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世界建筑文化
6611700000025

第25章 亚洲建筑文化(17)

古代朝鲜的民居建筑颇具特色,一般为单层,采用平行梁架结构,有些还有内院,除了向内院的门窗外,也有向外的门窗。不同于中国的四合院,朝鲜民居一般为四面连续,没有轴线。由于朝鲜社会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长幼男女尊卑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住宅也对男主人以及子女的生活起居空间有较为明确的划分。如庆北月城郡的香坛即是一例。该住宅建于17世纪,属于地主阶层的住宅。整个住宅以男主人接待客人的厅堂的名字命名。住宅主要分为男主人生活起居区域、家庭日常生活区域以及子女生活区域三部分。设有大厅、起居房间、厨房、仓库等不同功能的房间。大厅及两侧房间为男主人生活起居所用,厨房及周围房间为家庭日常生活所用,北侧房间则为子女所用。整个住宅为木结构建筑,架构为木本色,斗拱简化为板状斗拱,厅内架设木地板,房间向内向外都设有门或窗。门窗为推拉式,用纸糊,较轻。香坛的房屋结构和布局特点在古代朝鲜民居建筑中具有代表性。

(2)韩国民居

在山区和某些乡村地区常见的简单的住房有点象史前的洞穴房,楼层平面图为长方形,划分为两个房间和一个厨房。韩国历朝历代一直使用到今天的用地下烟道通烟取暖的温突(火炕)系统也是从洞穴房的火塘发展而来的。

住房的楼层平面从最初的长方形发展成为L形,然后又发展成为U形或者方形,中间为庭院。上层阶级的住房由几组彼此分开的房舍组成,一般是一组为妇女和孩子用房,一组为家里的男人和他们招待客人的用房,一组为仆人用房。这些房子全在一个围墙里。房后建有家族祭祀祖先的祠堂。最理想的是住宅正面墙外有一个莲花池,有时还建有一个亭子。

上层阶级住房的框架结实,装饰物很多,但是寺院和宫殿用的五彩丹青图案是禁用的。屋顶曲线优美,檐角微微上翘。有的房子的屋顶在屋檐沿边使用圆形瓦作为装饰。

低层阶级住房通常用原木建造,没有什么装饰性木工装配。屋顶一般是茅草顶。无论上层还是低层阶级平民住宅最大不能过99间。间是传统建筑的尺度名词,指四根柱子之间的空间。

上世纪将近结束时韩国向世界开放门户,西方建筑第一次传入韩国,预示一个变化迅速、风格多样化时代的到来。

(第六章)东南亚建筑

东南亚是一个具有多样统一性的地域。大陆与岛屿并存,山地与平原同在的地理特点,亚热带与热带气候逐渐过渡的自然条件,加上频繁的民族迁徙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构成了多样的生活模式及多彩的民族文化。

东南亚的特殊文化构成也反映在建筑上,从而培育出独具特色的东南亚建筑文化。东南亚建筑文化在总体特征上应该归属于东方建筑文化系统,但它与该系统中其他几个区域性建筑文化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同时受到中印两大古老文化的夹击,而其固有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又赋予它以明显的个性。不过,在它的身上,仍然残存着一些中国早期建筑的影响痕迹。东南亚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等,这里的古建筑也很多,著名的有泰国的大王宫。这座古老的宫殿不但具有某种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而且宫内装饰也有好多仿制,内有彩绘《三国演义》故事,还有好多中国送去的摆设。

(第一节)东南亚建筑起源与发展

在东南亚古代历史上产生国家之后的公元后的几个世纪中,东南亚相当大一部分地区和国家确实感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强烈影响,这种影响在建筑艺术、式样、风格,宗教传播,王朝的称号、排列方式乃至社会生活的某些具体方面体现出来。在经历了自身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东南亚古代历史即将迈入国家产生的门槛之际,土著居民已创造出了绝非输自于印度的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史前时代的东南亚文明是一个按顺序发展演变而来的有机整体,正如我们已看到的:这种文明并非来自印度,它具有其本身的显著特征。

1.东南亚建筑起源

东南亚建筑文化圈是一个超越原有政治及地理区划的概念,它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即东南亚大陆部分,包括中国大陆长江流域以南直到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南端,东起中国南海沿岸、西至缅甸伊落瓦底江这一广阔区域;另一部分则是东南亚岛屿部分,包括中国的台湾、海南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及苏门答腊,甚至还可延伸至琉球群岛及南太平洋的部分岛屿。

之所以要作这样的划分,是因为在这样一个范围广阔的大区域内存在着许多共享的文化特质,将它们置于同一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更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各个局部地区之间的共性与个性。

说起东南亚建筑要先说一说东南亚的气候了,东南亚作为热带气候的地区,长年日照时间长,气温高,那里的居民总是希望追求荫凉、清爽的室内环境,而热带气候的人一般又喜欢户外活动,加上这个地区属于海洋性气候,海风吹拂之下也会给人十分惬意的感觉。因此东南亚的建筑要在遮阳、通风、采光等方面下功夫,东南亚的现代建筑里面,生态建筑是最大的一个流派。这个流派强调,尽量地利用自然条件增加建筑物的通风采光,而且注重对日光和雨水的再利用,从而达到节省能源的效果。所以,这些建筑的外观一般比较通透和清爽,例如百叶式的白色外墙,绿色的墙面。此外,遮阳的处理也是东南亚建筑的特色。

东南亚的建筑最为有名的就算是柬埔寨的吴哥窟了。吴哥窟由多进的方形院落组成,其主体建筑有九座梭形高塔,它们分别建在三层的高大台基上,每层台基周围都有石雕回廊。1992年,吴哥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越南建筑起源

越南有54个民族,其中京族占89%以上。位于中南半岛东部,北与中国接壤,西与老挝、柬埔寨交界,东部和南部临南海。地形狭长,地势西高东低,境内3/4为山地、高原。历史悠久。

古代越南人使用竹子和木头建造房屋抵御野兽的袭击。在出土的铜鼓上描绘着两种房屋:一种形状像船,另一种形状像龟甲。由于越南稠密的湖泊、沼泽、河流和潮湿的热带气候,最时候的建筑材料是竹子和木头,房屋则通常采用干栏式建筑形式。直到19世纪末期,干栏式房屋仍然是越南山区、中部、平原等地的主要建筑形式。

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9世纪汉人统治时期,越南建筑的类型更加丰富,包括堡垒,皇家陵寝,城寨,民居和塔。在11世纪,随着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建立,李朝把建筑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总体来讲,李朝建筑,11世纪到12世纪,具有五个典型类型:城寨,宫殿,城堡,塔,住宅。升龙城寨就是一个宫殿综合体,大部分是3~4层的寺庙。那时,升龙文化是整个国家文化的象征。李朝建筑的基本特征是空间复杂,形势和细节富有表现力(房檐,门,门槛,栏杆,圆形的雕刻,砖瓦的雕饰图案),具有亲柔的风格,适合越南人的传统风俗和当地气候。大众化的街道、市场,土墙屋和干栏式建筑同时演绎出皇家宫殿建筑。

陈朝时期(13世纪和14世纪)的主要建筑形式是皇宫,佛塔,塔,住宅,寺庙,城寨。设计概念来源于越语“谈”(汉字三)的形状,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大堂、主厅和神堂。每个建筑都有4排柱子,这种结构既美观又耐用。内庭或者内花园在传统建筑风格中具有重要作用,反映了东方普遍的审美观念。皇家宫殿建筑的设计以上层建筑和开放式、连续的长廊为主要特征,适宜热带地区的居住环境。尽管这一时期的发展迅速,主要的建筑材料仍然是竹子和木头。

虽然胡朝只存在了7年,仍然留下了一批杰出的建筑遗产,比如清化省的城都寨。城都寨的大门依然还在。

进入15世纪,黎朝正统的主要建筑形式有两种:皇宫和皇陵。从16世纪到17世纪,宗教建筑,比如寺庙,佛塔,佛堂等建筑在各地出现。当封建主义渐渐失去活力的时候,民间艺术不断地通过建筑雕刻、绘画表现出来,刻画了犁地、行船、打猎、摔跤、伐木等生活场景。在18世纪,佛塔和寺庙的建造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801年,阮朝建立,越南成为一个独立的帝国。至19世纪末,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

河内文庙建于15世纪,设有“大成殿”用以祭祀孔子及七十二贤人,碑亭上刻有当时的科举考生的姓名,另外还设有供奉孔子祖先的祠堂。河内文庙是典型的中国文化传统融合当地风格的建筑,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孔庙的布局方式,另一方面,院中的巨大水塘和屋脊上的装饰又反映出当地文化因素的存在。

阮朝开国皇帝嘉隆帝的宫殿也同样在越南建筑中具有代表性。它的设计和建造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其规划顺应当时的风水理论。宫殿由一系列宫墙围合而成,中心为放置皇帝宝座的主殿,象征着国家的权力中心。宫殿建筑与周围自然物象巧妙结合,形成了独立的景观环境。

在建筑上,在黎氏王朝(15~18世纪)时期最为丰富。大量的作品证明了中国主题和元素在越南的新创造。

3.斯里兰卡建筑起源

斯里兰卡僧伽罗语意为“乐土”或“光明富饶的土地”。兰卡在梵语里是“岛屿”之意,因此斯里兰卡按当地语言也可称为辉煌之岛。斯里兰卡原名锡兰,梵文“狮子”之意,为僧伽罗民族名称的译音演变而来。斯里兰卡全国约有十个民族,其中僧伽罗族占74%,泰米尔族占18.1%。约在公元前6世纪前,印度的德拉维之僧伽罗人移至锡兰,建立了辛哈勒王朝。15世纪起先后被葡萄牙和荷兰统治。17世纪末成为英国殖民地。

斯里兰卡建筑的本源可以追溯到佛教引入该岛的时候,大约是公元前3世纪。宗教建筑在宗教组织的积极推进之下,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对斯里兰卡最古老的建筑来说,其直接灵感来自中印度的早期佛教圣地如佛陀嘎亚等地。在所有这些建筑中,最具特征的是佛塔。斯里兰卡人看来是将对佛陀的纪念性建筑以及对佛陀智慧之树的崇拜这二者结合在一起,因而出现了一些变化。古老的印度形式(即半球形圆顶)在这里的佛塔上依然保留着。

另一方面,对半球形式的选择也取决于视觉上的要求,因为它象征着赞美伞。

在斯里兰卡佛塔的侧面,柱子顶部装饰着朝向外面的动物形象。它们成为引导祭祀者的导向标志。

这个岛国的建筑发展由于若干原因倾向于逐步放弃使用木材。无论是皇家建筑、寺院建筑,还是各种类型的其他建筑,它们的基础及入口坡道都是石头的。最古老的砖结构建筑是公元8世纪的产物。但晚期斯里兰卡建筑的一个特殊爱好是大量采用砖结构,唯有带线脚的柱座仍频繁地用石头建造。

每个寺院组群的主要部分都是一个大集会厅,其立面以尖矛状窗户为特征。大厅被走廊和附属房间(经堂或存放圣物及工具的房间)所环绕。集会厅中部有一座二层平台,供寺院方丈使用。

4.泰国建筑起源

泰国,古时亦称暹罗。古代泰国地区深受孟人和高棉人的影响,而二者都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6世纪时,湄南河三角洲上就出现了受印度文化影响的政权,其文字、雕刻和建筑均表现出笈多王朝时期的某些特征。至9世纪,该地区该地区仍然占主导地位。

13世纪起,居住在湄南河谷的泰人推翻了高棉人的统治,在素可泰建立了王国。14世纪中叶,泰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新的政权大成王朝,首都阿瑜陀耶。15世纪初,大成王朝吞并了先前建立的素可泰王国,并占领吴哥城,直至1767年,入侵的缅甸人被驱逐出该地区,1782年,新的王朝定都于曼谷。13世纪兴建的素可泰城是泰王国最初的首都。该城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36公里,周围有围墙和护城河环绕。城内有中央寺院,规模宏大,内有塔寺及水池等。由于素可泰曾经为高棉人所统治,故城内也遗存有高棉风格的建筑。

素可泰时期,泰人开始以砖为建筑的主要材料,在砖墙外覆有灰泥。这种来源于印度建筑并经过高棉发展的建筑风格成为后世泰国建筑的原型。其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由高棉的塔发展而来的塔殿,称为“邦”,其前部是一个内置佛像的多柱式大厅,用木材和瓦片建成巨大的屋顶,内部空间较大,可作为僧人们集会的场所。另一种是泰式“率堵波”,称为“斋滴”,常位于大殿的旁边,外形类似于缅甸的印式钟形“率堵波”。

位于南奔的库库特寺塔建于1218年,其外形接近于印度化风格。这座砖塔是库库特寺的标志性建筑物,塔身建在一个方形的基座上,高5层,为五个体积依次缩小的立方体叠加而成,每层平台上的立面设有3个佛龛,平台上的每个角上都有一个钟形结构。塔身体量巨大,却是实心的。

大成王朝建立后,建造了大量的佛塔,全城有佛塔500余座,这些佛塔有相当一部分被保存了下来。例如建于16世纪的阿瑜陀耶三座作为国王陵墓的堵波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三座堵波形如覆钟,表面光洁,塔身上的圆锥体上覆有水平的圆环。塔身四面有门廊,其上亦有小的圆锥体,与塔身的大圆锥体相呼应。塔身与大圆锥体之间的部分为存放遗骨的圣骸堂,外面有一圈柱廊,是塔身与大圆锥体的过渡区域。塔身台基很高,使得门廊前的台阶很长,更显示出庄严的气度。

5.柬埔寨建筑起源

1世纪,柬埔寨的扶南古国兴起,它是东南亚地区第一个重要的印度化政权。今天的考古发现了这一地区稠密的水道网和城市的痕迹,但由于当时的房屋大都建在木桩上,因此这一时期的建筑几乎没有遗存。

大约6世纪时,湄公河盆地又兴起了另一个印度化政权——真腊王国,真腊人源自高棉人,他们于7~8世纪征服了扶南王国,10~13世纪,其文明达到鼎盛,称为“吴哥时代”。高棉人建立了强大的政权,将他们信仰的神灵的寺庙置于城中。这些寺庙同样具有印度地区建筑的某些特征,即对基本建筑元素进行复制,以造成某种震撼人心的气势,从而增加了宗教建筑的象征性和神秘性。