日上午到达曾经熟悉的京城脚下。

“吁——,我终于来了。”魏裔介停马驻足,自言自语。他抬头仰视城楼,只见高三层,阔五间,青砖绿瓦,红门窗,飞檐峭壁,红灯高悬,彩旗招展。在初春阳光照射下,城楼鲜艳夺目,雄伟高大。城楼内有手握刀枪的士兵在不断地来回走巡,观察四周,城楼下与城门洞之间横卧一大石刻,上书“西直门”三个大字。字下面是三个大城门洞,中间的最大,两边各一个城门洞略小一点,成对称形。各城门洞的朱红大门都敞开着。虽有重兵把守,但来来往往,进进出出的商贾官人、平民百姓,推车的,担担儿的,抬轿的,骑马的络绎不绝,自由出入。但七品以下官员不准走正门,只许从两侧的小城门洞通过。裔介又依次向城门两侧远眺,那高达三丈,深灰色的城墙向两侧无限延伸出去,城墙上的垛口,依城墙之势,有序的在两侧排列着,远远望去好似锯齿,偌大的一座城墙每个砖缝与砖缝之间排列得均匀有序,远看是那样的匀称坚固,典雅壮观。城脚下的护城河在静静地流淌着,不时还有鱼儿跳跃。

再看魏裔介,身材略高,体态微胖,面色红润,高高的鼻梁,方方的下巴,阔大的双耳,国字脸上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两道浓眉横卧双目之上。他身披兰袍,跨一匹枣红伊犁马,左手持缰,右手握鞭,脚蹬双鞍。三十岁的魏裔介此时看去是那样的成熟稳重,刚健有力。这匹枣红伊犁马,还是裔介跟随时任京蓟总督范成六时,剿获匪军大将的战利品。成六公把此马赏与裔介,裔介一直把这匹很通灵性的伊犁马视为宝马。

魏裔介凝望片刻后,下马与随从循步走入城内。一入城便醒眼看到木牌上的赶考告示,让所有赶考举子到国子监报到。魏裔介对京城地形并不陌生,走大街串小巷,一路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还不时驻足观看京城景色。

京城的街道是那样的宽阔整洁,路基不是石板铺就便是蓝砖砌成。两边古楼林立,商铺成排,商品琳琅满目,无所不有。推头的,修脚的,卖饭的,看相的,各式吆喝声不绝于耳。京城如此繁华有序。

不知不觉中,魏裔介已到了国子监门口,这所往日庄严肃穆的国家学堂,一改往日旧貌,如今已是热闹非凡,人头攒动。有骑马的,骑骆驼的,有乘木车的,坐轿子的。学子中既有二十上下的青年,也有年逾古稀的老者。他们均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举人,盼望着到此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学,被皇上录用踏入仕途。

此时国子监周围旅店早已爆满,急于赴考而又已奔波劳累了数日的魏裔介只好借宿朋友家,借宿安歇,以缓解疲劳。安排停当后,魏裔介径直来到国子监贡院分号房,拿取考号后便入驻国子监,属于自己的小小的单号考房内。

次日,也就是二月十六日,是大考的日子,上午辰时上百名举子准时开考,贡院内设有正负两名监房考官。中午不课休,自备食品,饿了就聊作充饥,连考三场下来会试已毕,各个考生都累得筋疲力尽,困乏至极,各自回寓所休息。

不几日,贡院公布了会试入选者贡士的名单,魏裔介名列其中,这便有资格参加随后由皇上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毕,皇榜公布,魏裔介透过人群看到自己是进士第十二名。第一名状元为山东聊城的傅以渐。皇榜前的人群中不乏有几位屡试不中者垂头丧气,亦有一试即中者兴奋不已,每个人的表情形形色色。一旁副榜上还公布有皇上圣喻“命前二十名进士优于文学书法者回家休整数日后,即入翰林院充任庶吉士。”

这就意味着魏裔介从此将步入清初政坛。

魏裔介考中进士,并被朝廷选入翰林院充任庶吉士的圣旨几乎与裔介一同到达柏乡魏宅。随即前来道贺的还有正定知府、赵州知州,柏乡知县等地方官员。

魏柏祥已先前得知圣旨即至的消息,与家人早已恭候在门前,远远就看到一队人马,前面鸣锣开道,后面有穿黄马褂数人浩浩荡荡来到门前。魏柏祥和魏裔介把信使迎入宅内,顾不上多多寒暄,便叩头接旨。

“奉天承运,大清皇上诏曰:魏门之子魏裔介才学卓著,中及进士,承蒙吾皇之恩,入翰林院充任庶吉士,接旨二十日内到京任职,钦此。顺治三年三月二十八日吉旦。”

“犬民柏祥率犬子裔介及全家老幼,谢主隆恩。”魏柏祥叩谢道。

魏裔介随后也叩谢道,“我——裔介愿效忠皇上,效忠百姓,效忠大清国。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全家老幼齐声致谢后,魏柏祥和魏裔介随即上前接过圣旨,谢过信使。

按圣旨谕令,裔介如期来到翰林院报到。

翰林院是明清官署机构,位于天安门和正阳门之间,大清的统治机构三院六部都设在这里。翰林院是一所文职机构,主要职能是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和起居之事,给皇上讲经解史,以及草拟一些典章制度文件等。翰林院设翰林学士数名,翰林学士是翰林院的长官,是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

庶吉士是翰林院里的一名小小职员,没有品级,明朝初设,清朝沿用。主要是新科进士,优于文学书法者被选来练习办事,深入学习掌握各个职能部门的功能,熟练办事程序,帮助大学士整理文件等,相当于现在的文秘人员。被选入庶吉士者不出三年,经考核,依个人能力大小定被朝廷委以任用。为此可以说翰林院庶吉士就是朝廷选拔贤能的一个跳板,明清大多贤能均出于此。

此时翰林院里的一些学士、官员及小吏大多是明朝的一些过渡过来的遗老,只有少数精通汉文的满人充任其中。魏裔介这一班清初首批新科进士,来到此院显得是那样的珍贵适时,可以说他们这一班文人学士的到来,恰如给干旱的清廷带来了甘霖。

魏裔介及各位才子在翰林院勤恳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一入院即得到了重用,不是帮助各位大员抄写繁琐的公文,便是帮着献言献策,部院每天需要处理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每位新科才子一天到晚忙得简直是不亦乐乎。

路遥知马力,疾风识劲草。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历练后,各位才子好比参加了一场长跑比赛,各自能力逐步拉开了距离。此时,魏裔介脱颖而出。魏裔介牢固的文化知识,丰富的社会经验,率直果敢的脾性和幼时良好的家教,加上如今端庄清秀的书艺,开始被翰林院的各位大员注目。

魏裔介对每份过手的奏折或反映民情民意的奏函都能细心阅读,仔细察看,真正做到了查漏补缺,细心之至。为此,每份呈送皇上的奏折或公文,各位大学士都愿让魏裔介抄写或起草。久而久之,魏裔介的墨迹,魏裔介的文辞,魏裔介在奏折上所陈述的思想、观点,所呈现出过人的文韬武略,开始被朝廷注意。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年幼的顺治帝当时才九岁,是刚刚告别开裆裤、乳臭未干的娃娃皇帝,他哪里懂的什么文采思想?其实,当时朝廷的裁决权被顺治的叔父——摄政王多尔衮和顺治的母后——孝庄皇太后二人掌控。多尔衮与孝庄早就有意带顺治到各个部院走走看看,尤其是到翰林院——新科进士班,来与这些新科进士们见见面。

魏裔介独特的文风思想打动了朝廷,为此多尔衮和孝庄想要亲眼见一见这位才子。

这一天,皇上的龙辇真的来到了翰林院。

皇上驾临三院六部的消息传至部院,各大臣们既紧张又高兴,这是顺治帝入驻京城登基三年来第一次巡访各部院。

这天,各大臣小吏都恭候在部院门前以目睹这位踏出宫外的少年天子的风采。

顺治帝的坐轿在前,多尔衮与孝庄的坐轿并排左右,紧随其后有仪仗队数百人浩浩荡荡径直来到了翰林院门前。

翰林院大学士率众大小官吏依次排到两侧,跪迎皇上,齐呼万岁后即把皇上迎入大堂。

顺治居中,身后便是孝庄,左后边多尔衮三人坐定。但见那新科小生们都忍不住地偷偷瞧上顺治几眼。有的还小声议论着,满洲人确实了不起,看,连一个娃娃皇帝都如此气派,看来一定能成就大事,也难怪大明的气数已尽。

确实,小顺治长的眉清目秀,气宇非凡。但此时的小顺治无论如何高贵,不满十岁的他怎么看也是一个娃娃,只不过穿着一身黄袍罢了。此时顺治连屁股还未坐稳,便东张西望,瞧上看下的,好像什么在他的眼里都是那么新鲜稀奇。顺治帝还不时地指点着说着什么,一旁的内侍太监吴良辅把嘴贴在顺治的耳边,低三下四地向顺治咕咕哝哝地解释着什么。

但见这位赫赫有名的摄政王多尔衮很年轻,双目炯炯,面皮白净,风华正茂。多尔衮环视众臣后,便净了净嗓子开口讲道:“诸位臣工,今天皇上特意来到此看望大家,这是对诸位的关心和鼓励,还望大家虚心竭力为朝廷做事,为我大清,国富民强,献策出力,好让我大清国稳如泰山,万世不败。”讲到这儿,多尔衮不由地看了看一旁的孝庄。这位三十多岁年轻漂亮的孝庄在那儿静静地坐着。她身披一件鹅黄色的袍子,一双玉手搭在膝前,饱满细腻的脸庞上,双眸光芒四射,高高的鼻梁下双唇紧闭,缄口不语,看上去十分高傲、威严。这可不是个一般女流之辈,而是当朝一位极富政治手腕,才貌智慧汇聚一身的绝世佳人。

多尔衮又开口问道:“哪一位学子是魏裔介呀?”

“愚民便是。”魏裔介应声从众臣背后站了出来。“魏裔介,本王很欣赏你的才学,尤其是你近日托大学士给皇上送来的关于《强化我朝礼制一疏》,诸位大臣看后很受启示。是啊!正如你所说泱泱华夏神州从春秋时代一直到现在,历代君王无时不在加强国家的礼仪教化,这是一个关系到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问题。礼仪首先宣教得好,国家就会兴旺,反之国家就会走向衰败。正如你所说,加强德行礼制教化,它会把人的行为举止规范到犯罪之前,它遏制提示着人们不要走到犯罪的边缘。这样就会大大降低民众百姓的犯罪率。当然,你所说的不仅仅指这些,比如折子中提到的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强化朝野上下的等级制度,要严礼于人于朝野上下,这样方能不乱朝纲,宣教于社会,让人人都有礼于人,完善加强我们的礼制建设,教化于民。让人人都学会尊老、爱幼、敬贤的美德,让社会上处处洋溢着礼教的气氛。总之让人人行为有规范,举止有德,言吐文雅。使我们的大清永远是一个礼仪之国,文明之国,是一个和谐于众邻邦的友善国家。”多尔衮一口气把要说的话全都倒了出来,一旁的孝庄也在会意地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